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磁共振在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我院影像科2019年1月—2021年1月接诊的80例疑似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接受磁共振和CT诊断,并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本次诊断的金标准,比较两组方式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关节炎的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80例疑似强...  相似文献   

2.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病理学表现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骶髂关节(SIJ)炎是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主要临床特点.由于SIJ解剖结构复杂,在非开放条件下,难以准确进入关节内,加之AS本身又非致死性疾病,故组织标本的获得及对其病理学改变的研究受到很大限制.长期以来,有关SIJ病理学研究少而零碎,且基本为尸检材料,故多为中晚期病例.近年来,随着CT导引下SIJ穿刺技术的应用,这方面的研究也渐增多.现就有关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的骶髂关节(SIJ)CT表现,评价CT诊断AS的价值。方法:分析22例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的CT征象,进行分级,与临床分期对照。结果:①SIJ早期(CTⅠ~Ⅱ级)表现为关节面对称性或不对称受累;关节面毛糙、皮质白线消失;骨关节面皮质中断;关节面下小囊变。②中期(CTⅢ级);骶髂关节面局部呈锯齿状或毛刷样改变;关节面下小囊状骨质破坏及其周围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假性增宽或不规则狭窄;关节间隙气体影;为临床进展期。③晚期(CTⅣ级)为韧带钙化;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明显骨质疏松,为临床稳定期。结论:CT能够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细微结构,做出正确的分级诊断,为临床分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表现。方法收集分析5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CT资料。结果50例患者骶髂关节有异常表现,包括:早期:骨关节面受侵蚀,骨皮质局限增厚、硬化,关节间隙正常;后期:关节面呈虫蚀状改变,关节面皮质密度不规则增高,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最终关节间隙消失,关节强直。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CT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对25例临床证实的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改变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于X线,尤其是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CT检查的意义优于X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诊断强直性脊柱炎(AS)骶髂关节病变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4月收治的80例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比较患者采取CT与MRI诊断对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在对关节病变的检出情况上,CT检出骨质硬化、骨质侵蚀、关节腔隙改变、骨髓水肿及关节面下骨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一组病例的随访,了解临床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可疑病变的发展变化情况,以期正确把握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早期诊断。材料和方法:对21例病例进行随访,该组病例首次CT检查提示骶髂关节正常或可疑。平均随访时间为2.38年。结果:经过长时间的随访发现大多数病例临床症状稳定,CT表现也无明显变化。结论:对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应慎重,盲目诊断会引起误诊。  相似文献   

8.
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源 《实用医学杂志》2002,18(2):113-115
核磁共振(MRI)是临床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在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诊断中,骶髂关节的MRI检查有其特殊的临床意义.本文重点对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检查中的应用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之螺旋CT征象及临床资料进行分级,并与临床分期对照。结果CT Ⅰ~Ⅲ级即临床早期,表现为骶髂关节面呈对称性或不对称受累,关节面毛糙,皮质白线消失,骨关节面皮质中断,关节面下小囊变。CTⅢ级即临床中期,表现为骶髂关节面局部呈锯齿状或毛刷样改变,关节面下小囊状骨质破坏及其周围增生硬化,关节间隙不规则狭窄,关节间隙含气征等。CTIV级即临床晚期,可见明显骨质疏松,韧带钙化,关节骨性强直和关节间隙消失。结论螺旋CT能够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细微结构,做出正确的分级诊断,为临床分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微血流成像(SMI)技术与能量多普勒超声(PUDS)技术显示活动性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滑膜血流的丰富程度及显示率的差异,探讨SMI评估活动性AS患者骶髂关节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应用SMI和PDUS两种血流模式检查30例活动性AS患者(病例组)和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左右两侧各60个骶髂关节,比较两组滑膜血流丰富程度及血流显示率的差异。应用Kappa检验分析两种模式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两种血流模式的诊断效能。结果 SMI和PUDS对病例组的血流显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7%vs.86.7%,P=0.048);病例组与对照组的血流丰富程度在两种血流模式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例组以2~3级多血流为主,而对照组以0~1级少血流为主;对照组中两种血流模式对血流分级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61,P0.001),病例组中的一致性一般(Kappa=0.686,P0.001)。SMI和PDUS诊断活动性AS患者骶髂关节炎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3、0.77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SMI和PDUS观测血流丰富程度均可作为诊断AS患者骶髂关节炎及评估其活动性的重要参考依据,两者诊断效能相当,但SMI能够提高骶髂关节滑膜血流的显示率,上调血流级别,血流显示更加清晰,有助于更好地评估AS患者骶髂关节炎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11.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CT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对强直性脊柱炎 (AS)患者骶髂关节CT扫描的选择和影像分析方法。方法 收集 980例疑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骶髂关节X线及CT资料为研究对象 ,对二者的诊断及征象显示情况进行了对比。结果 X线显示 5 0 2例异常 ,CT显示 5 79例异常。在X线诊断为 0~Ⅳ级骶髂关节病变的各组中 ,CT结果与之符合的比率分别为 43 %、3 5 %、48%、71%和 78%。根据CT所示可以分别将 5 7%、2 9%、3 3 %X线平片诊断正常及Ⅰ、Ⅱ级病变的病例提高 1~ 3个诊断级别。