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伟 《全科护理》2012,10(32):3048-3049
[目的]探讨体检中心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对体检中心的体检者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统计与分析,并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结果]有16例血液标本不合格,其原因包括采集试管错误、采集方法不当、采血量不足、标本送检不及时、护士责任心不强、体检者自身原因等。[结论]通过对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能够减少检验结果的误差、提高体检报告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外出体检采集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降低血液标本不合格率。方法对外出体检的181 247人次中所采集不合格血液标本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合格血液标本105份,表现为血量不足、凝血、溶血和标识不清。原因以采集和运送欠规范为主。结论应加强护理人员检验知识的培训,规范采集和运送环节,提高血液标本的采集和送检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临床送检病原学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提出改进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1年本医院住院患者临床送检的病原学标本不合格原因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全年发现不合格病原学标本1 102例,不合格率为20.64%,其中痰标本占不合格标本的57.44%。主要原因是采集方法不当,痰标本中混入杂质、血液标本污染等。结论临床送检病原学标本不合格率过高,主要是采集方法不当,应加强采集标本方法的培训。  相似文献   

4.
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临床检验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以及对策。方法选取2010年6~12月期间,本院各科住院患者采集血液作生化、免疫、血液细胞学检查的630份血液标本作为统计分析研究对象。所有标本均由临床护士采集。所有检验标本均由护理人员采集、送检。采取严格监管措施,判断标本是否合格,对于不合格标本进行详细登记,注明不合格标本的原因,针对原因探讨解决方法。结果共收集血液标本630份,其中血清430份,血浆149份,全血51份。其中不合格标本41份,占总标本的6.51%(41/630)。依据不合格标本的不同原因分为5类:即溶血、凝固、错用抗凝、量不准及其他,各自的所占的比例为29.27%、14.63%、12.20%、31.71%以及12.20%。结论医护人员必须在工作中严格执行标本采集规范,注意标本采集、送检、处理等事项的每一个环节,从而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诊断依据,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液标本质量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及对策,确保血液检验质量。方法通过分析血液标本出现的质量问题影响检验结果的机制,同时对血液标本的采集、运输、保存处理等方面的质量控制进行探讨。结果标本溶血现象占不合格标本的12%,血清混浊占不合格标本的71%。结论加强血液检验前标本质量控制,可避免检验结果出现误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微生物检验标本的不合格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保证微生物检验标本的质量。方法对本院4218例微生物检验标本进行统计分析,对其中的不合格标本按标本类型、不合格项目和不合格原因进行统计分析,针对分析出的不合格原因提出质量控制措施。结果在4218例微生物检验标本中,不合格的标本有384例,占9.1%。其中不合格比例最高是痰液、尿液和血液标本3类标本,分别占不合格标本数的22.66%、20.57%和19.01%。不合格原因中最多的是容器使用错误,占24.7%;其次为运输方式错误,占20.1%。结论临床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发生率较高,需要结合发生原因加强质量控制,提高检验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检验报告。  相似文献   

7.
邱赟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19):2527-2528
合格的血液标本是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的先决条件。护士是血液标本采集的主要执行者,护士的工作在提高检验标本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据统计,不合格检验标本发生的原因中65%与护士采集标本相关[1]。护理与检验的协同管理已引起重视。溶血是临床生化检验中最常见的干扰因素之一,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及质量控制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微生物检验的268例标本,分析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质量控制对策。结果:268例送检微生物检验标本中有27例样本不合格,不合格率占10.07%;其中6例尿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1.42%;8例痰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28.57%;4例分泌物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4.28%;1例无菌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3.57%;5例血液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7.85%;3例粪便标本不合格,不合格率为10.71%;痰液标本不合格率最高;不合格标本主要原因是标本受污染、采集时间错误以及送检不及时。结论: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确保标本采集、送检过程的规范性,进一步提高微生物标本合格率,进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保障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提供改进措施。方法统计该院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住院患者不合格血液标本数量并进行原因分析;2017年1-9月针对不同原因及重点高发科室采取干预措施,通过统计不合格标本发生率来分析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制订有效的改进措施。结果该院住院患者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为临床工作人员技术问题、责任问题及患者采集前准备问题,其中技术问题包括血液凝集、溶血或脂血、抽血量过量或不足、采血技术及采集容器错误等;不合格血液标本高发科室主要为心内科、老年科、儿科;采取干预措施后,不合格血液标本总体发生率都有下降趋势,重点干预科室不合格标本发生率大部分有下降趋势。结论建立完善的检验前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体系的监管,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降低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检验质量。  相似文献   

