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综述了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定义及发病机制、诊断方法、感染因素及护理内容等5个方面。认为国内医院应对于置管群体建立完善的防御机制并加强相关部位的护理,尽量减少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选择静脉置管后并发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5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并发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合并皮肤破溃例数、留置导管时间、多腔留置导管例数、医护人员操作不当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年龄过大、合并皮肤破溃、留置导管时间过长、采用多腔留置导管、医护人员操作不当均是引起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需采取相应的临床对策。  相似文献   

3.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朝梅 《护理研究》2010,24(6):1415-1417
介绍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应重视监控和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助于长期有效、安全地应用血管内装置。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研究现状及影响因素,提出应重视监控和分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助于长期有效、安全地应用血管内装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维持血透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对2014年3月~2018年11月本院910例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患病率情况、病原菌分布、死亡情况以及临床危险因素进行整理。结果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共56例次,患病率为6.15%,死亡2例,死亡率为3.57%;56例次发生相关感染的外周血以及导管血培养发现,革兰阴性菌共10株,占17.86%;革兰阳性菌46株,占82.14%;导管相关性感染与患者血红蛋白、年龄、白蛋白、导管留置时间、基础原发病有关(OR=0.166、2.809、0.162、6.873、4.187,P0.05)。结论对于维持血透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应针对药敏情况积极给予抗生素等治疗,控制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6月我院41例CRBSI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同期选择ICU静脉导管置管未发生CRBSI的4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41例CRBSI患者与对照组比较,CRBSI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较长(P<0.05),留置导管时间与CRBSI的发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置管部位与CRBSI发生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留置导管时间较长的患者应高度注意CRBSI的发生;CRBSI的预防重点在于尽量避免置管或尽可能早期拔管,熟练掌握置管技术,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日常护理,隔离耐药菌患者,避免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7.
正中心静脉置管是将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经皮穿刺置入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等管径较粗、血流速度快且流量大的中心静脉,以减少药物刺激所致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同时还可减少长期输液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有助于降低患者由于反复穿刺而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几率,对外周静脉可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在重症监护病房中已被广泛应用~([1])。但与其相关的感染问题也随之日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集束预防策略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入住ICU并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140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CRBSI,分为感染组117例和未感染组1288例。对每例患者实施集束预防策略,每日进行评估。分析集束预防策略中的各项措施与CRBSI发生率的关系。结果本研究患者总置管天数17317d,导管平均留置时间12.85d,感染发生率为6.8/1000导管留置日。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肤贴种类、更换肤贴时间和是否输入TPN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患者APACHEII评分〉20分占78.63%、住ICU时间〉30d占38.46%、紧急插管占17.95%、接受倾人性操作频次〉4次占83.76%、导管留置时间〉7d占78.63%均高于非感染组(51.86%,15.53%,7.84%,35.02%,31.1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8.071,23.750,10.781,36.56,44.886;P〈0.05);感染组患者操作时提供最大无菌屏障的合格率占45.30%、操作中接头消毒的合格率占68.38%、锁骨下静脉置管占40.17%均低于非感染组(75.93%,94.33%,59.9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303,4.604,5.076;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操作中接头消毒的合格率是影响CRBSI发生的独立因素(OR=4.992,P〈0.01)。结论实行集束化预防策略,加强导管接头消毒管理可以降低CRB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保留静脉导管时诊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检验方法,为减少临床不必要的静脉导管拨除提供实验室诊断依据。方法从2009年11月起,华山医院中心重症监护室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需要保留导管者和拔除导管者,保留导管者分别从外周静脉和中心静脉导管各抽血1套(1瓶厌氧培养和1瓶需氧培养)进行血培养,另外再分别抽取3 mL血进行血定量培养,必须拔除导管时,拔出导管并采集2套外周静脉血送检。结果 50例保留导管送检病例中,27例检出细菌生长,其中临床加实验室综合判定为CRBSI 10例,导管保留法正确判定8例,2例判定为定植;综合判定为定植者7例,导管保留法正确判定6例,1例阴性;1例污染。血定量培养仅见在加有中和剂的巧克力平板上有细菌生长。结论分别从外周和中心静脉抽血进行血培养和血定量培养能够可以准确检出CRBSI及导管细菌定植。  相似文献   

