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 比较多层螺旋CT与内镜超声对于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 15个月内低血糖症患者共35名(男:女=19:16, 平均年龄46.9岁),在2~7天内先后接受多层螺旋CT及内镜超声检查.两名放射科医师共同阅片做出CT诊断,两名消化内科医师共同做出内镜超声诊断.符合手术适应症的患者最终接受手术治疗并获得病理结果.将多层螺旋CT及内镜超声的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35名患者中共25名患者经术前评估行手术切除治疗,24名患者经病理确诊为胰岛素瘤(胰头钩突部8处,颈体部7处,尾部9处);术前多层螺旋CT检查共发现肿瘤24处(胰头钩突部9处,颈体部6处,尾部9处),术前内镜超声共发现肿瘤30处(胰头钩突部12处,颈体部9处,尾部9处).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部位为统计单位,多层螺旋CT术前诊断胰岛素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5.8%(23/24)、100%(51/51)、100%(23/23)、98.1%(51/52)及98.7%(74/75),内镜超声的上述数值分别是79.2%(19/24)、86.3%(44/51)、73.1%(19/26)、89.8%(44/49)及84.0%(63/75);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病灶为统计单位,多层螺旋CT术前诊断胰岛素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95.8%(23/24)、98.8%(80/81)、95.8%(23/24)、98.8%(80/81)及98.1%(103/105),内镜超声分别是79.2%(19/24)、86.4%(70/81)、63.3%(19/30)、93.3%(70/75)及84.8%(89/105).结论: 与内镜超声相比,多层螺旋CT有着更好的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胰岛素瘤的超声诊断:与其他诊断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等方法对胰岛素瘤的定位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42例经过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患者术前定位诊断的各种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其他诊断方法对比分析其各自的定位符合率。结果:定位诊断符合率分别为B超31%(13/42)、EUS55.6%(5/9)、IOUS100%(10/10)、超声引导下PTPC100%(3/3)、CT59.5%(25/42)、MRI50%(6/12)、选择性DSA27.3%(3/11)及ASVS90%(9/10)。彩超(CDUS)对胰岛素瘤良、恶性有鉴别作用。结论: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先后选用B超(含CDUS)、EUS、CT等已可解决80%以上的定位诊断,然后再做MRI及ASVS;对仍未作出定位者,只要定性诊断明确即有手术探查指征,因为IOUS能提供可靠的定位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分析总结胰岛素瘤的CT影像特点,评估双期增强扫描对胰岛素瘤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临床疑诊胰岛素瘤患者30例,行CT扫描,以手术后病理及临床定性诊断为对照标准,分析双期CT增强扫描诊断胰岛素瘤的定位诊断效能,并总结分析胰岛素瘤的CT影像特点。结果 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胰岛素瘤,CT扫描检出22例,6例临床定性诊断除外胰岛素瘤患者CT检查均为阴性。CT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67%(22/24)、100%(6/6)、93.33%(28/30)。22例胰岛素瘤均为单发,其中1例为恶性肿瘤,余均为良性;肿瘤位于胰头7例,胰体5例,胰尾10例;肿瘤多较小,边缘光整,最大径为0.60~5.22cm;CT平扫多为等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明显强化,静脉期肿瘤强化减退,密度减低。结论胰岛素瘤CT影像表现具有鲜明的特征,应用256层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优化CT扫描方案在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华丹  刘炜  金征宇  赵玉沛  廖泉  张太平   《放射学实践》2009,24(10):1108-1111
目的:分析优化CT扫描方案对于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90名低血糖症患者接受多层螺旋CT胰腺增强扫描,CT扫描后7天内81名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前随机选择45名患者接受常规组CT扫描方案检查,另45名患者接受改良组扫描方案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将CT诊断结果包括影像学诊断为真阳性的肿瘤大小及肿瘤-胰腺CT值差进行组间比较,并评价两种不同扫描方案的定位诊断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常规组(男/女为16/29,平均年龄40.2岁)中4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34例经病理诊断为胰岛素瘤。后者中共16例术前经CT增强检查准确定位。常规组图像的医师间一致性kappa值为0.57),肿瘤直径(18.6±6.5)mm,动脉期肿瘤/胰腺CT值差(52.5±26.2)HU。常规CT术前定位诊断胰岛素瘤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分别为50%(20/40)、47.1%(16/34)、66.7%(4/6)、88.9%(16/18)、18.2%(4/22)。