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成药》2019,(9)
目的制备柚皮素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行为。方法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后,测定其粒径、PDI、Zeta电位、累积释放度。然后,研究纳米混悬剂体内药动学行为,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161.67±4.23)nm,PDI为0.105±0.011,Zeta电位为(-30.47±1.15)mV,40 min内累积释放度大于90%。与原料药比较,纳米混悬剂t_(max)显著缩短(P<0.05),C_(max)、AUC_(0~)_t、AUC_(0~∞)显著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了1.86倍。结论纳米混悬剂可有效改善柚皮素体内吸收,明显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2.
寇应琳  徐向宇  孙宁 《中成药》2023,(4):1045-1051
目的 制备染料木素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单因素试验分析稳定剂(大豆卵磷脂+PVP K30)用量、大豆卵磷脂与PVP K30比例、均质压力、均质次数对粒径、PDI的影响。以蔗糖-甘露醇(1∶2)为冻干保护剂制备冻干粉,测定溶解度、体外溶出度。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染料木素、物理混合物、染料木素纳米混悬剂的0.5%CMC-Na混悬液(40 mg/kg),于0.25、0.5、1、1.5、2、3、4、6、8、12 h采血,HPLC法测定染料木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佳处方工艺为染料木素用量20 mg,稳定剂用量50 mg,大豆卵磷脂与PVP K30比例2∶3,均质压力100 MPa,均质次数10次,平均粒径为184.63 nm, PDI为0.090,Zeta电位为-33.69 mV。纳米混悬剂在不同pH值介质中的溶解度、累积溶出度明显高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比较,纳米混悬剂tmax缩短(P<0.01),t1/2延长(P<0.01),C...  相似文献   

3.
房伟  王奎鹏  韩德恩 《中成药》2022,(3):689-694
目的 制备松萝酸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以稳定剂种类、稳定剂用量、均质压力、均质次数为影响因素,粒径、PDI、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纳米混悬剂形态,测定溶解度、体外释药.12只大鼠分别灌胃给予松萝酸及其纳米混悬剂的0.5%CMC-Na混悬...  相似文献   

4.
张亚林  喻海洋  黄涛 《中成药》2020,(11):2829-2834
目的制备大黄酸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PVP K30用量、均质压力、均质次数为影响因素,粒径为评价指标,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检测纳米混悬剂形态、载药量、粒径、Zeta电位、体外释药。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胃给予大黄酸及其纳米混悬剂的0.5%CMC-Na混悬液(50 mg/kg),于0.083、0.167、0.25、0.5、1.0、2.0、4.0、6.0、8.0、10.0、12.0 h采血,HPLC法测定大黄酸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最佳条件为PVP K30用量75 mg,均质压力100 MPa,均质次数15次,所得纳米混悬剂中纳米粒呈球形,分布均匀,无粘连,平均载药量为(32.14±0.92)%,Zeta电位为(-31.90±1.34)mV,粒径为(170.86±3.07)nm,40 min内累积溶出度为95.73%。纳米混悬剂t1/2、Cmax、AUC0~t、AUC0~∞高于原料药(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至...  相似文献   

5.
宋文颖  于雅琴 《中成药》2023,(2):357-363
目的 制备芹菜素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单因素试验探讨稳定剂用量、PVP K30与泊洛沙姆188用量比例、均质压力、均质次数对粒径、Zeta电位的影响,测定稳定性、体外释药。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原料药、磷脂复合物、纳米混悬剂的0.5%CMC-Na混悬液(60 mg/kg),于不同时间点采血,HPLC法测定芹菜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佳条件为稳定剂用量150 mg, PVP K30与泊洛沙姆188用量比例1∶2,均质压力110 MPa,均质次数10次,平均粒径为193.51 nm, Zeta电位为-36.48 mV,PDI为0.172,载药量为18.02%,12 h内累积溶出度为94.53%。冻干(冻干保护剂为6%甘露醇)后60 d内,粒径、Zeta电位无明显变化。与原料药、磷脂复合物比较,纳米混悬剂tmax缩短(P<0.05),t1/2延长(P<0.01),Cmax、AUC0~t、AUC0~∞  相似文献   

