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颅脑手术后负压引流和非负压引流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我院自2003-2008年的手术后病人,采集负压引流和非负压引流的病例,并分为2组。Ⅰ组:147例,为负压引流病例,Ⅱ组:135例,为非负压引流病例。设定皮瓣坏死、伤口感染、皮下积液、皮下积血为阳性指标,所有数据总结后经卡方检测。结论负压引流并发症明显少有对照组,负压引流有利于减少术后皮下积液、积血、皮瓣坏死、感染的发生,有利于组织愈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乳癌根治术皮瓣处理体会,提高疗效方法:采用皮下双管,接负持续负压吸引进行皮瓣处理,结果:121例中2例轻度皮缘坏死,其余119例无皮下积液、积血、皮瓣坏死。结论:乳癌根中主采用皮下妆负压球持续负压吸引,可防止手术后皮下积液、积血、皮瓣坏死、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双管负压引流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75例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行双管负压引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缺血坏死的情况.结果 75例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行双管负压引流患者手术后发生皮下积液的21例积液量均小于20 ml,皮瓣坏死3例均为小范围坏死,全组患者预后理想.结论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应用双管负压引流,可减少皮下积液和皮瓣缺血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双管负压引流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11年2月~2013年2月间收治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传统护理,观察组采用双管负压引流、弹性胸带加压包扎,比较2组患者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皮下积液16例(25.0%),皮瓣坏死7例(10.9%);观察组皮下积液6例(9.4%),皮瓣坏死2例(1.6%);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发生率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双管负压引流、弹性胸带加压包扎可有效减少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的发生,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双管持续中心负压引流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43例乳腺癌患者行乳腺癌根治术并双管持续中心负压引流,观察术后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的情况。结果: 术后35例切口一期愈合;并发皮下积液5例,其中位于腋窝处3例,胸骨旁2例;皮瓣坏死3例,主要集中在切口中段边缘,其中皮下积液合并皮瓣坏死2例。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后应用双管持续中心负压引流,可减少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乳腺癌术后双管负压引流对降低术后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发生率的疗效。方法将2008年至2010年行改良根治术的292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150例患者采用腋下、胸骨旁双管引流,对照组142例患者采用传统的腋下单管引流,观察2种不同引流方法预防术后并发症皮下积液、皮瓣坏死的疗效。结果实验组有10例(6.7%)发生皮下积液,6例(4.0%)发生皮瓣坏死;对照组中29例(20.4%)发生皮下积液,18例(12.7%)发生皮瓣坏死。2组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乳腺癌术后采用腋下、胸骨旁双管负压引流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fm Redon一次性闭合高负压引流系统于乳腺癌术后皮下引流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600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选取300例采用一次性使用负压吸引球为低负压引流组,另外300例采用一次性闭合高负压引流系统为高负压引流组。将两组间的拔管时间,引流量,皮瓣坏死率,皮下积液率,术后再出血率,住院时间等指标作对比分析。结果:两组间皮瓣坏死率,住院时间的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高负压引流组拔管时间较低负压引流组延长,高负压引流组引流量较低负压引流组增多,高负压引流组皮下积液率减少,高负压引流组术后再出血率增加,有统计意义。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用高负压引流系统可减少皮下积液发生率,显著改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术后恢复期的生活质量,也能减轻医生工作量,不过在减少皮瓣坏死、降低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缩短拔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引流量较低负压引流组无明显优势。高负压引流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张浩  段睿  肖光雄  许军 《现代医学》2013,(5):339-340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双管负压引流的方法及其预防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2年6月156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患者出现腋窝局限性积液,行套管针引流两周后愈合;12例患者出现切口中段皮缘处皮瓣坏死,行坏死皮瓣切除Ⅰ期缝合,愈合顺利。结论:引流管的合理选择及摆放是减少皮下积液的前提;合理的拔管时机及正确的拔管方法可预防拔管后皮下积液;双管负压引流免加压包扎法不影响皮瓣血运,有利于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双管负压引流适当加压包扎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75例接受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并行适当加压包扎双管负压引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缺血坏死的情况.结果:术后155例切口一期愈合;并发皮下积液18例(10.8%),其中位于腋窝处14例,胸骨旁1例;皮瓣坏死2例(1.1%),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切口边缘;同时皮下积液和皮瓣缺血坏死1例.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应用双管负压引流适当加压包扎方法,可减少皮下积液和皮瓣缺血坏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引流方式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长路 《黑龙江医学》2008,32(6):419-420
目的探讨不同引流方式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影响。方法6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均采用Stewart横切口,术后随机采用两种方式进行引流。A组采用单纯闭式持续负压引流+胸壁绷带加压包扎;B组采用双管闭式持续负压引流+胸壁绷带加压包扎。结果A组30例患者中,8例发生皮下积液,积液发生率26.7%;皮瓣坏死3例,坏死率10%。B组30例患者中,2例发生皮下积液,积液发生率6.7%;皮瓣坏死1例,坏死率3.3%。比较两组皮下积液发生率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皮瓣坏死两组间差别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行双管闭式持续负压引流+胸壁绷带加压包扎,能明显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腹膜后巨大副神经节瘤病例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复习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定性诊断、治疗方法、病理诊断及预后。结果:2例患者均以腹部包块就诊,除1例包块部位钝痛外,无其他临床症状,术前均未能定性诊断。行开放手术,完整切除腹膜后包块及肿大淋巴结。1例术中血压剧烈波动,术后需去甲肾上腺素维持正常血压。另1例术中、术后血压平稳。随访35个月、28个月,无复发。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发病率低,与腹膜后其它肿瘤术前鉴别诊断困难。CT、MRI、功能影像学检查对其诊断有一定价值,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检查是定性诊断的重要手段。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而可靠的方法。病理检查对肿瘤良恶性诊断缺乏特异性标准。  相似文献   

12.
