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检测10例瘢痕疙瘩(瘢痕疙瘩组)和10例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组)中的CTGF mRNA的表达,并以8例正常皮肤(正常皮肤组)作为对照。结果病理性瘢痕中CTGF 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P〈0.05),而瘢痕疙瘩组又高于增生瘢痕组(P〈0.05)。结论CTGF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梁茶  朱斌  唐冰  朱家源  蔡浩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1):24-25,28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factorl,IGF-1)及其受体(IGF-1R)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探讨异常瘢痕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标本,RT-PCR检测不同组织中IGF-1、IGF-1R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RT—PCR显示瘢痕疙瘩中IGF-1R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差异有显著性(P=0.027〈0.05);IGF-1R在增生性瘢痕中表达为弱阳性,与正常皮肤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894〉0.05)。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中IGF-1明显高于瘢痕周围正常皮肤,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IGF-1及IGF-1R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P物质(SP)与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Ⅰ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肥大细胞,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G蛋白失活剂NEM对人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以及皮肤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影响;RT-PCR法分析SP对刺激性G蛋白(Gs)α亚基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SP均明显增强三种组织中MCs分泌组胺的效应,而NEM对其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对照组中,GsαmRNA在上述三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SP作用后,GsαmRNA在三种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增强,增生性瘢痕组与正常皮肤组和非增生性瘢痕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SP通过上调GsαmRNA在肥大细胞中的表达促进组胺的释放,这可能是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RhoA和ROCK-I mRNA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增生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6例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中Rh0A和ROCK-ImRNA表达的相对水平.结果 RhoA和ROCK-ImRNA的水平在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较正常皮肤明显增强,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RhoA和ROCK-I在增生性瘢痕中过量表达,可能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瘢痕疙瘩的形成与Langerhans细胞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Langerhans细胞与瘢痕疙瘩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观察S-100蛋白在瘢痕疙瘩的浸润部、增生部、老化部与正常皮肤组织中表达。结果瘢痕疙瘩组织浸润部、增生部中S-100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的Langerhans细胞明显增多。统计学处理:瘢痕疙瘩的增生部、浸润部与正常皮肤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瘢痕疙瘩的浸润部、增生部、老化部差异有显著性(浸润部〉增生部〉老化部或正常皮肤(P〈0.01),而正常皮肤与瘢痕疙瘩老化部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Langer—hans细胞在瘢痕疙瘩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应用表达谱芯片筛选增生性瘢痕形成的相关基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探讨异常瘢痕发生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含有8064个人类靶基因的表达谱芯片,检测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中基因的差异表达变化,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应用RT-PCR验证芯片结果;建立与增生性瘢痕形成相关的基因表达谱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发生显著性差异表达变化的基因有171个,其中上调99个,下调72个,涉及到各种信号传递及基因调控的改变。RT-PCR检测结果与芯片结果呈一致性趋势。结论创面过度愈合形成增生性瘢痕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受多种基因表达调控;差异表达基因谱的建立和研究较全面反映了增生性瘢痕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概貌,有助于认识异常瘢痕形成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G蛋白与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的关系及可能的机制。方法Ⅰ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消化分离肥大细胞,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检测G蛋白失活剂NEM对人增生性瘢痕、非增生性瘢痕以及皮肤中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的影响;RT-PCR法分析P物质(SP)对Gi-2α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SP均明显增强三种组织中肥大细胞分泌组胺的效应,而NEM对其效应有明显的抑制作用。②对照组中,增生性瘢痕肥大细胞中Gi-2αmRNA的表达明显弱于非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P<0.01);SP作用后,Gi-2αmRNA在三种组织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G蛋白介导了SP刺激人皮肤和瘢痕组织中肥大细胞分泌组胺的效应;Gi-2αmRNA的弱表达可能在增生性瘢痕瘙痒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实验拟研究Id1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变化情况以探讨病理性瘢痕的发生机制。方法实验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12例正常皮肤、15例增生性瘢痕和15例瘢痕疙瘩中Id1的表达情况。结果Id1在增生。日瘢痕和瘢痕疙瘩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01)。结论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可能与Id1在增生性瘢痕和疣痕疙瘩组织中的过高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张丽霞  王倩  陈金  蔡震 《四川医学》2011,32(6):822-824
目的探讨胶原三螺旋重复蛋白1(Cthrc1)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增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了34例瘢痕疙瘩组织及10例正常前胸皮肤组织中Cthrc1、CD34的表达。结果瘢痕疙瘩皮损中Cthrc1表达较其在正常人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显著增强(P〈0.05),正常人成纤维细胞弱阳性表达或者不表达;瘢痕疙瘩皮损真皮乳头微血管数较正常人真皮乳头显著增多(P〈0.05);瘢痕疙瘩皮损中Cthrc1的表达水平与血管密度计数(mi-crovessel density,MVD)均呈显著相关性(r=-0.4889,P〈0.05)。结论 Cthrc1在瘢痕疙瘩皮损中表达异常,高水平的Cthrc1表达可能与瘢痕疙瘩侵袭性有关,并促进真皮乳头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基因水平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R1)及半胱氨酸蛋白10(Caspase-10)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作用,为增生性瘢痕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T)法分别检测12例增殖期增生性瘢痕组织、12例正常皮肤对照组织中成纤维细胞TNF-αR1 mRNA及Caspase-10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TNF-αR1 mRNA及Caspase-10 mRNA表达的相对值分别为(1.31±0.27)和(1.19±0.23),均明显低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结论TNF-αR1及Caspase-10在伤口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可能与组织中TNF-αR1 mRNA及Caspase-10 mRNA表达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11.
