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QTd)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事件的影响。回顾性选择分析AMI患者75例(溶栓治疗组43例、未溶栓组32例),通过测量入院时及入院后24h常规心电图计算QTd、校正QTc(QTcd),并在入院后一周内心电监护观察MVA事件发生情况。溶栓再通组QTd、QTcd较溶栓前显著缩短(42.6±14.3msvs71.7±16.9ms,45.9±17.4msvs74.8±18.5ms,P均<0.01);溶栓未通组、未溶栓组入院24h期间QTd、QTcd无明显变化(P>0.05)。QTd、QTcd≥90ms者MVA事件明显高于<90ms者(70.6%vs10.2%,P<0.01),溶栓再通组MVA事件与溶栓未通组比较趋于减少(11%vs28%)。结论:AMI后成功的溶栓治疗可以缩短心室复极的QTd,从而可能减少AMI后早期MVA的发生;无效的溶栓治疗对AMI近期预后无任何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测定了12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c间期,JTc间期及QT离散度(QTd),并与AMI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性猝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为AMI时早期原发性室额患者QTc显著高于无室颤者(QTc488.63±39.36ms与405.88±22.31ms,P<0.01);JTc异常组与QTd>60ms组室速、室颤及猝死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P<0.01),表明QTc,JTc延长及QTd增加者室颤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3.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QT离散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变化特点,QTd与临床表现的关系,以及QTd对预后的意义。方法测量老年AMI组和非老年AMI组各50例及老年无心脏病组54例12导联心电图QTd(JTd),即QT间期(JT)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计算出QTcd(JTcd)。结果老年AMI组QTd(JTd)与其他2组分别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0.001)。两AMI组死亡与生存者QTd(JTd)均有显著、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0.01)。老年AMI组重度泵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于非老年AMI组。结论QTd(JTd)可作为判断AMI患者病情与预后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对老年AMI患者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后梗塞相关血管再灌注对QTc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目的观察2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梗塞相关血管(IRA)早期再灌注对QTc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对27例AMI予以静脉溶栓,于溶栓后90分钟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溶栓前后作同步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cd,并与43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进行对照。结果AMI组溶栓前与对照组间QTcd差异有极显著性(866±122msvs35.8±167ms,P<0001),前壁与下壁梗塞之间QT离散度差异无显著性。静脉溶栓后90分钟冠脉造影显示IRA血流达到TIMII~II者,溶栓后2小时QTcd显著降低(872±128msvs59.5±136ms),而IRA未开通者其QTcd在溶栓前后始终保持较高水平,恢复速度显著慢于开通组。6例溶栓前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其QTcd明显高于无伴心律失常者(948±92msvs84.2±120ms,P<005),溶栓后其IRA血流均达TIMIII级,QTcd降至683±88ms,室性心律失常消失。结论成功地溶栓再灌注可使QTcd显著降低,改变其自然演变过程。IRA早期再灌注,可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美托洛尔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β-受体阻断剂美托洛尔(Metoprolol)对冠心病(CAD)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采用随机分组、单盲处理、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观察62例CAD患者Metoprolol治疗前、后QTd及RR间期、心率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的变化。试验组Metoprolol治疗后CAD患者QTmin延长(386±31.8msvs352±22.4ms,P<0.01),而QTmax无明显改变(430±35.6msvs423±34.9ms,P>0.05),QTd、QTcd则显著缩小(分别为44±12.9msvs71±28.6ms,45±11.5msvs79±34.9ms,P均<0.01)。对照组治疗前、后QTd、QTcd、QTmax、QTmin均无改变(P>0.05)。表明Metoprolol通过显著延长CAD患者的QTmin缩小心肌复极化离散的程度,使心肌复极化趋向同步,这有利于防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对QT离散度实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QT离散度(QTd)的真实意义,观察13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AMI组)及109例正常人(对照组)的最长QT间期(QTmax)、校正QTmax(QTcmax)及QTd的变化。结果:①AMI组的QTmax、QTcmax和QT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22.60±30.51msvs382.46±23.40ms、460.21±28.96msvs388.51±20.15ms、59.80±28.40msvs39.43±12.21ms,P均<0.001)。②AMI组中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VA)患者(114例)的QTmax、QTcmax、QTd与无VA的患者(25例)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分别为448.58±33.40msvs416.10±35.30ms、481.43±35.17msvs439.60±27.10ms、66.90±20.72msvs48.32±23.61ms,P均<0.001)。认为AMI时QTd系T向量环在不同导联上的“投影”差异所引起的,其异常的本质是QT间期延长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153例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非溶栓组QTd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再通后QTd明显减小,而未通组及非溶栓组QTd增大,且后两组间QTd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QTd增大者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比率增大。结论AMI患者QTd明显增大,但静脉溶栓再通后,随心肌缺血改善,QTd明显减小,同时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8.
