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Objective We aim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deaths on life expectancy (LE) in Chinese population and estimate the percentage reduction in CVD mortality needed to increase LE by 1 year from the current level, a national target of health improvement. Methods We used life tables, cause-elimination life tables, and age decomposition of LE with corrected mortality data from the National Disease Surveillance System in 2010. Results LE at birth of Chinese people was 73.24 years in 2010. Women had a longer LE than men, and urban population had a longer LE than rural population. CVD deaths resulted in a 4.79-year LE loss and premature deaths in people aged 25 to 64 years were responsible for a substantial part of LE loss from CVD. Death from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ccounted for 69.2% of LE loss from CVD deaths and death from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was the largest contributor. In rural men, 51.1% LE loss from CVD deaths was caused by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f there were no changes in mortality rates for all other diseases, a 27.4% reduction in CVD mortality would increase LE by i year in Chinese population. Conclusion There is a considerable impact of CVD deaths on LE. A 1-year LE increase in the future requires at least a 27.4% reduction in CVD mortality from the current level. Targeting the rural population and tackling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re important for reaching the national goal of health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2.
背景 循环系统疾病中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中国人寿命的"第一杀手",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揭示循环系统疾病城乡别、性别、地区别死因顺序及其变化趋势,将为预防和控制循环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 分析我国2004—2015年循环系统疾病中以心脑血管为主的疾病死亡谱特征,即城乡别、性别、地区别死因顺序及其变化趋势。 方法 利用2004—2015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集"所定义的"循环系统疾病"资料,选取其中各类别疾病的死亡数和死亡率资料,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方法分析各类别循环系统疾病的城乡别、性别、地区别死亡率的差异及变化趋势。 结果 2004—2013年各年的死因顺位排序为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2014—2015年各年死因顺位排序为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2006—2015年,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4—2015年,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死亡率逐年缓慢上升;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死亡率各年变化不大;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死亡率呈双波浪变化,其中2006年和2013年为波峰。城乡别死亡率:脑血管病各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除2006、2015年外,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除2005年外,缺血性心脏病除2015年外,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除2004、2005、2011、2012年外,其余年份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死亡率:各年份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死亡率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除2005年外,其余各年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死亡率仅2005年和2015年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区别死亡率:各年份各类别疾病死亡率地区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具有明显的城乡别、性别、地区别差异。缺血性心脏病城市高发,其他各类疾病乡村高发;女性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高发,其他各类疾病均为男性高发;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循环系统的其他疾病死亡率地区别差异明显,应根据地区别的差异确定不同的循环系统疾病的防治重点和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该文的微信推文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贵州省监测地区死亡情况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13年死因监测数据,计算死亡率、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结果:2013年贵州省死因监测点总死亡率503.34/10万,男性死亡率644.80/10万,女性死亡率370.94/10万。居民期望寿命为79.11岁,其中男性为76.01岁,女性82.67岁。前5位死因依次是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恶性肿瘤、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及意外伤害。