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细胞免疫异常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长期以来认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主要是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增多,但是体液免疫异常机制并不能解释发病中的所有现象。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细胞免疫异常参与了血小板破坏机制。本综述就T细胞耐受、T细胞凋亡异常、T细胞的异常激活、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改变、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等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2.
多种血小板特异性抗体联合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一类由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的疾病[1,2 ] 。血小板自身抗体对ITP的诊断及探讨ITP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单克隆抗体 (单抗 )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 (MAIPA)技术并加以改进 ,同时检测了ITP患者 5种血小板糖蛋白(GP)特异性抗体 ,评价其对ITP的诊断价值。病例和方法1 病例 选择我院 2 0 0 2年 3月至 2 0 0 3年 3月ITP患者30例。其中男 12例 ,女 18例 ,年龄 6~ 6 2岁。所有待测者均未接受过血小板输注 ,采集标本时血小板数为 (5~ 6 0 )×10 9/L。采集患者外周血 5ml,5 … 相似文献
3.
吕冬梅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9,22(3):172-174
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笥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不同病毒感染引起的ITP可能具有不同的细胞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细胞免疫机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 pura,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特征是未成熟的血小板在单核巨噬系统被吞噬细胞破坏引起血小板减少症。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 ,除体液免疫机制外 ,在ITP尤其是慢性ITP(CITP)的发病中 ,细胞免疫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ITP患者在T细胞亚群及功能、HLA系统、细胞因子、NK细胞和细胞凋亡等很多方面都可发现异常。1 T细胞亚群与功能异常 现已清楚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需要自身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参与。 1979年McMillan[1 ] 首先报道ITP时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的产生需要T细胞及其…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临床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不同药物对ITP的疗效及相关因素。方法:总结、分析20年来我院住院病例。结果:ITP对皮质激素的反应率为70%,其中显效57.5%,显效病人80%左右在2周内血小板达100×10~9/L以上。而皮质激素疗效不好的病人,达那唑和VCR疗效均不佳。病人的疗效在不同年龄组、初治时血小板的数量及骨髓裸核细胞值各组间对比,P值<0.01,有显著性差异。提示:ITP疗效与病人的年龄、初治时血小板数量及骨髓裸核细胞数值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观察小剂量肝素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的临床疗效,对12例经强的松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半年以上无效的CITP患,皮下注射小剂量肝素治疗。结果表明,经小剂量肝素内下注射治疗后8例有效,4例无效,且在治疗过程中患无出血加重情况,结论: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CITP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其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改变。方法: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法检测28例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的CD3^+,CD4^+,CD8^+T淋巴细胞亚群,其中27例(15例患者,12例对照者),用流式细胞仪测定CD4^+CD25^+T淋巴细胞亚群;同时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观察治疗对其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CD8^+,CD4^+CD25^+增高(P〈0.01),CD3^+与CD4^+降低(P〈0.01);血清细胞因子IFN-γ水平和IL-10水平治疗前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和降低(P〈0.01),经类固醇激素等治疗后趋向正常。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紊乱参与了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9.
脾栓塞治疗3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们从1991年5月开始采用脾动脉栓塞(splenicartery oedusion,SAO)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3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病例和方法1 一般资料慢性ITP30例,男性10例,女性20例;6~14岁3例,15~57岁27例,中位年龄32岁。病程均大于6个月,最长25年。所有患者均曾服用泼尼松(40~60mg/d)4周以上,均因无效或禁忌证(如结核)而停用。14例ITP曾使用过长春新碱(VCR)、硫唑嘌呤、氨肽素、达那唑和环孢霉素A,疗效不满意。30例ITP栓塞前血小板计数(20.0±1.7)×10~9/L。诊断符合首届全国血栓与出血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0.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红细胞免疫功能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郭峰方法测定2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20例正常儿童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结果ITP患儿红细胞C_3b受体花环率下降,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增高。表明ITP患儿红细胞免疫功能受损,血中免疫复合物增加,为临床采用免疫调节剂治疗ITP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 ,ITP)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临床上可分急性与慢性 ,难治者多为重症和慢性ITP[1~ 3 ] 。现结合个人经验和有关国外文献对难治ITP诊治综述如下。1 难治性ITP的诊断目前 ,尚无统一诊断标准 ,根据有关资料[1~ 3 ] ,具有下列之一者为难治 :①标准剂量糖皮质激素 [泼尼松 1~ 2mg/ (kg·d) ]治疗 4周 ,血小板数仍 <5 0× 10 9/L ,或血小板数恢复正常 ,但随减量血小板数随之下降 ,或需泼尼松≥ 3… 相似文献
12.
付广梅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6,12(13):1782-178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又称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多见于儿童,慢性型多见于成人。 相似文献
13.
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细胞免疫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4.
15.
薛梅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1998,21(2):91-94
80年代末以来,不少国外学才应用于干扰素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取得了一定疗效,本文主要从干扰素对骨髓巨核细胞的影响,当前临床应用情况以及作用机理等几方面进行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6.
17.
患者女,37岁,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年余。因突发头昏、头痛、呕吐、意识不清8小时就诊。查体:全身散在瘀斑、瘀点,以四肢明显;神志模糊、言语不清、呈嗜睡状。双侧瞳孔等大、直径3 0mm ,光反射迟钝,双侧肌力4级。实验室检查:WBC3 3×10 9/L、Hb12 5g/L、PLT2×10 9/L ,骨髓巨核细胞增加;凝血四项示:PT (凝血酶原时间) 10 5秒(正常对照12 3秒) :CT扫描示:脑实质及脑室内可见多个类圆形高密度影(CT值75 3Hu) ,大小不一、边界清楚,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其中右侧小脑半球处出血灶约2cm×2cm ;各脑室脑池形态大小正常,中线结构无…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生成素与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ITP)患者Tpo水平及其与网织血小板(RP)、血小板计数(BPC)、骨髓巨核细胞及其成熟度的关系,以及Tpo水平在治疗中的预测作用.方法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Tpo水平;噻唑橙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RP;骨髓巨核细胞双重荧光染色后,多光子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成熟度.结果22名正常对照和33例CITP患者血清Tpo水平分别为(204.05±65.70)ng/L和(345.46±222.23)ng/L(P>0.05);2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及10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Tpo水平分别为(1427.62±468.84)ng/L和(596.09±462.95)ng/L,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CITP组RP比例明显增高,AA组及AML组网织血小板绝对计数(RPC)明显降低;C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组的Tpo水平高于有效及对照组(P<0.05).结论CITP组Tpo水平较对照组无明显升高.Tpo水平与RPC、RP比例相结合可反映骨髓血小板生成情况,鉴别血小板减少原因.Tpo水平与巨核细胞成熟度无相关性.血清Tpo水平可作为预测CITP患者对治疗反应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通过妊娠期不同时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使用小剂量泼尼松、静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α-干扰素治疗,观察血小板计数变化,出血症状改变,胎儿和孕妇有明显副作用,方法:19例妊娠期ITP患者药物治疗后,观察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上升高峰时间及出血症状改善,有无胎儿及孕妇副作用,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病例血小板计数上升及上升高峰时间短,出血症状缓解明显,胎儿及孕妇安全,结论:妊娠早期ITP静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妊娠中晚期患者小剂量泼尼松、α-干扰素及静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良好,对胎儿及孕妇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