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佐法发端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可见,所谓反佐法,就是指方中所使用的佐药与其所要治的病证的寒热属性完全相同,即上述《内经》说的“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这种反佐法的目的,主要是防止病与药发生格拒不受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反佐之法 ,考其源流 ,首推《内经》 ,其最初的含义是指对于纯粹的寒证 ,须在热剂中稍加寒品 ,对于纯粹的热证在寒剂中稍加热品。《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 :“奇之不去则偶之 ,是谓重方 ,偶之不去 ,则反佐取之 ,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可见 ,《内经》所云反佐之法就是所使用的佐药与其他药物性质相反 ,而与其所要治的病证的寒热属性完全相同。这种反佐之法运用的目的主要是防止患者拒药 ,发生格拒不受之现象。本来 ,中医治则治法本应“治寒以热 ,治热以寒” ,是谓正治之法 ,其所以反佐运用 ,是因为寒证多在下在内 ,热性药属阳 ,具有上升…  相似文献   

3.
灵活用药话「反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活用药话「反佐」陈家英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0032反佐法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王冰注曰:“奇,谓古之单方;偶,谓古之复方也。……病有小大,治有轻重所宜,故云制也...  相似文献   

4.
“反佐”一词源自《内经·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张仲景将反佐运用于临床,创制了许多经典方剂。历代医家对反佐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张景岳认为反佐是一种变通治法,明确提出反佐是一种顺从病性以防止寒热格拒的配伍及用药方法,目的在于因势利导。清代医家石寿棠将反佐推广到升降、开合领域,其在《医源》中云:“用药治疗,开必少佐以合,合必少佐以开,  相似文献   

5.
反佐法述略     
反佐法作为临床治病求本的变通治法 ,早在《内经·至真要大论》中就提出来了 ,其曰 :“奇之不去 ,则偶之……则反佐取之 ,所谓寒热温凉 ,反从其病也。”它作为反治法的一部分引起了历代医家的重视 ,可以说 ,能否熟练应用反佐法 ,是反映一个中医经验水准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反佐原则之所以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机理就在于无论是制方、制药还是用药、服药等都注意了“感以同会”(清·陈修园 ) ,因势利导 ,充分发挥了药物的最佳作用。现就反佐法的临证应用略述如下。1 制方的反佐原则—温清并用原则由于反佐法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针对真…  相似文献   

6.
对《内经》反佐概念内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经》反佐概念内涵的探讨北京联大中医药学院(100007)徐大鹏关键词反佐,方剂,学术探讨《内经》为祖国医学最早的基础理论典著,且创论述方剂学理论的先河,如在《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中对反佐概念有曰:“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  相似文献   

7.
反治与反佐一词的提出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谓“……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渍,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又“……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凉温凉,反从其病也。”又“平气如何?岐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对反治与反佐进行了较为精僻地论述,后世医家对反治与反佐实质的认识,议论纷纭,见解不一。有人以假症之反来  相似文献   

8.
郭玮  曾智辉 《山西中医》2009,25(1):37-38
寒热并用法始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谓:“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张仲景据此理论并加以发挥,将寒热并用法广泛地用于辨证论治和指导方药配伍,使之成为中医临床用药重要的法则之一。所谓寒热并用,是指针对某些病因所造成的阴阳不调、升降失常、寒热错杂的证候,以寒凉药与温热药相互配伍,  相似文献   

9.
小议中药复方的反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议中药复方的反佐反佐一词,首见《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明代李时珍指出:“反佐,即从治也。谓热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则寒药中入热药为佐,下膈之后,热气既散,寒性随发也。寒在下而...  相似文献   

10.
刘学勤教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50年,学验俱丰,善用经方,临证精于望诊和脉诊,对内、外、妇、儿各科疑难杂症多能匠心独运,自成机杼.今将其应用复方反佐法的临证经验整理如下.复方反佐法治疗疾病理论肇基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提出疑难病可以用寒热药配伍治疗,这为疑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何谓反佐反佐一词,首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历代医家有所阐发。明代李时珍指出:“反佐,即从治也。谓热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则寒药中入热药为佐,下膈之后,热气既散,寒性随发也。寒在下而上有浮火拒格,则热药中入寒药为佐,下膈之后,寒气既消,热性随发也”。可见,反佐是指用性味不同、作用相反的  相似文献   

