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期间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院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纳入2020年2月1日—2020年4月30日疫情期间309例医务人员,采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以网络调查形式展开调查,统计医务人员抑郁、焦虑、压力等发生率,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影响医务人员抑郁、焦虑、压力的危险因素。 结果309例医务人员中,80例有抑郁情绪(25.89%),98例有焦虑情绪(31.72%),55例存在压力(17.80%)。独生子女、月收入<5000元、治疗护理新冠肺炎是医务人员抑郁的危险因素(P<0.05);已生育、独生子女、学历大专及以下、疫情一线工作、治疗护理新冠肺炎是医务人员焦虑的危险因素(P<0.05),感染科工作经历是医务人员焦虑的保护性因素(P<0.05);独生子女、治疗护理新冠肺炎、进行外院支援是医务人员压力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期间医务人员抑郁、焦虑、压力等负性情绪均有一定发生率,医院可结合医务人员家庭状况、专业、工作经验等情况合理安排工作,并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以促进医务人员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医务人员风险感知能力及其心理健康现状,探究医务人员个体恐惧体验及自我效能感在医务人员风险感知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提高医务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使用新冠肺炎疫情风险感知量表(PRCPS)、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体中文版(DASS-2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新型冠状病毒恐惧量表对508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风险感知、抑郁-焦虑-压力及新型冠状病毒恐惧体验相互间均呈正相关(P<0.01),风险感知、抑郁-焦虑-压力与自我效能感间均呈负相关(P<0.01);自我效能感和个体的恐惧体验分别在风险感知与心理健康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7.7%和34.9%。结论:医务人员的风险感知水平可以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同时也可以通过医务人员的恐惧体验和自我效能感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社区医务人员的焦虑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1 040名社区医务人员进行测评。结果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分别为10.96%、13.65%,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4,P〉0.05;χ2=2.376,P〉0.05);工作年限越长和生活压力越大是焦虑情绪的危险因素(P〈0.05),初婚、与直系亲属关系越好和与朋友关系越好是其保护因素(P〈0.05);教育程度越高、生活压力越大是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P〈0.05),与非直系亲属关系越好、对家庭义务履行情况越好和公众对自身职业的态度越好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社区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早期心理干预,预防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新冠肺炎疫情下基层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方案和应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参与重庆市南岸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临床一线的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在线问卷调查,探索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基层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学历、职称以及疫情期间家庭关系是影响一线临床医务人员焦虑和抑郁水平的主要因素,硕士学历、副高职称和疫情期间家庭关系不满意的医务人员的焦虑/抑郁水平高于其他医护人员。结论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形势下,基层一线医务人员出现焦虑抑郁症状的比例较高,需要加强对其心理状况的关注,针对影响因素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应激预防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某三甲医院临床实习生在新冠肺炎疫情居家线上学习期间心理健康状况,以期全面掌握医学生在线学习情况及心理健康状况,为进一步完善学生居家教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HQ-9)及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对某三甲医院进行临床实习的5所院校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调查研究显示,PHQ-9得分为[1(0,4)]分,GAD-7得分[0(0,1)]分;居家线上学习医学生抑郁检出率为21.43%,焦虑检出率为12.24%;独生子女、大学本科、对在线课程不满意等因素是导致抑郁及焦虑的主要因素。结论 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学习医学生有心理健康辅导需求,教学管理部门需高度重视疫情防控期间居家学习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工作,有序开展疫情防控期间教学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中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知信行及其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2月18日—3月11日期间,利用自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知信行问卷及抑郁—焦虑—压力(DASS-21)量表,通过问卷星网络平台调查中学生对疫情防控的知信行及其心理健康状况.采用多变量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  相似文献   

7.
张群  周于  向慧  罗禹  覃青  黄颖  杨慧  杨正贵 《重庆医学》2021,50(2):318-322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贵州省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于2020年2月14日至3月6日通过问卷星和填写纸制问卷对贵州省内医务人员进行调查,严格筛选整理问卷,...  相似文献   

8.
