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前十条阐释--温热病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景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3):17-22
在<外感温热篇>第一至第七条中,叶天士分别择要地论述了温病卫、气、营、血4类证候的病机、临床特点及传变规律.在第八条中则以高度概括的语言,精炼地对前文加以总结,指出卫气营血四类证候的传变规律与治疗大法.从其内容来看,本条主要是对温热病而言.也可以说,本条内容突出地体现了叶天士对温热病辨治的学术思想,因而从理论上和临床上对后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温热病的辨证论治有着重大指导意义.他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如犀角、元参、羚羊角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加生地、丹皮、阿胶、赤芍等物.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 相似文献
2.
3.
刘景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4,2(11):12-14
清代著名医学家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有关温病学的论述,收入清代王士雄(字孟英)所著<温热经纬>一书中,题名为<外感温热篇>,分为37条.此篇充分反映了叶天士对温病学理论的建树和辨证论治的实践经验,对后世有重大指导意义.尤其是篇中的1至10条,集中体现了叶天士的学术思想,为研究温病学所必读. 相似文献
4.
刘景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1):11-13
热入营分是温病的危重阶段,其治疗亦较复杂.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四条中详细地论述了温热夹风、夹湿逆传营分的病机与证治,并在第五条中进一步指出了"斑出热不解"的病机与治法. 相似文献
5.
刘景源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2):16-19
证是温病中最常见的证候类型,不论是温热病还是湿热病均可发生.因其证候类型较多,且有温热与湿热之别,故治法亦多.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第六条、第七条和第十条中,分别论述了温热病与湿热病气分证的治法. 相似文献
6.
《外感温热篇》是叶氏究心于温热病五十多年的心血结晶,他总结前人经验,结合临床实践加以发挥,并创造性地、系统地提出新颖、独特、精辟的理论,是温热病学中的一篇著名的杰作。在温病学中极负盛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整个 相似文献
7.
《外感温热病篇》为清代医家叶天士所作,叶氏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纲领,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在察舌、验齿、辨斑疹白痦等方面成就卓著。其不仅对温热病治疗过程中养阴和护阴等有独创性的见解,而且对温病治疗过程中阳气的调护也有较详细精辟的论述,提出了有关养阳、通阳、温阳及针对体质用药、慎防伤阳等一系列顾护阳气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叶天士,号香岩,又号上津老人,清代著名温病大家,祖籍安徽歙县.其所著《外感温热篇》,尤为后人所推崇,基本奠定了温病学的理论体系,不仅在温病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整个祖国医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书中"治未病"思想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内容亦较为丰富,今初探其旨,择其要者,略述梗概. 相似文献
9.
10.
11.
叶天士是清代驰誉杏林的医学大家 ,《清史稿》云 :“大江南北言医 ,辄以桂为宗”。玩味叶氏医案 ,朴实而不纤巧 ,渊雅而又精醇 ,曲体病情 ,洞若观火 ,其于治法每宗《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 ,以平为期”之旨 ,常相对立论 ,双向调节 ,纠偏以求和 ,辄起相反相成的作用。今引《临证指南医案》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76)言语及案例 ,对叶氏双向调节治法作一探析。1 刚柔相济柔能克刚 ,刚能济柔 ,刚柔相济作为药物的配伍原则 ,严用和早有阐发 ,他在《济生方·补益门》中云 :“间有药用群队 ,必使刚柔相济 ,佐使合宜 ,可以取效。”叶氏… 相似文献
12.
13.
茯苓为精纯之品,其质重,其气清,其味淡,重能培土,清能益金,淡能利水,兼及肺脾肾三脏,故在通调三焦病症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叶天士强调"久损重虚用甘缓法",茯苓味甘平,力不峻,因而他常配用于治虚之剂中,而获佳效. 相似文献
14.
议温病透热转气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温病辨证依据的卫、气、营、血四个概念来源于《黄帝内经》,叶天士引伸其义,用以阐明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说明温病的受邪部位和传变规律。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论及吴鞠通在清营汤、清宫汤中对辛凉质轻、透热转气之品如银花、连翘、竹叶的具体运用,对后世启发很大。温病热入营分,除运用清营养阴为主治疗外,尚须加入透热之品,以求病邪转出气分,即所谓"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营热炽盛、阴液亏耗是营分证的主要病变机制,证见身热夜甚,口干但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脉细数。对于营分证治疗,在清营养阴药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入开达、宣透或通下之品,使邪有出路,有助于邪热透达。因不同病机变化所导致的兼证,注重配合相关治法治疗。透热转气虽为外感病在营分阶段的基本治疗大法,某些内伤杂病若出现与营分证相似的病机变化,也可使用此法或相近治法,而不必拘泥外感内伤之别。 相似文献
15.
论叶天士方剂气味配伍规律有实践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方剂气味配伍的内涵、规律、具体运用3个方面探讨了叶天土方剂气味配伍的规律有实践价值。认为在研究主剂配伍理论或规律时,应当高度重视气味配伍理论。 相似文献
16.
温热除热有甘温除热、辛温解表、温下寒积等,以补中益气汤、大黄附子汤、麻黄汤为例,分析方药机理及法度,通过热象表现的或然性,体会到用方之机贵在扶正要有布散,祛邪要有出路的玄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