改良组(男/女为18/27,平均年龄47.3岁)中41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36例经病理诊断为胰岛素瘤。34例经术前CT增强检查正确诊断为胰岛素瘤。改良组图像的医师诊断一致性kappa值为0.77,肿瘤直径为(12.6±4.6)mm,两组间肿瘤大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动脉期肿瘤/胰腺实质CT值差异为(74.5±28.2)HU,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改良组定位诊断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分别为95.1%(39/41)、94.4%(34/36)、100%(5/5)、100%(34/34)、71.4%(5/7)。结论:改良后的多层螺旋扫描方案可以帮助更准确及敏感的进行胰岛素瘤定位诊断,对于胰岛素瘤的手术治疗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全景矩阵成像(TIM)技术对全身骨转移瘤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25例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进行全身骨扫描与TIM技术全身MRI扫描,对两种检查方法进行评价比较.结果 25例中,MRI-TIM及SPECT共检出23例63个病灶,其中恶性54个、良性9个,TIM正确诊断50个转移瘤病灶,敏感度为93%(50/54),特异度为67%(6/9),阳性预测值为94%(50/53),阴性预测值为60%(6/10).SPECT正确诊断47个病灶,敏感度为87%(47/54),特异度为56%(5/9),阳性预测值为92%(47/51),阴性预测值为42%(5/12).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度与特异度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77和0.643).全身MRI的诊断准确率为89%(56/63),SPECT的诊断准确率为83%(52/63),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SPECT与TIM能有效地检出全身骨转移癌灶,但TIM对骨髓病变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比SPECT的诊断正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31I-MIBG SPECT/CT同机断层融合显像与全身平面显像两种方法对诊断嗜铬细胞瘤的价值.方法:对34例临床拟诊为高血压查因或嗜铬细胞瘤待排的患者行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检查.先进行全身平面显像,再进行SPECT/CT同机断层融合显像.所得影像资料均由2位有经验的核医学医师共同阅片.结果:全身平面显像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82.4%,94.1%, 93.3%,84.2%,88.2%.SPECT/CT同机断层融合显像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100%、88.2%、89.5%、100%、94.1%.后者诊断嗜铬细胞瘤较前者有更高的准确度,特别是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有明显提高.结论: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提高了定性诊断嗜铬细胞瘤的准确度,对较小病灶的发现较平面显像明显提高;并对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和恶性嗜铬细胞瘤转移灶的寻找均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肠充气法64排CT成像在大肠病变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57例疑诊大肠病变患者完成大肠充气法64排CT三期增强扫描(对比剂开始注射后258、48~508、58s),采用Siemens 64扫描仪,在工作站完成CT仿真内镜、多平面重组、容积重建等后处理观察,并与肠镜或手术病理对照.结果:CT检出大肠病变46例,误漏诊5例,诊断敏感度93.3%,特异度73.3%,准确率91.2%,阳性预测值95.5%,阴性预测值76.9%.结论:大肠充气法64排CT成像有较高的大肠病变定性定位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受压磁共振脊髓造影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磁共振脊髓造影(MRM)在腰椎间盘突出症(PLID)神经根受压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连续观察行MRI检查的52例有单个神经根受压症状和体征的PLID患者,分别用MRI和MRM诊断责任病变椎间盘,评价二者与临床诊断的一致性及诊断准确性。结果 MRI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一致性差(Kappa=0.36),MRM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一致性好(Kappa=0.85)。以临床定位诊断作为标准,MRM诊断神经根受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92.3%、98.1%、96.0%、96.2%、96.2%,而MRI诊断神经根受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分别为82.7%、79.8%、67.2%、90.2%、80.8%。MRM诊断神经根受压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均明显高于MRI(χ2=26.23,P<0.05);敏感度高于MRI,但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P>0.05)。