对居民期望寿命影响最大的是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结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有效的控制是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期望寿命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2016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居民死亡水平、死亡原因构成及主要死因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去除主要死因后期望寿命的增加情况。方法:收集2016年滨海新区塘沽居民全死因登记资料,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确定根本死因及分类编码,利用SAS统计软件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发的DeathReg 2005软件及预期寿命管理系统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2016年滨海新区塘沽居民粗死亡率为664.43/10万,男性粗死亡率为730.05/10万,女性粗死亡率为593.91/10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滨海新区塘沽居民的主要死因,占91.47%。多数疾病的男性死亡率显著高于女性死亡率。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所导致的死亡80%以上都发生在65岁以上。肿瘤所导致的死亡约2/3发生在65岁以上,约1/3发生在15~64岁。去死因期望寿命增长最多的前3位疾病分别是心脏病、肿瘤、脑血管病,分别增加5.52岁、4.04岁、2.72岁。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滨海新区塘沽居民健康,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其发展。  相似文献   

5.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major causes of death on changes of life expectancy in China. Methods Life expectancy was calculated by standard life table techniques using mortality data from the national censuses in 1990 and 2000 and the 1% National Population Sampling Surveys in 1995 and 2005, Mortality data about the major causes of death from VR-MOH were used as reference values to estimate their death proportions of the specific age groups by sex and regions, as well as all-cause mortality and age-specific mortality rates of major causes of death. Decomposition method wa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impact. Results Three key findings were identified in our study. First, China's health challenge was shifted from diseases related to living conditions to those related to behavior and lifestyle, with rural areas relatively lagged behind urban areas, Second, the impact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nd neoplasm on the middle aged and elderly population were stressed. Third, compared to the urban population, the rural population tended to have increasing mortality of neoplasm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especially in adults at the age of 15-39 years. Conclusion Further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eoplasm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especially in rural areas, by promoting healthy behavior and lifestyle and providing appropriate therapies for all patients in need.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中国居民1987—2015年鼻咽癌死亡的时间变化趋势。方法:利用Joinpoint模型估算各人群(城 市男性、城市女性、农村男性、农村女性)及各年龄组鼻咽癌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鼻 咽癌死亡在人群水平上的危险因素。结果:中国居民鼻咽癌年龄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城市女性、农村女性、城 市男性、农村男性中标死亡率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别为–2.97%,–2.60%,–2.01%,–1.68%(P<0.05);城市居 民在85岁以上死亡率无明显下降趋势,男性AAPC为–1.54%,女性AAPC为–0.60%(P>0.05);65岁以上农村男性截缩率 无明显下降趋势(AAPC=–0.56%,P>0.05),农村女性在85岁以上死亡率无明显下降趋势(AAPC=1.17%,P>0.05);城 市居民鼻咽癌的死亡风险是农村居民的1.11倍(P<0.01),男性是女性的2.34倍(P<0.01),每增加5岁死亡风险平均增大 23%(OR=1.23,P<0.01),1987—2015年每过1年死亡风险平均减少2%(OR=0.98,P<0.01)。结论:中国居民鼻咽癌死亡 率变化呈下降趋势,并且存在明显的性别、年龄差异;中国居民在85岁以上鼻咽癌死亡率无明显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掌握赣州市章贡区居民死因构成及其顺位,分析寿命损失情况,为政府制定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死因监测系统收集2008~2010年居民死因资料,采用死亡率、构成比、潜在减寿损失年数(PYLL)、平均期望寿命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0年赣州市章贡区居民平均死亡率为634.85/10万,标化死亡率为448.22/10万;前5位死因为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占全死因的84.79%;对居民潜在寿命损失最大的是肿瘤,达到每千人13.52年;损伤和中毒造成平均减寿年数最高,达到30.97年。结论: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损伤和中毒是造成居民寿命损失较为严重的疾病,是居民"早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今后疾病控制工作的重点应是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伤害和中毒的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8.