老年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的QT离散度(QTcd)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FVA)及心衰(HF)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了8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QTd及QTcd,其中心原性猝死(CSD)9例,FVA23例,非FVA61例。有HF47例,无HF37例。结果CSD组QTd、QTcd显著大于FVA及非FVA组(P<0.05;P<0.01),FVA组QTd、QTcd大于非FVA组(P<0.01),HF组QTd、QTcd显著长于无HF组(P<0.01)。本文QTd和QTcd呈显著正相关(r=0.9720,P<0.01)。结论作者认为QTd和(或)QTcd可作为评估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FVA和(或)HF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再狭窄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PTCA术后再狭窄时QTd的变化。探讨QTd在预测再狭窄中的意义。方法将30例临床拟诊PTCA术后再狭窄的患者根据第二次冠状动脉造影(冠造)的结果分为再狭窄组(19例)及非再狭窄组(11例)。对两组患者第一次PTCA术前后、第二次PTCA(或冠造)术前后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同时进行QTd(QTd=最大QT间期-最小QT间期)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的测定。结果 两组患者第一次PTCA术后QTd及QTcd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05)。再狭窄组第二次PTCA术前QTcd(70.9±17.1)ms又恢复至第一次PTCA术前(73.5±17.2)ms的水平,且显著大于(P<0.001)第一次PTCA术后(35.2±8.9)ms及第二次PTCA术后(34.5±9.3)ms的水平。非再狭窄组第二次冠造前QTcd(30.7±8.5)ms与第一次PTCA术后(29.3±8.1)ms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仍显著小于(P<0.005)第一次PTCA术前(69.6±12.7)ms。结论PTCA术可降低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再狭窄时QT离  相似文献   

10.
测定71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QT离散度(QTd)、QTc离散度(QTcd),以探讨其与泵衰竭的关系。结果显示泵衰竭室颤组(n=10)的最大QTc间期、QTd、QTcd显著大于泵衰竭无室颤组(n=21)和对照组(n=40),泵衰竭无室颤组的QTd、QTcd显著大于对照组。提示最大QTc间期延长和QTd、QTcd增大与AMI泵衰竭患者室颤的发生密切相关,观察QTd和QTcd对判断老年人AMI早期泵功能和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老年人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老年人大面积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律失常的防治措施。方法 将76例老年大面积AMI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0例)及B组(25例)每天静脉点滴25%硫酸镁10-15ml和极化液,12-14天,A组同时利多卡因72小时(首剂50-100mg静脉注射后按2-3min静脉点滴);C组(21例)静脉 点滴极化液12-14天,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加用利多卡因(用法同A组)。结果 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人吸烟与血浆一氧化氮(P-NO)、维生素C(P-VC)和E(P-VE)、β-胡萝卜素(P-β-CAR)浓度的关系。方法检测384例健康老年吸烟者和176例健康老年非吸烟者的P-NO、P-VC、P-VE、P-β-CAR浓度,在Compaq586计算机上用SPSS/PC+统计软件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非吸烟组比较,吸烟组的P-NO平均浓度显著升高及P-VC、P-VE、P-β-CAR平均浓度皆显著降低(均为P<0.001);82例61岁男性健康吸烟者随吸烟史和日吸烟量的增加,其P-NO浓度升高,P-VC、P-VE、P-β-CAR浓度均降低,均呈一定程度的直线相关(P<0.0001)。结论吸烟是导致老年人体内NO代谢异常及氧化和抗氧化平衡严重失调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糖、胰岛素水平和肥胖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心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检测36例健康老年人、28例单纯肥胖者、38例高血压及42例高血压合并肥胖者的血糖、胰岛素及糖化血红蛋白浓度,4组中各有20例做口服葡萄糖耐量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均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各组射血分数和心脏指数均正常。高血压组二尖瓣舒张早、晚期峰值比(E/A)明显下降,等容舒张时间明显延长,以合并肥胖者尤为明显(均为P<0005)。E/A值与空腹血糖相关(r=067,P<0005),与血清胰岛素及左室重量无关。结论肥胖及糖耐量异常可加重老年高血压患者左室舒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5.
