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大鼠力竭性游泳运动中及运动后一段时间内心电图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皮下埋藏电极,CC5导联,记录分析了60只大鼠进行1次及反复1周的力竭性游泳运动前、中、后即刻、5min、10min、20min、30min、1h、3h、24h、100h的心电图.结果大鼠力竭性运动后即刻心电图呈现出心率变异性增加、S波增大增宽(发生率46.34%)、损伤性ST-T改变(发生率73.17%)、心律不齐(发生率为17.07%),运动后1~24h上述变化又一次发生.反复力竭性运动时这些改变可重复出现.结论力竭性运动可导致大鼠心电图呈现即刻性和1~24h出现的延迟性的损伤性改变,且这些改变均为可逆性改变.  相似文献   

2.
1 病例介绍病人 ,男 ,41岁。主因发作性胸闷、头晕伴双上肢酸困 2个月 ,近日加重。胸闷、头晕呈发作性 ,每次持续时间 1min~3min ,可自行缓解。查体无阳性体征。既往多次常规心电图检查无异常改变。家族中其父 6 3岁时突然死亡 ,病因不明。 2 0 0 2年 3月 2 0日行活动平板运动实验 ,运动前心电图示 :正常心电图 ,血压 19.3/12 .0kPa。按Bruce方案运动至 2 15s时 ,病人自觉胸闷、头晕、双上肢酸困、面色苍白 ,血压测不到。立即终止运动 ,给予吸氧。心电图示 :QRS由运动前 0 .0 8s增宽至 0 .10s且振幅变小 ,各导联QRS波形态均有变化 ,如…  相似文献   