探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SAH)并发低钠血症(HN)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自2001年6月-2006年3月共收治诊断明确的28例TSAH并发(HN)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并发(HN)的28例患者全部根据检测结果及时补液补钠治疗,28例中1例死于肺部感染继发呼吸衰竭,1例死于应急激性溃疡出血,其余26例血钠均于4-13天内逐渐恢复正常。未发现因补液补钠治疗造成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神经系统损伤的治疗才是治疗低钠血症的根本所在。对TSAH并发HN患者监测电解质、血浆渗透压、中心静脉压,尿钠及尿量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及时补液补钠可有效纠正。SIADH与CSWS引起的HN发病机制、治疗完全不同,必须加以鉴别。  相似文献   

13.
王晓秋  邢晓皖 《安徽医学》2006,27(3):187-188
目的探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的免疫组化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对发生在外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4例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以2例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为对照。结果大阴唇3例4~6cm直径、小阴唇1例1cm直径;平均年龄36岁。复发1例。瘤细胞Vim、SMA、MSA、Des、CD34均呈阳性,ER、PR阳性细胞数>50%,Ki-67阳性指数<1%,CK和S100蛋白均阴性。结论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明确诊断侵袭性血管黏液瘤,与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明显重叠,两者可能属同一谱系的两种肿瘤。可能属女性生殖道下部的原始间叶细胞衍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各种血清抗体与女性免疫性不孕的关系。方法:对原发及继发性不孕的2906例妇女血清进行抗精子抗体(ASAb),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抗卵巢抗体(AOAb),抗心磷脂抗体(ACAb)检测。结果:发现其阳性率分别为:22.78%、33.90%、21.13、31.45%。结论:免疫性不孕患者血清中各种抗体可影响妊娠的不同环节,导致不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原发性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带B细胞型淋巴瘤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及文献复习。结果:镜下幼稚淋巴细胞弥漫性增生,主要由中心细胞样淋巴细胞组成,部分像小淋巴细胞,散在转化的中心母细胞及浆样细胞和成熟的浆细胞。瘤细胞浸润肺泡壁和支气管上皮形成淋巴上皮病变,并见反应性淋巴滤泡及瘤细胞侵蚀生发中心(滤泡植入)。免疫组化:CD20(+),CD5(-),CD45RO(-),CD10(-),CyclinD1(-),Cytoker-atin上皮(+),CD21(+)。结论肺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确诊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免疫学检测,应与肺假性淋巴瘤、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SLL)、套细胞淋巴瘤(MCL)、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LPL)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病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变化。方法:测定65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人和18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总T3(TT3)、总T4(TT4)、游离T3(FT3)、游离T4(FT4)、反式T3(rT3)、促甲状腺素(TSH)和甲状腺素结合球蛋白(TBG),并作统计分析。结果:随着慢性肝炎病情的加重,血清中TT3、TT4、FT3、FT4、TSH降低和rT3、TBG明显上升。结论: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可作为临床评估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和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7.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胰腺感染的易感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家宝  吕德超  曹斌  陈东  曹荣格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7):1125-1126,1128
目的:探讨与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胰腺感染有关的易感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0年7月间收治的102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根据发病后胰腺是否继发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先以单因素分析筛选有统计学意义的易感因素,再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继发感染有关的易感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病因、入院时APACHEⅡ评分、血淀粉酶、血钙、血糖、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肠功能障碍、低氧血症、胰腺坏死、并发MODS。结果:胰腺继发感染的总发生率为39.22%;两组患者在人院时APACHEⅡ评分、血ca、肠功能障碍≥5天、低氧血症、胰腺有坏死、并发MODS与胰腺感染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重症胰腺炎患者继发胰腺感染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ca水平,肠功能障碍≥5天,胰腺坏死,合并MODS与继发胰腺感染明显相关。结论:在SAP发病过程中,血ca水平持续降低、肠功能障碍、胰腺明显坏死、并发MODS可能是导致胰腺发生感染的主要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浆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致脑梗死氧化应激损伤可能的致病机制。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水平,将其分为Hhcy组和非Hhcy(Nhhcy)组,除外脑血管疾病和肝肾甲状腺疾病患者40例作为对照。分别测血浆tHcy、血清丙二醛(MDA)、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XP)、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水平,并研究其相关性。结果:病例组tHcy、MD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病例组中Hhcy患者的tHcy、MDA、SOD、TAC、GSH-PX、GSSG水平显著高于Nhhcy(P<0.01)。tHcy水平与MDA、SOD、TAC、GSH-PX、GSSG水平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Hhcy在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可能与其参与氧化应激反应损伤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总结天疱疮患者的治疗方案,分析其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84例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药物均以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激素)为主,45例患者同时加用免疫抑制剂(其中3例因治疗效果差进行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观察激素用量、治疗效果、副作用以及预后情况。结果 重症组患者激素初始量高于中症组患者;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组治疗效果优于激素组;随访患者中9例因激素减量过快复发;3例进行了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均获得满意疗效,已停用激素。结论 天疱疮病情的严重程度是决定激素用量的关键。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天疱疮疗效更佳。对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理想者可选择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者可能是治愈天疱疮的一种有效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