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比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firebird火鸟)和金属裸支架置入冠状动脉长病变血管后的安全性、生物相容性及血管重建作用.方法:选取2005-07/2007-07抚顺矿务局总医院行支架置入治疗冠状动脉长病变(单根血管病变长度≥20mm)患者215例为观察对象.置入药物洗脱支架134例,置入金属裸支架81例.支架均由微刨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提供.置入者为本科从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0年的副丰任医师.根据病变血管近端及远端血管直径,按1:1比例选择支架,支架长度以超过病变两端3~5 mm为准,置入术中经动脉鞘管注入肝素5 000 U,术后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0.4 mg共3 d,大部分患者使用球囊进行预扩张.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支架内或支架临近血管(5 mm)管腔直径狭窄程度>50%为血管造影再狭窄.结果:共215例患者238处靶病变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随访.①术后1个月复查血常规,凝血相检查,无一例出现造血系统细胞成份、数目、形态不良改变.②随访造影显示无一例支架松脱、移位;无一例血管局部增生反应.③对影响长病变支架再狭窄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支架类型是对长病变支架内再狭窄影响最大的危险因素.④置入后6个月随访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组再狭窄率为15.49%,置入金属裸支架组再狭窄率为47.9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药物洗脱支架组靶病变血管重建率、置入支架后扩张的比例要明显好于金属裸支架组(P<0.001).结论: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firebird火鸟)在置入冠状动脉长病变后无特殊生物相容性反应,在降低再狭窄率及血管重建方面优于金属裸支架.  相似文献   

2.
《中国临床康复》2011,(38):7156-7156
5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和紫杉醇洗脱支架置入在冠状动脉病变治疗中的生物安全性:2年随访李雪峰(牡丹江医学院红旗医院心内科,黑龙江省牡丹江市1570111 推荐理由: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组与紫杉醇洗脱支架组总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血管再狭窄发生率均少于不锈钢裸支架对照组,同时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组略少于紫杉醇洗脱支架组:说明两种药物洗脱支架疗效和安全性相当,且均优于普通支架。  相似文献   

3.
背景: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国际临床试验研究证实,在适当放宽病变的入选标准情况下,其再狭窄发生率仍明显低于金属裸支架.目的:通过对应用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观察该支架再狭窄发生情况和支架对局部血管的作用,探讨支架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设计:随访观察.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对象:选择2003-05/2005-05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征,且行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置入的冠心病患者297例,男265例,女32例,年龄36~76岁.患者均对治疗和实验知情同意;该实验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全部患者置入美国Boston Scientific生产的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患者支架术后6和12个月回院复查,并于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测量数据包括:靶血管参考管径、最小管腔直径,计算直径狭窄率、晚期管腔丢失情况.主要观察指标: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6个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随访支架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结果:①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时,晚期管腔支架内丢失显著高于支架近端边缘及支架远端边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支架再狭窄的随访:6个月时冠动脉造影有14例发生再狭窄,再狭窄发生率为10.4%(14/134).再狭窄的类型以支架内弥漫性再狭窄7例.再血管化率为6.7%.③支架动脉瘤形成:冠状动脉造影随访时显示支架部位有小动脉瘤形成1例,动脉瘤发生率为0.75%(1/134).④心血管不良事件:支架置入后1例4个月发生猝死,猝死发生率为0.34%(1/297).支架置入后5d发生支架内亚急性血栓形成1例,发生率0.34%(1/297).术后12个月晚期血栓形成2例,总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5%.结论:①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的管腔丢失主要在支架内,置入后再狭窄以支架内弥漫性多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②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可导致靶病变血管局部小的瘤样扩张.术后及随访结果总体数据显示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与患者的生物相容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雷帕霉素和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在临床冠状动脉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关于二者在预防各种心血管事件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比较雷帕霉素与紫杉醇洗脱支架置入冠状动脉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冠状动脉疾病患者117例,其中男89例,女28例,年龄35-81岁,59例在冠状动脉置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进行治疗,58例在冠状动脉置入紫杉醇洗脱支架进行治疗,治疗后随访12个月,记录两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与血栓形成发生率,分析两种支架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与结论:两种药物洗脱支架与宿主之间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未出现支架脱落和移位等情况。随访9个月时,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组与紫杉醇洗脱支架组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3.4%、3.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时,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组与紫杉醇洗脱支架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3.6%、13.8%,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和紫杉醇洗脱支架置入冠状动脉预防心血管事件方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相当。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危险因素、血管造影下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支架置入操作技术参数是影响冠状动脉病变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主要危险因子.这些危险因子在不同的组合条件下可对支架置入后再狭窄产生不同的影响.目前研究结果较一致的可增加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危险的因素为:冠状动脉病变长度、病变血管直径<3 mm、开口病变、支架总长度以及置入支架的个数.同样研究结果较一致的足:药物洗脱支架(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和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与裸金属支架相比,明显降低了发生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危险;而这2种药物洗脱支架之间相比,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在降低支架置入后再狭窄风险方面似乎优于紫杉醇药物沈脱支架.而其他的一些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等目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6.