3.
反复力竭性运动后不同时相大鼠心电图的动态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反复力竭性游泳运动前、后不同时相心电图(ECG)的动态改变,以评价运动性心肌损伤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经典的Thomas的方法通过力竭性游泳运动建立运动性心肌损伤实验动物模型。ECG检测采用DSI植入式心电信号遥测系统。健康无训练的Wistar雄性大鼠24只,尾部负体重2%的负荷,每天游泳运动至力竭状态(一次游泳时间不小于3h),连续1周(7天)。分别于运动前和末次力竭性游泳运动结束后即刻、1h、3h、6h、12h、24h、48h和96h不同时相记录ECG。结果:经1周反复力竭性游泳运动后,大鼠心电图主要发生了两种心肌缺血损伤性ST-T改变(发生率为100%)。①运动后即刻大鼠心电图ST段明显抬高和T波高耸;6h—12h基本恢复;24h—48hST段又有明显抬高,T波幅度升高、高耸;96hST段有所下移、T波幅度恢复但变窄(发生率为79.17%)。②运动后即刻心电图T波明显低平;运动后3h—6hST段有所下移,T波逐渐恢复;12h—24hST段恢复,T波双峰、变宽、高耸;48hST段显著下移,T波再次低平,随后动物发生死亡(发生率为20.83%)。心律不齐发生率为45.83%。结论:反复力竭性运动后不同恢复期,大鼠心电图呈现两次周期性损伤性ST-T改变,说明大鼠心肌存在有早期和延迟性的损伤性改变,运动心电图对运动性心肌损伤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为临床诊断和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会来 《新医学》2003,34(12):758
患儿,男,10岁。以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三联律)10年为主诉于2000-10-10来诊。患儿4个月时以营养不良在本科住院治疗,当时记录心脏听诊有明显心律不齐,心电图示室性期前收缩(三联律),经随访10年心电图持续呈三联律。本次以心律不齐待查入院。经胸片、心肌酶谱、心脏B超等相应检查均无阳性结果。仅心电图表现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三联律)、平板运动试验后心电图示室性期前收缩明显减少。给予利多卡因、普罗帕酮、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试验治疗近2个月,其间多次复查心电图均与入院时相同,治疗期间患儿未有不适主诉。患儿为第1胎,胎龄30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平板运动心脏负荷试验诱发患者心电图ST段缺血型改变时QT离散度(QTd)和校正QT离散度(QTcd).方法 选掸临床疑诊为冠心患者进行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试验,诱发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下移者35例(缺血组),测量运动前、运动后缺血型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QTd及QTcd,与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ST段无缺血型改变者35例(正常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缺血组在运动后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QTd、QTcd分别为(57.60±11.74)及(76.62±9.35)ms,与运动前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的QTd、QTc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正常组运动后即刻QTd、QTcd对比同样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正常组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及运动后6 min时QTd、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板运动负荷试验诱发冠心病患者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改变时QTd、QTcd明显增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时存在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的不稳定性,是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心电图及平板运动试验(Treadmill Exercise Testing, TET)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有不典型胸痛或可疑冠心病患者65例,每例患者均在冠状动脉造影前做常规心电图和TET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相比较.结果 在常规心电图阳性16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8例,常规心电图阴性49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24例;TET阳性41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34例.其中冠脉3支以上严重病变的其运动时间、运动量较1、2支病变和非冠心病者小,运动达阳性时平均心率低.结论 平板运动试验与常规心电图相比,提高了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其运动时间、运动量和最大心率值对冠脉病变程度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平板运动心脏负荷试验诱发患者心电图ST段缺血型改变时QT离散度(QTd)和校正QT离散度(QTcd).方法 选掸临床疑诊为冠心患者进行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试验,诱发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下移者35例(缺血组),测量运动前、运动后缺血型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QTd及QTcd,与平板运动负荷心电图ST段无缺血型改变者35例(正常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缺血组在运动后ST段下移达最大值时QTd、QTcd分别为(57.60±11.74)及(76.62±9.35)ms,与运动前及运动后ST段恢复正常时的QTd、QTcd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正常组运动后即刻QTd、QTcd对比同样存在显著差异(P<0.01),而正常组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及运动后6 min时QTd、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平板运动负荷试验诱发冠心病患者心电图ST段呈缺血型改变时QTd、QTcd明显增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时存在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的不稳定性,是导致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祝瑞旋 《临床荟萃》2011,26(14):1257-1257,F0003
患者,男,40岁,因"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多年于2009年10月31日在我科进行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检查结果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图1).询问患者有何不适,患者自诉多年来一直未觉不适,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是在单位组织的体检中查出,曾多次就诊:经抗链"O"、血沉、类风湿因子、心脏彩色超声、血常规、心肌酶谱、电解质等多项检查未发现心脏实质性改变,给于胺碘酮0.2 mg,每日2次,口服,2天后,心电图示:大致正常心电图(图2).不服药1个星期后,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经常参加剧烈的体育活动,从未觉不适.遂嘱患者采取坐位姿势做心电图,心电图结果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9.
1 病例 患者,男性,63岁。因反复发作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2年余,数次做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均正常。入院检查:血压、脉博正常。后采用二级梯双倍运动试验。运动前以性别、年龄、体重等制定运动量,并分别记录运动前、即刻、2、4、6分钟心电图(心电图机为日本产8110型)。运动前心电图正常,运动后心电图试验阳性,心电图即刻、2、4、6分钟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10.
1 病历摘要 女,50岁。因活动后胸闷、憋气来院就诊。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查。运动试验前心电图:窦性心律,正常心电图。  相似文献   

11.
大鼠力竭性游泳运动过程中心电图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赵敬国  王福文 《现代康复》2000,4(8):1194-1195
目的观察大鼠力竭性游泳运动中及运动后一段时间内心电图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皮下埋藏电极,CC5导联,记录分析了60只大鼠进行1次及反复1周的力竭性游泳运动前、中、后即刻、5min、10min、20min、30min、1h、3h、24h、100h的心电图。结果大鼠力竭性运动后即刻心电图呈现出心率变异性增加、S波增大增宽(发生率46.34%)、损伤性ST-T改变(发生率73.17%)、心律不齐(发生  相似文献   

12.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70岁。因'反复意识丧失10d'于2017年11月23日收住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患者10天前无特殊诱因反复出现意识丧失,伴抽搐。心电图示:心房颤动(房颤),QT间期延长,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图1)、心室颤动(室颤)。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增大,室间隔变薄、室间隔运动低平,左心室前壁、侧壁运动减弱,二尖瓣、三尖瓣反流,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减低。  相似文献   