10.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广泛应用于危重患者和需多次化疗的肿瘤患者,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是中心静脉导管长期留置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本文将对PICC导管留置导致CRBSI的相关外源因素,结合我重症医学科中应用的300例,进行监测与跟踪询证,对容易引起CRBSI的主要相关外源因素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cutaneous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记录出生时体质量、胎龄、性别、PICC置入时体质量及日龄、置管部位(股静脉与非股静脉)及所需时间、PICC留置时间和CRBSI发生情况等,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CRBSI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有36例患儿(15.5%)发生CRBSI,发生率为5.1/1000导管日;多因素分析表明,留置股静脉部位、PICC留置时间和出生时体质量为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留置PICC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尤其是体质量过低的患儿),尽可能避免股静脉插管、加强穿刺口护理以减少细菌定植、尽可能早期拔除PICC对于预防CRBSI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BSI)的病原学特点、预后及治疗.方法 对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血液科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61例恶性血液病合并BS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计算患者送检血样中,72株非重复致病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及敏感度;并以“患者中性粒细胞、住院时间、年龄、初始抗菌药物治疗方案”4个方面为观察指标,考察恶性血液病合并BSI患者的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及预后,并对观察指标中,定性资料采用x2检验、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于血培养结果回报前,对60例患者均采取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血培养结果反馈后,按照血培养结果进行处理,并采用t检验对抗菌药物平均治疗时间进行统计学评价.结果 61例恶性血液病患者BSI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G-)菌.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株检出率分别为56.25%和36.60%.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均敏感,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度为100%.本组革兰阳性(G+)球菌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的敏感度均为100%.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患者较>0.5×109/L患者多重感染发生率高(x2.455,P=0.02);住院时间>20 d患者较<20 d患者多重感染发生率高(x2=7.576,P=0.006);年龄>60岁患者较<60岁患者因感染所致病死率高(x2=3.021,P=0.023).60例患者中,35例经验性治疗与血培养药敏试验结果一致,继续原方案治疗,抗菌药物平均使用时间为(15.03±8.82)d;25例不一致,则采取及时换药处理,抗菌药物平均治疗时间为(25.16±12.86)d,两者抗菌药物平均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3,P=0.022),而且经验性治疗与药敏试验结果一致患者的病死率较低(t=-3.623,P=0.042).结论 恶性血液病合并BSI仍以Gˉ菌为主,对Gˉ菌及G+菌最敏感的药物分别为亚胺培南、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临床对该类患者及早正确使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可有效控制感染,并可降低BSI导致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CVC)引发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VC-RBI)的危险因素及预防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25例中心静脉穿刺患者发生导管性感染的资料,并通过导管末端培养与血培养,或通过导管出口部位分泌物培养,分析患者病原菌种类和特点.[结果]25例导管相关性感染患者中,导管尖端部位感染4例,出口部位感染3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18例.患者的年龄和性别与感染率无关( P >0.05).置管时间与感染发生率呈正相关(R=0.32 ).置管时间<1周,感染发生率为0;≤1周且<1个月感染发生率为24%;≤1个月感染发生率为76%,各时间组之间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CVC-RBI 发生率随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时间延长而增加,并与各种操作、患者自身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我科行HSCT的910例患者的临床特征、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结果:910例患者中,111例在移植后100 d内确诊血流感染,98例的血流感染发生在粒细胞缺乏(粒缺)期。多因素分析显示,预处理方案含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粒缺持续时间长、单个核细胞(MNC)输注量低是HSCT后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离出的121株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G-)菌76株(62.8%),革兰氏阳性(G+)菌40株(33.1%),真菌5株(4.1%)。病原菌前3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分别为14.3%、7.7%和66.7%。G+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的敏感率分别为97.5%、100%和100%。血流感染患者HSCT后100 d死亡率显著高于无血流感染患者(P<0.001)。结论:预处理方案含ATG、粒缺持续时间长、MNC输注量低是HSCT后血流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移植后血流感染病原菌以...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The yield of blood cultures is approximately 10%. This could be caused by inaccurate prediction of patients with bloodstream infection (BSI).