结论 MRM在PLID患者责任病变椎间盘的确认和排除上优于MRI,是常规MRI检查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彩色多普勒超声内镜(ECDUS)与螺旋CT和腹部超声(US)术前定位诊断胰岛细胞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经内科检查定性诊断胰岛细胞瘤并准备手术切除的9例患者行术前ECDUS、US和胰腺螺旋CT增强扫描(CT)检查,并与手术和病理检查对照.结果:9例患者共发现12个病灶,均为良性,ECDUS检出10/12,US未检出,CT检出1/12,ECDUS检出病灶部位与手术所见一致,ECDUS漏诊的2个病灶,直径分别为0.4cm和0.5cm.结论:ECDUS对胰岛细胞瘤定位准确优于US、CT.但对直径小于0.5cm的病灶,定位诊断仍有困难.  相似文献   

10.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2例经手术病理 (2 9例 )和临床证实 (3例 )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所有病例均行CT检查 ,11例行MRI检查。结果 具有典型CT表现者 2 8例 :①眼球壁上软组织密度块影向球内隆起 ;②斑点状或团块状钙化。 3例视神经增粗 ,其中 1例伴鞍上肿块。 4例瘤内无钙化。MRI显示 11例球内肿块同时伴有视网膜下积液、出血 2例 ,显示有低信号钙化灶 2例 ,视神经增粗 2例。CT与MRI检查对视网膜母细胞瘤敏感性相同。定性诊断准确率 :CT 90 .63 % (2 9/3 2 ) ,MRI 81.82 % (9/11)。分期准确率 :CT 93 .10 % (2 7/2 9) ,MRI 10 0 % (9/9)。结论 CT对肿瘤定性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检查对肿瘤分期较优越。对无钙化肿瘤辅以MRI检查可提高定性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胰岛素瘤10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检查、实验室检查。在血糖、血清胰岛素测定,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全身CT检查等检测手段中,血中葡萄糖与胰岛素的比值及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检查对诊断胰岛素瘤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I在胰岛素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共55个胰岛素瘤病灶的MRI影像表现。测量并比较胰岛素瘤病灶及周围正常胰腺组织的ADC值。结果:43例胰岛素瘤中,良性单发40例(93%),多发3例(7%)。38例T1WI抑脂序列呈低信号;36例T1WI正反相位呈低信号;37例T2WI抑脂序列呈高信号;31例在DWI中呈高信号;其中3DLAVA多期动态增强检出26例。3例乏血供胰岛素瘤在MRI平扫时呈异常信号,但其LAVA增强和CT动态增强扫描各期未见显示。31例胰岛素瘤的ADC值平均约(1.71±0.17)×10-3 m/s,周围正常胰腺的ADC值平均约(2.23±0.29)×10-3 m/s,二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抑脂序列下DWI和增强检查能提高胰岛素瘤诊断的敏感性。胰岛素瘤与周围正常胰腺组织信号差异在MRI抑脂序列上较为明显,扫描有利于病灶的检出。对乏血供胰岛素瘤,MRI平扫抑脂序列更具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3.
PURPOSE: Evaluation of clinical relevance of the arterial stimulation procedure with venous sampling (ASVS) in the preoperative localization of insulinoma. METHODS: Thirteen patients with endogenous hyperinsulinism underwent preoperative transabdominal ultrasound (US), helical CT (CT), MRI, endoscopic ultrasound (EUS), and angiography (DSA)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ASVS-test for the detection of insulinoma.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intraoperative findings, intraoperative ultrasound (IOUS) and histology. RESULTS: Sensitivity was as follows: US 8%, MRI 27%, CT 46%, EUS 50%,DSA 69%,and ASVS 92%. Intraoperative palpation and IOUS yielded a sensitivity of 77%. In 3 patients the tumors were neither palpable nor detectable by IOUS, the mode of resection was based on preoperative diagnostics. The ASVS procedure as a functional test was superior to all other modalities for the preoperative tumor detection. CONCLUSION: The ASVS was the most sensitive diagnostic modality. It should especially be considered in terms of health economical aspects when CT or MRI do not yield conclusive results.  相似文献   

14.
