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联合腹直肌外侧切口在治疗髋臼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采用3D打印技术联合腹直肌外侧切口治疗的髋臼骨折患者,共32例。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17~65岁,平均39. 59岁。术前3D打印骨盆模型、模拟手术并预弯钢板。术中采用腹直肌外侧切口对骨折进行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暴露时间(从切开皮肤到暴露髋臼骨折时间)。应用Matta评价标准评估患者骨折复位情况以及Harris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48. 00±44. 82) min,术中出血量(445. 31±194. 42) m L,切口长度(7. 88±1. 29) cm,骨折暴露时间(13. 50±2. 71) min。按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术后X线片:优15例,良12例,优良率84. 38%。术后髋关节功能按Harris标准评价:优14例,良10例,可8例,优良率75. 00%。结论 3D打印技术联合腹直肌外侧切口治疗髋臼骨折方法可行,术前3D打印骨盆模型可模拟手术。该入路具有切口小、暴露骨折端快、骨折复位好、出血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自1987~1996年,我们用带蒂的腹直肌瓣、肌皮瓣作旋转成形手术2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经锁骨下斜切口侧入路行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为临床医师选择术式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3年5月~2015年8月实施单侧甲状腺手术治疗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53例患者,对照组实施低位小切口甲状腺腺叶次全切除术,观察组实施锁骨下斜切口侧入路甲状腺腺叶次全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长与术中出血量要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是3.77%(2/5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是18.87%(10/53),组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美容满意度是100%,对照组患者术后美容满意度是75.47%,组间术后美容满意情况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锁骨下斜切口侧入路具有显著应用效果,安全性高,瘢痕粘连等并发症少,术后瘢痕隐蔽,不影响颈部外形美观,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高频超声测量产后早期女性腹直肌间距(IRD)的重复性和一致性,为产后腹直肌分离(DRA)患者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资料与方法 由同一位检查者对30例产后6~8周DRA女性的IRD进行前后2次测量,分别在静息状态及腹直肌收缩状态下测量脐上3 cm、脐部及脐下2 cm处的IRD.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价影响无孕产史女性腹直肌间距的相关因素。资料与方法前瞻性连续性收集2018年3月—2020年3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超声科体检的正常无孕产史育龄女性624例。将腹直肌间距与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腹直肌厚度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按照年龄将受检者分为3组:第1组(20~29岁)、第2组(30~39岁)、第3组(40~49岁);按照BMI分为3组:BMI 1组(BMI<18.5 kg/m2)、BMI 2组(BMI 18.5~24.9 kg/m2)、BMI 3组(BMI 25.0~29.9 kg/m2)。比较不同组间腹直肌间距的差异,分析影响腹直肌间距的因素。结果年龄和BMI是腹直肌间距的独立危险因素(回归系数分别为0.23、0.10,95%CI 0.11~0.34、0.25~0.56,t=3.94、5.07,P<0.01)。腹直肌厚度是腹直肌间距的独立保护因素(回归系数为-0.88,95%CI-1.30~0.46,t=-4.13,P<0.01)。体重可能对腹直肌间距产生一定影响(回归...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腹直肌肌皮瓣用于口腔颌面部修复的经验,对腹直肌肌皮瓣的用途、应用方法 、成败因素等加以分析和讨论.方法 2007年6月~2010年6月,应用腹直肌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18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46~71岁,均为肿瘤切除造成的组织缺损,所有病例均为即刻修复.结果 18例游离组织瓣成活17例,修复成功率为94.4%.结论 对于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后形成的组织缺损,腹直肌肌皮瓣是进行修复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8.
