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oll样受体(TLRs)的发现,使人们对HBV感染免疫有了新的认识.目前研究认为,TLRs除了介导抗HBV感染天然免疫外,还能促进树突状细胞(DC)成熟,调节Th1/Th2型免疫,参与抗HBV特异性免疫,同时,HBV也影响某些TLRs的表达,这可能是HBV感染慢性化的原因之一.进一步明确TLRs在HBV感染免疫中的作用,可为HBV感染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过程中,机体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功能损伤与HBV 感染的慢性化密切相关,特别是T 细胞功能的耗竭。T 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3(Tim-3)及其配体半乳糖苷结合蛋白9(Gal-9)在包括HBV 在内的多种病毒感染所致的机体免疫功能紊乱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参与机体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应答调控的重要信号通路,也是诱导T 细胞耗竭的重要负调控分子之一。本文扼要就Galectin-9/ Tim-3 信号通路在HBV 感染过程中对机体免疫功能调控的相关研究进展作综述。  相似文献   

3.
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免疫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世界范围内持续感染乙型肝炎病者(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患者已超过5亿。这两种病毒在病原学上有许多共同特点,但在病毒学特点上以及在慢性肝炎的免疫逃逸机制上均有着显著的差别。在早期天然免疫应答方面,HBV感染最初几周并不引起肝脏基因表达的改变,而HCV则会引起许多肝内基因表达改变。在特异性免疫应答方面,HBV和HCV感染后机体清除病毒的途径主要有特异性CTL细胞的杀伤作用、CD4^+细胞的辅助作用、抗体的中和作用或杀伤作用。相对于HBV来说,HCV在成人更多引起慢性肝炎。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容易形成慢性化,多数学者认为其主要机制是宿主对HBV各种抗原产生免疫耐受。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是近年新发现的一个负性共刺激信号分子,其配体为PD—L1和PD—12,同属于CD28/B7家族。PD-1/PD—L通路能削弱、限制和/或终止T细胞和抗原递呈细胞(APC)等细胞的活化及效应功能,在慢性HBV感染的免疫耐受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芒果苷对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芒果苷抑制HBV在细胞内复制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2215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芒果苷对2215细胞MAPK信号转导通路中ERK、JNK、p38蛋白含量及磷酸化水平的影响;采用报告基因实验检测芒果苷对2215细胞内转录因子AP-1活性的影响。结果:芒果苷对2215细胞MAPK信号转导通路中ERK、JNK及p38三种蛋白含量及磷酸化水平均无影响。但可以不同程度的抑制TGF-β诱导的2215细胞MAPK信号转导通路中JNK蛋白的活性,对p38和ERK的活性无明显抑制作用。同时芒果苷可抑制AP-1的转录活性。结论:芒果苷可抑制2215细胞MAPK信号转导通路中JNK蛋白及其下游转录因子AP-1的活性。提示此通路可能是芒果苷抑制HBV在肝细胞内复制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一类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目前认为DC与机体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免疫和HBV感染后慢性化的作用机制相关,DC易影响HBV并且细胞内HBV的存在与DC功能缺陷有关,这在HBV慢性化中起到重要作用.现将DC的特点,及HBV与DC之间相互影响及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HBV感染机体后可诱导免疫细胞产生包括白介素-35(IL-35)在内的多种免疫分子.IL-35作为一个新发现的IL-12家族的成员,可以影响多种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产生.目前研究证明,IL-35在乙肝病毒(HBV)感染中具有抑制机体免疫应答的作用,可以诱导机体对HBV的免疫耐受,亦可发挥减轻HBV感染所致肝细胞免疫损伤的作用.文章综述了IL-35的特性及其免疫调控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病毒感染后通过信号转导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 GAS)识别病毒DNA,与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相互作用,介导产生1型干扰素(IFN1)。维甲酸诱导基因1(RIG-1)受体识别病毒RNA,通过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引发RIG-1信号通路,激活IFN1。STING不仅可以作为DNA病毒信号通路蛋白,还可与MAVS相互作用,参与RNA病毒信号通路。然而,登革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RNA病毒的蛋白酶通过与STING相互作用逃逸免疫系统监视,抑制IFN产生。本文对STING与MAVS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RNA病毒通过STING逃逸免疫系统监视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病毒逃逸天然免疫调节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HBV整合的致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BV的4个亚基因产物中,HBx具有反式激活、介导细胞凋亡作用,HBs具有反式激活因子的作用。肝细胞癌(HCC)的发生与HBV的整合及整合后染色体重排有关。为探讨HBV整合及HBx、HBs亚基因在HCC发生中的可能作用,我们制备了HBV亚基因探针,并以此对肝细胞癌中HBV整合及亚基因转录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阐明HBV感染后HCC发生机制提供一定的实验资料和依据。本研究中,首先以BamHⅠ、BglⅡ酶切扩增回收的HBVDNA ,回收其HBV亚基因HBx、HBc、HBs、PreSDNA片段,以地高辛甙元随机引物法标记成敏感性与特异性俱佳的HBV亚基因探针,再以H…  相似文献   

10.
