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对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颅内压、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80例,随机分为A组、B组、C组各60例,分别采用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前后颅内压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预后优良率及死亡率。结果C组患者术后1d、3d颅内压水平显著高于A、B组(P<0.05);B组患者术后5d、7d颅内压水平显著高于A、C组(P<0.05);C组再出血发生率均显著高于A、B组(P<0.05);A组肺部感染和腹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C组(P<0.05);A组预后优良率均显著高于B、C组(P<0.05);C组死亡率均显著高于A、B组(P<0.05)。结论相较于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锥颅血肿引流术,常规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用于中等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在控制颅内压、预防并发症发生及降低死亡率方面具有优势;在临床实际治疗过程中应根据不同适应证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0):1631-1632
目的分析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血肿清除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行传统开颅术治疗,治疗组行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血清CK、LDH、NSE与血肿清除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BI评分高于对照组,CK、LDH、NSE值均低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微创锥颅血肿碎吸术治疗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血清CK、LDH、NSE水平,提高血肿清除率。  相似文献   

3.
陈先平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7):889+917-889,917
目的探讨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分析两组围手术期疗效及近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意识状况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O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锥颅血肿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分析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及微创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76例,随机分为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组及微创血肿碎吸术组。结果微创组患者手术后恢复87.8%,明显高于开颅组患者的65.7%,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开颅组患者的致死致残率为34.3%,微创组为12.2%,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术后的GCS评分,微创组为12.8±2.1,开颅组为9.5±3.7,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微创血肿碎吸术能有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致死致残率相对较低,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神经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8例,随机分为传统大骨瓣开颅术组(A组)32例,小骨窗开颅术组(B组)33例,血肿碎吸术组(C组)33例,分析比较各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结果与A组相比,B组和C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显著降低,B组和C组在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显著提高,B组和C组患者治疗后在再出血、应激性溃疡、肺炎、死亡率方面显著低于A组。结论相比于传统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和血肿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住院时间短、出血创伤小、可降低患者术后再出血率和达到抢救患者生命和降低致残率的目的,临床疗效优良,值得在临床外科推广。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是中老年患者的一种常见的危重症疾病。其中约三分之一的患者由于血肿较大,需要接受手术治疗以降低病死率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目前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主要有锥颅血肿碎吸术、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浙江省富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对21例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采用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并一期骨瓣复位,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脑出血(HICH)手术方式大体可分为传统开颅术和微创治疗两大类,微创手术包括小骨窗清除血肿加引流术、钻孔引流术、锥颅碎吸术等。我们的经验是传统开颅术在缓解颅内压(ICP)方面优于其他治疗方式。为探讨开颅术治疗HICH时如何能更有效地降低ICP,选择我院2002年8月2005年4月收治的187例手术患者资料分析去除骨瓣和保留骨瓣两种方式术后ICP的变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锁孔血肿清除术与锥颅碎吸术二种微创术式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收治的49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现病史、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拔管时间及预后.结果 与锥颅碎吸术相比,锁孔血肿清除术能够提前拔管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预后.结论 对于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锁孔血肿清除术是一种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将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微创组46例和开颅组36例,比较2组治疗后的有效率、死亡率.结果 微创组有效率86.9%,死亡率8.7%;开颅组有效率69.4%,死亡率13.8%.2组有效率、病死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良好,其操作简便、快速,对脑组织损伤小,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及抢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联合尼莫地平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8例,随机分为A组25例和B组23例。2组均采用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及脱水、止血、抗炎、控制血压等治疗,A组同时给予尼莫地平。于第7、14、21天行CT检查以测量周围水肿体积,NI 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及死亡和再出血情况。结果:A组与B组比较血肿周围水肿体积显著减小(P<0.05),NI HSS评分明显降低(P<0.01)。2组死亡例数无显著性差异,A组无再出血及持续出血。结论:尼莫地平能有效减轻行微创血肿碎吸引流术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A black eye, multiple scratches and bruises, and frequent vomiting were the clues that led to the x-ray diagnosis of duodenal hematoma in a little girl complaining of abdominal pain. A history of abdominal injury could not be obtained, but significant trauma must have occurred.  相似文献   

12.
硬膜外、硬膜下血肿的微创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引导下微创治疗硬膜外、硬膜下血肿治疗价值。材料与方法:CT扫描证实硬膜外、硬膜下血肿11例。结果:本组11例均一次穿刺成功,治疗后病情皆即改善,临床症状逐渐消失,住院3~7天,平均4天,无1例死亡。结论:该微创方法简单,易于掌握,特别对于高龄患者及伴有其他严重疾患的老年人更为适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因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来我神经外科行开颅手术治疗的患者297例,根据是否发生迟发血肿分为迟发血肿组(研究组)和非迟发血肿组(对照组),分析2组临床特征差异及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结果:2组年龄、收缩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量、手术时间、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舒张压和血小板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有:手术时间、GCS评分、颅骨骨折、昏迷状态、APTT和舒张压。手术时间是迟发血肿的保护因素,颅骨骨折、APTT和GCS评分是迟发血肿的危险因素。结论:开颅手术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时,对入院时手术时间短,合并有颅骨骨折,PT显著延长及GCS评分较低的患者尤其要注意术后预防迟发血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5.
While subdural hematoma may produce only minimal symptoms in the infant, the lesion is attended by serious consequences in later life. Diagnosis is frequently based on suspicion; confirmation is established by a subdural tap. Therapy consists of repeated subdural taps and excision of the constricting neomembrane. It is important that diagnosis be established and treatment instituted before permanent brain damage occur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非手术区迟发性血肿的形成原因、发生机制及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54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出现非手术区迟发性颅内血肿并再次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54例患者伤后6个月时GOS评分:Ⅰ级11例,Ⅱ级10例,Ⅲ级11例,Ⅳ级13例,Ⅴ级9例。结论颅脑损伤术后发生非手术区迟发性血肿患者的预后取决于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及早治疗。对存在高危因素者进行颅内压监测并动态复查CT,能够早期发现部分迟发性颅内血肿,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18.
19.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CH)的临床特点、形成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经复查CT或手术探查证实的35例DTICH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治疗29例,非手术治疗6例,总良好率71.4%,总死亡率11.4%。DTICH多发生于伤后24h内(77.1%),多见于额颞部和颞顶部(82.9%),脑挫裂伤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其发生的基础。结论 正确认识DTICH早期临床特征及动态CT扫描有助于及时发现DTICH和确定正确治疗方案,是提高DTICH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