背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人群健康的主要威胁,早死概率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一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危害的评价指标。目的了解2002—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死亡率与早死概率情况,为制定进一步的干预措施实现"健康中国2030"下降目标提供参考。方法2021年5月,将浦东新区户籍居民作为研究对象,从浦东新区户籍居民死因数据库中筛选死亡日期在2002-01-01至2020-12-31因4类主要慢性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与早死概率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死亡情况。利用年均变化百分比(APC)分析死亡率与早死概率的变化趋势。结果2002—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由526.82/10万上升至678.84/10万(APC=1.56%,Z=13.715,P<0.001),标化死亡率由404.05/10万下降至260.87/10万(APC=-2.09%,Z=-12.428,P<0.001),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由13.09%下降至8.45%(APC=-2.31%,Z=-15.847,P<0.001)。2002—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及慢性呼吸系疾病早死概率分别由3.57%、8.36%、1.08%下降至2.38%、5.49%、0.24%(APC心脑血管疾病=-2.21%,Z=-9.739,P<0.001;APC恶性肿瘤=-2.24%,Z=-19.476,P<0.001;APC慢性呼吸系统疾病=-7.23%,Z=-13.326,P<0.001)。糖尿病早死概率保持稳定(Z=-0.395,P=0.698)。2002—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男性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均大于女性。根据2015—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年均增长率,2030年浦东新区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为6.67%。结论2002—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粗死亡率逐年上升,标化死亡率与早死概率呈下降趋势。浦东新区已实现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2020年的下降目标,按照现有年均增长率,预计2030年浦东新区居民4类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与"健康中国2030"目标尚有差距,应进一步强化针对慢性病的防控工作。男性人群应作为重点关注人群,男性人群糖尿病过早死亡尤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中国城市男女期望寿命的现状,分析期望寿命受年龄和死因影响的不同变化,探讨哪个年龄组、何种死因是导致我国近5年期望寿命变化的主要因素。方法利用2005-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中国城市居民年龄别死亡率及死因别死亡率等数据,采用绘制寿命表法、期望寿命上升下降增减差异的年龄分解和死因分解法,进行城市居民期望寿命差异的分析比较。结果 2005-2010年中国城市的期望寿命不断上升,2005年为76.57岁,2008年达到峰值,为80.03岁。2005-2010年中国城市的居民死亡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造成的。在所有年龄组中,2005-2006年期望寿命的快速提高主要由55~85岁居民期望寿命的提高所引起;2008-2009年,期望寿命下降0.49岁,主要是因80岁以上、尤其是85岁以上老人期望寿命下降所致。从病因别分析,2005-2008年,期望寿命3年内增加3.46岁,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对于期望寿命作用的快速增加(2.15岁,62.14%),其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和损伤中毒等外部原因,分别导致期望寿命上升0.75岁(21.68%)和0.64岁(18.50%)。肿瘤对期望寿命增长的作用为0.28岁(8.09%),传染病为0.06岁(1.73%)。2008-2010年,期望寿命在2年内下降了1.94岁,主要是循环系统疾病的作用(1.22岁,62.89%)。结论 针对循环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尽早采取干预措施,大力宣传戒烟、减少肥胖、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糖尿病和高血压,将有助于期望寿命的进一步提高。呼吸系统疾病是影响期望寿命的第二大因素,肺炎对于期望寿命的影响始终为负作用,建议在5岁内的婴幼儿和儿童以及65岁以上的老年人等发病高危人群中接种肺炎疫苗,可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减少肺炎发病,降低影响期望寿命的负面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背景喉癌对人群健康的危害已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仍缺乏针对我国居民2005—2016年喉癌发病及死亡趋势分析的研究。目的通过收集《中国肿瘤登记年报》中2005—2016年喉癌发病与死亡数据,描述和分析该时期我国居民喉癌发病与死亡变化趋势,为我国喉癌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Excel整理2005—2016年喉癌发病与死亡数据,计算每年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年龄别发病率和年龄别死亡率。标化率的计算根据2000年全国普查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计算。运用Joinpoint软件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我国喉癌发病与死亡随时间(年度)的变化趋势。结果2005—2016年我国居民喉癌标化发病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APC=-2.25%,P<0.05);城市的喉癌标化发病率整体高于农村,男性的标化发病率高于女性;40~岁年龄组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历年发病高峰集中出现在70~岁年龄组和75~岁年龄组。2005—2014年我国居民喉癌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APC=-1.67%,P<0.05),2014—2016年死亡率虽略微上升,但变化不明显(P>0.05),城市标化死亡率整体高于农村,男性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40~岁年龄组以后死亡率随年龄的增长呈逐渐上升趋势。结论2005—2016年我国喉癌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在性别、年龄和城乡之间表现出一定差异,因此应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制订喉癌防治策略,降低喉癌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糖尿病发病率的快速增长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但目前糖尿病城乡分布的研究依然较少。 