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血管内介入与传统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进行临床比较。方法:颅内动脉瘤患者37例随机分为手术组(18例)和介入组(19例)。手术组给予传统开颅手术治疗,介入组给予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死亡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分级、住院天数及手术室费用。结果:2组治疗后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介入组治疗后ADL分级优于手术组(P=0.023),平均住院天数及平均手术室费用均低于手术组(均P0.01)。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疗效优于传统开颅手术。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具体分析,选择适宜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疗效。方法: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16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介入组(60例)和夹闭组(56例),介入组实行全麻下经股动脉颅内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术,夹闭组在全麻下行开颅显微镜下动脉瘤夹闭术。2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随访观察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再出血率。结果:夹闭组术后恢复良好32例,功能障碍17例,死亡7例,再出血2例;介入组恢复良好46例,功能障碍13例,死亡1例,无再出血病例;介入组死亡率低于夹闭组(P<0.05)。夹闭组和介入组均为患者年龄越大,死亡率越高(P<0.05)。夹闭组大脑中动脉瘤预后优于介入组,其他部位动脉瘤介入组预后更好(均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总体预后优于开颅夹闭术,疗效受到病情等级、年龄和动脉瘤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总结经开颅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两种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统计近两年我科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24例的临床资料、治疗方式及结果,其中前循环动脉瘤22例,后循环动脉瘤2例。结果:24例患者中,手术夹闭6例,栓塞18例。恢复良好21例,轻残2例,重残1例。结论:两种方法均行之有效且可互补,治疗时应全面客观综合分析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前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中,显微外科手术夹闭、血管内介入、颅内外动脉搭桥占主要地位。笔者根据颅内动脉瘤的解剖位置、大小、形状、数量、病理(血栓及钙化情况)、患者身体状况临床分级及对手术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来实现对患者的最佳治疗。本文重点探讨颅内动脉瘤3种手术手术方法的适应症、手术方式、预后等。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瘤是指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因破裂出血导致患死亡或残疾。虽然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发展迅速,但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疗效肯定,仍是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本院2005年手术治疗3例颅内动脉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开颅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我院的6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开颅显微手术夹闭治疗,研究组采用血管内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预后情况、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住院时间、动脉瘤残留率...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血管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血管瘤样突起,好发于脑底Willis动脉环及其主要分支上,颅内动脉瘤的发生率大约为1%-8%,85%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是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1]。据统计,动脉瘤破裂出血后24h内的病死率达到20%,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血管内介入疗法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两种不同治疗方式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以及优缺点。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从本院2017年4月到2018年4月间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中,抽出138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时间为:2017年4月到2018年4月)。将这138例患者按照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血管内介入疗法,而观察组患者实施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其中行血管内介入手术108例,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患者30例。对比2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效果以及优缺点。结果:介入组治疗效果更佳,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康复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显微组:P<0.05。显微组的手术费用、复发率低于介入组,数据比较结果显示: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具有一定的优缺点,在临床治疗时应结合患者的病情、家庭状况、患者主观意愿等为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本次研究结果建议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血管内介入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老年颅内动脉瘤的手术及介入治疗特点与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7例60岁以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出院时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分,将预后分为良好(4~5分)和差(1~3分),探讨不同因素对预后的影响.总结其护理要点.结果 GOS评分预后良好50例,差17例.中位住院时间手术治疗(19 d)长于介入治疗(11 d)(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Hunt-Hess分级与预后相关(P<0.05).护理内容包括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对症护理.结论 动脉瘤分级及部位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手术和介入的治疗效果未见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丁美兰 《全科护理》2013,11(5):411-413
对16例颅内动脉瘤病人行血管内介入治疗,通过对病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充分的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做好体位、活动、饮食、药物治疗等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根治性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 颅内动脉瘤46例行显微手术夹闭治疗.结果 术前状态Ⅰ、Ⅱ级31例无死亡,Ⅲ、Ⅳ级15例中死亡3例,病死率6.52%.死亡原因为脑干功能衰竭及消化道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脑血管痉挛致脑梗死者5例.随访1~3年,Hunt Ⅰ、Ⅱ级31例中优22例,良9例;Hulit Ⅲ、Ⅳ级15例中优2例,良3例,差5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结论 积极明确诊断,选择合适适应证,术中避免动脉瘤破裂,夹闭后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术后积极预防脑血管痉挛是应用本术式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治疗颅内动脉瘤(AN)的方法是在全麻下开颅暴露AN,对其作各种手术直视干预[1]。近年来随着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颅内AN的血管内栓塞治疗已成为另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由于此治疗方法无需开颅并具有侵袭性小,术后反应轻,感染机会少,病人痛苦小等优点,这无疑给护理上也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并提出了新的问题。我科1997年1月~2000年6月开始采用栓塞术治疗AN 183例(188个动脉瘤)并获得成功,现将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1 治疗方法与临床资料1.1 治疗方法 凡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单侧动眼神经麻…  相似文献   

13.