背景:药物洗脱支架明显降低了再狭窄率,但永久聚合物涂层在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同时,阻碍血管完全内皮化进程,促使再狭窄发生,且永久聚合物涂层可引发晚期血栓等并发症。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糖尿患者置入国产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后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并与置入金属裸支架患者进行比较。方法:实验组选择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36例,首次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治疗,置入国产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EXCELTM),并以同期行金属裸支架置入治疗的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87例为对照组,随访12个月以上,记录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结论:实验组129例,对照组83例完成(13.5±3.5)个月随访,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有8例及12例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45),对照组靶血管血运重建及再发心绞痛多于实验组(P〈0.05)。两组患者随访冠状动脉造影的定量分析提示实验组最终丢失指数小于对照组(P〈0.05),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应用国产可降解药物洗脱支架可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减少再狭窄,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安全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与紫杉醇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129例≥65岁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雷帕霉素组68例和紫杉醇组61例,分别应用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与紫杉醇洗脱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析2组患者冠状动脉靶血管特点、手术成功率及术后12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术后9个月晚期管腔丢失和支架内再狭窄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100%,2组术后9个月晚期管腔丢失和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病死率及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雷帕霉素或紫杉醇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近期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均较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药物洗脱支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97例发病3周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梗塞相关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使用药物洗脱支架(包括雷帕霉素及紫杉醇药物洗脱支架),并于术后(26.5±10.6)个月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必要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住院及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及血管重建术)。结果125枚药物洗脱支架(雷帕霉素药物支架90枚,紫杉醇药物支架35枚)植入97个梗塞相关动脉,支架长度(24.4±6.1)mm,支架直径(3.0±0.4)mm;支架植入成功率100%。5例(5.2%)死亡,其中3例死于慢性心力衰竭,1例死于脑梗死,1例于术后1月死于可能的血栓形成;1例(1.0%)术后1周发生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而行靶血管再次血管重建术;1例因非靶血管病变致心绞痛于术后3月转外院行CABG术;无一例发生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及非致死性再梗。结论药物洗脱支架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安全、有效,并可以明显降低再狭窄率,具有良好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置入的安全性,分析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支架血栓发生率和特征,探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患者中造影证实的支架血栓事件风险.方法:以计算机检索方法在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CNKI:1997/2009)检索关于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安全性的自身前后对照实验,检索词为"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金属裸支架、支架内血栓".检索后对每项研究的资料结果进行提取、分析.结果:共有12项实验3 839例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患者符合纳入标准,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血管脉狭窄率均较术前降低,随访结果显示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与金属裸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均较低,两者无显著性差异,再狭窄率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支架明显低于金属裸支架.远期临床随访结果表明,延长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很有必要.结论: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置入后的安全性尤其是晚期血栓问题的确值得关注,但发生率很低,临床实践中需要对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安全性以及危险与获益的相关性进行合理的判断.治疗多支血管病变时全部采用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优于金属裸支架,可获得较高的收益与风险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药物支架置入后的效果、安全性.方法: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药物血管支架,内膜增生,再狭窄,生物相容性"为关键词,采用计算机检索2000-01/2009-12相关文章.纳入与血管支架材料,血管支架材料改性相关的文章,排除重复研究或Mata分析类文章,以14篇为重点,讨论载药支架对血管内皮增生、再狭窄及生物相容性的影响.结果:药物支架具有在血管病变部位将药物自聚合物涂层中通过洗脱方式有控制的释放至心血管壁组织而发挥生物学效应的特点.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为代表的药物支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中,有效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糖尿病患者、小血管病变、冠状动脉长病变和弥漫性复杂病变治疗方面也显示出良好的疗效.文献还显示国产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与进口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相比同样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由于支架携带的药物本身和承载药物的涂层作用,是否会引起晚期支架内血栓引起了临床的重视,科研人员也在通过对支架晚期支架内血栓机制、可控血栓危险因素的干预策略和支架工艺技术的研究,积极探索新一代的既减少支架再狭窄又减少支架血栓更安全的药物洗脱支架.结论: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为代表的药物支架在多种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中,能有效降低支架置入后血管内再狭窄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有较强的安全性和良好的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瘤合并冠脉狭窄的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比较棘手,国内罕有报道。作者对1例左前降支近端狭窄合并冠状动脉瘤的患者行瘤腔弹簧圈栓堵,并置入支架扩张狭窄病变,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病例男,53岁。因突发心前区疼痛5小时而入院,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急诊给予尿激酶150万单位静脉溶栓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既往无高血压和糖尿病史。