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结构内胆碱能纤维的分布及增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乙酰胆碱酯酶(AChE)组织化学方法和体视学测量技术,研究胆碱能纤维在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结构内的分布及增龄变化。结果显示,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结构内AChE阳性纤维呈不同的板层样分布,老年小鼠(24月龄)额-顶皮质第Ⅲ、Ⅴ层和海马CA1、CA3区分子层及齿状回分子层AChE阳性纤维密度明显低于成年小鼠(13月龄)和青年小鼠(3月龄)(P<0.01),后两组间除成年小鼠海马CA3区分子层纤维密度稍低外,其他各区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胆碱能纤维在小鼠大脑皮质和海马结构内的分布具有年龄相关性和区域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大鼠海马神经元及其线粒体增龄性改变的形态计量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大鼠海马神经元及其线粒体形态结构增龄性改变的程度及性质。方法应用组织化学及电镜技术,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海马神经元及其线粒体结构进行形态计量分析。结果海马CA1和CA3区神经元随增龄出现细胞皱缩,CA3区神经元数密度在老年组较青年组显著减少(P<0.05),CA1区神经元数密度各月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CA3区神经元胞体内线粒体体密度、数密度、比表面及嵴膜密度随增龄而减少,线粒体平均体积及平均截面积随增龄而增大。结论海马神经元及其线粒体形态结构随增龄发生显著性改变,这些形态结构的改变可能是大鼠海马老化的指征。  相似文献   

17.
补肾,化瘀及补肾化瘀法延缓免疫衰老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从免疫衰老角度验证中医“正虚挟瘀是衰老的主要机理”的理论。方法给3组老年小鼠分别灌服补肾方(八味地黄汤)、化瘀方(丹坤汤)或补肾化瘀方(八味丹坤汤)4周后,用生物活性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2(IL2)及腹腔巨噬细胞白细胞介素1(IL1)的产生量。结果老年小鼠IL1、IL2产生量均低于青年小鼠。给予补肾方和补肾化瘀方的老年小鼠IL1、IL2产生均有增加,且补肾化瘀优于补肾,而化瘀方则有抑制作用。结论扶正化瘀可能是延缓免疫衰老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开胸手术前应用潘生丁(双嘧达莫)试验(DP-T)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国内外通用的DP-T方法对100例选择性开胸手术前的老年患者进行检查,于入院后1周内完成。结果100例中有68例出现DP-T的变化,这些患者术中出现心脏并发症57例(83.8%);DP-T无变化32例,出现心脏并发症11例(34.4%),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老年患者开胸手术前DP-T能发现潜在性心肌缺血病变,可作为术前常规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研究普伐他汀对冠心病的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影响,探讨其降脂外作用。方法 观察102例冠心病患普伐他汀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流流变学、微循环检测结果并作对比分析。结果 普伐他汀对冠心病血脂脂标、血液流变学指标、微循环定量评分有明显影响,治疗前后比较有显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 普伐他汀能有效降低冠心病血脂水平,同时改善血液流变性异常及微循环障碍,后可能是其降脂外作用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