6.
陈永顺  李静  蒋建平  梁建梅  杨斌  贾晓栋 《中成药》2023,(10):3180-3186
目的 制备叶黄素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纳米沉淀法制备纳米混悬剂。以白蛋白浓度、吐温-80浓度、均质压力、均质次数为影响因素,粒径、PDI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形态,进行晶型分析,测定溶解度、体外溶出、稳定性。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叶黄素、物理混合物、叶黄素纳米混悬剂的0.5%CMC-Na混悬液(30 mg/kg),于0、5、15、30、45、60、90、120、240、360、480 min采血,HPLC法测定叶黄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佳处方为叶黄素用量30 mg,白蛋白浓度1.5%,吐温-80浓度0.75%,均质压力80 MPa,均质次数8次。所得纳米混悬剂呈球形,平均粒径为(208.71±9.26)nm, PDI为0.114±0.017,Zeta电位为-(23.15±1.60)mV。原料药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于纳米混悬剂中。纳米混悬剂溶解度相较于原料药增加至46.12倍,360 min内累积溶出度达95%,90 d内稳定性良好。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比较,纳米混悬剂tmax缩短(P<0....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实验制备了herpetrione纳米混悬剂(PEDX-NS),并进行了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herpetrione纳米混悬剂,考察纳米混悬剂的形态及粒径分布。以herpetrione(PEDX)为指标成分,采用HPLC测定大鼠灌胃给药后的血药浓度,用DAS2.0药动学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制得的纳米混悬剂呈不规则球形,平均粒径为(238.6±1.9) nm,多分散度指数为(0.183±0.017)。herpetrione在大鼠体内动力学行为符合二室模型。herpetrione纳米混悬剂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25.19 μg·h·mL-1,达峰浓度(ρmax)为11.64 μg·mL-1,与参比药herpetrione普通混悬剂(PEDX-S)相比,分别提高了2.47倍和2.63倍(P<0.01)。结论 高压均质法制备herpetrione纳米混悬剂工艺简单可行,herpetrione纳米混悬剂能显著提高药物体内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8.
张小飞  果秋婷 《中药材》2015,(1):163-166
目的: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在大鼠口服给药后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以纳米混悬剂粒径、多聚分散系数(Pd I)和Zeta电位为指标,考察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影响因素,并对制得的纳米粒进行表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姜黄素浓度,计算相应的药动学参数。结果: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396.4±67.2 nm,Pd I为0.369±0.061,Zeta电位为-16.7±3.5 m V。姜黄素原料药和纳米混悬剂在大鼠体内的AUC(0-t)分别为3.62±0.66 mg/(L·h)和14.36±1.20 mg/(L·h);t1/2分别为0.62±0.06 h和2.15±0.15 h;tmax分别为1.83±0.11 h和1.02±0.09 h;Cmax分别为0.94±0.12 mg/L和5.78±0.46 mg/L。结论:姜黄素原料药制成纳米混悬剂后能显著提高药物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9.
李瑞华  吴书凯  孙丽  张国民 《中草药》2024,55(15):5050-5060
