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DTI轴向弥散(DA)和放射弥散(DR)在脑白质疏松症(L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8例LA患者行DTI,测量LA病灶以及病灶周围看似正常白质区(NAWM)弥散特征向量值,计算DA值和DR值。结果 LA病灶在特征向量图上表现为较NAWM稍高信号,LA病灶DA值和DR值高于灶周NAW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侧脑室前角LA病灶DR值高于后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白质半卵圆中心LA病灶DR值高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的DA和DR可以初步揭示LA的微结构变化,是无创性检测LA病理改变的潜在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LA)患者脑白质微结构的MRI变化及其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 对55例LA患者和22名健康对照者行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测量LA病灶和正常白质区域的平均弥散系数(ADC),并对所有入选者行神经心理测试(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结果 LA程度越严重,ADC值越高,从正常白质ADC值(0.69±0.04)×10^-3mm^2/s,到严重LA患者ADC值(1.10±0.05)×10^-3 mm^2/s,二者呈正相关.MMSE评分与LA患者的正常白质区域的ADC值明显相关,尤其是半卯圆中心的正常白质(P〈0.01).结论 DWI检查中的ADC能够显示出LA的特征性改变,DWI能够发现常规MRI检查正常的脑白质微结构变化,且这种改变与认知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定量分析老年人脑白质病变(white matter lesions,WMLs)相关性跌倒患者的脑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临床改变,初步探索老年人跌倒风险的影像学预测指标。材料与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60岁以上的WMLs患者,根据Tinetti平衡和步态量表划分为跌倒风险组15人(Tinetti25分)及对照组29人(Tinetti≥25分)。运用基于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tract 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识别跌倒风险组患者异常的脑白质纤维束,并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量表、Tinetti平衡和步态量表(tinetti balance and gait analysis)、计时起立-步行测验(timed up and go test,TUGT)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跌倒风险组的MMSE(t=2.806,P=0.008)及Mo CA(t=2.890,P=0.006)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跌倒风险组的全脑平均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低于对照组(t=2.862,P=0.007);跌倒风险组全脑平均FA值与MMSE(r=0.533,P=0.041)及Mo CA(r=0.642,P=0.010)量表呈正相关。跌倒风险组FA值减低的脑白质纤维束为右侧钩束、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双侧放射冠前部、右侧放射冠上部、右侧上纵束、左侧扣带回;其中跌倒风险组的胼胝体膝部、右侧放射冠前部、胼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右侧上纵束、左侧扣带回的平均FA值均与Mo CA呈正相关(P值均0.05);右侧钩束的平均FA值(r=0.562,P=0.029)与Tinetti平衡量表呈正相关;右侧钩束(r=0.572,P=0.026)、胼胝体体部(r=0.538,P=0.038)、胼胝体压部(r=0.580,P=0.023)、左侧扣带回(r=0.520,P=0.047)的平均FA值与Tinetti步态量表呈正相关;胼胝体体部(r=-0.582,P=0.023)及左侧扣带回(r=-0.538,P=0.039)的平均FA值与TUGT呈负相关。结论跌倒风险组的全脑平均FA值及9条脑白质纤维束平均FA值低于对照组,并与认知、步态、平衡功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DTI定量分析可用于识别老年人WMLs相关性跌倒患者的颅脑结构特点,为具有跌倒风险的WMLs患者的识别、判断病情及预后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随着各种脑成像技术的发展,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对脑缺血的诊断和判断预后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DTI能够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走形及其完整性,因此主要用于脑部尤其对白质束的观察、追踪和脑发育和脑认知功能的研究。本文对DTI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脑白质疏松症病因相关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立  周红雨 《华西医学》2009,(2):253-255
目的:探讨单纯脑白质疏松症(LA)以及LA合并脑梗死及其MRI影像学严重程度与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相关性初步分析。方法:根据郭氏等2003年制定的LA诊断标准纳入168例脑白质疏松症患者,分为A、B两组:A组95例为单纯脑白质疏松(LA),B组73例为LA合并脑梗死(LA+CI)。两组患者均行头MRI检查。根据Kinkel等的方法将T2WI显示脑室周围高信号范围及程度分为5型。结果:年龄与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呈线性相关性(P〈0.05),男性与女性间比较脑白质疏松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LA以及LA+CI患者,其高血压及糖尿病伴发率较高,而且LA+CI组高于LA组(高血压P〈0.01,糖尿病P〈0.01),LA患者MRI表现以1型为主,LA+CI患者表现以2型为主,P〈0.01)。结论:脑白质疏松症的严重程度与年龄密切相关,LA的发生率在男女性别间无明显差异。高血压、糖尿病可能是LA的危险因素。LA+CI组与单纯LA组相比,其高血压、糖尿病伴发率更高且MRI表现程度更重。  相似文献   

6.