背景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作为重大应激事件,可能会影响部队战斗力,有必要调查疫情下基层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心理干预提供依据.目的 调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状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0年2月8日-?2月15日,选取28663名基层官兵,利用网络远程完成一般情况调查表、广泛性焦虑量表、心理健康自评问卷、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的调查和评估.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其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结果 参与测评人员平均年龄(23.76±4.65)岁,男性27121名,女性1542名.28663名被试者中焦虑检出率10.97%,其中轻度焦虑占8.34%(2491/28663),中度及重度焦虑占2.62%(752/28663);应激检出率为5.32%;失眠检出率为11.67%,轻度失眠占9.49%(2720/28663),中度及重度失眠占2.18%(625/28663).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自评健康状况、性别、婚姻状况、担心感染新冠病毒以及教育程度对于焦虑、应激及失眠均有影响(P均<0.05),其中自评健康状况、性别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下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状态普遍较好,自评健康状况差者和女性相对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期间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医院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纳入2020年2月1日—2020年4月30日疫情期间309例医务人员,采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以网络调查形式展开调查,统计医务人员抑郁、焦虑、压力等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并分析上海市社区居民焦虑症状及影响因素,为开展社区心理健康防治工作和制定精神卫生政策提供信息和依据。方法采用统一设计的结构化问卷于2016年8~12月对上海市三个社区3502名居民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及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相关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和患者健康问卷(PHQ-9)抑郁症状群量表)。基于Andersen模型对影响因素分类,采用多元Logit回归分析焦虑症状影响因素。结果调查人群焦虑症状阳性率为11.1%,焦虑症状显著影响因素依次是抑郁症状、宗教信仰、文化水平、职业、政府救助状态、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资源(P<0.05)。结论社区居民患焦虑障碍风险较高,且与抑郁症状共病现象严重。人口学特征、社会文化等倾向性因素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资源等能力因素对焦虑症状产生显著影响,应将焦虑症状筛查及早纳入社区心理健康预防服务体系,关注重点人群,降低焦虑等常见心理障碍发病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房医护人员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心理评估及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医护人员70例,应用情绪自评量表(DASS-21)、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简易应对方式量表进行调查,采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探讨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医护人员70例中存在焦虑情绪62例(88.6%),无焦虑8例。焦虑组与非焦虑组在职称、睡眠评分、消极应对评分、压力评分、抑郁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抑郁、睡眠质量低下、消极应对方式是焦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医护人员普遍存在焦虑情绪,应高度关注医护人员的心理状况,努力改善其睡眠质量和应对方式,加强心理疏导,保障以最佳状态投入疫情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疫情期间承担基层工作的一线医务工作者心理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量表(PHQ-9)、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7)、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上海市2200名承担疫情防控工作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临床医生、护士、防保人员、行政人员等进行调查。结果回收有效问卷2150份,其中44%、43%、36%的医务工作者存在抑郁、焦虑、睡眠问题。医务工作者抑郁、焦虑情绪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女性、年龄<40岁、工作年限少于15年、防保人员及行政人员更易产生抑郁、焦虑情绪及睡眠障碍。结论COVID-19疫情期间,上海地区基层医务工作者抑郁、焦虑情绪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特定的医务工作者更易产生抑郁、焦虑情绪及睡眠障碍,应针对目标人群给予更多社会关注与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全科医生心理及睡眠状态,为下一步针对性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方便取样法,选取2020年2月13日—3月10日期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海医院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全科医生作为观察组,未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普通医生作为对照组,使用问卷星进行一般资料、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GAD-7)、患者健康问卷(PHQ-9)、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的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组医生的年龄、性别、婚姻、工作年限及受教育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全科医生焦虑评分高于未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普通医生(P=0.010),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全科医生抑郁评分高于未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普通医生(P=0.001)。全科医生的睡眠评分[(7.76±3.85)分]略高于普通医生[(6.13±2.91)分],但2组医生睡眠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2),全科医生的日间功能障碍评分高于普通医生(P=0.001)。与中国常模睡眠总分[(3.42±3.57)分]相比,2组医生的睡眠评分明显偏高(均P<0.001)。全科医生焦虑、抑郁程度均高于普通医生(均P<0.05)。 结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全科医生存在焦虑、抑郁情绪以及睡眠障碍,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农村基层医院医务人员个性与情绪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问卷对东莞市某镇医院98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结果 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的16PF各因子有性别和年龄差异,农村基层医务人员焦虑、抑郁的检出率分别为10.20%,和25.50%,多因素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影响焦虑的重要因素是适应与焦虑和工作性质,影响抑郁的重要因素是恃强性、紧张性、兴奋性与工作性质。结论 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存在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焦虑、抑郁的发生与个性特征有关联。