目的 采用PEG化壳聚糖制备葫芦素B纳米混悬剂(cucurbitacin B nanosuspensions,CuB-NPs),考察CuB-NPs冻干粉口服吸收生物利用度。方法 反溶剂-高压均质法制备CuB-NPs,单因素实验结合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Box- Behnken design-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BBD-RSM)优化CuB-NPs处方。测定粒径、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及ζ电位等,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CuB-NPs微观形态。采用5%乳糖作为冻干保护剂制备冻干粉,X射线粉末衍射(X-ray powder diffraction,XRPD)法分析晶型,透析法考察CuB-NPs冻干粉在pH 2.0和pH 7.4磷酸盐缓冲液(PBS)中的释药行为。ig给予SD大鼠葫芦素B和CuB-NPs冻干粉,测定血药浓度,计算口服相对吸收生物利用度。结果 CuB-NPs最佳处方工艺:葫芦素B与PEG化壳聚糖用量比例为1.95∶1,均质压力为100 MPa,均质次数为11次。CuB-NPs粒径为(265.71±13.46)nm,PDI值为0.116±0.012,ζ电位为(33.14±1.39)mV。CuB-NPs微观形态为球形,葫芦素B在CuB-NPs冻干粉中结晶度下降。CuB-NPs在pH 2.0和pH 7.4 PBS中2 h溶出度均大于90%,溶解度提高至58.58倍。药动学显示,新制备CuB-NPs和加速条件下储存6个月后相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4.87倍和4.48倍,药动学参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CuB-NPs提高了葫芦素B的溶解度及溶出度,稳定性良好,有效促进了口服吸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紫杉醇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重结晶结合高压均质法制备紫杉醇纳米混悬剂,以纳米粒粒径和Zeta电位为指标,考察紫杉醇纳米混悬剂的影响因素,对制得的纳米混悬剂进行表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及小鼠组织中的紫杉醇浓度。结果 紫杉醇纳米混悬剂粒径为214.4 nm,PI值为0.09,平均Zeta电位为-22.7 mV,体系稳定。紫杉醇纳米混悬剂和紫杉醇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消除半衰期分别为5.65和3.77 h;AUC分别为5.20和20.34 μg·h·mL-1;MRT分别为3.20和2.75 h;CL分别为2.05和0.56 L·kg-1·h-1。与紫杉醇注射液相比,紫杉醇纳米混悬剂在小鼠肝、脾、脑组织中的药物含量显著增加。结论 紫杉醇纳米混悬剂的处方简单,制备工艺稳定,且具有良好的肝、脾靶向性,对减轻药物不良反应,降低心、肾毒副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田莉  李伟宏  王风云  刘俊保 《中成药》2023,(5):1403-1409
目的 制备辣椒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体外释药。以脂药比、固液脂质比、乳化剂(聚乙二醇硬脂酸酯15)浓度为影响因素,包封率、载药量为评价指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工艺。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辣椒素、物理混合物、辣椒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0.5%CMC-Na混悬液(15 mg/kg),于不同时间点采血,HPLC法测定辣椒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另取3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50 mg/kg盐酸雷尼替丁)、辣椒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组(15 mg/kg),给药7 d后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结果 最佳处方为脂药比18.5∶1,固液脂质比4∶1,乳化剂浓度1%,包封率为80.62%,载药量为3.96%,粒径为178.06 nm, Zeta电位为-36.14 mV,36 h内累积释放度为66.17%。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比较,纳米结构脂质载体tmax延长(P<0.05),Cmax、AUC0~t<...  相似文献   

