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快速康复外科胃肠道手术不置胃肠减压管并早期进食的护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快速康复外科胃肠道手术后,不留置胃肠减压管并早期进食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以2008年1-6月行胃肠道手术的58例患者为观察组,不留置胃肠减压管并早期恢复进食.以2006年11月至2007年12月的62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为对照组,术中放置胃肠减压管直至恢复肛门排气.比较两组病例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闻、咽喉疼痛、恶心、鼻咽部不适、急性胃扩张、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吻合口瘘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肛门恢复排气时间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急性胃扩张、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诉咽喉疼痛、恶心呕吐、胃部不适明显较观察组增多(P<0.01).结论 胃肠手术后不放置胃肠减压管并早期恢复进食安全可行.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非胃肠道术后早期进食的可行性,优化临床护理常规。方法将1 012例择期非胃肠道手术患儿按随机数字表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6例。对照组患儿按照护理常规,在术后4~6h开始进食,观察组患儿使用儿科非胃肠道术后早期进食评估量表评估后开始进食,比较两组患儿进食后恶心、呕吐、腹胀、呛咳、误吸等进食不适症状和进食前哭闹情况。结果对照组在术后4~6h开始进食,观察组患儿使用儿科非胃肠道术后早期进食评估量表评估后在允许的情况下实施早期进食,两组患儿术后进食后不适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患儿哭闹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科非胃肠道术后早期进食评估量表可用于评定非胃肠道手术患儿术后进食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下消化道手术不实施胃肠减压并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行下消化道手术的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与观察组43例,对照组术后常规放置胃肠减压管,待肛门排气后恢复进食;观察组则根据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不实施胃肠减压并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排气及排粪时间、半流质饮食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体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咽喉疼痛发生率、睡眠障碍发生率和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死亡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7.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消化道手术不实施胃肠减压并给予早期肠内营养的治疗方案是有效可行的,有助于缩短患者的术后机体功能康复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胃肠减压患者胃管留置长度与身高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实施胃肠减压时适当的胃管插入长度,并为临床操作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上腹部择期手术且行胃肠减压的成年患者97例,在手术过程中,由外科医生确认胃管全部置人胃内后测量胃管实际置入长度.分别以鼻胃管和口胃管的长度为应变量(Y),以身高为自变量(X)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鼻胃管的回归方程Y=0.238X+19.72.口胃管的回归方程Y=0.275X+14.63.结论 在临床操作中可利用此方程根据患者身高推算出患者插管所需长度,从而减少临床操作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5.
徐润娥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17):1551-1552
胃肠减压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技术,更是普外科患者非常重要的诊疗措施,在普外科应用极为广泛。胃肠减压是将胃管经鼻腔插入胃内,通过引流胃肠液或气体达到减轻胃肠道压力,使胃肠肌肉得以休息,等待恢复功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3年1月-2005年12月我科共行胃肠减压450例,男250例,女200例;年龄最大87岁,最小20例;肠梗阻128例,大肠癌80例,胃癌88例,胰腺炎54例,胆石症100例。其中胃肠减压时间最长42天,发生堵塞28天,占总数的6.22%,发生脱管的90例,占总数20.00%。 相似文献
6.
陈燕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8):22-23
目的研究持续胃肠减压对预防脑外伤后胃肠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4年3月-2005年3月住院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于入院后或入院急症手术后立即给予持续3d以上的经鼻胃肠减压,对照组不给予胃肠减压,但其他治疗2组相同。于入院1周内观察2组患者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为25.0%,对照组为47.5%,前者显著低于后者(P<0.05)。结论持续胃肠道减压能够减少脑外伤后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对脑外伤后胃肠道出血有预防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减压胃管留置方法,改进留置胃管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38例腹部手术及肠梗阻等需要胃肠减压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用传统置胃管方法,实验组用改进后的置胃管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胃肠减压时的操作程序、插管成功率、舒适度及减压效果。结果:改进后的胃肠减压置胃管方法,在快捷、安全、插管成功率、舒适度及减压效果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改进的胃肠减压胃管留置方法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8.
