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00例不同舌苔病人舌象细胞学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望舌苔是祖国医学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对200例厚白苔,厚黄苔,无苔三种不同舌苔病人及70例献血员,进行了舌面 PH 值测定及舌苔脱落细胞学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200例受检者,年龄在15~80岁,其中男111例。女89例。临床诊断恶性肿瘤119例,自血病19例,冠心病19例,胃及胆道疾病21例,呼吸道疾病36例。舌诊检查,厚自苔93例。厚黄苔59例。无苔48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胃癌患者的舌苔变化与血清表皮生长因子(EGF)水平及临床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方法 通过检测266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246例正常对照人群(对照组)血清EGF水平,记录舌象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总蛋白、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糖),分析舌苔、血清EGF水平及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结果 胃癌组厚苔比例最高(51.5%),而对照组薄苔比例最高(64.6%).胃癌组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总蛋白异常者,其薄苔比例下降,厚苔比例增高(P<0.01).胃癌组血清EGF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胃癌组和对照组总蛋白降低时血清EGF均明显高于正常者(P<0.01);相关分析表明,两组受试者总蛋白与血清EGF水平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 白细胞、淋巴细胞、总蛋白等临床检验的异常与胃癌患者舌苔薄厚及血清EGF水平具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后患者的舌苔苔质特征。方法:以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在浙江省中医院住院接受骨科大手术(股骨颈骨折手术、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股骨转子下骨折手术、股骨干骨折手术、脊柱开放性手术及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手术)的3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手术后第1、3、7天拍摄患者的舌体照片,判断其舌苔苔质类型。结果:324例患者术后第1、3、7天出现的舌苔苔质包括腻苔、厚苔、薄苔、剥苔4种类型,腻苔522次、薄苔328次、剥苔86次、厚苔36次。18~39岁、40~59岁、60~79岁、≥80岁4个年龄段的舌苔苔质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 030,P=0. 000),其中18~39岁、40~59岁及60~79岁患者的舌苔苔质均以腻苔、薄苔为主,≥80岁患者的舌苔苔质以剥苔为主。术后第1、3、7天的舌苔苔质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 413,P=0. 965),均以腻苔、薄苔为主。各年龄段患者中,术后第1、3、7天的舌苔苔质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 572,P=0. 986;χ~2=0. 399,P=0. 989;χ~2=0. 575,P=0. 997;χ~2=1. 605,P=0. 808),其中18~39岁、40~59岁及60~79岁患者术后第1、3、7天的舌苔苔质均以腻苔、薄苔为主,≥80岁患者术后第1、3、7天的舌苔苔质均以剥苔为主。结论:骨科大手术后,患者的舌苔苔质总体上以腻苔、薄苔为主;80岁患者的舌苔苔质以腻苔、薄苔为主,≥80岁患者的舌苔苔质以剥苔为主;术后不同时间患者的舌苔苔质类型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细胞减少症44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细胞减少症是造成机体抵抗力降低并继发感染的原因之一 ,也是肿瘤治疗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44例 ,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研究共观察白细胞减少症 96例 ,其中男 44例 ,女 5 2例 ;年龄 2 2~ 5 2岁 ,平均年龄 (36 .2± 2 .4)岁。诊断标准参照文献 [1 ] ,经查周围血象证实白细胞总数持续低于 4× 10 9/L者 ,病程 2~ 48个月。患者多为肝炎后 ,药物因素及原因不明的白细胞减少者 ,绝大多数患者以神经衰弱为主要临床表现 ,如乏力、头昏、食欲不振。中医辨证按参考文献 [2 ] :其中脾肾…  相似文献   

