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胚胎干细胞滋养层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建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滋养层,用于胚胎干细胞的培养。方法 取12.5~14.5胎龄的胎鼠分离原代成纤维细胞,在37℃时,用0.25%胰蛋白酶(含0.02%EDTA)消化组织块5min,培养3d后传代。采用20mg/L丝裂霉素C处理胚胎成纤维细胞2~4h,或γ-射线21Gy照射胚胎成纤维细胞1h后制备出的滋养层细胞,均能有效地抑制胚胎干细胞的分裂,且不影响其活力。结果 胎鼠分离原代成纤维细胞经20mg/L丝裂霉素C处理或γ-射线21Gy照射后细胞仍保持分泌多种生长因子的能力,在12d内既不增殖,也不死亡。结论 这种方法制备的滋养细胞层适用于胚胎干细胞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放射性核素90 Sr对人体增生性瘢痕和猪伤口愈合模型超微结构的影响 ,寻找应用90 Sr治疗瘢痕的最佳时间及有效剂量 ,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采用放射性核素90 Sr敷贴器 ,用 2 0 0~ 80 0cGy和 2 0 0~ 4 0 0 0cGy分别照射临床诊断为增生性瘢痕者的瘢痕和猪创伤愈合模型 ,用透射电镜观察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 ,小中剂量 (2 0 0~ 6 0 0cGy)90Sr显著促进伤口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 ,细胞功能活跃 ,胶原纤维排列致密 ;大剂量 (80 0~ 2 0 0 0cGy) 90Sr照射能显著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 ,胶原纤维排列稀疏。结论 临床上可在伤后早期 (约 2~ 3d)用小中剂量90 Sr照射 ,以促进伤口愈合 ;愈合良好的伤口 ,用大剂量90 Sr照射可防止瘢痕增生 ;治疗陈旧性、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 ,90 Sr剂量应为 10 0 0~ 2 0 0 0cGy ;手术前90 Sr照射瘢痕无价值 ,而术后配合大剂量90 Sr照射才是防止瘢痕过度增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电子线治疗瘢痕疙瘩的机制及其有效的安全剂量。方法 分别用 5 ,10 ,15 ,2 0Gy的电子线照射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 ,然后观测其生物学效应。结果  5Gy以上的放射剂量即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 ,但剂量超过 2 0Gy ,成纤维细胞即被杀死。剂量在 10~ 15Gy之间 ,成纤维细胞Ⅲ型胶原的合成明显增加。结论  10~ 15Gy的电子线应是安全有效的放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β1整合素表达对成纤维细胞收缩及结缔组织挛缩的影响,我们通过胶原结缔组织,利用β1整合素单抗封闭作用观察含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胶原胶结缔组织收缩能力。1 材料与方法11 成纤维细胞培养 将手术切取的新鲜瘢痕组织按文献[1]培养成纤维细胞。12 胶原制备 按文献记载[2]提取大白鼠鼠尾胶原,4℃储存。13 建立胶原胶结缔组织模型 选择第5代培养细胞为实验对像,参照文献[3]在35mm的6孔培养板内制备胶原胶结缔组织模型,其中单抗组预先用β1整合素单克隆抗体(美国Old博士惠赠)37℃孵育30min,对照组不作特殊处理。定期观察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生物学特征及超微结构,阐明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与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增殖、细胞形态、细胞遗传学特征及细胞超微结构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体外培养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与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长率和形态学相同,细胞遗传学特征和超微结构相似。结论据此结果和其他学者的观点,认为建立体外培养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实验模型,可用于瘢痕防治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电子线治疗瘢痕疙瘩的机制及其有效的安全剂量.方法分别用5,10,15,20Gy的电子线照射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然后观测其生物学效应.结果 5Gy以上的放射剂量即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但剂量超过20Gy,成纤维细胞即被杀死.剂量在10~15Gy之间,成纤维细胞Ⅲ型胶原的合成明显增加.结论 10~15Gy的电子线应是安全有效的放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生物学特征及超微结构,阐明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与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增殖、细胞形态、细胞遗传学特征及细胞超微结构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体外培养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与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长率和形态学相同,细胞遗传学特征和超微结构相似。结论据此结果和其他学者的观点,认为建立体外培养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实验模型,可用于瘢痕防治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eloid Fibroblast,KFs)对不同剂量浅层电子线照射的生物学反应及术后即时浅层电子线放射治疗瘢痕疙瘩的最佳剂量。方法:以人KFs为研究对象,MTT法观察不同剂量浅层电子线照射对KFs增殖的影响,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变化。将120例瘢痕疙瘩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术后24h内浅层电子线照射剂量分别为2Gy、2.5Gy、3Gy、4Gy,每日照射1次,共照射6次,总剂量为12~24Gy,随访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KFs增殖与浅层电子线照射剂量有关,且照射剂量越大,成纤维细胞活力越低;3Gy连续照射6d(总剂量18Gy)对临床瘢痕疙瘩术后疗效最好。结论:术后联合合适剂量的浅层电子线照射治疗是防治瘢痕疙瘩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9.