病毒感染后通过信号转导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环鸟苷酸-腺苷酸合成酶(c GAS)识别病毒DNA,与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STING)相互作用,介导产生1型干扰素(IFN1)。维甲酸诱导基因1(RIG-1)受体识别病毒RNA,通过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MAVS)引发RIG-1信号通路,激活IFN1。STING不仅可以作为DNA病毒信号通路蛋白,还可与MAVS相互作用,参与RNA病毒信号通路。然而,登革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RNA病毒的蛋白酶通过与STING相互作用逃逸免疫系统监视,抑制IFN产生。本文对STING与MAVS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RNA病毒通过STING逃逸免疫系统监视进行综述,以期为研究病毒逃逸天然免疫调节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是当前严重的全球健康问题之一,对慢性乙型肝炎至今仍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和彻底的解决方案,HBV与肝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相对滞后是严重影响新型治疗方法和药物研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病毒与细胞受体的结合是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第一步,它决定病毒能否成功感染细胞,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病毒表面具有“细胞识别蛋白”,在宿主细胞表面则有相应的靶细胞受体。病毒侵入特定细胞的首要步骤是病毒颗粒与其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相互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HBV具有严格的宿主易感性和嗜肝细胞性,感染早期存在于HBV外膜的抗原特定肽段与肝细胞上特异受体识别并结合,介导病毒进入细胞,启动HBV的复制周期。因此病毒的受体是HBV进入肝细胞的门户,阻断HBV与其受体的结合是治疗乙型肝炎的重要途径之一。迄今为止,多数病毒与其细胞受体的关系得到了鉴定,对HBV虽然报道了很多可能起作用的受体,但至今仍无法确定到底是什么受体起关键作用。本文就HBV的受体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肝脏天然免疫系统对HBV感染及肝脏免疫致病的新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期研究表明,肝脏NK细胞、NKT细胞、γδT细胞占肝脏淋巴细胞总数的2/3左右,如此庞大的肝脏天然免疫淋巴细胞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及其免疫致病中发挥何种效应,引起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传统理论认为CD4^ T细胞和CD8^ T细胞在抗HBV感染及其引起的免疫损伤中起主导作用,但仅占肝脏淋巴细胞总数1/3的这类T细胞能否承担肝脏抗HBV免疫与损伤的全部职责,值得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是导致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之一。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UPS)在真核细胞内介导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和降解。近年来研究发现, UPS在HBV感染及相关肝癌发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靶向HBV X蛋白(HBV X protein, HBx)干预HBV感染或HBV相关肝癌的进展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对HBx通过UPS促进HBV感染和肝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TRIM(tripartite motif)蛋白是一类含有RING结构域的蛋白质,在人类中发现超过70种,还有许多新成员正在研究中.这类蛋白除了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发育、形态发生和细胞凋亡.也在免疫相关信号通路和抗病毒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TRIM25能够泛素化病毒RNA受体视黄酸诱导基因-Ⅰ(RIG-Ⅰ)的N末端,这种改变能够激活RIG-Ⅰ与其下游配体结合参与线粒体抗病毒信号通路(MAVS).这个过程直接引起I型干扰素(IFN)的产生从而抑制病毒复制.近来的研究发现甲型流感病毒能够靶向结合TRIM25,使其抗病毒的功能失效从而抑制宿主的干扰素活性.本文对TRIM蛋白在抗病毒防御机制中的功能以及一种流感病毒通过靶向结合某种TRIM蛋白而产生的免疫逃逸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输血传播病毒 (TTV)与HBV混合感染的情况及其对肝脏病变程度和对HBV复制的影响 .