5.
白细胞减少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外周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正常的综合征。近年来笔者以益气养血法治疗白细胞减少症33例,并与用西药治疗的18例进行对比观察,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本组51例中男28例,女23例;年龄20~29岁者14 例,30~39岁者18例,40~49岁者13例,50岁以上者6例。病因:接触苯者14例,接受放射治疗者20例,因服氯霉素、消炎痛药物所致者8例,原因不明者9例。临床常见症状:头晕,乏力,烦热,心悸,消瘦,失眠,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或微数。血中白细胞计数:治疗前低于4.0×109/L者23例,低于3.5×109/L者28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低于1.8…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舌苔与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发病中的相关性.方法:对170人次SARS患者舌象进行系统观察及拍摄照片,结合外周血WBC计数及分类检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血WBC总数升高时多见舌苔厚而腐腻;中性粒细胞(N)升高和淋巴细胞(L)降低时多见腐腻苔;单核细胞(M)升高时多见燥苔和剥落苔.结论:SARS患者不同舌苔与血WBC及分类中的WBC、N、L、M系数有明显相关性,差异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RA风湿热郁型舌苔、炎症性指标、舌细胞凋亡及微生态指标的观察,分析各指标的变化及关系,探讨舌苔形成机理。方法:30例RA风湿热郁型患者为实验组,20例健康人正常舌象作对照,检测两组ESR、舌苔细菌总数和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实验组ESR、舌苔细菌总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厚苔较薄苔显著(P<0.01);相关分析显示两者呈正相关(P<0.01);而实验组舌苔上皮细胞凋亡指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厚苔较薄苔显著(P<0.01);相关分析显示,舌苔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与ESR、细菌总数呈负相关(P<0.01)。结论:RA风湿热郁型患者炎性指标ESR的变化与舌苔细菌总数及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密切相关,亦与舌苔的薄、厚的变化有关。舌苔的变化与ESR变化一致,反映炎症活动严重程度,ESR越高,舌面细菌总数越高,而舌苔上皮细胞凋亡指数越低。  相似文献   

8.
《伤寒指掌》(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年8月版(以下简称《指掌》)为清代名医吴坤安所著,书中专列有“察舌辨症法”章节,至今仍可作治病诊断之指南。现评述于下,以求正于同道。1 内容丰富颇具特色《指掌》共记载80种舌苔:舌质部分37种(舌色15种、舌神1种、舌形20种、舌态1种),舌苔部分11种(单色苔3种、复色苔4种、部分苔色4种),舌苔合论28种(舌色、苔色合论6种,舌形、苔色合论22种),不治证舌苔4种(舌苔按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中医诊断学讲义》分类)。其特色有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舌苔特点及其与西医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尝试从舌苔角度为糖尿病临床辨证论治与判断预后转归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14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固定光源的舌象采集设备统一采集患者舌象资料。将舌象舌苔特点从苔色、苔质两部分细化为剥苔、水滑苔、黄苔、厚苔、腻苔、燥苔6个维度,参考疼痛程度的数字等级评分法,由2位高年资专家对214张舌象照片中舌苔特点的6个维度分别进行程度量化评分,并取其平均值录入Excel表格。同时收集患者舌象采集前后两周内的单次空腹静脉血糖、空腹指尖血糖、早餐后2 h指尖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常规、血脂、同型半胱氨酸和尿微量清蛋白/尿肌酐比值等实验室指标。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舌苔特点并分析以上实验室指标与舌苔的相关性。结果:21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男117例,女97例,90.60%呈现腻苔的特点,其赋值结果为4.165±1.72;84.11%呈现厚苔的特点,厚苔值为3.371±1.621,其余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黄苔(51.40%)、剥苔(33.18%)、水滑苔(21.03%)、燥苔(11.68%),且腻苔的程度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正相关(均P<0.05);厚苔的程度与血尿酸值正相关(P<0.01);剥苔的程度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指尖血糖、空腹静脉血糖均正相关(均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舌苔的显著特点为腻、厚,其中腻苔程度较厚苔更深;通过判断舌苔腻、厚、剥等特点,除提供辨证论治的基本依据外,也一定程度有助于医师更直观、便捷地评价糖尿病患者的代谢功能,有助于患者临床血脂、血糖、血尿酸等的自我控制。  相似文献   

