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兆定 《辽宁中医杂志》2003,30(10):806-806
“肺为贮痰之器”一句见于明·李中梓《证治汇补·痰证》云 :“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因此 ,其认为“肺为贮痰之器”是指肺为贮有脾生之痰的容器。此论一出 ,即受到不少医家的推崇 ,如清·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上卷》中就有“肺为贮痰之器 ,脾为生痰之源 ,肺虚则痰不易化 ,脾虚则湿不能运。”现在 ,亦有不少医者认为 ,此为诊治痰证的一条重要思路 ,并有人认为 ,“凡治痰 ,不仅要宣肃肺气 ,助痰液排出体外 ,更须治脾健脾补气 ,促其运化 ,以杜绝生痰之源”。然而 ,笔者认为 ,“肺为贮痰之器”此说欠妥 ,今试浅论之 ,…  相似文献   

2.
浅谈临床中的无形之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痰为百病母”,分成有形之疾与无形之痰。无形之痰又称内痰,可随气而行,随气滞而凝聚,五脏六腑皆有,从而产生各式各样的病症。如狂病治以涤痰;眩晕从痰论治;中风化痰为要;肿瘤之因亦寓痰,从痰论治,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3.
浅谈从痰论治中风后遗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人经急性期抢救神志清醒后,多留有或轻或重的后遗症。此时若治疗及时得当,可使相当一部分病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有的尚可继续参加工作、劳动。若延误或治疗不当就可能留有终身残废。所以在中风病的防治中,后遗症的治疗亦是较关键的环节。笔者临证工作10余年,对本病从痰论治,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加入化痰药获效较佳,现浅谈体会如下。中风的成因,虽有虚、火、风、痰、瘀等之分别,但以痰湿为多见。中风病人以肥胖者居多,胖人多痰湿,而胖人常喜食酒腻肥甘,聚湿生痰,壅塞中焦,脾失健运,痰郁化热,痰热阻滞经络,蒙蔽清窍;或…  相似文献   

4.
痰分有形与无形,有形之痰如咳喘吐出,此以脾湿为主,多见于肺系病证,临证时主要从痰的颜色、数量、质地等方面进行辨别论治,有较强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中风病是一类临床的常见和多发疾病,在西医可归类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自古代起,就有很多医家对于中风的诊治以“痰浊”“瘀血”因素展开论述。近五年以来,随着对中风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痰、瘀”角度论治中风疾病的论述愈发普遍。导师在临床工作中同样发现“痰、瘀”两者已变成中风疾病的基本致病因素,“痰”与“瘀”两者既为病理产物、又为致病因素,相互促进。故治疗上也应注意痰瘀同治。笔者通过收集相关文献,简要论述古代与近现代的医家对于中风疾病中痰瘀理论的理解;通过整理相关临床试验研究,观察痰瘀并治方法对于临床疗效的影响;通过总结分析中风病各个时期的理法方药,来论述以“痰、瘀”角度论治中风疾病的近现代研究进展,以期为中风疾病的诊疗与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6.
对于痰的认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认为:自呼吸道产生而排出的涎液谓之痰,这是常说的狭义之痰、有形之痰,而中医理论又不仅限于肉眼可见之痰,更多的是指概念意义上的痰一无形的、无处不在的、蛊惑为病的痰,这是指广义的痰。痰是体内水湿津液代谢异常,停聚而成的病理产物。同时又可作为新的致病因素,引起更广泛的病理变化。痰证的病机主要为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调,以致水湿津液代谢障碍,凝聚变化而成。痰证具有病种广泛、复杂多变、病症怪异等临床特点。中医学中疑难杂症和危重急症多责之于痰证。  相似文献   

7.
“痰”,为津液凝聚而成。究其原因系膏粱厚味,酿成湿浊,“聚于胃”,导致水州(脾胃)传输不利,不能运化水谷为精微,而成为不归正化的病理产物。即所谓“痰因食(湿)致”,“脾(胃)为生痰之源”。究其根本为肾气(阳)之虚,不能温煦(气化)而水泛为痰。“痰”之形成,尤关于肺气之宣发肃降失职,则气逆而咳,随气逆(咳)而排出体外也。  相似文献   

