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常林顺  王红健  李灏  李卫国 《河北医学》2011,(11):1526-1528
目的:探讨个体化植入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Weinstein法定位,结合X线片和CT片,根据每个人椎弓根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植入点、植入方向以及螺钉的直径和长度。结果:共372个椎弓根螺钉一次性植入成功360个,成功率96.77%1,2个因外展角偏差穿透椎弓根的一侧皮质而再次定位。结论:胸腰椎椎弓根植入的个体化方案是提高椎弓根螺钉植入成功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王东  孙彤  郑文彬  马雄君 《重庆医学》2007,36(15):1511-1512,1515
目的 通过对96例成人腰椎X线相关数据的测量,以获得在植入腰椎椎弓根螺钉之前,对所植入螺钉的直径、长度以及植入方向有一个初步了解.方法 使用游标卡及尺量角器测量:(1)前后位X线片测量腰椎椎弓根的冠状径、矢状径;(2)前后位X线片测量同一腰椎体2个椎弓根中心之间的距离;(3)侧位X线片测量腰椎椎弓根的高度;(4)侧位X线片测量腰椎椎弓根后缘至腰椎体前缘的距离;(5)侧位X线片测量同一腰椎上终板延长线与棘突之间的角度.结果 得到上述5项相关数据的测量结果.结论 通过这些术前测量使术者在术前、术中对所植入螺钉的直径、长度以及植入方向有一个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弯曲的原因。方法:对17例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螺钉断裂的病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椎弓根螺钉断裂弯曲的原因有:(1)未做植骨融合;(2)植骨融合的质量不高;(3)椎间盘退行性改变;(4)螺钉受力不均;(5)椎弓根螺钉本身的缺陷;(6)术后未佩带支具或佩带支具时间过短。结论:术中有效的植骨融合以及使各螺钉受力均匀、术后常规佩带支具直至骨性融合能使断钉率大大减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骨科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采用椎弓根螺钉治疗的1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8~26个月的随访,患者术后功能恢复良好,骨折椎体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无丢失,无明显胸腰痛和神经症状.结论 椎弓根螺钉是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可靠的内固定方法 .  相似文献   

5.
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的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弓根螺钉系统在治疗脊柱骨折及滑脱的应用目前已得到普遍推广 ,其科学的内固定方式得到认同。其器械及内植物已经过临床应用后不断改进 ,使其手术方法更趋简单实用 ,纠正骨折及滑脱更趋合理。我院 1993年开始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 ,治疗胸腰椎骨折及腰椎滑脱病例。效果满意。但在治疗过程中 ,亦发现了一些问题 ,现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寻求解决方法。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院 1993~ 1999年共进行了 35例椎弓根螺钉系统手术 ,其中 :steffee2例 ,Dick3例 ,RF- I8例 ,RF- II 2例 ,AF2 0例。患者最大 6 3岁 ,最小 19岁。其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后路椎管减压,经关节突、横突间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至2009年2月收治的9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率变化、后凸角变化及并发症.结果 得到随访78例,随访2~50个月,平均(16.96±6.88)个月.其中38例脊髓损伤患者Frankel分级提高1~2级(平均1.08±0.35级).13例术前无神经症状者术后无迟发神经损伤.术后遗留轻度腰背痛6例, 2例螺钉松动,无感染.后凸角由术前10°~39° (平均27.43°±6.67°),矫正到术后0°~11° ,平均(4.40°±0.82°) (P<0.01),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12%~49%,平均(30.55±6.20)%,恢复至术后78%~100%,平均(94.12±9.45)% (P<0.01).结论 后路椎管减压,椎间植骨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一种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腰椎椎弓根内固定螺钉置钉失误率?失误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262例患者行胸腰椎椎弓根内固定置入1 207枚螺钉术后的临床表现?CT?X线结果,包括螺钉在椎弓根内的位置?角度和损伤或穿破椎弓根骨皮质的情况?并根据其穿出骨皮质的距离分为4度,即:Ⅰ度0~2 mm,Ⅱ度2~4 mm,Ⅲ度4~6 mm,Ⅳ度6~8 mm?结果:41枚螺钉(3.40%)突破了椎弓根皮质,其中Ⅰ度24枚,Ⅱ度12枚,Ⅲ度5枚,并发神经根损伤3例(1.15%)?结论:经椎弓根固定安全路径狭小,术前要认真阅读分析影像资料,术中透视确认,仔细探查,选用合适规格螺钉,可以有效地减少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的置钉失误?  相似文献   

