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总结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 TA)颈动脉受累的声像图特点并评价超声在TA诊断及活动性评估中的作用。  方法  对58例TA患者的颈动脉进行常规超声检查, 测量受累颈总动脉管壁厚度。将TA患者分为活动期和非活动期两组, 以58名正常人作为对照, 比较各组间颈动脉管壁厚度的差异, 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管壁厚度对TA活动性的评估效果。  结果  58例TA患者共106条颈动脉受累, 其中76条(71.7%)管壁超声表现为弥漫性、均匀性增厚, 增厚管壁呈中等或中低回声。35条(33.0%)管壁呈通心粉征, 67条(63.2%)呈靶环征。TA活动期组管壁厚度大于非活动期组, 且均大于对照组(P均 < 0.05)。以管壁厚度来判断TA活动状态, 最佳诊断阈值为2.25 mm, 敏感性为71.4%, 特异性66.0%。按照有无管腔狭窄进一步分组, 分别确立诊断阈值后, 非狭窄组中特异性提高为81.5%, 狭窄组中敏感性提高为90.0%。  结论  靶环征是TA受累颈动脉除通心粉征外的另一超声新征象, 有助于TA的超声诊断。管壁厚度对于评估TA活动性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CEUS)及超微血管成像(SMI)评估多发性大动脉炎(TA)活动性的价值。方法 纳入47例TA患者、共87支受累颈动脉,根据TA活动性将其分为活动期组和稳定期组,分别包括21例、38支受累颈动脉和26例、49支受累颈动脉。比较组间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常规超声参数差异,以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CEUS与SMI增厚颈动脉管壁分级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超声指标评估TA活动性的效能。结果 活动期组与稳定期组受累颈动脉管壁厚度、管壁厚度变化值、管腔内径及内外径比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MI与CEUS分级标准呈中度相关(r=0.702,P<0.001)。以颈动脉管壁厚度评估TA活动性的AUC为0.680,截断值取2.75 mm时,敏感度为46.67%,特异度为87.23%;以颈动脉管壁增厚幅度评估活动性的AUC为0.680,截断值取0.15 mm时,敏感度为63.33%,特异度为89.36%。以CEUS分级评估TA活动性的AUC为0.773,根据颈动脉CEUS Ⅱ级判断活动期TA的敏感度为60.52%、特异度为95.92%,以CEUS 0级判断TA稳定期的敏感度为28.57%、特异度为86.84%。以SMI分级评估TA活动性的AUC为0.712,SMI Ⅱ级判断活动期TA的敏感度为23.68%、特异度为100%,SMI 0级判断稳定期的TA敏感度为53.06%、特异度为78.95%。结论 CEUS及SMI均可用于评估TA活动性;SMI更为便捷且价廉,适用范围更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的微探头超声(MPS)检查对活动期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活动期炎症性肠病行 MPS 检查;分析肠壁、肠旁病变等声像学特征及与临床、病变内镜特征的关系。结果①正常肠壁20例;溃疡型结肠炎37例,其中临床轻中度28例,重症9例;结直肠克罗恩病5例。②病变区域管壁增厚:正常、轻中症溃疡性结肠炎(UC)、重症 UC、克罗恩病(CD)平均管壁总厚度(mm)分别为(3.56±0.67、4.56±0.66、6.52±0.48、9.62±0.58,P <0.05)。③UC、CD 管壁各层次增厚率分别为:M75.7%(28/37)/100%、SM91.9%(34/37)/100%、MP 59.5%(22/37)/100%、S 44.9%(17/37)/80%(4/5)。④Tsuga 分型:I 型8,肠壁厚度正常,m-s m、sm-mp 分界清晰;Ⅱ型12例,肠壁增厚但上述层次结构分界仍清晰;Ⅲa 型5例,肠壁增厚,m-sm 分界不规则。sm-mp 分界清晰;Ⅲb 型4例,肠壁增厚,上述层次结构分界均不规则;Ⅳa 型4例,肠壁增厚,m-sm 分界模糊,sm-mp 分界清晰;Ⅳb 型4例,肠壁增厚,m-sm 分界模糊,sm-mp 分界不规则。⑤UC 肠壁呈相对规则的环形增厚、CD 呈相对不规则环形增厚。⑥其他:CD 者1例见管状无回声结构、1例见黏膜下层低回声结节。结论MPS 检查操作简便,可在良好的直视下显示病灶,同时又可在不预先扩张的情况下对腔内狭窄性病灶进行安全方便的超声检查,易被患者接受,也不增加患者的痛苦,为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SMI技术在颈动脉受累的大动脉炎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诊断为颈动脉受累的大动脉炎患者27例,共51处病变区域,将其分为活动期与非活动期两组.采用常规超声、SMI检查及实验室血沉(ESR)与C反应蛋白(CRP)的测定;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受累管壁处的新生血管情况以及与临床活动性判断的比较.结果 活动期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肺动脉型大动脉炎(TA)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为肺动脉型TA的患者58例,根据TA是否累及左右肺动脉,将患者分为TA肺动脉受累组38例和肺动脉未受累组20例.超声心动图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肺动脉直径、肺动脉管壁厚度、肺动脉内是否存在血栓.结果 肺动脉受累组在左右肺动脉直径、右肺动脉管壁厚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细血管成像技术(SMI)在多发性大动脉炎(TA)分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20例,进行颈动脉的常规超声、SMI及超声造影(CEUS)检查,按照ITAS2010评分标准分为病变活动期组和非活动期组,比较SMI技术与CEUS技术检测颈总动脉增厚管壁内新生血管增强程度的一致性。