方法 应用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检测 152例HBV患者血清中的TTVDNA和ELISA进行乙型肝炎相关病毒标志物检测 .结果  152例HBV患者中TTV -DNA阳性 2 3例 (15.1% ) ,其中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TTV -DNA检出率分别为 2 / 18(11.1% )、8/ 54(14 .8% )、6/ 4 0 (15.0 % )、7/ 3 8(18.4% ) ,各组间无差异 .在慢性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中 ,TTV -DNA阳性组与TTV -DNA阴性组各项肝功能指标改变相似 .HBV和TTV混合感染组中HBeAg和抗 -HBcIgM阳性率低于单纯HBV感染组 (p <0 .0 5) ,而血清抗 -HBe阳性率则高于单纯HBV感染组 .结论 TTV的混合感染似乎并不影响HBV所致的肝脏病变程度 ,对HBV的复制可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机体清除HBV的重要免疫机制是感染早期出现的HBV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启动机体清除HBV过程,机体重要的免疫效应形式是细胞因子介导的非肝细胞损伤性清除HBV机制,机体在清除HBV过程中并非必然有肝细胞的损伤.肝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产生IFN及其它细胞因子,从而通过上述机制直接地、积极主动地清除HBV.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体可引起从急性肝炎到肝细胞癌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细胞凋亡(apoptosis)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性死亡过程,是HBV感染相关性肝病中重要的调节因子.本文从乙型肝炎、肝细胞癌等方面就细胞凋亡在HBV感染所致肝炎、肝癌发病机理中的作用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ast cell, MC)在慢性肝病中的作用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否引起慢性肝病中MC数量增加。方法:本研究包括正常组(NL)8例、慢性肝炎组(CH)30例、肝硬化组(LC)43例、肝癌组(HCC)49例。采用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130 例人肝组织中肥大细胞的密度和分布特征。另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定性检测各组HBsAg,HBcAg的表达。结果:各肝病组中(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肥大细胞密度比正常组显著增加 (P<0.05);肝硬化组、肝癌组中MC密度均比慢性肝炎组显著增加(P<0.05);但肝硬化组与肝癌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C分布以结缔组织区域多见。本组病例中肥大细胞密度与HBV感染无关。结论:肥大细胞可能参与慢性肝病发生发展过程并发挥重要作用,但其数量增加可能与HBV感染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输血传播病毒(TTV)与HBV混合感染的情况及其对肝脏病变程度和对HBV复制的影响.方法应用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检测152例HBV患者血清中的TTV DNA和ELISA进行乙型肝炎相关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 152例HBV患者中TTV-DNA阳性23例(15.1%),其中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TTV-DNA检出率分别为2/18(11.1%)、8/54(14.8%)、6/40(15.0%)、7/38(18.4%),各组间无差异.在慢性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中,TTV-DNA阳性组与TTV-DNA阴性组各项肝功能指标改变相似.HBV和TTV混合感染组中HBeAg和抗-HBcIgM阳性率低于单纯HBV感染组(p<0.05),而血清抗-HBe阳性率则高于单纯HBV感染组.结论 TTV的混合感染似乎并不影响HBV所致的肝脏病变程度,对HBV的复制可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检测和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慢性HBV感染者和健康人 (抗HBs阳性 )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 )进行检测 ,并观察其变化规律 ,为进一步了解DC与慢性HBV感染及免疫耐受的关系。结果表明 ,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DC的CD11c+ 和CD11c 两个亚群均明显低于健康人。提示DC在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检测DC有利于进一步研究HBV感染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