目的 了解2010—2020年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死亡率与早死概率现状的空间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区域内糖尿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2021年5月,以上海市浦东新区户籍居民死亡数据库为基础,从中筛选2010—2020年报告的糖尿病死亡资料进行分析。分别计算浦东新区各街道、镇居民糖尿病死亡的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及年变化百分比(APC)分析浦东新区糖尿病死亡现状与变化趋势,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绘制糖尿病死亡的空间分布图并分别开展趋势面分析与空间自相关分析。 结果 2010—2020年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粗死亡率为37.90/10万,标化死亡率为16.90/10万,早死概率为0.52%。2010—2020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早死概率呈上升趋势(APC粗死亡率=5.59%,Z=13.887,P=0.001;APC标化死亡率=2.06%,Z=4.547,P=0.001;APC早死概率=1.50%,Z=2.476,P=0.035)。趋势面分析结果显示,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由北向南逐步降低,早死概率在南北方向上呈中间高两端低的趋势,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早死概率的APC由北向南呈逐步下降的趋势;在东西方向上,糖尿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与早死概率均呈两端高中间低的趋势,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早死概率APC呈中间高两端低的趋势。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与早死概率均呈空间正相关(P粗死亡率<0.001,P标化死亡率<0.001,P早死概率=0.003)。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的高-高聚集区域为浦东新区西部,均包含6个街道与1个镇且存在部分地理重叠;标化死亡率低-低聚集区为浦东新区中部的川沙新镇与宣桥镇;浦东新区西部包含3个街道及2个镇的区域为早死概率的高-高聚集区。 结论 2010—2020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居民糖尿病死亡率处于较高水平并呈上升趋势,浦东新区西部城区居民糖尿病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较高,中部城郊结合地区居民糖尿病死亡率上升速度较快,应引起关注。 该文的微信推文内容及相关研究报告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问题日益突出,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更加显著,CVD患病率和发病率仍在持续增高。2019年农村和城市CVD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死亡人数的46.74%和44.26%,每5例死亡者中就有2例死于CVD。推算中国CVD现患人数为3.3亿,其中脑卒中1 300万,冠心病1 139万,心力衰竭890万,肺源性心脏病500万,心房颤动487万,风湿性心脏病250万,先天性心脏病200万,下肢动脉疾病4 530万,高血压2.45亿。2019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住院总费用为3 133.66亿元。CVD负担持续加重,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对疾病的认识较低及治疗的顺从性较差等原因,近几年农村地区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死亡率持续超过城市地区。同时也应看到,中国在CVD的防控方面也在不断进步,吸烟率下降,高血压控制率不断上升,临床诊疗水平和基础研究也有大幅进步,社区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疾病后的康复工作愈发受到重视,医疗器械研发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his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trends in stroke mortality among young and middle-aged adults in China.Methods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the China national vital registration system. Significant changes in mortality were assessed by Joinpoint regression. Age-period-cohort analysis was used to explain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s. Future mortality and counts were predicted by the Bayesian age-period-cohort model.Results Between 2002 and 2019, a total of 6,253,951 stroke mortality in young ...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石家庄市农村居民死亡情况,为制订相应的疾病防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石家庄市农村居民者的死亡情况进行调查,全部数据录入Epidata数据库,用EpiInfo3.4.3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0年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的平均死亡率为为721.00/10万,婴儿和65岁以上者死亡率较高,前者为2104.16/10万,后者超过2153.45/10万;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一直位居农村居民主要死因的前3位,损伤和中毒则上升至第4位,糖尿病等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上升至第6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则一直在第6、7、8位之间徘徊。男女农村居民的主要死因死亡率及其顺位有所不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在2010年成为女性前十位的主要死因之一。结论石家庄市应将疾病预防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地区,在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前提下,应高度重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5.