8.
司军  曹涌  成红兵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7,27(3):185-186,188
目的:评价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胸腰椎骨折27例行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随访2年以上,对其并发症、脊柱矫形及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植入椎弓根螺钉108钉,术中并发症4钉(3.7%),分别为置钉位置不当3钉(2.78%),椎弓根骨折1钉(0.92%)。术后矫形矢状位指数(SI)平均矫正约18.7°。随访24~38个月,平均29.3个月,SI在拆除内固定物之前有轻度丢失,之后有中等程度丢失。发生断钉、断杆2例(7.41%),发生松动5例(18.5%),不全瘫者22例至少提高Frankel一级者17例(77.3%),括约肌功能恢复2例。结论: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对合并有椎间盘严重损伤、椎管侵占明显的患者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防止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的近、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AF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999年~2002年采用椎弓根螺钉AF系统治疗的148例胸腰椎骨折进行回顾总结。结果:术后压缩椎体前高平均恢复38.4%,Cobb角平均改善17.4°,不全瘫患者神经功能ASIA分级均有一个级以上恢复。结论:采用椎弓根螺钉AF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具有复位满意,内固定牢固,不干扰邻近正常椎间节段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对25例胸腰椎骨折脱位采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观察术后伤椎复位情况。结果:25例随访12个月~18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均达到临床愈合。对比术前、术后l周伤椎前缘高度的比值、cobbs角均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周对比术后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的比值、cobbs角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内固定可提高复位质量,增强脊柱的稳定性,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功能锻炼和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 48例上述标题患者 ,从治疗、心理护理、功能锻炼入手。结果 恢复正常功能且能参加体力劳动者 40例 ,占 80 %。其余 8例 ,因气候劳累等原因感有腰背痛 ,其中 6例 ,年老体弱多病 ,不能参加锻炼 ,2例伤势过重 ,不能参加锻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不同的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优缺点。方法:采用三种不同的手术入路治疗腰椎爆裂骨折46例,其中经后路32例,前路10例,前后联合入路4例。采用ASIA标准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比较伤椎和Cobb角的矫正及丢失,评估椎管减压范围、植骨块位置及愈合情况。结果:46例随访8~36个月,平均13个月,术前不完全性损伤的40例患者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1级以上。脊髓神经功能术前为A级6例,术后均无恢复。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术式的选择取决于脊柱稳定性、神经损伤情况以及椎管内占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改良单开门成形术加肌蒂移植来提高治疗颈 /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对 2 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 ,均采用改良单开门加肌蒂移植治疗。随访 0 5~ 6年 ,平均 4 3年。结果 :按照JOA标准对 2 0例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评分。随访结果的平均改善率 74 6% ;其中 ,症状平均改善率为 72 8% ,临床体征平均改善率 81 2 % ,日常活动情况平均改善率 71 3%。结论 :单开门成形术加肌蒂移植治疗颈腰椎管狭窄症较传统的治疗方法疗效好、防止硬膜外粘连和再关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第5腰椎横突综合征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16例第5腰椎横突综合征,12例行第5腰椎横突切除减压术。3例行第5腰椎横突与髂骨关节融合术,1例行第5腰椎横突离断术。结果 随访5~23个月(平均16个月),优10例,良5例,无效1例。结论 横突切除减压术是治疗第5腰椎横突综合征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影像学方法测量腰椎椎弓根参数,为临床实践提供数值参考。方法选取200例受检者行64排螺旋CT扫描后数据处理,测量L1~L5腰椎椎弓根水平面角度及椎弓根后缘皮质至椎体前缘中点的长度,按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女性随着椎体序列的增加,椎弓根水平面角度均有逐渐增大的趋势,L3、L4、L5椎体的椎弓根水平角度男、女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L1、L2、L3椎体的椎弓根后缘皮质至椎体前缘中点长度男、女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腰椎椎弓根水平面角度及椎弓根后缘皮质至椎体前缘中点的长度存在性别差异,多排螺旋CT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测量评估手段。  相似文献   

16.
胸腰椎骨折并截瘫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胸腰椎骨折并截瘫的护理体会。方法对62例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生命体征观察及脊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总结,做好体位护理,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康复护理。结果本组患者经过良好护理,得到满意的效果,无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胸腰椎骨折并截瘫患者,经过良好的护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获得较理想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胸腰椎骨折的AF内固定治疗。方法在C臂机引导下采用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22例。结果22例压缩椎体高度完全恢复,4例部分瘫痪的患者术前症状基本消失。结论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效果确切、可靠,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胸腰椎骨折的AF内固定治疗。方法在C臂机引导下采用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22例。结果22例压缩椎体高度完全恢复,4例部分瘫痪的患者术前症状基本消失。结论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效果确切、可靠,操作简单,创伤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To evaluate clinical effects of subtotal corpectomy and three column stabilization combined with pedicle screw including the fracture vertebra through posterior approach on severe multilevel thoracic and lumbar fractures . Methods:Eleven cases of severe multilevel thoracic and lumbar fractures were treated by subtotal corpectomy and three column stabilization combined with pedicle screw including the fracture vertebra through posterior approach. The reduction, height of the fractured vertebra, the neurological recovery, the Cobb’s angle and spinal canal compromise were evaluated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Results:All the cases were followed up, 5 cases achieved recovery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 different degrees, and there was no internal fixation failure in all cases , for the height of the fracture vertebra which was not severe was (40.7±5.1)% before operation (72.7±4.7)%,and the Cobb’s angle was (29.2±6.3)°before operation (9.2±3.1)°. For the severe vertebra Cobb’s angle is (15.6±1.4)°kyphosis before operation,(19.7±2.7)°lordosis after the operation; spinal canal compromise was (81.2±3.2)% before the operation and zero after the operation. Conclusion: This therapeutic method may b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severe multilevel thoracic and lumbar fractures.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CT扫描对胸腰椎骨折综合分型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93例胸腰椎骨折CT扫描的临床分型和治疗情况。结果 本组单椎体63例,二椎体26例,三椎体4例,不稳定骨折66例,其中33例手术治疗,26例效果良好(78.8%)。33例非手术治疗,效果不良达25例(76%)。结论 胸腰椎骨折综合分型,对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疗效的观察,手术指征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