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概念及产生的相关因素,并根据既往流行病学相关性的调查,阐述了围绝经期综合症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社区人群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3个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流行病学调查,了解城镇和近郊社区人群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知程度,以及对相关方面知识的需求程度。方法:应用相关调查问卷了解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对围绝经期知识的认知程度;应用改良的Kupperman’s评分表和围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了解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状态以及围绝经期相关症状对其生活的影响程度。结果:改良的Kupperman’s评分中,在眩晕、疲乏、心悸等症状上,城镇人群症状严重程度高于近郊人群;在皮肤蚁走感、记忆等症状方面,近郊人群症状严重程度高于城镇人群。从围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评分中,在心理状态、生理状态、性生活方面,近郊人群受围绝经期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城镇人群受围绝经期的影响程度。63.18%的城镇人群和69.43%的近郊人群希望有专业医师对自己进行围绝经期知识的介绍。结论:通过对围绝经期社区人群的临床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表明,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相关服务和咨询是很有必要的,而且是受群众欢迎的。  相似文献   

3.
围绝经期是指从接近绝经出现与绝经期有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和临床特征起至绝经1 a内的期间,即绝经过渡期至绝经后1 a。围绝经期的妇女约1/3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的自我调节,达到新的平衡而无自觉症状,2/3妇女则出现一系列性激素减少所致的症状,称围绝经期综合征[1]。由于此期是中老  相似文献   

4.
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影响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发生的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某市382例45~55周岁妇女用自评抑郁量表(SDS)及抑郁状态问卷(DIS)进行抑郁症状的评价及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免疫测定法对围绝经期抑郁症状组妇女和围绝经期正常对照组妇女各50例行血清促卵泡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测定。结果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发生率为34.3%,抑郁症状组的E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FSH和LH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抑郁症状发生与某些躯体、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结论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生是生物、社会、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绝经前后的一段时期,包括从出现与绝经相关的内分泌、生物学及临床特征起至绝经后1年内,为正常生理变化时期。大约30%的妇女可平稳过渡,无明显不适;约70%的妇女可出现低雌激素血症引发的一系列症状,这种因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所致的以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合并神经、心理症状的综合征称之为围绝经期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多样,如月经紊乱至绝经、性欲下降、潮热汗出、烦躁、睡眠差、关节疼痛等,严重者还可引发心血管疾病、萎缩性尿道炎、阴道炎、骨质疏松、骨折等。本病严重影响妇女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并直接关系到女性老年期疾病的发生,因此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我们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方药治疗3个方面对近年来中医药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回顾,指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今后研究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杨敏  李灿东  李红  梁文娜 《光明中医》2013,28(2):278-279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易患因素。方法选择243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采用辨证要素积分的方法,通过四诊资料规范化采集进行临床研究。结果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有肝、肾、脾、气滞、阴虚、气虚、血虚。结论当存在肝、肾、脾、气滞、阴虚、气虚、血虚的病理变化时,易患围绝经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7.
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围绝经期妇女出现的心理、精神症状的表现,及其心理、社会、文化原因,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提出中医从肝的角度,论治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临床流行病学调研方法,调查正常围绝经期妇女和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体质类型分布及体质与证型的关系,以此来指导临床辨证治疗和预防。方法:以100例正常围绝经期妇女作为对照组,以180例被诊断为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组,依据临床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设计统一的调研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正常围绝经期妇女的体质主要为阴虚质、平和质、肝郁质及血瘀质;围绝经期综合症易患因素主要有负性刺激事件、较差的家庭关系、脑力工作者及内向性格者;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体质主要为肝郁质、阴虚质及痰湿质,2组体质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与体质有极大的关系,通过调节妇女的体质可以及早的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奉贤地区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流行病学展开调查。方法:选取奉贤地区187例围绝经期综合征城乡妇女(45~55岁),均来源于上海市奉贤区中医医院,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围绝经期妇女对该病的认知进行了解,利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症候调查表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同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对其心理状态进行评价。结果:绝大多数患者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不到位,其中对围绝经期综合征非常了解的有33例,基本了解的有53例,不了解的有101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证型主要以肾虚肝郁型最多,其次为脾肾两虚型、肝郁脾虚型、心肾不交型、肾阴虚型、心脾两虚型、肾阴阳俱虚型。不同情况妇女在心理状态上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抑郁,将抑郁分为4个等级:无抑郁以及Ⅰ级抑郁、Ⅱ级抑郁以及Ⅲ级抑郁,其中总的抑郁人数为156例,占比83.42%。结论:绝大多数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对该病的认识不到位,同时调查得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中医证型主要以肾虚肝郁型最多,其次为脾肾两虚型、肝郁脾虚型、心肾不交型、肾阴虚型、心脾两虚型、肾阴阳俱虚型,并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  相似文献   

10.
围绝经期综合征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笪红英 《河北中医》2005,27(2):110-110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由于卵巢功能衰退所致的一系列生理、心理的改变从而出现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一组综合征。属于中医学断经前后诸证、脏躁、郁证等范畴。常见有月经紊乱、潮热汗出、烦躁易怒、心悸失眠、腰酸腿软、忧郁健忘等症状。  相似文献   