13.
例1,男,58岁,入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前间壁).心电图显示: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10次/min,且有成对出现的室性期前收缩.入院后半小时,患者突发心跳骤停,引起阿斯综合征.心电图显示:心室颤动.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叩击心前区1次,建立心电监护,用200 J电击除颤,1次成功,恢复窦性心律,继用利多卡因2~4 mg/min静脉滴入维持,并给予5%碳酸氢钠200 ml纠正酸中毒,经以上紧急处理后,患者病情逐渐稳定,期前收缩消失.住院43天后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4.
1 病例报告例1:患者女,78岁.主诉10年前曾发生过急性心肌梗塞(AM1),近来不断出现胸痛,此次出现胸痛加重6h不能缓解来院就诊.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从展示的胸导联心电图分析,PTF_(v1)-0.06ms,QRS波V_1呈rS型,V_2、V_3是qrS型,V_4~V_5呈qRs型,q_(v4、v5)=0.04s.ST_(v2~v4)呈弓背向上轻度抬高,T波无明显异常.心电图诊断意见:窦性心律,广泛前壁陈旧性MI,左房负荷过重,提示心外膜心肌损伤.次日复查心电图,PTF_(v1)恢复正常,异常Q波消失,ST段恢复正常,T_(v2、v3)较前减低.心电图诊断意见:窦性心律,原MI波型消失(一过性Q波),心电图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5.
第六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诊断第二节心胜负荷试验二.次极量活动平板或蹬车运动试验1.检查对象同心电图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 2.检查方法检查时间:应在进餐前或饭后2小时以上. 运动分级: (1)活动平板(1~7级):每级运动3分钟,见表1.  相似文献   

16.
对平板试验检出无症状心肌缺血冠脉多支病变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男,56岁.因间断胸闷0.5 a来院就诊.诉劳累后胸闷,休息1 min后可缓解.行运动平板试验检查,运动前BP为133/84 mm Hg,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电图正常范围.运动1 min 50 s至运动结束后5 min 50 s,Ⅱ、Ⅲ、aVF导联ST段上斜型、水平型、下斜型下降0.10~0.24 mV.运动1 min 50 s~2 min 50 s,V4~V6导联ST段上斜型、水平型下降0.10~0.14 mV.运动时间4 min 12 s,未达到次级量目标心率(73%),因ST段下降超过0.2 mV,终止试验.最大心率120 次/min,METS:6.00,最高BP 174/88 mm Hg.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开胸手术前进行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 Bruce方案进行分级递增性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对172例选择性非心脏手术的开胸老年患者术前进行检查。结果:172例中有98例心电图发生改变,这些患者术中出现心脏并发症96例(98.0%);心电图无变化74例,出现心脏并发症11例(14.9%),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01)。试验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老年患者开胸手术前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的检查能发现潜在性心肌缺血性病变,指导围手术期处理,降低围手术期的病死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且安全性好,可作为术前常规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正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称为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idiopathic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IPVC)。IPVC在一般人群中常规心电图检出率约1%,24 h动态心电图检出率为40%~75%~([1]),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的患者发生年龄为45~65岁~([2])。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3%的患者有非常频繁的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相似文献   

19.
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可以发现左室所有区域的结构和观察到心肌缺血或梗塞引起的室壁运动异常。我们对46例陈旧性心肌梗塞病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梗塞病人2-DE定位和心电图Q波发生的部位基本一致。前间壁及下壁梗塞各1例心电图Q消波失,2DE仍可见室壁运动异常。梗塞组病变局部心肌变薄伴回声增强,厚度为5.3±0.4mm,对照组8.6±0.7mm(p<0.01)。梗塞组45例可见室壁运动异常。EF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心脏结构正常的室性期前收缩儿童的心脏贮备能力和整体运动功能。方法:123例常规心电图证实的室性期前收缩儿童,经物理查体、超声心动图、心肌酶检查除外器质性心脏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非治疗组73例。治疗组采用抗心律失常治疗。观察室性期前收缩的自然消失情况,并对部分患儿进行踏车运动试验,测定极量运动时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其贮备和总运动功量。结果:经1—6年随访,心脏结构正常的室性期前收缩儿童期前收缩自然消失率在治疗组44.4%,非治疗组42.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踏车运动试验表明,治疗组与非治疗组间极量运动时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及其贮备和总运动功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脏结构正常儿童的室性期前收缩的抗心律失常治疗后.不能提高室性期前收缩的自然消失率;对心脏贮备功能无明显影响,对儿童的整体运动功能弊可能大于利;运动试验对评价室性期前收缩儿童的运动风险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