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舌侧隐形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将3D舌侧自锁托槽应用于正畸临床效果,总结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采用Hiro间接粘结系统,使用Fore-tadent公司的3D舌侧自锁托槽进行矫治。结果:全部5名患者均完成正畸治疗,疗程12~26个月,达到磨牙关系中性,尖牙关系中性,牙齿排列整齐紧密,覆覆盖正常,牙弓中线居中,牙齿尖窝交错关系。结论:使用3D舌侧自锁矫治器,在遵循矫治原则和程序的前提下,根据个案差异进行差异化调整,从而达到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2.
舌侧矫治技术临床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临床应用舌侧矫治技术这一美观的牙齿矫正方法的技工室准备、临床操作、患者的适应性、矫治效果等。方法:两例安氏Ⅱ类Ⅰ分类成年女性患者,不拔牙采用舌侧矫治技术。参照C.L.A.S.S.(Custom Lingual Application Setup System)间接粘结方法进行托槽和磨牙舌侧管的粘结,观察记录患者对矫治器的适应性及矫治效果。结果:间接粘结的技工室操作部分比较复杂、费时,但临床口内粘结过程作者感觉并不比唇侧托槽的粘结困难。矫治初期患者感觉说话、咀嚼困难,约两周之后慢慢适应。2个月后前牙深覆得到矫正,11个月后主动矫治结束。结论:在医师的指导下,患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舌侧矫治器。间接粘结法虽然比较复杂,但其具有粘结位置准确、临床粘结耗费时间短等优点。由于舌侧矫治技术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观性优点,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和正畸医师青睐和应用这一矫治技术。  相似文献   

3.
托槽的精准定位是正畸治疗成功的关键。传统间接粘接由于其实验室操作复杂等原因无法在正畸临床中普及,而近年来出现的数字化间接粘接技术则因其多项优势逐步在临床中推广。本文就间接粘接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化间接粘接在唇侧矫治、舌侧矫治和无托槽隐形矫治中的应用进行论述,并将传统间接粘接技术和数字化间接粘接技术进行对比,且认为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及理念更新,数字化间接粘接技术必有更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1928年,美国医师Angle发明了方丝弓矫治器,确立了固定矫治器的矫治体系。20世纪70年代直接粘结技术[1]的出现,促进了口腔正畸的迅速发展。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正畸逐渐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和接受。成人正畸患者逐年增加,有的口内有烤瓷牙,如何将托槽和附件粘结在烤瓷牙上,粘结后是否能达到正畸矫治所需的粘结强度(6~8MPa)[2],去除托槽后对烤瓷牙是否有影响,是正畸医师十分关心的问题。笔者就烤瓷牙面处理、托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脱落自锁托槽喷砂处理后再粘结的脱落率。方法:选择使用自锁托槽矫治的正畸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复诊时记录托槽初次脱落例数,记录时间为3个月,A组脱落托槽采用喷砂处理后再粘结,B组使用新托槽再粘结,记录3个月的再次脱落例数。结果:A组与B组初次、再次托槽脱落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脱落率明显高于初次粘结脱落率(P〈0.01)。结论:喷砂处理的脱落自锁托槽与新托槽再粘结的脱落率相当,可用于自锁托槽脱落后的再粘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和3D打印技术运用于青少年正畸治疗的效果及其对外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8月笔者医院就诊的46例接受正畸治疗的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观察组:行CBCT检查,通过Mimics软件将患者的CBCT数据转化成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模型,在软件上模拟牙齿移动、设计个体化舌侧正畸托槽。将文件转化成STL文件后导入3D打印机,制成个体化舌侧托槽;对照组:正畸治疗给予常规舌侧托槽与粘接。记录两组正畸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的临床效果、舒适度、拥挤度、Bolton值、微笑相、正面相测量值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托槽脱落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鼻唇角、颏沟倾角、上唇长、上唇厚均大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H角、面型角、下唇长、下唇厚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GI和SBI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舒适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下列牙拥挤度、前牙Bolton值和全牙Bolton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W2/W1和W3/W2低于对照组(P<0.05),且C2/L1和C3/L1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青少年正畸治疗中,应用CBCT和3D打印技术制作个体化的舌侧托槽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托槽固定位置准确、不易脱落,对牙龈损伤程度较轻,患者侧貌美观可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一种新式托槽并对新研制自锁托槽的摩擦力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随机抽取两种右上尖牙托槽各10个(新研制自锁托槽和国产传统翼结扎不锈钢方丝弓托槽)与三种弓丝各10根(国产0.016″Ni-Ti圆丝、0.016″澳大利亚不锈钢圆丝、国产0.017×0.025″不锈钢方丝)、将两种托槽分别组合分组,在实验室中模拟矫治过程中牙齿移动情况,测出各组摩擦力进行比较。