颅内动脉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约80%~90%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颅内动脉管腔局部异常扩张而形成的,好发于颅底willis环血管处。随着科技的发展,微侵袭神经外科手术成为动脉瘤治疗的发展趋势,大大降低了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04年8月15日~2007年8月15日实施颅内动脉瘤夹闭术40例,现将手术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2005年2月~2006年12月我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8例,Hunt-Hess Ⅳ级43例,Hunt-Hess Ⅴ级15例,均经CT及DSA确诊,男33例,女25例;年龄28~72岁,平均58.7岁;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13例,前交通动脉瘤28例,大脑前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11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2例;动脉瘤大小为3~6 mm 30例,7~10 mm 15例,11~20 mm 11例,>25 mm 2例;CT发现严重SAH 19例,SAH合并脑室出血18例,SAH合并颅内血肿11例,脑内血肿3例,脑室出血1例,SAH合并脑内血肿及脑室出血5例;早期手术3例,未纳入分析,其余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早期血管内栓塞治疗组(A组)34例和保守治疗组(B组)21例,2组一般资料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57例,按照动脉瘤是否规则分为规则组和不规则组,比较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情况差异,其中规则组122例,不规则35例。两组术中共发生血管破裂出血的患者13例,其中弹簧圈栓塞治疗9例,相对采用球囊辅助技术栓塞2例,支架辅助技术栓塞患者2例。结果对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的患者,迅速栓塞后开颅清除血肿7例,侧脑室外引流5例,腰大池外引流2例;出院时恢复良好7例,轻度瘫痪5例,重度瘫痪1例,死亡1例。动脉瘤栓塞术中破裂出血与患者本身和施术者都有密切关,一旦发生术中破裂出血,必须针对原因迅速果断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法,继续对动脉瘤进行填塞,如果处理得当,多数术中动脉瘤破裂的患者预后良好,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导致脑血管局限性瘤样突起,临床常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血肿以及出血后血管痉挛发生的脑梗死,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手术方法主要有3种:开颅手术、经皮穿刺栓塞及颅外结扎颈内动脉.到目前为止,动脉瘤栓塞及开颅手术夹闭是动脉瘤最有效的治疗手段[1].由于三维CTA,MRA等血管成像技术、栓塞方法及栓塞材料的进步,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手术时机、血管造影技术及栓塞方法和材料等方面发展迅速,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研究分析研究对象进行治疗之后的临床资料。结果:颅内动脉瘤患者通过介入栓塞治疗之后,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及生命能力评分(ADL)相对于治疗之前,具有优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利用影像学检查患者治疗后的情况,发现致密填塞患者有67例,动脉瘤多数填塞有3例,长久并发症与异位填塞有0例,未有患者出现死亡。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治疗,积极采用介入栓塞治疗方法,有助于减少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了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手术治疗总结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我科2006年7月至2009年7月经早期手术治疗2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在24h内行动脉瘤夹闭术.全部病例均采用Yasargil入路,手术分离和夹闭动脉均在显微镜下进行,同时采用临时阻断载瘤动脉的方法预防和处理术中发生的动脉瘤破裂。结果所有动脉瘤均给予夹闭,其中瘤颈未闭23例,瘤颈夹闭t包裹3例,单纯包裹2例,按GOS评分评价预后,恢复良好26例(92.9%),中残2例,无重残及死亡病例.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经显微手术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9.
2005年2月~2006年12月我科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58例,Hunt—HessⅣ级43例,Hunt-HessⅤ级15例,均经CT及DsA确诊,男33例,女25例;年龄28~72岁,平均58.7岁;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13例,前交通动脉瘤28例,大脑前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瘤11例,颈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瘤2例,小脑后下动脉瘤2例;动脉瘤大小为3~6mm30例,7~10mm15例,11~20mm11例,  相似文献   

20.
许浩 《天津护理》2003,11(6):299-300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血管壁瘤样突起,主要见于中年人。动脉瘤破裂珠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居于脑血管意外病人中的第3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及高血压脑出血,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目前为止动脉瘤颈夹闭术仍为根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