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诊在古今日本汉方医学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诊病家,必察腹证"。自梁代中医学传入日本后,《内经》《伤寒论》等一批典籍成为日本学生和医生的教科书和必修课,嗣后经五云子、松岗意斋、丹波元坚、多贺法印与梦分斋等诸多日本医家努力,逐步形成了本土汉方腹诊体系。与狭义上的腹诊不同,日本腹诊为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的综合运用。现今,腹诊正向着标准化、客观化迈进,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腹诊曾是日本汉方医学的重要诊疗手段之一。随着西方"兰学"的不断浸入,日本社会开始逐步接受西方文化,并于一八六八年明治维新时革除各种传统旧有的文化,汉方医学也未能幸免。通过解读腹诊的发生发展过程,可知腹诊乃西方文化思想浸入的产物。在汉方医家渐渐淡忘脉诊等传统诊法的同时,西方医学思维不断蔓延至整个日本医学的各个角落。在对比腹诊和脉诊在操作上的巨大差异之后,不难看出:与其说是汉方医学创造了腹诊,不如说是汉方医学向西方医学逐步靠拢而形成了腹诊这样特殊的诊法。在发展中医的同时,当以此为戒,切勿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3.
诊腹方法称为“腹诊”是四诊当中的一部分。在我国《内经》一书里,老早就有“四诊”的论述,其中“切”这种诊法不但是诊脉,同时亦包括身体各部分的“切”、“循”、“按”、“叩弹”等诊察方法,腹部亦包括在“切”诊当中,而且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中医正式由朝鲜或直接由中国输入日本,一般认为是在公元5~6世纪。由此至19世纪医疗制度改革时为止,中医是日本医疗的中心。对于不断输入的中国医学,最初是全盘吸收,到13~14世纪已开始将其重新把握,作为日本分支的日本人的医疗。这一动向,虽然受到中国新的金·元医学的发展而带来的影响,但作为日本汉方医学的独立性,从16~17世纪则开始具有。进而,在日本的最初的宋版《伤寒论》1668年出版,排斥宋儒理学,顺乎于古学复古学流派,以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中心的医学,带来日本汉方医学的特色。并且,江户时代锁国主义的社会背景,越发助长了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节选自日本著名汉方学家藤平健近作《中医方证纂要》一书。全书约20万余字,以便览形式着重论述77种病症的证治,既是作者多年的经验结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日本中医诊断治疗学的近况。——译者腹诊在中医的诊断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虽然在中国未能就此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但在我国从江户时代起,就已经对腹诊进行了极为精细的研究。腹诊时,病人取仰卧位,医生站立或侧身坐在病人的右面或左面,以手轻轻触按。这样既便于观察患者之表情,也易于对胸腹部进行压诊或触诊。  相似文献   

6.
日本汉方医学考据学派渊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日本汉方医学考据学派是受中国考据学影响而产生的,萌芽于江户中期,至江户后期达到高潮。汉方医学考据学家运用考据学方法对医籍进行训校,改变了以往单纯运用医理对医籍进行训校的局面,对汉方医学和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分别就明治、大正、昭和各个不同时期,日本汉方医学从被禁止到日本汉方医学界为其生存继续所作的斗争,即“汉方医学复权运动”的历史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  相似文献   

8.
四、目前状况 1.中医中药倍受欢迎,汉方医学影响深远 中医中药传到日本,虽然历经沧桑,但一千多年来,在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汉方医家们习惯上都要把自己的诊所或医院冠以中国式的名字,如一贯堂、圣光园、广进堂、修琴堂、温知堂等,中药店往往取上一个本草园,方名,药名悉取汉字自不待言,中药广告上“从中国来”的说明也随处可见。凡此,都是顺应民心的表现。中日复交以后,特别是近几年,在日本掀起“中国热”,社会上  相似文献   

9.
一、历史渊源中日两国,一海之隔,医学交流,源远流长。日本把中医学称为“汉方医学”,或以“东洋医学”之名来概括起源于中国、包括日本在内的东方传统医学。据史家考证,在日本神祗至大和时代前期(公元前1世纪),是日本固有医术(草昧时期)。大和时代(公元533年)起传入三韩医术(古代朝鲜马韩、弃韩、辰韩的统称),即“韩医方”。公元3世纪起(相当于我国东汉时代),日本与我国开始文化往来,公元6世纪中下叶(相当于我国南北朝时代),我国吴人智聪携《明堂图》及药书160余卷东渡,这应该是中国医学传日的开始。而日本史家认为中日医学交流始于公元7世纪,那是根据倭直福因和  相似文献   

10.
中医舌诊传入日本后,日本医家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与模仿,在江户后期形成了具有汉方医学特点的伤寒舌诊、温病舌诊和痘疹舌诊。其中伤寒舌诊和痘疹舌诊在汉方医学诊断学的发展中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日本汉方医学源于中国中医学,以主要使用经方和冲剂为特征。汉方医学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学会、培训班、自学等形式。  相似文献   

12.
13.
Gao PF 《中西医结合学报》2011,9(10):1051-1054
日本汉方医学经过近300年的发展,特别是近30年来已经在汉方教育、汉方药研发、汉方产业化和国际化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和成就。本文从研究日本汉方出发,探讨了有效性与科学性是汉方研究的重点;汉方医学以应用经方为主,重视方证对应与腹诊;汉方教育重视毕业后教育的连续性;汉方药完成本土产业化后积极加快国际化的发展。这些理念值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医学是从公元5世纪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自此以后,经历了很多年代,日本人通过孜孜不倦地努力形成了适合自己的医学。17世纪,为了区分从荷兰传来的"兰方"医学,就将当时已成为主流的医学称为"汉方"。虽然1874年公布医事制度以后,一段时期日本汉方从医学、医疗的正面舞台消失了,但后来经过诸多前人的努力,日本汉方医学再一次在现代医学中体现出它的必要性,人们追求并希望形成一个西洋医学和日本汉方医学相融合的新综合医疗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在世界上流传很广。从目前应用较多、学术思想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来看,大致可分以下三个系统或三个学派:(1)中医学——多应用于中国、香港及东南亚地区;(2)汉方医学——多应用于日本;(3)朝鲜医学——多应用于朝鲜。在世界范围内,将以上三个系统合称为“东洋医  相似文献   

16.
文章阐述了腹诊的概念、内容、方法等,主要论述了腹诊的源流和现代临床上中西医结合的研究状况,为今后此领域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传入日本与汉方医学流派之形成牛建昭(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关键词:古方派,后世派;折衷派;汉方医学日本是一个善取他国之长的民族,由于地理原因,日本从历史上很早就开始吸收中国的文化精协,作为我国文化瑰宝的中医药学便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古方派对日本汉方医学的贡献与影响(067000)河北省承德医学院贾春华(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指导兴起于江户中期的古方派,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固然有着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但与其令人耳目一新的医论,使人折服的临床疗效是密不可分的,对日本汉医界所...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汉方医学是在中医学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文化地理环境等形成发展起来的。在汉方医学史上,主要有3大流派,即后世派、古方派和折衷派。其古方 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古方派诸医家又竞相发挥,各有主张,如后藤艮山的“一气滞留说”,吉益东洞的“万病一毒说”,吉益南涯的“气血水说”等,对《伤寒论》的研究不断向前推进,而与后世派成鼎足之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