对安徽省156 777人口进行了脑血管病患病率、发病率及死亡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对城市与农村分布特征进行了对照研究.调查发现脑血管病患病率为178.6/10万人口;发病率为139.2/10万人口;死亡率为104.7/10万人口.其特点为发病多、病程短、死亡率高。提示加强防治措施,改善农村人口健康水平,是减少脑血管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广西2014—2015年疾病监测点居民伤害死亡状况及疾病负担,为制定伤害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寿命损失年(years of potential life lost,PYLL)指标对广西伤害死亡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广西2014—2015年疾病监测点居民伤害死亡率为43.69/10万、标化死亡率44.56/10万,男性高于女性(2.33倍)。道路交通事故、意外跌落、其他意外伤害、溺水、自杀及后遗症是伤害前5位死因。0~14岁年龄组伤害首位死因是溺水,15~64岁人群为道路交通事故,65岁以上人群主要死于意外跌落。道路交通事故、溺水、其他意外伤害、意外跌落、自杀及后遗症是伤害死亡前5位PYLL。伤害导致的PYLL为29.60年/人,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但平均到个人后,溺水成为广西居民“早死”的最大威胁。结论 伤害是导致广西居民早死的重要疾病负担,应根据性别、城乡和年龄因素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和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广州市番禺区2005年和2010年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情况,掌握网络疫情直报的质量,为进一步完善网络疫情直报提供依据。方法对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子系统中获取的2005年和2010年传染病网络直报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0年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网络覆盖率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在卫生机构中所占的比例均较2005年有所上升;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卡所占比例较2005年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医生诊断到直报卡平均时间由2005年的3.14d下降为2010年的0.18d。填写卡片不完整、逻辑错误、重复报卡情况明显减少,但仍有发生。结论网络直报系统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疫情报告的时效性,但仍须进一步完善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疫情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国城乡居民医疗消费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09年的数据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探讨我国城乡居民医疗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力大小。结果居民类别、教育程度、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地区分布对城乡居民是否就医及医疗费用支出均具有显著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动我国农村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教育供给水平,对于满足当地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2013年江苏省恶性肿瘤死亡情况及其所致潜在寿命损失特征,为肿瘤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江苏省死因监测系统搜集2013年恶性肿瘤的死亡个案信息,利用从公安部门获取的人口学信息,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和标化潜在减寿年数(standardized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SPYLL)等指标,评价恶性肿瘤的死亡和早死负担及其人群分布特征?结果:2013年恶性肿瘤导致死亡135 236例,占2013年总死亡人数的29.38%,男?女分别为86 736?48 500例?恶性肿瘤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96.80/10万和111.59/10万,死亡率男女比为1.77,城乡比为0.95?死亡率前5位依次为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和结直肠肛门癌,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5.10%?恶性肿瘤所致PYLL和SPYLL分别为788 367和582 620.68人年,PYLLR男女比为1.78,城乡比为0.93,PYLL前5位依次为肝癌?肺癌?胃癌?食管癌和白血病,女性中乳腺癌取代食管癌处第4位?结论:导致全人群死亡和早死的主要恶性肿瘤为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肛门癌和白血病,以及女性乳腺癌?对于恶性肿瘤死亡率和潜在减寿率,男性远高于女性?农村居民略高于城市居民?应针对重点癌种和人群,开展相关预防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广西死因监测点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4种慢性病死亡率、早死概率及变化趋势,为制定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17年广西死因监测点报告的死亡数据,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构成比、早死概率和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用SPSS 17.0 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用χ2检验,趋势变化采用曲线估计指数分布回归模型进行判别。结果 男性、农村死亡率分别高于女性、城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女性、城市、农村死亡率APC分别为-0.40%、1.14%、4.39%、-0.20%,变化趋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慢性病死亡率由477.76/10万上升至491.80/10万,APC为0.30%,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7,P=0.707),标化死亡率由343.78/10万下降至336.04/10万,APC为-1.49%,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4,P=0.316)。主要慢性病早死概率在16.92%~17.68%之间波动,APC为0.50%,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1,P=0.525)。男性、农村早死概率分别高于女性、城市,男性、女性、城市、农村早死概率分别以0.60%、0.40%、2.74%、0.20%的速度上升。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分别以1.39%、7.23%的速度下降;癌症、糖尿病早死概率分别以3.15%、11.40%的速度上升。结论 广西死因监测点4种慢性病早死概率处于较高的水平,男性、女性、城市、农村早死概率均呈上升趋势,癌症和糖尿病是导致早死概率上升的主要疾病,建议以男性和农村居民为重点人群,进一步加强慢性病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