对28例单一前方腹直肌外侧切口治疗髋臼前后骨折的患者术前、术后给予抗休克、牵引固定、心理、疼痛、并发症预防、康复锻炼等护理。随访6~18个月评价功能康复情况,骨折均愈合,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加强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整体护理,是保障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腹直肌旁切口治疗合并双侧髋关节功能障碍的输尿管中段结石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0月~2013年12月我院10例合并双侧髋关节功能障碍的输尿管中段结石经腹直肌旁切口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结石取尽率100%,术后无结石残留、漏尿,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3~6个月复查彩超、静脉肾盂造影,所有患者肾积水不同程度减轻,输尿管无狭窄。髋关节功能障碍无加重。结论经腹直肌旁切口是治疗输尿管中段结石一种有效方法,具有安全、对肌肉损伤小、疗效确切的优点,尤其对于合并双侧髋关节功能障碍的特殊患者,在体外震波碎石、输尿管镜碎石、经皮肾镜碎石较为困难时,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36岁。既往体健,因过敏性鼻炎行双侧中鼻甲确炎舒松注射,当右侧中鼻甲注射完毕后患者突发右眼胀痛及眼球转动痛,疼痛缓解后患者发现双眼注视时视物呈双影,以向左注视时较明显,3d后来我科检查。视力:1.0(ou),眼压Tn,双眼球各方向转动不受限,复像图检查示右眼下斜肌不全麻痹,屈光间质及眼底检查无异常,行彩超检查示双眼眶内无异常。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分析腹直肌肿块的CT表现,探讨CT诊断思路和要点.方法:对55例经病理证实的腹直肌肿块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由2位放射科医师结合症状和病史,共同分析肿决的CT影像特征.结果:①韧带样瘤13例:以青年女性多见(11/13),7例有剖宫产史,4例为肿瘤术后复发.大部分病灶(10/13)呈梭形与腹直肌长轴平行,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呈明显强化.②血管瘤2例:病灶密度不匀,增强呈延迟强化,可见钙化及血管影各1例.③子宫内膜异位7例:均有剖宫产史.病灶为实性4例,囊实性3例,其中1例可见病灶内出血;增强后肿块实性部分强化较明显.④局灶性肌炎1例.病灶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增强呈不规则强化.⑤脓肿9例:7例为非特异性脓肿(其中3例为切口感染),2例为特异性脓肿(结核性脓肿).平扫显示病灶边界不清,有中心坏死区和/或气体影,增强后呈环形或不规则强化.⑥血肿3例:均有腹部创伤史.病灶呈梭形,边界光整,平扫呈高密度1例、等低混杂密度2例,增强后无强化,1例边缘见新生血管影.⑦转移瘤20例:均有恶性肿瘤病史.16例手术后患者中合并多处转移12例,其中4例为腹直肌切口转移;4例未行手术者除腹直肌转移外合并多处转移.病灶密度欠均匀、可见不规则坏死灶18例,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结论:腹直肌肿块的类型多样,结合临床症状及病史,并对CT表现进行细致观察和分析,能较准确地进行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急性腹直肌鞘血肿(RSH)的腹部CT平扫特征,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6例急性RSH患者的腹部CT平扫图像及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1例,年龄36 ~ 81岁,平均61.7岁.16例中接受抗凝治疗8例,抗血小板治疗2例.结果 16例腹部CT平扫均正确诊断,共发现18处RSH(其中2例为双侧发病),其中位于上腹部5处、下腹部13处.RSH的CT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高密度,位于腹直肌的背部,部分可跨越腱划,其形态与其发生的位置有关,弓状线以上血肿多较小,弓状线以下血肿多较大.16例中Ⅰ型血肿6例、Ⅱ型7例、Ⅲ型3例,Ⅰ型、Ⅱ型为少~中量出血,Ⅲ型为大量出血.结论 腹部CT平扫能够早期明确RSH的诊断和分型,有助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髋臼横行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月新乡市长垣县河南宏力医院收治16例髋臼横行骨折患者,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为29~58岁,平均39岁。根据Letournel-Judet骨折分型系统简单分型,依据髋臼骨折线位置分为经顶骨折6例,顶旁骨折7例,顶下骨折3例;3例合并四肢骨折,4例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均经腹直肌外侧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手术所需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采用Matta骨折复位标准评价骨折复位情况,临床评估采用改良Merle d’Aubigng和Postel评分。结果手术切口长度平均7.0cm(6.0~9.0cm),手术平均时间105min(96~18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400mL(200~800mL)。所有患者获得平均26个月随访(3~49)个月。按照Matta骨盆髋臼骨折复位标准评定:优9例,良3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5%。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2周。