12.
寒热并用法在临床中广泛地被运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但对于寒热并用法中寒性药物组与热性药物组各自功效的发挥方向实难把握.寒热并用就是寒性药物与热性药物联合使用治疗疾病的药物配伍方法.此法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从该条文可以看出,用寒性药物或热性药物治疗热性或寒性疾病,疾病的病性与药物的药性相反,若疾病为寒热错杂,则需寒热并用.  相似文献   

13.
反佐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反佐"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明确"反佐"概念及其内涵以及反佐理论的地位,有助于中医治法的丰富和完善. 1 反佐之起源 "反佐"一词源自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奇之不去则偶之,是为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这里讲的就是配伍反佐法.<素问·五常政大论>云:"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实际上讲的是服法反佐法.反佐法的运用,最早见于在<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将"反佐"之法严谨、巧妙、灵活地加以扩大和深化.  相似文献   

14.
反佐一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夺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历代医家有所阐发,明·李时珍曰:“反佐,即从治也。谓热在下而上有寒邪格拒,则寒药中入热药为佐,下膈之后,热气既散,寒性随发也。寒在下而上有浮火拒格,则热药中入寒药为佐,下膈之后,寒气既消,热性随散也”。可见反佐是指用性味不同、作用相同的药物辅佐主药,从而适应辨治需要的种种配伍方法。纵观历代许多方剂及中成  相似文献   

15.
反佐配伍,是在辩证统一的思想指导下,着眼于阴阳动态的失衡,邪正斗争的复杂,脏腑功能的失调,运用性能或功效完全相反的两种药物相互配伍,达到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目的。早在《内经》就有“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的记述。历代医学家对反佐配伍亦非常重视,如张仲景的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张景岳的济川煎、朱丹溪的左金丸等,方中都寓有反佐配伍的深义。本文拟就常用几种反佐配伍的配伍特点和临床意义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16.
嵇丽娜  马佳维  李荣群 《新中医》2018,50(2):166-168
正反佐配伍是历代名方配伍中具有技巧性的内容之一,在君、臣、佐、使中处于辅佐地位,但常常不能引起医者的重视。过去对反佐的研究集中在配伍的规律和类型上,而对其科学性的内涵及运用缺乏深入论述。笔者就反佐配伍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意义进行阐述,为方剂反佐配伍治疗疑难病症提出新的思路。1反佐配伍的认识1.1概念反佐的概念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  相似文献   

17.
论“反佐”     
王萧 《国医论坛》1997,12(2):23-24
“反佐”,是祖国医学中有关方剂的组方法度Z一。它最早出现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其后历代医家多有论述.明代李时珍抬出:“反佐.即从治也。谓热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则寒药中人热药为佐.下隐之后,热气既激,寒住随发也.寒在下而上有浮火炬格,则热药中人寒药为住.下隐之后,寒气既消.热性随发也.”明代张景岳亦在其所著《景岳全书》中对反性进行了专题阐述.近代诸多医家也在他们的论著中屡屡提及反佐。本文就此问题试进行探讨如下。三反住的内客观众家之论,可知道反…  相似文献   

18.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这里的“病之逆从”,其义不难理解,然因其注家及今之《内经》教材对“病”字多略而不  相似文献   

19.
问题解答     
问:《内经》同病异治的含义是什么? 答:《内经》同病异治的含义是: (一)相同的疾病,由于病机不同,治疗手段则不同。语出《素问·病能论》:“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  相似文献   

20.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以下简称“本句”)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本文的注释多从王冰之说 ,即“用苦寒泻热而热不退 ,当用补阴法治疗。用辛热散寒而寒不去 ,当用补阳法治疗”(见《内经讲义》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4,167)。笔者结合《内经》全书玩味 ,深感此说欠妥 ,故将心得述要于下 :   1.本句的“阴”和“阳”指的是疾病性质属阴、属阳 ,即疾病的寒热属性。如指虚实 ,在此变换治法时 ,当以虚实冠之 ,不当以阴阳冠之。且《内经》中已有阴胜则阳病 ,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 ,阴胜则寒 ;阳盛生外热 ,阴盛生内寒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