结果 CEUS技术显示活动期组颈总动脉增厚的管壁可见较多造影剂微气泡灌注,非活动期组可见少量或无造影剂微气泡灌注;SMI技术显示活动期组增厚的颈总动脉管壁见弥漫分布的点状或多条线样血流信号,非活动期组仅见星点状血流信号或无血流信号。活动期组SMI与CEUS具有很好的一致性(P0.01);非活动期组SMI与CEUS一致性不佳(P0.05)。结论 SMI技术可作为观察增厚管壁新生血管情况的重要筛查手段,对大动脉炎的临床分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彩超对多发性大动脉炎锁骨下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锁骨下动脉病变的超声特点及彩超在该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超声检查了16例TA患32支锁骨下动脉。灰阶超声观察病变分布情况,测量病变外管壁厚度。彩色血流显像及脉冲多普勒分析受累锁骨下动脉血流信号变化,观察椎动脉是否反流。结果:全部患均有锁骨下动脉受累(16/16,100%)。大部分患为双侧锁骨下动脉发病(11/16,69%)。病变处管壁常表现为长节段、弥漫性增厚。TA累及的锁骨下动脉主要出现狭窄闭塞性变化(44/47,94%),3支锁骨下动脉近段扩张(3/47,6%)。3支椎动脉血流反向,提示锁骨下动脉起始段端重度狭窄或闭塞。结论:彩超可清楚发现TA锁骨下动脉病变和判断病变程度,对TA该血管病变的诊断和随访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3.0T和1.0T MRI对评估活动性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临床确诊为克罗恩病的患者66例,其中36例行3.0T MRI,30例行1.0T MRI,根据肠壁异常增厚、肠壁异常强化、肠腔狭窄、"木梳征"、肠系膜淋巴结增大、瘘道、溃疡及脓肿等MRI表现作为诊断标准,用3.0T和1.0T MRI分别评估克罗恩病患者病变的活动性并进行评分,≥4分则诊断为活动期克罗恩病,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进行比较。对测量肠壁厚度的一致性检验采用双样本t检验,各种征象(显示率)的一致性检验采用χ2检验。结果 36例行3.0T MRI的克罗恩病患者中临床诊断为活动性克罗恩病25例;3.0T MRI共评估216组肠段,其中76组肠段肠壁增厚,平均厚度为(3.22±0.93)mm;增强后脂肪抑制T1WI异常强化肠段62组肠段(62/76);7例发现肠段狭窄及狭窄后扩张,20例发现"木梳征",9例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2例发现溃疡,4例发现瘘道;36例患者评分为(3.22±1.27)分,其中18例患者评分〉4分;3.0T MRI评估活动性克罗恩病的敏感度为68.0%(17/25),特异度为90.9%(10/11),阳性预测值为94.4%(17/18),阴性预测值为55.6%(10/18)。30例行1.0T MRI的克罗恩病患者中临床诊断为活动性克罗恩病22例;1.0T MRI共评估180组肠段,其中69组肠段肠壁增厚,平均厚度为(3.61±0.83)mm,异常强化肠段23段(23/69);11例发现肠段狭窄及狭窄后扩张,6例发现"木梳征",3例发现肠系膜淋巴结肿大,3例发现溃疡;30例患者评分为(3.13±1.25)分,其中9例患者的评分〉4分;1.0T MRI评估活动性克罗恩病的敏感度为47.4%(9/19),特异度为100%(11/11),阳性预测值为100%(9/9),阴性预测值为52.4%(11/21)。在受累及肠段平均厚度以及肠壁异常强化、"木梳征"的显示率方面,3.0T MRI优于1.0T MRI(P值均〈0.05)。结论 3.0T MRI在评估克罗恩病活动性方面要优于1.0T MRI,主要表现在能更好显示肠壁增厚、肠壁异常强化及"木梳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动脉炎的超声造影特点及在判断病变活动性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诊断为大动脉炎患者23例,共50处病变区域,分为活动期组与非活动期组,采用超声造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活动期组超声造影情况与非活动期组的差异以及与临床活动性判断的比较。结果活动期组与非活动期组造影情况(增厚管壁明显增强与少量增强、无增强的构成)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3,P0.01);同时二者管腔增强强度[(6.67±2.80)d B vs(5.62±1.72)d 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1,P0.05);活动期组的增厚管壁增强强度高于非活动期组[(3.07±2.17)d B vs(0.07±0.08)d 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1,P0.01);以增厚管壁造影剂明显增强作为判断活动性的标准,准确性60%,敏感度50%,特异度100%,说明100%的非活动性病变的增厚管壁造影剂无明显增强;若以增厚管壁造影剂无增强作为判断非活动性的标准,则准确性96%,敏感度95%,特异度100%,说明95%的活动性病变的增厚管壁造影剂有增强。结论超声造影在判断大动脉炎的活动性上有指导意义,增厚管壁造影剂有无增强可作为判断大动脉炎活动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多发性大动脉炎血管病变检查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s arteritis,TA)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22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经彩超检查并经临床及血管造影确诊。结果1.