12.
秦芳芳  彭有梅  苏海波  高守甲 《中草药》2022,53(13):3980-3990
目的 制备鞣花酸纳米混悬剂(ellagic acid nanosuspensions,EA-NPs),并考察在SD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EA-NPs。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稳定剂与药物用量比例、均质压力、均质次数为主要影响因素,粒径和多分散系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考察指标,采用Box-Behnken设计-效应面法优化EA-NPs制备工艺。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粉末衍射(XRPD)对EA-NPs进行表征,透析袋法考察体外释药情况。SD大鼠分别ig给予鞣花酸混悬液、物理混合物(比例同EA-NPs)和EA-NPs,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鞣花酸质量浓度,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EA-NPs的最处方工艺:以磷脂-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PVP)K30(2∶3)为稳定剂,稳定剂与药物比例4∶1,制备温度为25℃,均质压力73 MPa,均质次数为11次。EA-NPs呈球形或类球形,粒径为70~400 nm,平均粒径为(148.16±7.61)nm,PDI为0.089±0.014,ζ电位为(...  相似文献   

13.
丁玉  张艳慧  辛娟  崔琳  马春芬 《中成药》2023,(12):3865-3871
目的 制备岩白菜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熔融法制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以固态脂质种类、液态脂质种类、固液脂质比、脂药比、泊洛沙姆188浓度为影响因素,包封率、载药量、粒径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考察体外释药,测定稳定性,进行晶型分析。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岩白菜素、物理混合物、岩白菜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0.5%CMC-Na混悬液(60 mg/kg),于0.25、0.5、1、2、3、4、5、6、8、10、12 h采血,HPLC法测定岩白菜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优处方为固态脂质山嵛酸甘油酯,液态脂质油酸,固液脂质比4∶1,脂药比10∶1,泊洛沙姆188浓度2.0%,平均包封率为(84.16±1.57)%,载药量为(7.73±0.27)%,粒径为(215.53±18.04)nm, Zeta电位为-(37.56±2.03)mV。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在模拟胃液中240 min内累积释放度小于50%,在模拟肠液中36 h内为71.04%,并且在后者中12 h内稳定性良好。岩白菜素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于纳米结构脂质载体中。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比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以普罗布考为模型,研究纳米混悬液提高难溶性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高压乳匀法制备纳米混悬液;采用Zetasizer nano ZS90测定其粒径和ζ电位;采用Tecnai G220 S-TWIN观察其外观形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Inersil C8柱为色谱柱,乙腈-水(85∶15)为流动相测定其含量;以日本大耳兔为实验对象,测定其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结果 自制纳米混悬液中药物形态为类球形,载药量为101.04 mg·mL-1,粒径为364.9 nm,ζ电位为-24.1 mV;经影响因素和稳定性实验可知,纳米混悬液稳定性良好;血药浓度峰值较片剂提高了290%。结论 通过纳米混悬液技术,显著提高了普罗布考的生物利用度,该方法为解决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制备高良姜素纳米胶束,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薄膜水化法制备纳米胶束,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稳定性、体外释药。以水化体积、水化温度、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用量为影响因素,包封率、载药量、沉降率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工艺。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高良姜素、高良姜素自微乳、高良姜素纳米胶束的0.5%CMC-Na混悬液(40 mg/kg),于不同时间点采血,HPLC法测定高良姜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佳处方为水化体积20 mL,水化温度45℃,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用量220 mg,包封率为(95.42±1.14)%,载药量为(7.92±0.15)%,沉降率为(0.85±0.18)%,粒径为(78.76±5.94)nm, Zeta电位为-(33.40±1.28)mV。纳米胶束冻干粉在60 d内粒径、包封率无明显变化,模拟胃液、模拟肠液中其48 h内累积释放度高于原料药。与原料药、自微乳比较,纳米胶束tmax、t1/2延长(P<0.05,P<0.01),Cmax、AUC0...  相似文献   

16.
杨丽萍  李伟宏 《中成药》2023,(11):3520-3527
目的 制备桔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熔融-高压均质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以脂(单硬脂酸甘油酯)药比、泊洛沙姆188用量、Labrasol用量、均质压力、均质次数为影响因素,包封率、载药量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形态,测定溶解度、体外释药、稳定性,进行晶型分析。3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灌胃给予桔皮素、物理混合物、桔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不含Labrasol)、Labrasol+桔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桔皮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含Labrasol)的0.5%CMC-Na混悬液(50 mg/kg),于0.5、1、2、3、4、5、6、8、12 h采血,HPLC法测定桔皮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佳处方为桔皮素用量30 mg,脂药比15∶1,泊洛沙姆188用量1.0%,Labrasol用量0.16%,均质压力80 MPa,均质次数6次,平均包封率为(90.16±1.67)%,载药量为(5.66±0.24)%,粒径为(189.76±8.92)nm, Zeta电位为-(36.08±1.72)mV。固体脂质纳米粒增加了桔皮素在模拟胃液、模拟肠液中...  相似文献   