肥大细胞激活及组织胺水平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肥大细胞激活及组织胺测量的实验研究系统。方法 将手术切除的人类肺、皮肤、扁桃体及关节滑膜组织剪碎后 ,在 37℃条件下用 型胶原酶和 型透明质酸酶进行消化。经洗净及肥大细胞计数后 ,悬浮的细胞被均匀地加入含刺激剂、抑制剂或缓冲液的试管中 ,并在 37℃条件下培养 15分钟 ,用冷 HBSS缓冲液及离心方法终止上述反应 ,取上清液置 - 37℃下保存。用与组织胺特异结合的玻璃纤维为基础的荧光显色法测量组织胺。结果 肺、皮肤、扁桃体和关节滑膜组织的肥大细胞分别占相应组织悬浮细胞总数的 4 %、5 %、0 .5 %和4 %左右。各组织中肥大细胞自发性组织胺释放量均占其组织胺总量的 9%以内。绵羊抗人 Ig E和钙离子载体的最佳浓度分别是 1%和 1μmol/ L,其分别能引起高达 19%和 5 6 %的肥大细胞组织胺释放。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抑制剂亮肽素 (亮肽素 )能抑制 Ig E依赖性肺及扁桃体肥大细胞的激活。结论 酶消化法分离肥大细胞为肥大细胞激发试验提供了快速、重复性好的试验基础。以玻璃纤维特异性结合组织胺为基础的组织胺测量方法重复性好、样品用量小 ,节省人力及财力。绵羊抗人 Ig E和钙离子载体均为肥大细胞的有效激活剂。亮肽素能抑制 Ig E依赖性肥大细胞的激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肥大细胞在胃溃疡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HE染色、组织化学(甲苯胺蓝)染色、电子显微镜观察胃溃疡组织中肥大细胞数量及形态变化。结果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正常胃壁中肥大细胞较少大部分呈圆形,体积较小,偶见脱颗粒现象;而在溃疡组,溃疡周围黏膜层、黏膜肌层、肌层肥大细胞均数分别为0.2,9.2,26.1,黏膜层肥大细胞数量变化不明显,黏膜肌层、肌层肥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肌层最为明显,正常组与溃疡组肥大细胞计数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肥大细胞呈漩涡状排列在平滑肌之间,细胞体积明显增加,形态呈圆形、不规则形,并可见明显的脱颗粒现象。电镜结果显示肥大细胞呈圆形、椭圆形或梭形,病变黏膜组织中肥大细胞部分呈空泡状,即完全性脱颗粒,部分颗粒内残留一些物质,即部分性脱颗粒。结论 肥大细胞在胃渍疡的发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肥大细胞局部募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向梅  吕杰强  朱雪琼 《医学综述》2006,12(10):588-590
研究表明肥大细胞在各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时首先会在局部大量聚集,进而释放介质参与疾病过程,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影响肥大细胞在疾病部位募集的各种因子、介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今后提出针对肥大细胞参与疾病的诊疗方案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4.