结果:新研制自锁托槽比传统翼结扎托槽摩擦力小。结论:此自锁托槽属低摩擦托槽,符合口腔正畸科临床医师施加矫治力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直接粘结式舌侧固定保持器临床操作的基本方法和效果。方法:使用3MUnitek公司生产的不锈钢麻花丝,按舌侧固定保持器操作的步骤,粘结于下颌前牙舌侧面。结果:30例矫治完成病例,平均保持9.6个月(最长1.2年,最短6个月),其中3例因保持器局部脱落而重新粘结,所有患者保持期间无一例出现下前牙的拥挤复发。结论:直接粘结式舌侧固定保持器是一种稳定、有效和美观的防止下切牙拥挤复发的保持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层透明压膜片法粘接托槽技术在舌侧正畸固定矫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 3月-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舌侧正畸固定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口 内直视下直接粘接活动翼托槽,观察组采用层透明压膜片法间接粘接托槽技术粘接舌侧活动翼托槽,比较 两组口腔功能、龈沟液炎症因子和免疫指标、牙出血指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咀嚼能 力、便捷程度、固定能力、语言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5、30、60、90 d出血指 数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PCE2、TNF-α、sICAM-1、IL-1β均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结论 层透明压膜片法粘接托槽技术在正畸 固定矫治效果良好,其粘接精准,且可改善口腔功能,有效控制炎症因子、免疫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舌侧隐形矫治技术是当代正畸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它一方面满足了对“美观治疗”有特殊需求的部分成人患者,使她(他)们在矫治牙齿、改善面容的同时不会被别人看到;另一方面,舌侧矫治明显区别与唇侧矫治的复杂操作对正畸医师又是极大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含氟树脂封闭剂封闭预防正畸治疗过程釉质脱矿的可行性。方法:选取临床正畸患者30例,共542颗需粘结的牙齿,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共274颗牙齿)和对照组(共268颗牙齿),实验组先采用含氟树脂封闭剂封闭,然后用临床常规材料粘结托槽,对照组采用临床常用粘结剂。观察两组牙齿的托槽脱落率以及釉质脱矿情况。结果:两组牙齿托槽脱落率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抗釉质脱矿能力高于对照组。结论:用含氟树脂封闭剂封闭牙面预防釉质脱矿具有临床可行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评价舌侧正畸对患者口腔功能和美观的干扰,初步探讨舌侧正畸中临床与技工室技术操作的要点.方法 通过收集安氏床Ⅰ类牙列拥挤患者30例,分为两组,每组15例,分别行舌侧正畸和传统唇侧正畸非拔牙治疗,在粘结矫治器当天、7 d、28 d,56 d分别对软组织不适感、进食困难、语音障碍、外观影响等指标进行评估比较,并进行术前和术后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舌侧正畸技术与传统唇侧正畸技术相比较,在对美观方面有明显的优势(P<0.01);语音障碍在粘结舌侧托槽当日和7 d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食困难在两组间的差异持续到28 d左右(P<0.01).结论 在开始治疗的前2个月内,发音和进食困难是舌侧正畸最大的不足.然而,舌侧正畸在美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必将成为正畸学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牙齿漂白对正畸托槽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患者60例,将患者分为未漂白组、漂白后即刻粘结组及漂白24h后粘结组,6个月后对三组的脱落率进行比较,结果:三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漂白组的脱落率明显低于另外两组(P0.05),即刻粘结组的脱落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漂白对托槽的粘结有不利影响,其中以即刻粘结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侯晓利  张琳  韩晶莹  刘泓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1):1753-1755
目的:基于牙本质无机改性的理论,对比牙本质粘结前单纯磷酸酸蚀处理、磷酸酸蚀/次氯酸钠联合处理对牙本质剪切强度的影响及树脂-牙本质粘结界面的微形态学观察。方法:选取正畸拔除的健康的年轻前磨牙24颗,制备牙本质粘结面,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12颗。粘结前A组以磷酸酸蚀处理、B组以磷酸酸蚀/次氯酸钠联合处理,然后分别涂布溶有荧光剂的粘结剂(Prime&Bond NT,PB),充填复合树脂。将粘结试件置于37℃人工唾液中浸泡24h后,经充填体中心,沿牙体长轴纵剖成颊舌两半,分别用于测试剪切强度(Shear Bond Strength,SBS)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下(Laser Confocal Scanningi Mcroscope,LCS)M观察粘结界面的微观形态,经t检验对各组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两组的剪切强度分别为(26.30±3.51)MPa、(30.13±2.71)Mpa;树脂突长度为(71.27±4.55)μm、(84.95±3.60)μm;混合层厚度为(49.38±4.37)μm、(29.62±2.58)μm,各组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无机改性可有效去除暴露的胶原纤维,增加粘结剂在牙本质粘结面的渗透,提高PB对牙本质的剪切强度。  相似文献   

15.