MR弥散张量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DWI是一种较新的MR成像技术,图像对比与组织内水分子运动的不同有关,水分子的运动用表观扩散系数表示,DWI对急性脑缺血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DTI可用于评估各向同性及各向异性扩散.DTI主要用于评估影响脑白质尤其是白质纤维束完整性的疾病.本文主要对DWI、尤其是DTI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诊断脑膜瘤和胶质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最近几年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水成像技术,是通过各项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测量值定量反映脑白质纤维束的损伤程度和完整性,正确地判断肿瘤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鉴别脑肿瘤的良恶性,给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1994年,Basser等首次提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的概念,它可研究脑白质纤维的微观结构及形态结构,探测白质纤维束的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的变化,并利用多参数进行定量分析。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 tracyography,DTT)是基于DTI上的一种新的可视化成像技术,是目前唯一可在活体上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无创性成像方法。DTI及DTT可清晰显示神经纤维束生理和病理的各向异性和构象特征,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肿瘤定性与分级、预后评估、制订治疗方案以及疗效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也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并取得很大成就。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12例脑室旁白质软化症(PVL)患儿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白质纤维素成像(FT)研究,评价DTI及FT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主要白质纤维束变化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例临床确诊为脑瘫的PVL患儿,同时选择无窒息史的健康儿童志愿者12例进行对照研究。对这两组儿童进行MRI及DTI检查(扩散敏感梯度方向15个)。根据矢量元素和部分各向异性值(FA值)生成彩色弥散张量图(DTI图),通过DTI图选取所有可识别白质纤维束的中心部分作为感兴趣区(ROI),计算患儿与对照组各主要白质纤维束的FA值,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ICAL、脑干CST、ML、MCP以及外囊(EC)白质纤维束示踪图像肉眼未见直观差异,而患儿组ICPL、AF、PTR、CR、CG、SLF以及胼胝体压部的白质纤维较对照组明显变细。所有12名患儿的ICPL、AF、PTR、CR、CG、SLF、SCC以及GCC的FA值较健康对照组同侧对应位置FA值显著减低(P<0.05),而患儿与对照组的ICAL、ML、MCP以及脑干CST的FA值配对t检验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DTI及FT在评价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内主要白质纤维束变化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DTI及基于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TBSS)观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白质变化。方法 对性别、年龄相匹配的25例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患者组)及25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DTI检查,采用TBSS分析 所有受试者脑白质纤维DTI各相关参数,包括FA、轴向弥散系数(AD)、平行弥散系数(RD)和平均弥散系数(MD),比较两组DTI各参数的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脑白质纤维束参量值的改变以右侧半球为主,其中双侧大脑脚、双侧内囊后肢、右侧内囊前肢、胼胝体体部及压部、右侧上放射冠、右侧后放射冠、左侧扣带、右侧上纵束的FA值显著降低(P均<0.05,FWE校正);右侧大脑脚、右侧内囊后肢、右侧内囊前肢、右侧内囊豆状核后肢、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双侧上放射冠、双侧后放射冠、双侧丘脑后辐射、双侧扣带、双侧上纵束的RD值显著升高(P均<0.05,FWE校正);胼胝体体部及压部、右侧上放射冠、右侧后放射冠、右侧上纵束的MD值显著增高(P均<0.05,FWE校正);两组各脑区A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FWE校正)。结论 无先兆偏头痛患者脑白质纤维存在改变,以髓鞘脱失或完整性破坏为主。  相似文献   

11.
亚急性脑梗塞MR扩散张量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价MR扩散张量 (DTI)中各向同性成像、表观扩散系数 (ADC)图像、部分各向异性 (FA)图像、各向异性体积比 (VR)图像在诊断亚急性脑梗塞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 13个亚急性脑梗塞患者 (共 17个病灶 )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 (DTI)、扩散加权成像 (DWI)、T2 加权成像 (T2 WI)FSE序列等技术进行头颅MR扫描 ,并运用原始数据重建出ADC、FA、VR图像。结果 各向同性成像、ADC、FA、VR、DWI、T2 WI均能不同程度地检测出病灶 ,其中各向同性成像技术检测出所有的梗塞病灶 ;而ADC图像由于存在假阴性期 ,所以对部分病灶未能检出。结论 各向同性成像技术能更好的检测出亚急性脑梗塞 ,是各向同性成像、ADC、FA、VR、DWI和T2 WI中最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椎间盘纤维环显示能力,为纤维环退变的量化评估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对25例健康志愿者L1/2~L5/S1椎间盘进行DTI扫描,图像在后处理工作站获得各向异性(FA)彩图和纤维环示踪图,观察纤维环形态,测量每个腰椎间盘纤维环后中部FA值,分析其特点。结果:纤维环示踪图显示正常纤维环呈连续完整的环形结构,纤维束呈交错排列,腰椎间盘纤维环后中部的平均FA值为:0.580±0.113。结论:DTI可以无创显示纤维环的形态,评价其完整性,对纤维环病变诊断提供影像依据,纤维环FA值有助于理解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DAI患者(DAI组)及18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测量胼胝体压部、丘脑及额叶白质的表面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和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并进行比较.结果:DTI显示,与对照组比较,DAI组胼胝体压部、丘脑及额叶白质FA值和ADC值均较低(P<0.01),胼胝体FA值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正相关(P<0.01).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用于诊断和评估DAI非常敏感,并可动态观察DAI的临床转归过程,有助于提示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16.