入院5天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近端约10mm长的85%狭窄,中段20%~30%局限性狭窄,近端狭窄处可见一5.2mm×4.7mm大小的冠状动脉瘤(图…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分析冠脉旋磨术在冠脉钙化病变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应用冠脉旋磨术治疗的冠脉严重钙化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冠脉病变血管变化情况、心功能指标、术后随访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36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7.22%,手术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冠脉穿孔、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等并发症。术后,患者血管狭窄率显著低于术前,管腔直径显著大于术前(P<0.05)。所有患者均在术后半年复查心脏彩超,术前及术后半年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随访1年,36例患者均未再发心绞痛、靶血管重建、心肌梗死以及心源性死亡等不良事件。结论冠脉旋磨术治疗冠脉严重钙化病变的远期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怀疑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行X线透视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探讨冠状动脉钙化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360例怀疑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时,以X光透视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的有无。男218例,平均年龄(54.2±12.8)岁;女142例,平均年龄(58.5±10.1)岁。根据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狭窄程度分成3组,A组:冠状动脉内径狭窄≥50%192例,B组:血管内径狭窄<50%103例(29%);C组:无明显狭窄65例。结果68例X线透视下可见冠状动脉钙化(CAC),其中男患者42例、女患者26例(18%),无明显性别差异(χ2=1.02,P>0.05)。A组29.2%(56/192)、B组9.7%(10/103)、C组2%(1/65)可见钙化影,各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χ2=12.38,P<0.001)。所有68例冠状动脉钙化患者中,50岁以下3%(2/65)、50~59岁10%(9/89)、60~69岁22%(30/138)、70岁及以上40%(27/68)。各年龄组间差异显著(χ2=7.56,P<0.01)。AMI组28%(10/36)可见钙化影,其中8例(80%)为梗死相关血管,陈旧性心肌梗死33%(8/24)可见钙化影,其中7例(88%)为梗死相关血管,疑慢性稳定型心绞痛39例出现血管狭窄,55%(23/42)可见钙化影,18例(78%)疑为罪犯血管,疑不稳定型心绞痛(UA)93例(36%)出现血管狭窄,27%(25/93)可见钙化影,20例(80%)疑为罪犯血管。急性心肌梗死(AMI)、陈旧性心肌梗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冠心病的现状和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卫生组织(WHO)1990年公布的11个国家的资料表明,冠心病的死亡率以北爱尔兰最高,芬兰次之,日本最低。在美国,尽管冠心病的死亡率较20世纪30年代下降了近40%,但仍居美国死因的首位。我国冠心病的发病虽然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但从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观察,本病有明显日益增多的趋势,并已成为人群中首位的死亡原因。根据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资料,我国冠心病发病率20/10万,并还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因此,冠心病的治疗问题仍然是当代心血管疾病专家研究的重点课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术 (PCI)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CHD)的疗效。方法 :分析 2 0 0 2年 10月~ 2 0 0 4年 6月接受PCI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均以标准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 )和介入治疗。手术成功标准为 :残余狭窄 <2 0 % ,TIMI血流 3级 ,且无围术期严重并发症 (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结果 :14 7例 182处冠状动脉病变内植入 180只支架 ,植入成功率 98 9% ,术后随访效果良好。结论 :PCI对CHD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的冠状动脉造影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畸形的特征及评价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总结2024例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并确诊各种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结果:2024例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42例冠状动脉畸形。9例冠脉起源异常;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检出33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4例,右冠状动脉左室瘘4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1例,左冠状动脉右室瘘1例,前降支左室瘘2例,回旋支左室瘘1例。9例经手术证实。2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予介入栓塞治疗。结论:冠状动脉畸形是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CMVD)普遍存在于无梗阻性冠状动脉疾病的胸痛患者中,并与不良心血管预后相关。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是评价CMVD的有效方法之一。临床上可通过多种有创或无创性检查方法定量测定CFR,对早期诊断CMVD、预后评估及制定临床治疗方案等均有重要价值。本文就CFR在CMVD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dual-source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for detecting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From February 2008 to January 2009, dual-source CT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DSCT-CCTA) and 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 (CAG) were both performed in 84 patients who had either clinical symptoms or a high risk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DSCT-CCTA was evaluated by comparing it with that of CAG, which was regarded as the gold standard for making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Occlusion or stenosis of various degrees was revealed by DSCT-CCTA in 244 segments of 84 patients. Compared to CAG, segment-based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of DSCT-CCTA were 97.4, 97.8, 92.2 and 100%, respectively.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DSCT-CCTA for the detection of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was 96.5%. The paired χ2 tests reveal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DSCT-CCTA and CAG for making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 = 0.076). The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DSCT-CCTA is generally as accurate as that of CAG. Thus, DSCT-CCTA is a reliable non-invasive method for detecting coronary artery stenosi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