大动脉炎最易累及颈动脉和锁骨下动脉;2.TA超声特征:血管壁节段性环状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结论彩超可以显示动脉管壁增厚这一主要的病理特征,在TA病变的检出、测量、分型及复查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型糖尿病颈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27例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结构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指标,与146例对照组颈动脉检查结果做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组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对照组 IMT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型糖尿病组中有79例 IMT 增厚,占62.2%;64例斑块形成,占50.4%;35例管腔发生不同程度狭窄,占27.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102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62例),对照组(40例)。冠心病依据冠脉造影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结果对照组颈动脉超声未见狭窄,5例(12.5%)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收缩期颈内动脉血流速(IC)/颈总动脉血流速(CC)〈0.8。冠心病组颈动脉超声1例(1.6%),左颈总动脉完全闭塞,其余未见狭窄;53例(85.5%)发现颈动脉粥样斑块,收缩期颈内动脉血流速(IC)/颈总动脉血流速(CC)〉0.8,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但多普勒检测两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FVS)无显著差异。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密切相关,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硬化情况。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病变具有相同的致病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之间呈线性正相关,有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更是被列为冠心病等危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颈动脉多发性大动脉炎(TA)病变活动期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临床诊断为颈动脉TA的患者37例,将患者分为临床活动期17例与非活动期20例.2组均采用二维灰阶超声与超声造影联合检查,比较TA患者活动期与非活动期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特征,并分析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腹超声检查在评估Crohn 's病(CD)活动性中的价值.方法 临床通过CD活动指数(CDAI)评估22例CD患者的活动性,分为活动期组及缓解期组,通过超声观察该22例患者病变部位、肠壁厚度、结构层次、回声情况及能量多普勒超声Limberg分型情况等,探讨超声在评估CD活动性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22例CD患者分为19例活动期组及3例缓解期组,其中19例活动期患者肠壁均节段性增厚,最厚为16 mm,最薄为5.1 mm,平均厚度为(8.25±2.91)mm;增厚肠段肠壁层次消失的有17例,占89.5% (17/19);Limberg分级中Ⅲ级及以上有18例,占94.7% (18/19);而缓解期3例患者超声图像与活动期相比肠壁增厚不明显,平均厚度约(3.83±0.21)mm(与活动期肠壁厚度比较,P=0.018,<0.05),肠壁分层重新出现,但层次依然减少,并且Limberg分级均处于Ⅱ级(与活动期Limberg分型情况比较,P=0.000,<0.05).结论 CD患者活动期与缓解期超声图像区别显著,经腹超声检查可作为评价CD活动性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检查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采用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造影前、后颈动脉管腔显示情况、斑块数量、形态特征、评估狭窄程度,并与数字减影血管显像或MRA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超声造影后检出斑块个数(43个)与造影前(32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数字减影血管显像或MRA结果为标准,造影后诊断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敏感性(100.0%)、特异性(98.3%)及准确率(97.6%)均明显高于造影前(分别为95.2%,89.2%,90.4%)(P〈0.05)。结论超声造影是诊断颈动脉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76例,依照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单纯糖尿病组,分别测量UAER和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微量白蛋白尿组颈动脉狭窄程度平均41.16%,单纯糖尿病组颈动脉狭窄程度平均15.34%,两组比较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糖尿病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微量白蛋白尿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预警、筛查或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发生相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定量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否先期预测脑梗死的发生?