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四苓散合橘核丸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7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1997年9月~2006年5月用四苓散合橘核丸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78例,取效甚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78例均系门诊患者,全部为女性,年龄19~52岁,平均28岁.病程:1~2年者52例,3~4年19例,5年以上7例.7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痠痛、月经失调等症状,符合文献[1]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2.
盆腔炎是指盆腔内生殖器官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临床多为慢性盆腔炎.2002年5月-2004年1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52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李滨 《河北中医》2008,30(5):482-482
盆腔炎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属中医学带下、月经失调、疒徵瘕等范畴.慢性盆腔炎以湿热瘀结型最多见.2005-09-2006-12,笔者应用清热利湿化瘀止带法治疗湿热瘀结型慢性盆腔炎60例 ,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银藤丸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藤丸系我市名中医赖玉琴主任医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经验方,在我院临床运用多年.2004年5月~2006年9月,笔者采用银藤丸治疗慢性盆腔炎20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生殖道上部及周围组织广泛发生的炎症表现,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由于人工流产等宫腔操作增多,以及不洁性生活的影响,慢性盆腔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该病病程较长,易复发,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2010年5月-2011年5月,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治疗及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国内外治疗多采用抗生素联合中药及盆腔理疗,可有效缓解症状,但慢性盆腔炎易反复发作。自2006年5月-2008年5月,我们采用妇康健合剂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临床疗效好,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张丽娟 《河北中医》2011,33(12):1818-1819
输卵管结扎术引起慢性盆腔炎的主要表现为盆腔充血,以致形成瘢痕、粘连,引起下腹坠胀、疼痛及腰骶部痠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2004—2009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输卵管结扎术后慢性盆腔炎40例,并与西医治疗4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8.
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因盆腔炎导致输卵管粘连、阻塞,引起宫外孕、不孕的患者临床并非罕见,如何更好地治疗盆腔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自2000年5月至2007年5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及其并发症40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宋红湘 《中医研究》2004,17(2):28-29
我们应用本院研制的消瘕灵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120例,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选自本院2001年2月至2003年2月门诊病人确诊为慢性盆腔炎患者2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治疗组采用消瘕灵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妇科千金片治疗.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制定的标准[1],归纳为:有急性盆腔炎病史,下腹疼痛,腰骶酸楚,低热疲乏,带下量多,或伴经期腹痛,或伴月经失调.  相似文献   

10.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 ,常因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延日久所致。本病病情顽固 ,缠绵难愈 ,甚至影响生育 ,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笔者自 1998年以来采用中医周期疗法 ,结合辨证用药 ,治疗慢性盆腔炎5 0例 ,获得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 5 0例均为门诊病人 ,年龄 2 1~ 48岁 ,平均 34 .5岁 ;病程 2个月~ 6年 ,平均 3.1年 ;已婚生育者 44例 ,已婚未育者 6例。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腹部坠胀疼痛 ,腰骶部酸痛 ,常因劳累、同房后及月经前后加剧 ,带下量多、色白或黄赤 ,伴月经失调、不孕。病情重、病程…  相似文献   

11.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的慢性炎症.为了提高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疗效,笔者采用雷火灸摆阵疗法治疗慢性盆腔炎,并对患者实施规范化护理,收到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一般资料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科门诊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40例,年龄22~48岁,平均(35.5±2.3)岁.病程5个月~5年,以白带增多、下腹部胀痛、腰骶部疼痛、月经不调、月经量增多、盆腔炎性包块或盆腔积液为表现,其中盆腔包块23例,盆腔积液16例,盆腔结缔组织增厚、双附件及子宫压痛1例.以上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1]:①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部酸痛,在性交后、排便时、劳累及月经前后明显加重,可伴有发热,白带、月经量增多.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与辨证施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玉银 《光明中医》2010,25(9):1690-1691
目的探讨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及临床护理。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2009年5月用中西医结合治疗50例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性盆腔炎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和护理,总有效率达94%,收到了满意效果。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使用方便,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表现为小腹、腰骶酸胀疼痛或白带增多、月经异常,持续时间在6个月以上,病情较顽固,易反复发作.笔者自1998年5月-2004年5月,依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治疗32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的常见病之一,多因发病初期(急性期)没有得到彻底、正规、有效的治疗,使病情迁延而成。自1997年5月~2000年5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盆腔炎137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微波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方法与措施。方法:3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以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每晚睡前1次,15d为1疗程,月经期停止,月经干净3d后开始第2疗程。结果:治愈率80.5%,总有效率97.2%。结论: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微波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7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盆腔炎多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情迁延所致,临床表现以长期反复发作的下腹部或腰骶部疼痛、白带增多、月经失调和痛经为主,部分患者可因本病并发输卵管阻塞性不孕以及异位妊娠[1]。近几年,笔者采用中药内服、保留灌肠及穴位注射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微波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方法与措施。方法:36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以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每晚睡前1次,15d为1疗程,月经期停止,月经干净3d后开始第2疗程。结果:治愈率80.5%,总有效率97.2%。结论: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微波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慢性盆腔炎患者共208例,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及单纯西医治疗组,各104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采用经期抗炎及经间期口服外敷中药、微波照射治疗;单纯西医治疗组采用经期抗炎,比较2组患者经治疗后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8.08%,对照组有效率为78.85%.慢性盆腔炎患者其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西医治疗组(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西医治疗.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符合入选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采用甲磺酸帕珠沙星在行经期静脉滴注,滴5 d;月经干净后口服妇科千金胶囊10 d.无月经的患者每月滴5 d后,服妇科千金胶囊15 d,3次/d,4粒/次.对照组40例,不用妇科千金胶囊,其他用药同治疗组.共用药3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8.0%,对照组为82.5%,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体征改善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千金胶囊配合抗生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运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20.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周围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腹坠痛,腰骶部痠痛,白带多,月经多,性交痛等[1]。盆腔炎性疾病若得不到及时、彻底治疗,可导致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及炎症反复发作,从而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殖健康,增加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2]。目前,临床治疗慢性盆腔炎主要应用抗生素,但因长期应用会产生许多不良反应,如抗药性、胃肠道不良反应等。2011-01—2013-01,我们应用热敷透骨草组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慢性盆腔炎80例,并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8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