17.
张艳慧  董亚娜  谈秀凤 《中成药》2023,(10):3382-3386
目的 制备金丝桃苷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制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以固态脂质用量、液态脂质用量、表面活性剂(泊洛沙姆188)浓度为影响因素,包封率、载药量、粒径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测定冻干粉体外释药。12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胃给予金丝桃苷及其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0.5%CMC-Na混悬液(40 mg/kg),于0.5、1、2、3、4、4.5、5、6、8、10、12 h采血,HPLC法测定金丝桃苷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佳处方为固态脂质用量1 015 mg,液态脂质用量270 mg,表面活性剂浓度1.1%,包封率为89.92%,载药量为3.37%,粒径为162.56 nm, Zeta电位为-34.28 mV。纳米结构脂质载体48 h内累积释放度为71.77%。与原料药比较,纳米结构脂质载体tmax、t1/2延长(P<0.01),Cmax、AUC0~t、AUC0~∞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增...  相似文献   

18.
《中成药》2019,(6)
目的制备蛇床子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行为。方法制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后,测定其包封率、载药量、粒径、Zeta电位、体外释药行为。然后,大鼠分别灌胃给予蛇床子素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测定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粒径为226.25 nm,Zeta电位为-15.17 mV,包封率为88.17%,载药量为5.06%,24 h内累积释放度为77.12%。与蛇床子素组比较,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组T_(max)、T_(1/2)、C_(max)、AUC_(0~t)、AUC_(0~∞)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可有效改善蛇床子素体内吸收,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制备隐丹参酮滴丸,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熔融法制备滴丸。以PEG 4000与PEG 6000比例、基质与药物比例、冷凝温度、滴速、滴距为影响因素,成型率、质量差异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工艺。X射线粉末衍射进行晶型分析,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微观形态,测定溶解度、体外释药、稳定性。18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隐丹参酮、物理混合物、滴丸的0.5%CMC-Na混悬液(40 mg/kg),于不同时间点采血,HPLC法测定隐丹参酮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优处方工艺为PEG 4000与PEG 6000比例1∶1,基质与药物比例7∶1,滴速35滴/min,冷凝温度12℃,滴距7 cm,成型率为(94.86±1.18)%,质量差异为(8.89±0.72)%。隐丹参酮在滴丸中以无定形状态存在,溶解度提高至40.55倍,45 min内累积溶出度达94.74%。滴丸在6个月内外观、水分、最大质量差异、溶散时限符合2020年版《中国药典》要求。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比较,滴丸tmax缩短(P<0.05),Cmax、AUC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制备薯蓣皂苷元白蛋白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高压均质法制备白蛋白纳米粒,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测定其包封率、载药量、粒径、Zeta电位、溶解度、体外释药,分析其晶型、稳定性。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薯蓣皂苷元、物理混合物、薯蓣皂苷元白蛋白纳米粒的0.5%CMC-Na混悬液(30 mg/kg),于0.5、1、2、3、4、6、9、12、18 h采血,HPLC法测定薯蓣皂苷元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佳处方为薯蓣皂苷元用量60 mg,水相pH值8.5,白蛋白用量0.9 g,均质压力135 MPa,均质次数10次,包封率为93.59%,载药量为5.70%,粒径为163.72 nm, Zeta电位为-21.67 mV。白蛋白纳米粒溶解度高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模拟胃液、模拟肠液中其24 h内累积溶出率高于原料药。薯蓣皂苷元在白蛋白纳米粒中以无定形态存在,6个月内稳定性良好。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比较,白蛋白纳米粒tmax缩短(P<0.05),t1/2延长(P<0.05),Cmax、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