10.
湿热证患者舌苔舌上皮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湿热证患者舌象,检测舌苔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分析湿热证舌苔变化的特征。方法:选择湿热证的患者49例为观察组,记录舌质颜色的变化和黄腻苔苔色深浅、苔质厚薄的变化;30例健康人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为对照组。结果:湿热证黄腻苔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低于正常薄白苔(P<0.05);黄腻苔苔质厚者低于苔质薄者和正常薄苔(P<0.05),而苔质薄者与正常薄苔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黄腻苔苔色深者低于苔色浅者和正常薄白苔(P<0.05),而苔色浅者与正常薄白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湿热证的病因病机和病位的变化,反映在舌苔的病理变化上并与舌上皮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试谈舌苔与胃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学对于舌苔与胃的关系早有认识,如《形色外诊简摩》记载:苔乃胃气之所薰蒸。吴坤安说:舌之苔,胃蒸脾湿上潮而生。国外学者亦说:舌乃胃之镜子.为了探索舌苔厚薄与胃酸的关系,我们对53例作胃液分析患者的舌苔进行了观察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53例患者,均系因上消化道疾病住院的病人,男37例,女16例。最小24岁,最大76岁。胃液分析按常规操作方法进行,刺激试验采用磷酸组织胺0.5毫克皮下注射,胃酸高低标准参照上海第二医学院《内科手册》,舌苔由中医专人负责观察。  相似文献   

12.
消化系疾病不同舌苔唾液蛋白质组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蛋白质组学质谱技术筛选胃癌、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患者不同舌苔的唾液蛋白质差异表达谱,寻找不同舌苔的唾液蛋白质组物质基础与生物标志物。方法:将病理舌苔分为病理薄苔、厚苔、剥苔3大类,并设正常薄白苔组为对照,采用MALDI-TOF-MS技术,并运用弱阳离子磁珠(WCX)检测受试者唾液,得到相应的肽质量指纹图谱,建立分类预测模型。结果:正常组与消化系疾病薄苔、厚苔、剥苔3大类病理舌苔组共得到差异蛋白质峰187个,其中4个蛋白质峰统计差异显著(P0.05);通过分析差异蛋白峰表达谱,并建立了分类预测模型,识别率为85.31%,预测能力39.91%。临床回代检验结果,模型的准确率为85.33%(64/75)。结论:初步得到了消化系疾病患者不同舌苔的唾液蛋白指纹质谱,并建立了以6447.39Da、2938.47Da、1472.3Da、1451.77Da4个蛋白质峰为模型区分正常舌苔与消化系疾病不同病理舌苔的唾液蛋白表达质谱诊断模型。  相似文献   

13.
郝一鸣  赵洁  王文静  李福凤  王忆勤 《中医杂志》2012,53(14):1223-1225,1229
目的 研究慢性胃炎患者腻苔相关蛋白标志物.方法 采集慢性胃炎患者的舌苔100例、正常人的舌苔38例,根据舌苔色质将慢性胃炎患者分为腻苔组50例,非腻苔组50例,其中腻苔组又分为白腻苔组17例,黄腻苔组33例.采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各组舌苔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利用NP20蛋白芯片技术进行舌苔蛋白质组学研究,用蛋白芯片阅读器PBSII对芯片进行扫描、分析.结果 在质荷比1000~20000范围内,腻苔组与正常对照组有69个差异蛋白峰(P<0.01),非腻苔组与正常对照组有63个差异蛋白峰(P<0.01),腻苔组与非腻苔组有4个差异蛋白峰(P<0.01),白腻苔组与正常对照组有52个差异蛋白峰(P<0.01),黄腻苔组与正常对照组有62个差异蛋白峰(P<0.01),白腻苔组与黄腻苔组有2个差异蛋白峰(P<0.01).结论 该研究初步筛选出了慢性胃炎患者腻苔的蛋白标志物,为慢性胃炎中 医舌诊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归纳贫血性疾病的舌象特征,探索其与血象、骨髓象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对976例贫血性疾病患者的舌象进行分析,总结其舌象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对舌象与血象、骨髓象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贫血性疾病舌象中,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与厚、腻苔发生率呈显著负相关;中性粒细胞比例与黄苔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淋巴细胞比例与胖大舌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平均红细胞体积与滑苔、瘀斑舌发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血红蛋白含量与淡红舌发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骨髓增生活跃与齿痕舌体、滑苔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骨髓增生减低与暗舌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骨髓红系比与黄苔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骨髓淋巴细胞比例与白苔舌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贫血性疾病舌象与血象、骨髓象中的部分指标存在一定相关性,值得临床借鉴运用和继续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单纯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周围血液白细胞计数低于 4× 10 9/L ,分为原发性白细胞减少症和继发性白细胞减少症。原发性白细胞减少症仅有乏力、低热等全身症状 ,并无严重感染 ;继发性白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决定于原发疾病 ,也可伴有口腔炎、中耳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继发感染 ,笔者采用中药治疗 ,效果满意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5 0例 ,男 35例 ,女 15例 ,年龄 15~ 6 0岁 ,平均 4 3岁。周围血液白细胞计数低于 2× 10 9/L者 5例 ,在 (2~ 3)× 10 9/L之间者 2 6例 ,在 (3~ 4 )× 10 9/L者 19例。X线照射者 10…  相似文献   