头部扩散张量磁共振成像扫描方案的优选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 探索扩散张量磁共振成像应用于临床的合理扫描方案。方法 对20名成年健康志愿者行头部扩散张量成像,比较不同扫描参数(层厚/层间距、b值及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对图像质量的影响。结果 在三种不同的扫描参数中,以层厚/层间距对图像信噪比的影响最大,层厚/层间距越大,图像信噪比越高。高b值扫描虽然ADC图灰白质对比明显,但FA图噪声较大。方向数越多,图像信噪比越高,但扫描时间相应延长。结论 层厚/层间距3mm/1mm、b值=1000s/mm^2、扩散敏感梯度方向25个,此方案适用于研究脑白质的细微结构,是应用于临床的合理扫描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区域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2019年1月至12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例接受常规药物和康复治疗3周,治疗前后,DTI测量梗死灶及对侧相应部位,患侧和健侧大脑脚、内囊后肢各向异性分数(FA),计算双侧FA比(rFA)。同时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患者FMA-UE评分显著增加(t = 9.074, P < 0.001)。梗死灶FA与rFA显著升高( t > 14.519, P< 0.001)。治疗前后各部位患侧FA和rFA差值均与FMA-UE评分差值正相关(r = 0.445~0.565, P< 0.05),以患侧内囊后肢相关性最强。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脑内FA的改变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相关,尤其是内囊后肢。  相似文献   

18.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侵袭性的MRI技术,能够识别传统CT和MRI难以发现的脑微观结构改变,特别是神经纤维束的变化和方向,可以从评估、恢复机制、预后等方面量化反应神经束的结构和连续性,应用于脑卒中后运动、语言和认知方面。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数值采集与测定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患者的大脑脚皮质脊髓束受损与单侧肢体乏力、步态不稳或偏瘫等肢体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20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SDH患者肢体症状分为阴性和阳性2组,行头颅DTI检测.数据采集后测定两侧大脑脚前部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表面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及FA比率(FA ratio,rFA)、ADC比率(ADC ratio,rADC).结果:阴性组内双侧大脑脚病灶侧FA(affected side FA,aFA)与病灶相对侧(contralateral side FA,cFA)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68±0.02比0.70±0.02,P=0.075);而阳性组内大脑脚aFA显著低于cFA(0.42±0.07比0.71±0.08,P<0.05).阴性组及阳性组组间r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阴性组内双侧大脑脚病灶侧ADC(affected side ADC,aADC)与病灶相对侧ADC(contralateral side ADC,cAD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8±0.28比8.17±0.28,P=0.674);而阳性组内大脑脚aADC显著高于cADC(8.11±0.86比6.18±0.83,P<0.05).阴性组及阳性组组间rA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CSDH患者病灶侧大脑脚皮质脊髓束受损可能是引起患者肢体症状的原因之一.DTI技术在术前评价皮质脊髓束损伤和手术指征的选择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多个参数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AICI)预后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单侧AICI患者的急性期DTI各参数图。根据随访徒手肌力测试(MMT)结果,根据患者预后情况(良好、一般和差)分成三组。在DTI各参数图上选取病灶、对侧为感兴趣区,记录感兴趣区DTI参数值并计算病灶-对侧参数相对值。比较病灶与对侧感兴趣区各参数值的差异,分析病灶-对侧参数相对值在3组间的差异和诊断界值。结果:各组脑梗死病灶区平均弥散系数(MD)、容积比各项异性(VRA)和各项异性指数(FA)值均低于对侧,衰减指数(Exat)均高于对侧(P<0.05)。从预后良好组到预后差组脑梗死病灶-对侧FA和VRA相对值逐渐减低(P<0.05),其中FA相对值在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一般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A相对值在预后一般组与预后差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示病灶-对侧VRA相对值在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一般组间最佳诊断界值分别为0.315;病灶-对侧FA相对值在预后一般组和预后差组间最佳诊断界值为0.699。结论:DTI各参数在AICI中存在一定的改变,其中病灶-对侧FA和VRA相对值可作为临床预后评价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