胰岛素瘤的影像学评价(附28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多种影像学方法在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患者于术前做B超和DSA检查,22例行胰腺CT扫描,10例行MRI检查。结果:4种影像学方法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DSA 82%(23/28),超声57%(16/28),CT 41%(9/22),MRI90%(9/10)。DSA与超声。MRI相结合使本组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达93%(26/28)。结论:MRI和DSA是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高而有效的方法。对临床有Whipple三联征患者,应首先选用超声和MRI或螺旋CT检查,特别是MRI或螺旋CT薄层快速动态增强扫描。当上述无创检查方法仍不能明确诊断时,可进一步行胰血管造影,多种影像技术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MRI、US、CT在胆道梗阻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86例同时行MRI、US(包括34例兼有CT)检查的胆道梗阻患者,采用ROC曲线进行良恶性诊断效能的比较。结果MRI对胆道梗阻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的效能优于US和CT诊断(P<0.05)。结论MRI是鉴别胆道梗阻性病变良恶性的一种准确、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抑脂技术和动态增强MRI在胰岛素瘤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抑脂技术和动态增强MRI在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2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胰岛素瘤患者术前行MR检查,扫描序列包括:横断面SE T1WI,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加脂肪抑制技术的T1WI和T2WI(即T1WI FS和T2WI FS),快速多层面扰相梯度回波(FMPSPGR)序列作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在常规T1WI和T2WI序列仅检出4例肿瘤,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和T2WI稍高信号。在T1WI FS上7例呈均匀低信号,显示清晰;在T2WI FS上6例病灶呈不同程度的高信号。快速动态增强扫描(FMPSPGR)检出11例肿瘤,在动脉期7例肿瘤明显强化呈高信号,4例轻度强化呈稍高信号,1例无明显强化呈等信号,胰腺实质期和门脉期6例仍呈高信号,6例呈等信号。与手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动态增强MRI对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1.7%(11/12)。结论 动态增强MRI是胰岛素瘤术前定位诊断敏感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与CT对不同类型胆囊腺肌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80例医院收治的胆囊腺肌症患者,均行MRI与CT检查,分析不同类型胆囊腺肌症的影像学特征。结果手术病理学检查发现80例患者中局限型胆囊腺肌症26例,节段型胆囊腺肌症25例,弥漫型胆囊腺肌症29例;MRI在该三种类型中的诊断准确率为96.15%、96%、93.1%;CT诊断准确率为76.92%、76%、72.41%,MRI在各类型胆囊腺肌症的诊断准确率均明显高于CT(P<0.05)。结论MRI与CT在胆囊腺肌增生症临床诊断中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MRI检查诊断准确率高于CT检查。  相似文献   

18.
四脑室区肿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四脑室区肿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四脑室区肿瘤的CT和MRI好发年龄、部位和图像特征.结果检出髓母细胞瘤9例,室管膜瘤8例,表皮样囊肿4例,脉络丛乳头状瘤3例,血管母细胞瘤2例,室管膜囊肿1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生殖细胞瘤1例.结果提示(1)不同的四脑室区肿瘤各具其影像学特征;(2)四脑室区常见肿瘤具有年龄特征;(3)肿瘤来源的判断可帮助肿瘤定性的诊断.结论CT和MRI检查对四脑室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主要价值,以MRI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病毒性脑炎的CT、MRI诊断(附48例报告)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加深对病毒性脑炎CT、MRI表现的认识,以提高临床对该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48例病毒性脑炎(男26例,女22例,平均年龄36岁)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单纯疱疹病毒(HSV)脑炎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者1例。检查方法:CT检查23例,MRI检查14例,同时经CT和MRI检查者11例。作CT和MRI增强检查者共12例。结果脑内有多发或单发病灶者47例,主要位于皮层,皮层下脑侧脑室周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外周性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eripheral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PNET)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其认识和诊断的准确性。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pPNET患者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11例pPNET中9例行CT检查,2例行脊柱MRI检查。结果 11例病灶中1例位于鼻腔,4例位于胸壁,2例位于腹膜后,2例位于盆腔,2例位于脊柱。9例软组织pPNET表现为较大且浸润性生长的软组织肿块,伴或不伴邻近骨质的溶骨性破坏。肿块内密度多不均匀,增强后呈中等程度以上不均匀强化。双期扫描动脉期多数肿瘤内见细小供血动脉,静脉期肿瘤持续性强化且密度趋向均匀。2例脊柱pPNET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及周围软组织肿块,肿块边界不清,包绕椎体并延伸至椎管内压迫脊髓。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且不均匀。结论 pPNET有一定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密切结合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是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