10.
检验标本11647份不合格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合格检验标本的形成原因,探讨检验前质量控制的必要性。方法:对本科2008-05/2008-07所收到的门诊和住院患者的检验标本,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标本的验收要求进行验收登记,并回顾性分析。结果:血液标本8 575份,不合格标本215份,占2.51% 尿液标本2 256份,不合格标本107份,占4.74% 粪便标本753份,不合格36份,占4.74% 细菌培养标本63份,不合格标本8份,占12.7%。结论:要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标本的采集至关重要,标本采集的合格率直接影响到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我院凝血专业组不合格标本进行分类统计和原因分析,并与临床沟通,寻找解决对策。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检验科凝血专业组的619份不合格血液标本按照不合格标本拒收原因、不同护理单元、不同年度分项、分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19份不合格标本中,标本量不合格(标本量多、标本量少)和标本凝固是造成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分别占不合格标本数的46.53%和29.56%。科室分布中,以外科的不合格标本率最高,为24.39%。2012年-2014年的不合格标本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由2012年的1.82%下降至2014年的0.81%。结论标本采集是检验前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对标本采集的准备、运输及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整改,做好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临床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的统计分析,加强分析前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提高检验标本采集的合格率,保证检验质量。方法根据检测目的和要求,对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送检标本中不合格标本,按不同类和原因分别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血液标本51 412份,不合格560份;尿液标本8 785份,不合格178;大便标本3 712份,不合格26份;胸腹腔积液标本115份,不合格6份;脑脊液标本8份,不合格1份;分泌物176份,不合格7份;痰液标本49份,不合格2份;不合格原因:血液标本以抗凝不完全、采集量不足、抗凝管错误和患者准备不符合要求为主;其他标本主要以标本污染和送检不及时为主。结论分析前的质量保证直接关系到检验质量,加强临床医护沟通和培训,提高检验标本采集合格率,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也是检验全程质量保证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在血标本采集过程中的高危风险评估内容,并提出应急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19例化验前血标本质量不合格存在的安全隐患。结果:319例血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与流程、溶血、凝血标本、标本量多或少等是导致标本质量不合格的重要原因。结论:提高血标本采集过程中的高危风险评估力度,加强安全管理,才能保证血液标本采集的质量以及检验项结果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疾病诊断中,临床检验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临床医生对疾病的正确判断及治疗.有文献报道,检验科80%的检验结果误差与质量差错,发生在分析前检验标本的采集与运送阶段[1].患者检验前的准备,标本采集及运送3个环节都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2].为确保采集血液标本合格,现就本院导致采集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制定对策如下.  相似文献   

15.
据报导,采集的血液标本,经存放、运送来检验科时,70%不合格[1],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检验质量.因此,本文分析了351例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原因,制订、实施了纠正对策,明显降低了血液标本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因素与质量控制措施。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29 653例微生物检验标本,分析不合格标本比例及原因,寻找预防解决对策。结果在29 653例标本中,不合格标本486例,不合格率为1.64%,其中痰标本282例,占58.02%,尿标本99例,占20.37%,血标本50例,占10.29%,分泌物标本37例,占7.61%,粪便标本12例,占2.47%,无菌体液标本6例,占1.23%。标本受污染原因主要为标本污染、采集时间差错与送检延迟。结论微生物检验标本从采集到送检等各环节都需要严格管理,护士的作用至关重要,应加强培训,并注重培训的落实情况,实行PDCA循环(戴明环)管理。需要充分发挥科室间的配合作用,同时职能部门监管比科室沟通更重要,但必须坚持,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不合格血液标本产生的原因和制定相应对策,确保分析前环节的标本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2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接收住院患者不合格血液标本5 933例。以不合格率描述不合格标本的情况,采用PearsonX2检验比较不同种类的抗凝管发生标本凝块和标本量少的风险。结果 2008年至2012年真空采血系统采集的血液标本的不合格率分别为1.49‰、0.76‰、0.52‰、0.50‰和0.47‰,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血液标本的6大不合格原因依次为标本凝块、标本量少、标本抽错管、条码问题、送检超时和重复采血。其中以柠檬酸钠抗凝管发生标本凝块和标本量少的情况最多。结论检验科需加强与护理部和临床部门之间的联系,及时沟通反馈不合格标本的情况,寻找原因并制定和实施改善措施,共同努力确保分析前环节的血液标本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尿常规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性的制定对应有效质量控制措施。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鞍山市中心医院检验中心质量不合格的生物标本100份,回顾性分析导致标本不合格的影响因素,准确归纳后制定对应的有效质量控制措施。结果导致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根据所占比例从高到低分别为标本采集前患者准备不当、采集期间标本出现污染、送件不及时、标校验仪器保养与操作失误、其他。结论医院在检验过程中导致尿常规标本质量不合格的原因有多种,操作失误较为常见,因此应做好尿常规检验操作规范引导工作,严格控制质量,全面降低标本出现不合格的概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质量改进方法在降低不合格血液标本退回率中的作用。方法采集2014年6~7月住院患者2908例血液标本作为活动前组;采集2014年10~12月住院患者3990例血液标本作为活动后组。活动后组在此基础上开展QCC活动,确立活动课题,进行现状调查,分析不合格血液标本发生的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比较实施QCC活动前后不合格血液标本数,计算不合格标本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 QCC活动后组不合格血液标本发生率为0.3%,明显低于活动前组的2.3%(P0.01),患者满意率由86.7%提高到94.7%。结论 QCC活动不仅提高了血液标本合格率,还提高了科室成员间解决问题的能力、护士的工作效率及患者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正确规范地采集送检合格标本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合格的血液标本是保证检测结果准确可靠的前提.现报告我站2007年1月-2008年12月体采科送检的360份不合格检验标本的发生原因及解决对策,目的是重视标本送检质量,减少并避免送检不合格标本,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