用免疫组化PAP法观察人体皮肤生前枪弹创标本40例、死后30例损伤局部5-HT的变化,发现生前枪弹创局部5-HT主要分布于创缘、皮肤乳头层、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及皮肤附件周围结缔组织内,皮肤网状层结缔组织内5-HT分布较少;死后8分钟内形成的枪弹创改变与生前相同。免疫组化PAP法亦证实人体皮肤肥大细胞颗粒内不含5-HT,表明用免疫组化PAP法观察损伤局部5-HT的变化对生前死后损伤的鉴别有重要价值,并为前人生化方法测定结果提供了形态学依据。甲苯胺蓝染色,发现生前枪弹刨距创缘0~4.0mm区域内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均>50%,与死后枪弹创标本比较有显著差异,故可认为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变化可为生前死后损伤鉴别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在大鼠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模型,及辛伐他汀干预肺组织中的变化。方法对大鼠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分流术,术后第8d野百合碱腹腔注射制备PH模型,并应用辛伐他汀进行干预,35d后观察各组肺动脉压及心室重量变化。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半定量检测各组肺组织内肥大细胞及巨噬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平均肺动脉压(mPAP)模型组动物较对照组升高(P〈0.05),干预组较模型组降低(P〈0.05);右心室/(左心室+室间隔)(RV/LV+S)模型组较对照组增加(P〈0.05),而干预组较模型组RV/LV+S降低(P〈0.05)。模型组动物肺部肥大细胞及巨噬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均增高(P〈0.05),干预组肥大细胞数量较模型组下降(P〈0.05),巨噬细胞数量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肥大细胞及巨噬细胞参与了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或/和肺动脉高压造成的损伤促进了肥大细胞及巨噬细胞的聚集与活化。辛伐他汀对肺动脉高压有改善作用,减少肥大细胞的聚集与活化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范彦  谭诗云  罗和生  沈志祥 《上海医学》2005,28(7):576-579,F0007
目的 探讨大肠癌组织中肥大细胞(MC)亚型的变化及其浸润程度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60例大肠癌根治术手术标本的MC进行检测,并探讨MC亚型MCTC和MCT与大肠癌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生存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大肠癌组织的MCTC和MCT数量较正常组织均明显增加(P〈0.05),但大肠癌组织与正常组织MCTC与MCT之间比例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MCTC和MCT高计数组的肿瘤浸润深度(P〈0.01)、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P〈0.05)及肿瘤远处转移发生率(P〈0.05)均明显低于低计数组;③MCTC和MCT高计数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65.5%和59.3%,均明显高于低计数组的25.8%和33.3%(P〈0.01)。结论 大肠癌组织中MC亚型构成比的变化不明显,但其数量明显增加;MC浸润的数量与大肠癌的生物学行为有关,对大肠癌患者预后评估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AgNOR和肥大细胞与大肠癌诊断及分级的关系。方法 对44例大肠癌,12例大肠腺瘤,16例癌旁粘膜做AgNOR计数及肥大细胞计数。结果 AgNOR和肥大细胞计数在大肠腺瘤及腺癌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AgNOR计数随大肠腺瘤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多,两者呈负相关。肥大细胞计数随大肠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两者呈正相关,结论 AgNOR和肥大细胞计数对大肠癌诊断,分级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明消风散的抗变态反应的作用。方法:通过对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观察消风散抗变态反应的作用及强度。结果:5.2g/kg和3.9g/kg剂量组消风散对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抑制率分别为(52.90±1.95)%和(46.25±2.96)%。结论:消风散能明显抑制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说明其有抗变态反应作用,为该药治疗荨麻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神经肽P物质对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神经肽P物质 (SP)对大鼠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以及不同浓度Ca2 对SP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方法 :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观察SP、Ca2 对大鼠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率的影响。结果 :①SP可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 ,其组胺释放率与S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 (r=0 .976 ,P <0 .0 1 )。②SP物质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与细胞外Ca2 浓度相关 (r=0 .70 9,P <0 .0 1 )。结论 :SP呈剂量依赖性刺激肥大细胞脱颗粒 ,Ca2 可促进肥大细胞脱颗粒。  相似文献   

20.
苦参治疗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鼠口饲苦参液或将氧化苦参碱直接作用于脾细胞均不影响IgE抗体形成。氧化苦参碱明显抑制变应原诱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其抑制效应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氧化苦参碱不阻断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亦不改变细胞内cAMP水平,但能降低细胞膜的流动性,稳定细胞膜。后者可能是苦参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治疗Ⅰ型变态反应的药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