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急性乳腺炎系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属中医学“乳痈”范畴。中医把怀孕期间乳痈称为“内吹乳痈”,产后的乳痈称为“外吹乳痈”,既非孕期,又不是产后,所患乳痈称为“非哺乳期乳痈”。本文将临床最常见的“外吹乳痈”的辨证施护方法及临床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西方医学里的乳腺炎,我们俗称之为“奶疖”、“奶疮”,而急性化脓性乳腺炎,中医称之为“乳痈”,痈为脓疮之意。乳痈在产后未满月的哺乳妇女较为多见,尤其是第一次生产的妇女。中医里将乳痈分为几类,在哺乳期发生的,称为“外吹乳痈”;在妊娠期发生的,称为“内吹乳痈”;在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发生的,称为“不乳儿乳痈”,乳痈大的,称为“乳发”。  相似文献   

3.
浅谈乳痈的中医护理河南省驻马店地区中医院(463000)刘兰英,董庆梅,刘天骥主题词乳腺炎/护理,中医护理学乳痈系乳房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乳腺炎。中医把怀孕期间有乳痈称为“内吹乳痈”,产后的乳痈称为“外吹乳痈”,既非孕期,又不是...  相似文献   

4.
一、乳痈乳痈有外吹乳痈与内吹乳痈二种.外吹乳痈患者为产妇,与哺乳有直接关系;内吹乳痈患者为孕妇,由胎气过旺而成.(一)外吹乳痈:病因:产妇乳头破损,外结黄盖,阻止乳汁外流;或产妇乳多、乳浓,乳络不通;或断乳后  相似文献   

5.
正乳痈可以分为内吹乳痈及外吹乳痈,妊娠期乳痈为内吹乳痈,哺乳期乳痈为外吹乳痈[1-3]。外吹乳痈变化较快,多以局部的红肿热痛伴发热为主要症状,治疗常以清热解毒为主,然而不可忽视产后多瘀、多虚、多寒的特性[4],陈鹏教授总结出在乳腺炎初起即乳痈郁滞期即以中药轻清郁热,截断病程,又不伤正。  相似文献   

6.
简版:正文: 乳痈多好发于产后1个月以内的哺乳期妇女,尤其以初产妇多见。发生于哺乳期称为“外吹乳痈”,占全部乳痈病例的90%以上;发生于妊娠期称为“内吹乳痈”。是一种病因复杂、病程迁延难愈、治疗不慎易传变为“乳发”的疾病。内吹乳痛临床治疗手段囚妊娠这一特殊生理阶段受到限制,治疗方法目前亦尚未有统一标准。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本科室收治1例妊娠期双乳并发急性乳腺炎延续至产后未见好转的患者,其病变范围几乎累及双乳全乳。人院后通过一系列治疗手段,预后良好,现将其治疗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胡献国 《气功》2013,(12):1116-1117
乳痈,即急性乳腺炎,是指乳腺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若在妊娠期发病者,称为“内吹乳痈”,哺乳期发病者称“外吹乳痈”,发病率约占产妇的1%以上,是哺乳期妇女常见病。其发病原因有四点:一是妊娠期妇女乳房不洁,导致细菌侵入;  相似文献   

8.
针刺治疗外吹乳痈15例刘晋钊(四川成都铁路中心医院610081)乳痈指发生于乳房部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即急性乳腺炎。中医分为外吹乳痈和内吹乳痈,外吹乳痈是指哺乳期所患的急性乳腺炎,内吹乳痛是指妊娠期所患的急性乳腺炎。其临床特点表现为乳房呈局部性或较弥漫...  相似文献   

9.
乳痈,现代医学叫急性乳腺炎,是产妇最常见疾病之一,在外科病例中所占的比重较大。祖国医学文献记载中有:内吹、外吹、乳毒、乳痈等名,内吹是指孕妇病生于乳头,因怀孕期胎气旺盛所致;而在产后哺乳期得者,称为外吹,又名乳毒。上述记载,是根据罹患在产前或产后而命名的,总称乳痈。现在把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及在实习期间两个月观察到的57例分析如下:一、病因与症状(1)外因:乳房属阳明,由于阳明经热甚,加以风邪内袭,风热相搏,引起乳房局部的气血  相似文献   

10.
急性乳腺炎是因乳头裂伤或乳汁潴留由细菌侵入继发感染所致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中医称之为“乳痈”,临床可分为“内吹”和“外吹”两种,发于妊娠期者称为“内吹”,发于产后者称为“外吹”,此病多见于哺乳期妇女,尤以初产妇最多。笔者自拟“乳痈汤”治疗本病,屡见奇效,现报道如下。方药组成:蒲公英30克紫地丁30克忍冬藤30克鹿角霜20克王不留行20克柴胡  相似文献   

11.
征文启事     
乳痈即现代医学所称之乳腺炎,中医称为内吹、外吹、妒乳。余临床辨证治疗乳痈,收到良好的效果,今举验案二则介绍如下:例1、王××.女25岁,农民。于1978年10月15日初诊。主诉:产后月余,右乳疼痛三天、局部红肿,有硬块如拳大,局部灼热,乳汁不通,恶寒发热,饮食不思,二便正常、脉弦数,舌苔黄腻。诊为:乳痈。治宜清热解毒,活血消壅,  相似文献   