结论 CT扫描可以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病变的细节 ,因而有助于对较早期病变的及时和准确定级 ;而对于X线上病变表现明显的病例 ,如果单为诊断则无做CT检查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MRI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将10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及MRI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情况。结果 CT扫描检出率为80.5%,MRI扫描检出率为100%,MRI扫描骶髂关节病变检出率显著高于CT扫描(P<0.05)。在≤Ⅱ级病变中,MRI发现例数显著多于CT扫描,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提示MRI能发现更多Ⅱ级前病变;≥Ⅱ级病变,二者之间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中,MRI显示明显优于CT,可用于其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与MRI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价值。方法对4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分别实施CT、MRI医学影像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判断患者病变程度(0、I、II、III、IV级),并对骨质异常检出率进行比较,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结果 CT、MRI检查II级及以上病变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I级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敏感性(32.61%)显著高于CT(17.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异常检出率显示CT显著高于MR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相较于MRI具有更高的分辨率,是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的主要诊断方法;而MRI可以对关节软骨异常、脂肪沉积以及骨髓水肿的改变更好的显示,适用于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患者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CT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5例强直性脊柱炎经临床和X线平片证实,其骶髂关节均作SCT检查,对骶髂关节病变的主要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SCT主要表现如下:骶髂关节间狭窄21例,关节面硬化21例,关节软骨下囊变16例,关节真空征16例,关节软骨钙化6例,骶髂关节强直3例,骶髂韧带钙化7例。结论:SCT能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病变,是检查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影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依从性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宇华  孙瑾 《护理管理杂志》2012,(2):103-104,117
目的调查影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依从性及不依从的原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和治疗依从性测评表调查10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依从组与不依从组患者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等因素上的差异,并对不依从的原因进行调查。结果强直性脊柱炎治疗依从率为38.00%;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女性高于男性、已婚者高于未婚者、文化程度较高者高于较低者(P〈0.05);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依从差的原因为知识缺乏、自身因素、治疗费用昂贵等。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其原因较多,应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提高其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能量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诊断主动脉窦瘤的临床价值。方法: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量多普勒血流显像对9例主动脉窦瘤进行检查,部分患者用5%碳酸氢钠加维生素B6行右心声学造影。结果:本组主动脉窦瘤的超声诊断与手术或其它医学影像检查的符合率达100%。能量多普勒血流显像观察主动脉窦瘤的形态、壁的回声完整性及破裂口听大小部位较为清晰。结论:能量多普勒血流显像对诊断主动脉瘤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该文旨在全面了解强直性脊柱炎(AS)在深圳市流行的情况及其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随机整群抽取深圳市3个地区(本地水乡点、本地山区点和城区外来人口聚居点)16岁以上成人为调查对象共计6684名,实际调查了5922名。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社区性控制风湿病规划(COP-CORD)调查程序。生活质量调查依据WHO对生活质量的定义和描述,参照中文普适性生活质量量表中生活质量的评分方法,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3个维度、18个健康领域,具体用42个不同的指标来描述。结果AS患病率为0.37%;AS误诊率、早期诊断率和长期不合理用药率分别为64%、27%和73%。AS患者在生理分值、心理分值、社会适应能力分值及总生活质量分值为(81.71±10.27)、(75.93±13.86)、(84.36±12.44)、(80.51±10.90),都明显低于正常人(95.63±5.22)、(91.51±7.94)、(98.46±4.73)、(95.14±5.16)。结论深圳市AS患病率高于国内北京、汕头地区和美国、希腊西方白种人,可能与深圳市人口结构青壮年比例较高有关。AS诊治情况不容乐观,需加强风湿病专科建设。AS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有必要从多角度对AS患者进行治疗和康复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维族与汉族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炎性指标间的差异性。方法对49例维族和87例汉族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外周血炎性指标检测。结果分析显示维族和汉族AS患者性别构成存在统计学差异(x2=8.36,P=0.0038),维族患者男性比率(93.88%)明显高于汉族(73.56%),而不同年龄段性别构成均无统计学差异(x2维族=0.65,P=0.7214;x2汉族=3.38,P=0.1836);维族与汉族儿童青少年(20.41%,10.34%)和青壮年(67.35%,80.46%)患者比率均无统计学差异(x2=2.64,P=0.1041;x2=2.93,P=0.0868);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CRP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thsCRP=2.36,P=0.0193;tCRP=4.08,P=0.0001),均表现为维族患者检测水平明显高于汉族,ASO检测水平在正常值范围内表现出维族患者高于汉族(t=8.13,P=0.0000)。白细胞计数(WBC)在正常值范围内民族间无差异(t=0.97,P=0.3323),而单核细胞水平(#MONO)维族患者明显高于汉族(t=2.23,P=0.0255),且其单核细胞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血清中可溶性HVEM和IL-17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ELISA检测33例AS患者和42例健康自愿者血清可溶性HVEM和IL-17含量。结果:AS患者血清可溶性HVEM含量为(102.8±69.4)肛g/L,健康自愿者血清可溶性HVEM为(53.5±24.1)恤g/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IL-17含量(267.31±53.50)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01.43±47.52)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清HVEM和IL-17水平对As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