肠梗阻病人无论手术或非手术治疗,都要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以引流出胃肠内气体和液体,减轻腹胀,以免影响呼吸;降低肠道内压力,利于吻合口愈合。而胃肠减压是患者较难耐受的治疗措施,对该类病人进行科学合理的护理,对减少患者的不舒适感和增加治疗疗效有重要意义。其中患者在行胃肠减压期间是否可以饮水的问题还持不同观点。为了科学地对待这个问题,特将笔者对此类病人的护理和观点综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胃肠减压胃管长度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减轻病人身心痛苦,缩短胃肠减压管放置时间。方法将120例胃肠减压置管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插管长度55~68cm,对照组插管长度45~55cm,比较2组置管时间和效果。结果观察组置管时间和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观察组能使胃液引流量增多,腹胀明显减轻,置管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0.
胃肠减压术是腹部外科术后病人常用的一种护理治疗措施之一,有效的胃肠减压可降低胃肠道压力及切口张力,有利于切口的愈合,促进消化道功能恢复。在临床中我们发现胃管插入的长度能直接影响胃肠减压的效果。因此,我们对胃管插入长度与减压效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求获得最佳的胃管置入长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道手术后是否须常规胃肠减压,方法79例肠道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开展前瞻性临床研究,I组38例术后不插胃管II组41例术前插胃管,术后胃肠减压至肠功能恢复,术后观察指标着重于用无胃肠减压关并发症和不适。结果两组病人术后腹胀,呕吐,切口裂开,吻合口漏和急性胃扩张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而II组肺部感染,吞咽疼痛,睡眠差,恶心等明显高于I组,结论,肠道手术后无须常规胃肠减压,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梁敏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4(8)
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是消化内科常见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操作.临床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按教科书规定的长度,即以患者前额发际到剑突的长度作为插入胃管的深度的依据,行胃肠减压时往往达不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梁敏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4(4)
留置胃管行胃肠减压,是消化内科常见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操作。临床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按教科书规定的长度,即以患者前额发际到剑突的长度作为插入胃管的深度的依据,行胃肠减压时往往达不到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应激性溃疡是指位于胃十二指肠的急性表浅黏膜糜烂和溃疡,多见于严重烧伤大手术或严重疾病中,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突出的症状是在事先毫无症状也没有溃疡病史的情况下,突然发生上?肖化道出血或穿孔,病情非常危急,如不及时诊断治疗,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在抢救过程中进行胃肠减压是主要措施之一,为探讨手术后合并应激性溃疡出血早期胃肠减压的重要性,病人根据溃疡出血后胃肠减压时间分为两组,进行分析对比,以观察早期胃肠减压对出血停止及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胃肠减压与进食活动对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后病人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胃肠减压与进食活动对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后病人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5例行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的病人分为实验组(肛门排气后继续胃肠减压2d或3d、禁食)和对照组(肛门排气后即拔除胃管并进流质饮食),观察腹胀及肠梗阻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肠梗阻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肠道排气后适当延长胃肠减压及进食时间可降低肠梗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两种胃管置入法用于急性胰腺炎胃肠减压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适用于临床的更为有效的胃肠减压方法。方法应用掷币法随机将我院2003年10月-2005年10月收治的9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按常规深度45—55cm安置胃管,观察组安置胃管深度为55—68cm。结果观察组胃肠减压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合适的胃管深度,能提高胃肠减压效果,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肠腔内压力,减轻腹痛、腹胀等体征。对减少患者肠腔内的细菌和毒素,改善肠壁血循环,改善局部病变和全身情况等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例胃肠减压留置胃管长度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肠减压时胃管的长度。方法对200例开腹手术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方法,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102例,按传统方法插入胃管深度,另一组为观察组,按图表法计算出插入胃管深度。用SPSS 10.0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胃管插入末端与胃大弯中段的相对距离,观察组为(-1.12±1.36)cm,对照组为1.31~5.6 cm,观察组胃管插入深度绝对长度均较对照组长,变异度较小。结论按照图表法所计算的深度插入胃管较传统方法更能获得良好的吸引效果。 相似文献
18.
胃肠减压胃管长度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减轻病人身心痛苦,缩短胃肠减压管放置时间。方法 将120例胃肠减压置管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插管长度55-68cm,对照组插管长度45-55cm,比较2组置管时间和效果。结果 观察组置管时间和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观察组能使胃液引流量增多,腹胀明显减轻,置管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观察胃肠减压与进食活动对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后病人肠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5例行膀胱全切回肠膀胱术的病人分为实验组(肛门排气后继续胃肠减压2d或3d、禁食)和对照组(肛门排气后即拔除胃管并进流质饮食),观察腹胀及肠梗阻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肠梗阻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肠道排气后适当延长胃肠减压及进食时间可降低肠梗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