12.
总结陆师分期辨治外吹乳痈经验,陆师将外吹乳痈分三期,乳痈初期内治以通为顺,外治最重手法排乳;乳痈成脓期偏外治;乳痈溃脓期多变证需多种手段综合治疗。内外治相结合,临床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主要论述外吹乳痈在古籍中的记载,包括辨证论治源流及各种外治方法的来源、操作方法,体现古籍中针对外吹乳痈的病因病机与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息息相关的特点,与中医临床治疗外吹乳痈的外治法即以清热解毒药物外敷为主的方法相契合;除此之外,外吹乳痈在古籍中多种外治法与现代中医学相近,即以通为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主的治法。现总结本病在古籍中的外治理论与治法,认为清热解毒药物外敷是最适用于外吹乳痈的外治法。  相似文献   

14.
穴位按摩加中药治疗乳痈6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痈是临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中又以哺乳期外吹乳痈更为多见。笔者在临床中采用穴位按摩加内服自拟银柴瓜蒌消痈汤治疗乳痈62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于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均为哺乳期发病的外吹乳痈,属乳痈初中期未成脓者。凡已成脓及溃脓者,不属于本组观察范围。62例中,初产妇58例,经产妇4  相似文献   

15.
乳腺病对妇女健康与生命威胁甚大,本人多年来治疗了一些乳腺疾患,略有体会,今择其中数种略加介绍,以供同道参阅。乳痈乳痈即乳腺炎。古有外吹乳及内吹乳之分,宋·窦汉卿曰:“外吹乳者,小儿吮乳吹风在内故也,内吹乳者,女人腹中有孕,其胎儿转动吹风在外故也。”《妇人良方》:  相似文献   

16.
乳痈是乳房部的一种急性化脓性疾病,祖国医学把它分为内吹(妊娠期)乳痈和外吹(哺乳期)乳痈。临床上以外吹乳痈多见,多发生于初产后的3~4周。笔者自1980年10月至1985年7月,用通络消痈汤治疗24例乳痈病人,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一般资料本组均为初产哺乳期妇女,最大年龄30岁。最小24岁。发病原因:乳头破损者12例,郁乳者7例,挤压3例,乳头内陷1例,不明原因1例。类型:郁乳期13例,酿脓期8例,溃脓期3例(其中一个脓腔者两例,两个脓腔者1例)。  相似文献   

17.
乳痈又叫乳腺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危害妇女,特别是正在哺乳中的妇女的外科疾病。就其发病的时期及原因可分为三种:哺乳期发生的叫外吹乳痈;怀孕期发生的叫内吹乳痈;此外有一种是患者不分男女老少,与哺乳怀孕无关的称非哺乳期  相似文献   

18.
<正>乳痈(西医学称为急性乳腺炎)是由于细菌入侵乳房后,乳腺结缔组织和导管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哺乳期、妊娠期、非哺乳期均可发生,但最常见于产后未满月的哺乳期女性,发生在哺乳期的乳痈称为外吹乳痈[1]。本病临床以乳房结块,局部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常伴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可伴发热。本病的发生与乳头畸形、乳汁淤积继发细菌感染、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等多种因素有关。陈红风教授师从陆德铭先生,为海派顾氏外科第五代传人,潜心研究乳房疾病30余  相似文献   

19.
乳痈分内吹、外吹两种,妇女妊娠期发生的名内吹,产后发生的名外吹,本文讨论外吹,即现代医学的急性乳房炎。患者常为产后哺乳期妇女,初产妇尤多见。乳痈发病原因,中医学认为:①毒邪侵袭:《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论内外吹乳:“外吹者,由乳母肝胃气浊,更兼子吮乳睡熟,鼻孔凉气袭入乳房与乳凝结肿痛……”《疡科心得集》辨乳痈乳疽论:“有因新乳之子……含乳而睡,热气吹入乳房,凝滞不散,以致结核化脓而成者。”上面所说“凉气”、“热气”,即通常所称“毒邪”,实即致病细菌。热气即热毒;凉气类寒,寒郁化热亦成热毒;可认为二者指的都是热毒之邪,此为乳  相似文献   

20.
乳痈是乳房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即“急性乳腺炎”。此病虽有内吹、外吹之分,但临床以产后外吹乳痈多见。其病因病机,正如朱丹溪所说:“乳房阳明所经,乳头厥阴所属。乳子之母,不知调养,或为忿怒所逆,郁闷所遇,厚味所酿,以致厥阴之气不行,故窍不通,而计不得出。阳明之热沸腾,故热甚而化脓。亦有所乳之子,膈有滞痰,口气焮热,含乳而睡,热气所吹,遂生结核……此不治必成痈疖。”可见厥阴之气不行,阳明之热熏蒸,肝郁与胃热互相影响是乳痈发病的关键。此病初期,如果治疗及时,应用疏肝通乳、散结解毒药物可以治愈。但确有一些患者,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