Objectives

To evaluate the usability of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 or biochemical analyses as predictors for positive blood culture.

Methods

We conducted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at a Danish regional hospital from February 1 to April 30, 2010. All adult patients were included on the first time blood cultures were sampled during admission.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medical records, databases on microbiology, biochemistry, and antibiotic treatment. Data included time of admission, date and result of blood culture, results of biochemical analyses, and clinical measurements on the day of blood culture. Prediction of BSI was analyzed according to both individual parameters and parameters combined in different sepsis score groups. Associations were calculated using multiple logistic regression.

Results

Patients with BSI (68 patients) were compared to patients without BSI (828 patients). Respiratory rate, body temperature, and C-reactive protein were strongest associated with BSI, with adjusted odds ratio (OR) 5.42,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13–25.9; OR 2.55, 95% CI 1.34–4.87; and OR 6.06, 95% CI 0.82–44.6, respectively. SIRS was associated with BSI, with crude OR 7.25, 95% CI 1.75–30.1. Neutrophil count and p-carbamide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BSI: adjusted OR 0.88, 95% CI 0.36–2.13 and OR 1.44, 95% CI 0.82–2.52, respectively. Only one of the sepsis score groups was associated with BSI: crude OR 2.13, 95% CI 1.08–4.19.

Conclusions

SIRS is an adequate predictor of BSI. By contrast, biochemical parameters were not useful as predictors of BSI.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护理套件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共1745例,将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687例患者作为非护理套件组,将2011年2月(我院开始使用中心静脉置管术护理套件进行PICC导管的维护)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患者1058例作为护理套件组,两组患者均按照标准进行PICC置管及维护,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穿刺部位感染和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发生率。结果使用护理套件组患者的导管穿刺部位感染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非护理套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使用统一的护理套件可减少PICC患者CRBSI及导管穿刺部位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患者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并观察其耐药性,为临床医师的早期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212例患者286例次送检血培养阳性标本,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及感染病原菌的种类分布.结果:革兰阴性菌182株(63.64%)、革兰阳性菌104株(36.36%).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运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法构建集束干预策略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entral venous catheters-related infections,CVC-RI)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在湖南医药学院附属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98例行中心静脉置管的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CVC-RI发生率及病原菌分布情况;将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的102例患者作为干预组,运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法构建集束化干预策略并将其运用于治疗护理中.比较两组患者CVC-RI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和干预组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者分别为16例(16.33%)和5例(4.90%),感染率分别为12.09例/千导管日和4.07例/千导管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局部感染发生率[3.92%(4/102)]低于对照组[13.27%(1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8).结论 将采用多准则决策分析法构建的集束干预策略应用于行中心静脉置管的老年患者,能有效减少穿刺处病原菌侵入、降低CVC-R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热带地区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分布及耐药情况,分析患者预后及危险因素,为临床上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血培养结果及预后.结果:本院81例次恶性血液病血流感染患者中原发感染部位以肺部(46.91%)最常见,其次为中心静...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操作的安全性,降低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方法 2007年11月起成立PICC小组,小组成员兼职,负责全院住院患者的PICC置管、会诊及相关的护理指导和培训,对导管的维护进行全程质量监控。结果 PICC小组成立后,315例PICC置管患者的导管留置时间为1-104d(中位时间为32d),与小组成立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352,P〉0.05);小组成立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1.27%(4/315),小组成立前的感染发生率为8.64%(7/8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80,P〈0.01)。结论 PICC小组的运作提高了PICC护理质量,明显降低了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