16.
穴位注射治疗白细胞减少症41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自 1996年 4月~ 2 0 0 0年 11月门诊共收治白细胞减少症患者 4 1例 ,经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 ,均取得满意疗效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4 1例中 ,男 8例 ,女 33例 ;年龄最小 2 2岁 ,最大 6 4岁 ,平均 4 3岁 ;病程最短 3个月 ,最长 9个月。4 1例患者均确诊为甲亢 ,外围血象中白细胞计数持续低于 4 0× 10 9/L ,临床症状头晕、心悸、食欲不振 ,均为服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甲亢所致白细胞减少症。按患者就诊时间前后 ,分为治疗组 (黄芪穴位注射组 ) 2 1例和对照组 (单纯药物组 ) 2 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条件有一定可比性。2 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一、临床资料病例来源:18例均系我院收治的住院患者,是在其他病过程中出现的尿闭症。一般资料:性别:男2例,女16例;年龄:20岁至40岁者15人,41岁至60岁者1人,61岁以上者2人;舌苔:白苔16例,黄苔与无苔者各1例:舌质:淡红者14例,舌红者3例,只舌尖红者1例;脉象:沉细弱者8例,数而无力者5例,浮大无力者3例,脉弦数者1例,缓脉1例;兼症:大便闭者10例,汗多者10例,少腹胀满者18例,气怯无力者9例,乳  相似文献   

18.
恶性肿瘤患者TNM分期与舌苔细胞凋亡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恶性肿瘤患者TNM分期、舌苔及舌细胞凋亡的观察,分析各指标的变化及关系,探讨肿瘤患者舌苔形成机理。方法:50例恶性肿瘤患者为实验组,按TNM分期及苔质厚薄记录;30例健康人正常舌象为对照组。两组对象均刮取舌苔送检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结果:实验组舌苔厚薄与TNM分期有关,Ⅳ期病人中厚苔占的比例高于薄苔;厚苔组与Ⅲ、Ⅳ期患者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分别少于薄苔组、Ⅱ期患者以及对照组,并且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与TNM分期存在着负相关性。结论:恶性肿瘤患者舌苔的病理变化与舌上皮细胞凋亡及TNM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9.
常见舌苔舌上皮细胞凋亡与fas mRNA和蛋白产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舌苔厚度变化与舌上皮细胞凋亡、fas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 :运用TUNEL(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尿嘧啶核苷三磷酸缺口末端标记 )技术、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技术 ,观察正常薄白苔、病理薄白苔、厚苔和剥苔等几种常见舌苔的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的变化和fas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薄苔比较 ,剥苔AI(凋亡指数 )升高 (P <0 0 5 ) ,而厚苔AI降低 (P <0 0 5 )。剥苔fas基因表达阳性率高于其他各组。结论 :舌上皮细胞fas表达水平与舌苔上皮细胞凋亡及舌苔厚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舌象变化对肺癌病人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祖国医学四诊中,舌诊具有相当重要的临床意义。它是中医辨证论治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最直观的独特的诊断方法。舌象的变化,能客观的反映人体正气的盛衰,病位的深浅,判断病情的进退及疾病的予后,用以指导处方遣药。我们对40例肺癌病人的舌象进行观察,从中探讨其临床意义,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我们选择1987——1989年我科住院的肺癌患者例进行观察,其中男性29例,女性11例;年令:39岁以下1例、40~49岁8例、50~59岁16例,60~69岁9例、70岁以上6例;住院时间26-148天,平均48.5天。观察结果 (见表I、Ⅱ、Ⅲ) 注:舌质淡——多为淡白,少数为淡紫;紫,多为降紫色暗。舌苔花剥,多为黄腻白腻斑剥苔。无苔者,舌质多为紫降。讨论中医理论认为:舌质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虚实,正气的盛衰,邪气的深浅;舌苔可以辨别邪气的性质和胃气的存亡。正如《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云:“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深浅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