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认为对慢性病的治疗往往应"三分治,七分养"。对顽固性心衰除药物治疗外,还应加强日常调养。笔者根据刘中勇教授在临床上多年专注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经验,用于心衰患者的日常管理,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型,制定相应的调养原则和方法,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刘中勇教授认为老年性高血压病与肝密切相关,在治疗时应重视调肝,并独创调肝活血稳压饮,临床颇具疗效,能够很好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本文介绍了刘中勇教授运用调肝活血稳压饮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3.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临床可分为慢性心衰和急性心衰。中医药在慢性心衰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临床优势显著。徐浩教授认为本病病机可用“虚”“瘀”“水”概括,气虚贯穿疾病发展的始终,是疾病发展的重要因素。心衰病之“虚”当为胸中大气下陷,除补气外,尚应“下者举之”,应用升陷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疗效显著。徐浩教授应用升陷汤治疗慢性心衰的辨证要点为气短不足以息、动则尤甚,并根据临证情况辨证加减。  相似文献   

4.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病情复杂,预后极差,其死亡率高,是对人类危害较大的疾病之一。刘中勇教授认为,心衰病为本虚标实,气阳亏虚为本,痰饮、瘀血为标,病位在心,与脾、肾密切相关。在临床治疗时重视补肾健脾,温阳利水,运用补肾启枢强心饮,能很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疗效确切,其治疗经验能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刘中勇教授基于多年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认为其病位在心,然责在脾肾,脾肾同病,肾阳无力气化、脾失运化导致水液失调;先天不足,无以充养后天之本,后天虚损,难以滋养先天,导致机体虚损,继而影响心之功能,发为心衰。针对此提出以补肾启枢之法治疗心衰,在心衰的治疗及预后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效果,其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刘中勇认为,心衰病病性为本虚标实,阳气亏虚为本,水饮、瘀血为标,并据此确立益气活血之法,运用益气活血通脉方,能较好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治疗经验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临床观察出发,认为在慢性心衰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出现明显的大气下陷证和中气下陷证,二者症状表现与治疗确有不同。在慢性心衰病的不同发展阶段,"气"表现为不同的特点,故从慢性心衰大气下陷证和中气下陷证的渊源、临床表现、应用辨析其异同,提出二者的代表方升陷汤和升降汤各有其特点,并从方剂的组成、功效方面阐释在不同的心衰阶段如何遣方用药,为临床辨证化繁从简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苗药心衰贴膏治疗心肾阳虚证型慢性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心肾阳虚证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苗药心衰贴膏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前后中医证型疗效和BNP相关指标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型疗效、NT-proBNP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苗药心衰贴膏在治疗心肾阳虚证型慢性心力衰竭中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彭琴文 《河北中医》2016,(9):1432-1435
慢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慢性心衰),是指由于各种器质性或功能性心脏病,使心排血量减少所致的心功能不全的复杂临床综合征。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心衰的相关证候,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气虚阳虚为本,血瘀水湿等为标。近年来大量临床文献表明,中医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文阐述了中医对慢性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就近几年来中医对慢性心衰的临床治疗进展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0.
慢性心衰中医分期分级临床辨证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临床长期利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心衰的相关研究和体会,探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医对慢性心衰的临床分期分级。根据不同的发病阶段,中医可以把慢性心衰分为早、中、晚3期,慢性心衰早期以气虚血瘀证多见,慢性心衰中期以气阴两虚兼血瘀证多见,慢性心衰晚期以阳虚水泛证多见。并进一步探讨中医辨证分型与心功能的关系,更好的指导中医对慢性心衰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张毅  张军 《光明中医》2023,(9):1666-1669
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衰是一种复合型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病死率高。在中医学上,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衰与消渴病合并水肿、心悸、喘证及痰饮等有关。张军教授通过对中医相关文献的研读和多年的临床治疗经验,认为此病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和阴虚为主;标实常见瘀血和痰浊,病变的主要脏腑是心、脾、肾。并且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特点提出其基本证型主要有气虚血瘀、阳虚水泛、痰瘀互结等,其中以气虚血瘀型最为常见。因此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心衰(气虚血瘀型)的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以益气、活血、化瘀为基本治疗方法。对于减轻患者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以及降低病死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克清  李相中 《光明中医》2022,(21):3880-3882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由于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属于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临床常见疾病。该疾病病死率高,临床治疗多未能取得理想效果,而中医在治疗慢性心衰患者中具有一定优势,李相中教授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其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慢性心衰以气虚、阳虚、阴虚为本,瘀血、水饮内停为标,具有虚实夹杂、标本俱病的特点,因此需以心肝脾肺肾五脏同调,攻补兼施,选用益气养阴、温阳利水、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李教授针对病症进行辨证分型,随证创制不同组成方加减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张道亮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临床常见病。现代医学对心衰的研究有长足的进步,但在治疗上仍缺乏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作为一线药物的利尿剂、强心甙、血管扩张剂都有较大的毒副作用,且远期疗效亦不肯定。张道亮教授行医三十余载,学验俱丰,对心血管疾病尤有研究,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张师感悟出慢性心衰证治:应以中医脏腑学说为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陆曙教授治疗心衰病的经验。方法:通过长期跟师侍诊,整理资料,结合典型病案分析陆曙教授治疗心衰病临证思路。结果:陆曙教授认为心衰病的病理本质为本虚标实,临床治疗时主张分期论治,辨清标本缓急。结论:陆曙教授采用分期论治心衰病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参仙益心汤治疗心肾阳虚型慢性心衰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心肾阳虚型慢性心衰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参仙益心汤,疗程为4周,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心功能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NT-pro BNP、6min步行试验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参仙益心汤配合西药常规治疗慢性心衰疗效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抗心衰西药规范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黄芪、党参、丹参、川芎等),疗程为4周.对比心衰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NT-proBNP浓度以及超声心动图左室舒末内径(LVEDD)、左室收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47%,对照组总有效率76.31%,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NT-proBNP浓度、LVEDD、LVESD、LVEF%治疗后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P<0.01).结论: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气虚血瘀证,可减轻患者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刘中勇教授基于多年临证经验,认为心悸的产生与脾的功能失调关系紧密,临床治疗心悸应从脾入手,具体治法有益气健脾养心、疏肝健脾宁心、清热化痰稳心,收效显著,其经验值得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冠心病伴慢性心衰气阴两虚证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07-2012年间在我院做治疗的冠心病伴慢性心衰气阴两虚证患者64例为对照组;做参麦注射液治疗的患者64例为实验组。观察冠心病伴慢性心衰气阴两虚证的治疗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2.8%,而实验组有效率为56.7%。实验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参脉注射液临床上用于治疗心力衰竭和冠心病取得较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舒郁散治疗慢性心衰合并抑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慢性心衰合并抑郁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均予以慢性心衰常规治疗,研究组加用舒郁散。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汉密尔顿(HAMD)抑郁量表积分、血清hs-CRP、血浆BNP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HAMD抑郁量表积分、血清hs-CRP及血浆BNP水平的下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舒郁散治疗慢性心衰合并抑郁症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刘中勇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与研究,擅于运用中医辨证,尤精于辨治高血压病。本文介绍了刘中勇治疗高血压病4…则验案并进行分析,总结其临证辨治高血压病的经验,以期对读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