Current interest in the use of layers in clinical dentistry has suggested that this technique may be applicable to enamel etching in orthodontics. A pulsed Nd:YAG laser was used to etch the enamel surfaces of teeth in vivo prior to the bonding of orthodontic brackets with composite resin. Overall laser bonding took considerably longer, was less reliable in terms of bond strength, and produced more discomfort than conventional acid etching. The use of the ND:YAG laser for etching teeth prior to bonding orthodontic brackets is not recommended.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自锁托槽与传统直丝托槽对患者的初戴适应程度、牙龈健康、托槽脱落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2008年来我科就诊的正畸患者30例,年龄12~16岁,自锁托槽15例,MBT托槽15例,分别记录戴矫治器后的前7天疼痛和/或不适的发生强度;戴矫治器后1、3、6个月下切牙牙龈指数(GI),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记录开始治疗1年内两组患者托槽脱落数。结果:两组患者在戴固定矫治器后前7天疼痛和/或不适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锁托槽组牙周指数明显低于传统直丝托槽组(P〈0.05);自锁托槽组的托槽脱落率远低于传统托槽(P〈0.05)。结论:与传统直丝托槽比较,自锁托槽矫治器初戴适应性无差别,但更有利于牙周组织健康,并降低了托槽脱落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牙本质经两种漂白方法漂白后,在不同时间粘结树脂其抗剪强度变化。方法:25颗恒前磨牙随机分为5组。A组为对照组:人工唾液内3周后制备牙本质粘结面,粘结树脂;B组:牙齿外漂白每天6h,共3周后制备牙本质粘结面,粘结树脂;C组:牙齿外漂白3周,人工唾液内储存2周后制备牙本质粘结面,粘结树脂;D组:牙齿内漂白3周后制备牙本质粘结面,粘结树脂;E组:牙齿内漂白3周,人工唾液内储存2周后制备牙本质粘结面,粘结树脂。电子万能实验机测试剪切粘结强度。结果:①抗剪强度测试结果:A组(18.61±3.56)MPa,B组(10.74±3.03)MPa,C组(17.21±3.15)MPa,D组(12.10±2.64)MPa,E组(16.78±2.84)MPa;②统计学分析:A-E组试件的剪切强度值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表明5组样本均数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均数两两比较(Student-Newman-Keuls,SNK-q法)显示A与B组,A与D组,B与C组,D与E组的剪切强度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与C组,A与E组,B与D组,C与E组的剪切强度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两种漂白方法对牙本质与树脂粘结强度的影响无明显差别;②牙齿漂白后即刻粘结树脂,两种漂白方法均会降低牙本质与树脂的粘结强度;③牙齿漂白后延迟2周再粘结树脂,两种漂白方法均能够恢复牙本质与树脂的粘结强度接近未漂白组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氟斑牙患者应用不同黏结剂对托槽脱落率的影响,探讨有效的正畸治疗措施。方法 18例氟斑牙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京津釉质黏结剂,B组采用光固化复合树脂黏结剂,C组将氟斑牙表面釉质少量磨除直接贴面黏结,观察各组治疗1个月后的托槽脱落率及不同临床因素的作用。结果 C组氟斑牙患者将氟斑牙表面釉质少量磨除直接贴面黏结的托槽率最低,明显低于A组和B组托槽脱落率,且B组的托槽脱落率明显低于A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托槽脱落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儿童和青少年的托槽脱落率明显高于成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但各组不同牙位间托槽脱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托槽的黏结是口腔正畸治疗中的重要步骤,将氟斑牙表面釉质少量磨除直接贴面黏结的托槽率效果好,但具有一定的适应证,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黏结剂,以降低托槽的脱落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