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持续变异,国内新发疫情不断出现,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新冠疫情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精神心理健康,还会导致家属、医务人员、大学生、青少年、儿童、甚至普通人群的精神心理问题明显增加。目前我国新冠疫情形势复杂,公众面临着病毒感染或再次感染的新威胁和疫情对个人的工作、学习、经济收入等各方面的严重影响,与疫情相关的精神心理问题仍非常突出。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和卫生机构在实施疫情防控工作过程中,非常重视公众的心理健康工作,如何紧密配合我国疫情防控要求,提高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水平,保证后疫情时代下公众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幸福水平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在总结前期新冠疫情相关的精神心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后疫情时代精神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皮肤科医务人员的焦虑情绪,以期为今后的心理疏导和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笔者医院皮肤科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定患者焦虑程度,并对于检出的焦虑者进行综合心理干预。结果 皮肤科医务人员SAS评分为(40.66±7.84)分,焦虑症状检出率为14.93%,其中女性SAS评分高于男性,女性焦虑情绪检出率高于男性,护士SAS评分高于医生。检出焦虑的医务人员平均SAS评分在接受综合心理干预后由59.45±6.97降低至40.32±7.88(P<0.001)。结论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环境,皮肤科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女性和护士的焦虑检出率较高。以呼吸放松训练,正念疗法及音乐聆听三位一体的综合心理干预是应对焦虑,促进心理健康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索疫情应激状态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 素,为采取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自编新冠肺炎知识认知行为表、广泛性焦虑量表和抑郁症状群 量表,对3881名广东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9.47%的大学生对 COVID-19的认知程度高;焦虑情绪发生率是26.60%,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焦虑发生率分别是23.19%、2.71%、0.70%;抑郁情 绪发生率是21.16%,其中轻度、中度、中重及重度16.98%、3.17%、1.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对COVID-19的认知 越高、日后将改变卫生行为越多是大学生焦虑和抑郁情绪越少,现所在地农村、非医学专业、疫情信息中负面信息接收量占一半 以上的易产生焦虑情绪,女性、现所在地近郊、有饮酒史、疫情信息中负面信息接收量占一半以上的易产生抑郁情绪(P<0.05)。 结论 COVID-19疫情下,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及抑郁心理问题,抑郁与焦虑呈高度相关,且不同程度焦虑和抑郁情绪的 影响因素不完全相同,高校及有关部门应对大学生进行精准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下护理人员的心理状况及相关因素,以便针对性地给予心理援助。方法: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475名护理人员进行网络问卷调查。使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因素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研究调查对象的不同人口学特征,以及各自变量对护理人员的心理是否产生影响。结果:护理人员焦虑症情绪检出率为25.89%,抑郁情绪检出率为49.68%。焦虑得分和抑郁得分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26。结论:武汉抗疫一线护理工作者焦虑、抑郁程度显著高于非一线护理工作者。发热门诊与重症病房护士焦虑、抑郁程度显著高于普通病房护士。因此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以保障护理工作者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9.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暴发给社会公众带来负面情绪,围孕期女性则受到日常应激事件和疫情应激事件的双重影响。通过对90项症状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伯恩斯抑郁症清单(BDC)、GAD-7焦虑症筛查量表5个标准化问卷的项目抽取,编制疫情期间围孕期女性心理状况调查问卷,对549名处于围孕期的女性进行网络数据调查,以期了解围孕期女性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发现围孕期女性在量表总分上出现49.9%的阳性筛查率,自评状况弱于家人;围孕期女性在居住地、身体状况、经济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用心理健康量表总分作为因变量,三个因素加上自评状况进入逐步回归模型;三成以上围孕期女性需要得到医疗、经济、心理援助。研究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围孕期女性的敌对情绪和抑郁情绪明显;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改善围孕期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疫情期间,围孕期女性需要自我觉察和加强心理免疫。  相似文献   

20.
宋羽雅  赖炘懿  林洁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23,53(2):166-172,封三
目的:了解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及时有效地开展相关心理健康预防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于2022年3至4月采用方便取样方法,通过问卷星对581名温州市一线抗疫医务人员在线施测一般资料问卷、工作压力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工作-家庭冲突问卷、抑郁-焦虑-压力量表简版(DASS-21)以及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ISI),共回收558份有效问卷。通过一般资料问卷、DASS-21量表以及ISI量表评估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现状,并就人口学变量作差异比较;同时,利用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探索其心理健康的潜在影响因素。结果:所有受试的一线医务人员中,280 人(50.18%)存在焦虑症状,272 人(48.75%)存在抑郁症状,356 人(63.80%)存在失眠问题。女性一线医务人员的焦虑得分显著高于男性(P <0.05);本科及以下学历、护士以及身体状况较差的一线医务人员的焦虑(P <0.01)、抑郁(P <0.05)与失眠(P <0.01)得分显著高于高学历、其他职业与身体状况较好者;工龄为3 年及以下的一线医务人员的焦虑(P <0.001)、抑郁(P <0.001)及失眠(P <0.001)得分显著低于工龄更长者。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身体状况较差(β=2.72,P <0.01;β=2.50,P <0.05;β=2.54,P <0.01)、工作压力较高(β=1.29,P <0.001;β=1.29,P <0.001;β=0.61,P <0.001)以及工作-家庭冲突较大(β=1.04,P <0.001;β=0.89,P <0.01;β=0.66,P <0.01)是疫情常态化期间一线医务人员焦虑、抑郁与失眠的风险性因素,较高的社会支持(β=-0.30,P <0.01;β=-0.51,P <0.001;β=-0.24,P <0.01)是三者的保护性因素;工龄为>3~5年(β=2.77,P <0.01)以及>5~10年(β=2.16,P <0.05)分别是抑郁和失眠的风险性因素;护士(β=-2.34,P <0.01;β=-1.39,P <0.05)是焦虑和失眠的高风险人群。结论:在疫情常态化时期需要高度关注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建议政府带头联动多方,通过降低一线医务职业压力,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的正向 作用,开设个性化心理援助等心理服务以完善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预防与干预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