11.
中医历代医家对围绝经期综合征出现的诸类证候,依其临床表现的侧重不同,将其归属于多种疾病中。因肾气渐衰,冲任二脉虚少,天癸渐竭,体内阴阳二气不平衡,脏腑气血失调所致。辨证论治分为肾阴虚、肾阳虚、肾阴阳俱虚、心肾不交、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心脾两虚、肝郁脾虚、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郁化火,痰气郁结,痰热上扰等等。现代医学研究中医药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具有多途径作用机理和整体调节的独特优势。如对FSH,LH,E2,5HT,5HIAA的调节作用等。对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对自由基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和影响。在单味中药药效学及药物剂型方面也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中医药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保健方面,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2.
围绝经期综合征述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周华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2):1552-1553
围绝经期综合征(PMS)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也是疑难病之一,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的退行性改变,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出现的一系列症候群,临床表现为潮热、出汗、失眠、月经紊乱、生殖泌尿道萎缩及精  相似文献   

13.
黑升麻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黑升麻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试验进行综述。方法利用国外权威数据库,查找相关的黑升麻临床试验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研究表明黑升麻能较好地缓解围绝经期的症状。结论黑升麻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具有潜力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围绝经期综合征病理机制,寻求防治措施,需要建立与人类围绝经期综合征相类似的动物模型,进一步为药物研究、新药开发、临床应用等提供参考。该文通过主题词及关键词“围绝经期”“围绝经期综合征”“更年期”“更年期综合征”“绝经期”“绝经综合征”“动物”在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 4个数据库检索,并对近年来国内外围绝经期综合征模型动物的选择及对应模型的优缺点进行梳理。共确定了673项研究,其中61项被纳入分析。围绝经期综合征动物模型以去势模型最为常见,免疫缺陷模型较为少用。结果显示,随着人口老龄化及社会心理压力剧增,围绝经期综合征呈高发的态势。因此,探索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机制研究尤为重要,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周期、实验技术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模型动物和造模方法是围绝经期综合征实验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常欣  董娟 《光明中医》2012,27(2):357-358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在肾气渐衰、天癸将竭、阴精不足的围绝经期中,阴虚质和肝郁质之人,更易外因引发内因.体质具有可调性,应用中医药护理的优势,通过变更饮食起居等环境因素调节体质,改善体质的偏颇,是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证及其兼杂证素与神经递质的相关性。方法:运用证素辨证的方法,将253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阴虚积分≥70的纳入阴虚组,积分70的纳入非阴虚组,从单胺类(DA、NE、5-HT)和肽类(β-EP)的神经递质水平探讨其与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证及其兼夹证素的相关性。结果: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组的5-HT水平显著低于非阴虚组(P0.05),肾证素积分与DA呈正相关,与5-HT呈负相关(P0.05);热证素积分与β-EP、NE呈负相关(P0.05);湿证素积分与5-HT呈负相关性(P0.05);阳亢证素积分与5-HT呈显著负相关(P0.01);血虚证素积分与5-HT呈负相关(P0.05)。结论: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可能是围绝经期综合征阴虚证出现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当于中医之"绝经前后诸证",其病机总以阴阳失调为主,病位主要在肾,兼及心、肝、脾等多脏,临床表现纷繁复杂,治疗上应以"调和阴阳"为法,强调整体辨证,突出个性化治疗,抓主症,审因辨机,用药上注重寒热并用,攻补兼施,方能收获良效。  相似文献   

18.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部分妇女在自然或人工绝经前后,因卵巢功能减退而出现的以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为主的症候群。临床主要表现为烘热出汗、烦躁易怒或抑郁、月经紊乱、心悸失眠、头晕目眩、口苦、耳鸣等症状。笔者自1999~2002年共接诊本病患者123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1 临床资料 本组123例患者,均在门诊定期随访治疗。年龄38~57岁,平均47.6岁;其中绝经者48例,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温州地区围绝经期失眠中医证型分布及睡眠质量、焦虑、抑郁间有无差异。方法:选取我院围绝经期失眠患者220例,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结果:(1)以烦躁易怒、两胁胀满、下腹胀满,淡舌、淡红舌,弦脉、弦细脉最多见。肝气郁滞证占比最多。(2)四种证型在入睡困难、早醒、时睡时醒、多梦、噩梦惊醒、晨起思睡这几种症状上,均存在差异。(3)肝郁气滞、心胆气虚比肝肾阴虚及心脾两虚更焦虑、抑郁及睡眠质量更差。结论:围绝经期女性的中医证型主要是肝郁气滞、肝肾阴虚、心脾两虚、心胆气虚,焦虑、抑郁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困扰围绝经期妇女的常见病,肾虚是导致本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中医治疗主要分为:辨证论治、基本方加减治疗、针灸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配合心理治疗。实践证明,中医药治疗疗效确切,副作用少,显示了良好的前景。但从目前研究的状况来看,多数停留在临床疗效的观察上,对中医疗效机理研究、诊断和疗效标准的制定、临床研究中客观指标的选择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今后若能采用更规范的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重视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将能进一步地提高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