电子线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学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电子线治疗瘢痕疙瘩的机制及其有效的安全剂量。方法 分别用5,10,15,20Gy的电子线照射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然后观测其生物学效应。结果 5Gy以上的放射剂量即能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但剂量超过20Gy,成纤维细胞即被杀死。剂量在10~15Gy之间,成纤维细胞Ⅲ型胶原的合成明显增加。结论 10~15Gy的电子线应是安全有效的放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硼察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活性的影响,旨在探讨其影响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信号机制。方法:取自愿捐献的增生性瘢痕组织标本,采用胶原酶法行成纤维细胞培养。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AT1和AT2受体的表达。取第3~4代细胞,并按实验设计,分别加入10^-2mol/L Ang Ⅱ,10^-7mol/L Ang Ⅱ+10μmol/L Valsartan,10^-7mol/L Ang Ⅱ+10μmol/L PD123319,10μmol/L Valsartan,10μmol/LPD123319共5组:对照组仅加入等量DMEM。以Western Blot法检测培养的细胞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ERK)活性变化,观察在阻断AT1或AT2受体情况下AngⅡ对培养的瘢痕成纤维细胞ERK磷酸化的影响。结果: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同表达AT1和AT2受体。AngⅡ可增加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ERK磷酸化。在一定剂量范围内,AngⅡ浓度增加,细胞ERK磷酸化程度增加。与对照组比较10^-7mol/L Ang Ⅱ显著增加瘢痕成纤维细胞ERK磷酸化,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μmol/L AT2受体拮抗剂PD1233191可显著增强AngⅡ诱导的细胞ERK磷酸化(P〈0.05):10μmol/L的AT1受体拮抗剂Valsattan可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细胞ERK磷酸化;Valsattan或PD1233191单独刺激细胞并未明显影响ERK磷酸化(P〉0.05)。应用抗ERK抗体显示各组ERK含量一致。结论:AngⅡ通过其受体AT1和AT2可调控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ERK磷酸化,AngⅡ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ERK活性的影响可能是AngⅡ调控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可能的信号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以L929细胞为滋养层的尿道黏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目的 探索尿道黏膜上皮细胞体外培养的技术和方法,为进一步采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尿道黏膜组织奠定基础,并为尿道黏膜的生理、药理、毒理学及微生态研究提供实验模型。方法 取刚离乳的雄性新西兰幼兔尿道黏膜组织,分别以DispaseⅠ消化液和混合消化液消化成单细胞悬液,以差速贴壁法排除成纤维细胞,接种后以L929细胞为滋养层细胞进行培养,定期换液,细胞生长、增殖至80%~90%融合时传代。细胞进行常规HE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以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再分别设立实验组(n=20)、阳性对照组(正常尿道黏膜组织石蜡切片,n=20)及阴性对照组(成纤维细胞铺片,n=20)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原代培养10天左右细胞逐渐生长融合成片,如铺路石状,细胞大小均一。上皮细胞为二倍体细胞,生长期内均为单一的上皮细胞,无成纤维细胞混杂生长,细胞可传11~13代,成活50~60天。结论 新西兰幼兔尿道黏膜上皮细胞可在体外进行培养,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增殖活力,为构建组织工程化尿道奠定了基础,且为尿道黏膜的体外研究提供了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5-氨基酮戊酸介导的光动力对人增生性瘢痕中成纤维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取人增生性瘢痕增生期组织5例,体外培养其中的成纤维细胞.取培养后的第3、4代成纤维细胞,添加5-氨基酮戊酸培养后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其代谢产物原卟啉IX在细胞内的积聚,并在5-氨基酮戊酸作用5h后给予635nm波长的红光照射,照射功率密度10mW/cm2,能量密度0.5~8.0J/cm2.24h后,应用CCK-8试剂盒分析5-氨基酮戊酸介导的光动力对成纤维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5-氨基酮戊酸作用4h后,成纤维细胞中有原卟啉IX的积聚;作用5h后,原卟啉IX的积聚达到高峰,此时给予激光照射,成纤维细胞的成活率降低,并与照射强度呈量效依赖关系.