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优9例,良3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82.1%。5例患者术后闭孔神经损伤加重,4周后完全恢复。术后末次随访均未发现腹壁疝、切口感染或延期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骨盆髋臼横行骨折具有术中窗口显露充分、操作容易、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大角度垂直偏斜传统的手术方法需行患眼垂直肌、水平肌甚至健眼垂直肌手术,为防止眼前节缺血,手术需分次进行。1995~2003我中心共收住51例,采用下斜肌转位及部分切除术,辅以患眼其他肌肉手术矫正垂直偏斜,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且手术一次完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腹壁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对腹部肌群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腹壁横切口、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对腹部肌群的损伤程度。方法 观察组 3 3 0例行腹壁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对照组 3 10例行腹壁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两组分别于产后 5~ 7d、产后 42d、产后 1年通过产妇症状、体征及超声检查了解腹部肌群损伤情况。结果 腹壁横切口与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腹部肌群的损伤 ,产后 5~ 7d ,腹痛发生率分别为 83 0 %,5 2 %;皮下硬结发生率分别为 3 2 7%,0 ;超声发现肌肉损伤率分别为 83 0 %,5 2 %。产后 42d ,腹痛发生率分别为 2 0 9%、0 ;皮下硬结均未发生 ,超声发现肌肉损伤率为 64 5 %,0。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结论 腹壁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腹部肌群的损伤程度较纵切口为重 ,手术存在一定缺陷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的并发症及术后效果。方法 2006年1月~2011年6月,对白内障患者580例700只眼,作上方巩膜隧道切口,长约5.5 mm,深1/2巩膜厚度;隧道宽3 mm,环形撕囊、水分离,双手法旋转晶体核进入前房,圈套器托住核,利用内切口剪切作用,劈核同时套出1/2核,剩余1/2核旋转90°用圈套器套出;吸净皮质植入人工晶体,确认切口水密,切口无需缝合。结果 580例700只眼切口均愈合良好,术中后囊破裂14只眼,占2%;全部Ⅰ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后角膜内皮水肿、混浊56只眼,占8%;1 w后均能恢复。术后第1 d视力0.2~0.5有630只眼,占90%;术后1 w视力0.6~1.0有686只眼,占98%。有14只眼术后视力低于0.1,为眼底病变所致。结论该术式经济适用,效果良好,适用基层医院开展复明手术,尤其对硬核性白内障(4~5级硬核)其疗效优于超声乳化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报告了解5例乳癌术后单蒂模行腹直肌肌皮瓣乳房再造术后护理,注意保持引流通畅,注意再造乳房皮肤保持适度、勿受压,注意皮肤血迹尤其要保护好单蒂模行腹直肌肌皮瓣勿受压,同时做好供瓣区护理、手术全部成功。1心理护理患者术后均不同程度担心肿癌是否切除彻底,再造乳房外观如何,肌瓣能否成活,手术创腔较大,创腔愈合较慢,引流管置时间长,拨管困难等,需耐心细致的与患者多交流,勤沟通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心理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家属积极配合。2引流管理术后在胸部、下腹部切口内置须压引流,术后需放置条引流管,因术后成污情况不能从外表观察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正常人眼外直肌第一眼位以及在收缩和舒张状态下最大横截面积进行CT定量研究并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CT冠状位对16名正常人眼球在不同眼位状态下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进行眼外直肌最大横截面积测量,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确定眼外直肌最大横截面积范围和其功能度。结果在第一眼位时,外直肌最大截面积和功能度均为最大,具有显著性差异(F=4.204,P=0.021);其余眼外直肌无显著性差异(F=2.562,P=0.0087)。内直肌最大截面积在收缩时比第一眼位状态下增加35.7%(36.72±4.69;26.86±3.66);松弛状态下减少29.6%(26.86±3.66;19.04±3.42)。外直肌最大截面积在收缩时比第一眼位状态下增加49.4%(54.89±5.05;34.74±4.08);松弛状态下减少30.7%(34.74±4.08;25.46±4.01)。上直肌群最大截面积在收缩时比第一眼位状态下增加28.3%(34.56±3.78;28.93±2.88);松弛状态下减少32.7%(28.93±2.88;18.13±3.48)。下直肌最大截面积在收缩时比第一眼位状态下增加27.4%(35.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