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研究对象为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患者,均为佛山市常住居民,年龄23~87岁,其中脑梗死患者148例(脑梗死组),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45例为对照组。方法:对两组患者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主要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情况。结果:颈总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增厚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76.6%,对照组为15.6%,脑梗死组高于对照组(x^2=40.877,P&;lt;0.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脑梗死组为58.8%,对照组为26.7%,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2.99,P&;lt;0.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关,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可能是引起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458例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象,其中对照组168例为非脑卒中健康体检者,卒中组290例为缺血脑卒中患者。分析2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及不同狭窄程度发生率。结果卒中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发生率、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5),卒中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及狭窄程度与缺血脑卒中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可有效提高脑卒中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B型血流成像(B—flow)技术诊断颈动脉狭窄及在内膜切除术后随访中的价值。 方法对32例接受颈动脉血管造影(DSA)的病例进行彩色能量多普勒(PDI)和B—flow技术超声检查,并对术后患者进行随访。 结果DSA结果显示54条颈动脉可见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轻度20条,中度11条,重度18条,闭塞5条)。以阴性和阳性为判断点时,B—flow技术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8.1%、100%、98.4%,PDI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8.1%、90.9%、96.9%;以重度狭窄为判断点时,B-flow的敏感性、特异性和诊断准确性为95.7%、97.6%、96.9%,PDI分另4为95.2%、95.0%、95.3%。 结论B—flow技术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准确性较高,它是一种更具先进性的无创检查方法。B—flow和PDI结合使用能够在颈动脉狭窄的诊断及术后随访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造影(CEUS)与~(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18)F-FDG-PET/CT)在评价多发性动脉炎(TA)活动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文对165例TA患者颈动脉CEUS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评估疾病活动性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标准(Kerr评分)和印度Takayasu评分2010(ITAS2010)进行评估。分析颈动脉CEUS与临床评分的一致性和相关性。165例患者中28例同时行FDG-PET和颈动脉CEUS检查,以FDG-PET为金指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比较颈动脉CEUS对TA疾病活动性诊断的准确性及适用性。结果颈动脉CEUS评估TA患者活动性与Kerr评分检查一致性好(κ=0.578,P0.05),CEUS与Kerr评分、ITAS2010评分均呈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534、0.179;P0.05)。其中28例同时接受CEUS和FDG-PET检查患者,双侧颈动脉共44处病变血管,以FDG-PET为金指标,患者双侧颈动脉CEUS管壁增强程度与FDG-PET检查一致性好(κ=0.825,P0.05),CEUS与血管氟脱氧葡萄糖(FDG)摄取呈显著正相关(r=0.825,P0.05)。以FDG摄取≥2级定义为TA活动期,颈动脉CEUS评估TA活动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2,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0%。结论颈动脉CEUS对于TA患者颈动脉血管疾病活动性鉴别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在TA患者治疗随访中可作为一种快速、经济有效影像学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