结论 5-氨基酮戊酸介导的光动力能够杀伤增生性瘢痕中的成纤维细胞,是一种治疗增生性瘢痕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伤口收缩是由创伤后激活的成纤维细胞和其合成的胶原纤维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也是形成病理性瘢痕的物质基础 ,因此 ,伤口收缩在人类表现突出的是其瘢痕组织挛缩所引起的体表及组织结构的异常和功能障碍[1 ] 。所以 ,调控伤口收缩 ,必将有利于人体创伤愈合后维持组织的正常形态。我们采用体外伤口收缩模型含成纤维细胞的胶原网架 (FPCL) [2 ] ,探讨了前列腺素E2 (Pros taglandinE2 ,PGE2 )对伤口收缩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 1 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实验用细胞从新鲜正常皮肤和增生期瘢痕的组织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干扰素(IFN)对体外培养的腭裂术后裸露骨面瘢痕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生物学作用的影响。方法:制作兔腭裂术后裸露骨面瘢痕动物模型,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通过MTT法、流式细胞术等方法观察、分析rhIFNα-2b和rhIFN-γ对腭裂术后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处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加入干扰素后,腭裂术后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趋势及增殖活性及被明显抑制,S-G2-M期细胞百分数明显降低。结论:干扰素对腭裂术后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趋势及增殖活性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说明在防治腭裂术后裸露骨面瘢痕的形成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甲氧基雌二醇(2ME2)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caspase-3、caspase-8以及细胞色素C(Cyt-c)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自2017年1—6月就诊的胸部瘢痕疙瘩患者6例,对其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组织进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选取第3代细胞,并将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分为普通对照组(K)、DMSO对照组(CTL)以及实验组(2ME2)。K组采用10%FBS-DMEM培养基培养;CTL组采用0.07%DMSO及10%FBS-DMEM培养基培养;2ME2组采用6.975μmol/L 2ME2的10%FBS-DMEM培养基培养。3组细胞培养时间均为24 h;培养结束后在光镜下观察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形态,并进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caspase-3、caspase-8及Cyt-c的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蛋白定量分析。结果细胞培养24 h后,2ME2组可见细胞凋亡形态,胞质含量较少,细胞核固缩。免疫荧光结果可见2ME2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caspase-3、caspase-8及Cyt-c有显著着色;Western blot蛋白定量结果示,2ME2组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caspase-3、caspase-8及Cyt-c的表达量较其他两组显著升高。结论 2ME2能够显著提高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caspase-3、caspase-8以及Cyt-c的表达水平,可能具有一定的瘢痕疙瘩细胞凋亡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α-2b干扰素(IFNα-2b)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凋亡及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bcl-2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在瘢痕疙瘩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进行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细胞分别来自8例瘢痕疙瘩标本和8例正常皮肤标本.第3~4代的细胞用于实验.以IFNa-2b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MTT法检测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情况,应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处理后成纤维细胞凋亡,RT-PCR法检测成纤维细胞hTERT和bcl-2mRNA的表达.结果 IFNα-2b对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经10 000 U/ml IFNα-2b处理后,能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发生,RT-PCR检测hTERT和bcb2 mRNA表达降低,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具有明显的时间依赖性.结论 作为一个负性调节因子,IFNα-2b能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并诱导成纤维细胞发生调亡,下调成纤维细胞端粒酶活性是其重要作用机制之一.通过抑制端粒酶活性进行抗瘢痕疙瘩治疗可能是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水蛭素对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at r i x met al l opr ot ei nas es,MMPs)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取10例烧伤愈合后6个月内瘢痕挛缩需手术治疗的患者的瘢痕组织,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取第4~7代细胞实验,加入0、1、10、50U/ml的水蛭素干预。观察加药后24h、48h成纤维细胞形态学变化,利用MTT(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 i nked i mmunos or bent as s ay,ELI SA)检测水蛭素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hypert rophi c scar fi brobl ast,HSFB)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作用。结果:①1、10、50U/ml组水蛭素对HSFB均有抑制作用(P<0.05),以50U/ml作用最明显(24h、48h抑制率分别为14.75%、15.42%);②水蛭素作用成纤维细胞24h后MMP-2、MMP-9表达含量均增加,分别以1U/ml、50U/ml作用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h后MMP-2表达降低,MMP-9表达有增加但无意义。结论:水蛭素能够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增殖,能促进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有利于细胞外基质降解减少沉积。  相似文献   

18.
β射线诱导成纤维细胞凋亡与防治瘢痕增生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β射线防治瘢痕增生的作用机理。方法 用MTT法分析β射线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用电镜,DNA凝胶电冰和流式细胞仪观察细胞形态和DNA的变化。结果 β射线明显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10Gyβ射线诱导出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如凋亡小体,DNA梯状条带,特征性亚G1峰等,20Gyβ射线导致细胞坏死。结论 β射线诱导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是放射防治瘢痕增生的重要机理之一,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放射性核素^90Sr对人体增生性瘢痕和猪伤口愈合模型超微结构的影响,寻找应用^90Sr治疗瘢痕的最佳时间及有效剂量,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采用放射性核素^90Sr敷贴器,用200-800cGy和200-4000cGy分别照射临床诊断为增生性瘢痕者的瘢痕和猪创伤愈合模型,用透射电镜观察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小中剂量(200-600cGy)^90Sr显著促进伤口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增生,细胞功能活跃,胶原纤维排列致密;大剂量(800-2000cGy)^90Sr照射能显著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胶原纤维排列稀疏。结论 临床上可在伤后早期(约2-3d)用小中剂量^90Sr照射,以促进伤口恰愈合;愈合良好的伤口,用大剂量^90Sr照射可防止瘢痕增生;治疗陈旧性、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90Sr剂量尖为1000-2000cGy;手术前^90Sr照射瘢痕无价值,而术后配合大剂量^90Sr照射才是防止瘢痕过度增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长波紫外线引起皮肤光老化、皱纹形成的机制。方法:以7.2J/cm2长波紫外线单次或多次照射培养真皮成纤维细胞,光镜、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中的间质胶原酶(MMP-1)、间质溶解素-1(MMP-3)mRNA及其共同的组织抑制因子(TIMP-1)蛋白在各实验组成纤维细胞的表达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在长波紫外线累积剂量达57.6J/cm2后,培养真皮成纤维细胞开始出现具有细胞衰老特征性的形态改变,但仅经两次7.2J/cm2 UVA照射,培养成纤维细胞就出现MMP-1、MMP-3 mRNA的表达并随累积照射剂量增加逐渐增强,但各照射组的TIMP-1蛋白均仅在照射后48h内呈一过性轻度表达。结论:皮肤光老化皱纹形成可能与长波紫外线照射引起真皮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剂表达失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