8.
膜性肾病是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理类型之一,为难治性肾脏疾病,病程长且容易发作,大量蛋白尿,高 度水肿、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等为其主要症状表现。中医认为此病病因复杂,以本虚为主,虚与实相互夹杂共同致病。 本病病位在肾,与脾肺关系紧密,且致病因素广泛。文章从痰论治膜性肾病,并从痰湿,痰浊,痰瘀辨证论治该病,从病 例分析总结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9.
痰是津液不从正化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同时又是致病因素。古代医家认为怪病多痰,类似肿瘤之疾病亦从痰论治颇多,现代医家从临床实践出发,结合实验研究证实,亦认为肿瘤与痰关系密切,从痰进行治疗效果斐然。目前在肿瘤转移中现代研究证实粘附分子的表达异常是其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我科的从痰论治临床观察以及实验研究,我们认为在肿瘤转移中痰与粘附分子理论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光明中医》2021,36(13)
介绍罗宏伟主任从痰论治杂病的经验。罗宏伟主任认为人体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液气化失司,津液凝聚而成痰。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可随经络而上下游离,而发生诸多疾患,故多种杂病均可从痰论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是痰产生的根本,治痰当不离脾胃,应以健脾助运、化痰理气为基本治法。治疗的同时,还需要患者配合生活调摄才能促进病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薛汉荣教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视“肾为生痰之本”,认为肾虚为痰浊产生的重要内因,当辨清肺、脾、肾之间的生理病理关系,临证擅以“理肾”为治疗大法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达到“不必降痰而痰自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从中风高危因素的发生和中医证候学研究,中风的临床证候学研究以及历代治疗学研究等角度论证从痰论证中风的重要性,认为从痰论治中风,注重痰浊的致病作用,更符合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通过治痰治疗中风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论痰瘀与五脏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痰饮与瘀血是津血不归正化的病理产物。其形成、转化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然历代医家论痰饮水湿,多责于肺脾肾,而对心肝重视不够;论瘀血,多责于心肝脾,而对肺肾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以五脏为纲,就痰瘀与脏腑的关系作了探讨。认为病理情况下,五脏可生痰,五脏能生瘀,痰瘀同病与五脏密切相关。因而,论治痰瘀相关病证应重视调节脏腑机能;换言之,论治脏腑病时,痰瘀同病,须痰瘀同治,方可取效。  相似文献   

14.
理痰汤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组方芡实、清半夏、黑脂麻、柏子仁、生杭芍、陈皮、茯苓片,主治痰涎为患.张氏用之"屡次能建奇效","即痰证垂危,服之亦可挽救".此方组方精妙,尤以芡实的应用独具匠心,现将其治疗思路浅析如下. 1 肾失封藏,痰涎内生 自先秦迄金元,中医学对于痰的成因,基本上囿于脾胃、脏腑之气化营运,治则主要是健脾、肃肺、化痰.到明代,痰病学说才有了全新的发展,其显著突破首先是王节斋提出的"痰之本肾也,原于肾"之说,在痰病理论发展上独树一帜.更值得注意的是,张景岳云:"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盖脾主湿,湿动则为痰;肾主水,水泛亦为痰.故痰之化无不在脾,痰之本无不在肾."  相似文献   

15.
治痰体会     
刘静  傅杰 《江西中医药》2010,41(3):57-58
痰是水津不归正化的产物,既是一种致病因素,又是一种病理产物。痰之成因从内责之中阳素虚,脾失健运,转输无权,上不能升输养肺以通调水道,下不能降归肾以蒸化开合,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津液输布、排泄失常以致水湿停聚而成。从外则或因外感六淫,阻碍气化,多因六淫化热,津液受其煎熬而成,或由于六淫化寒,津液凝滞而成;  相似文献   

16.
肺系疾病多见痰证,痰者由体内津液代谢紊乱所致,乃人体气化失常的产物.肺之病变以肺之气为中心,而气与痰又有内在联系.但肺病的治疗不能不治痰,也不能专治痰或专治气,应抓住痰这个主症,即肺病者,宜从痰论治,而痰者,宜从气而治;其次,治痰先治气,治气即调气,从气调肺,亦是遵循肺乃气脏的本意,将肺病与气、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辨治...  相似文献   

17.
痰是肺系疾病常见的致病因素。肺胀多为久患肺病之后期,肺气已虚,且累及脾肾,肺脾肾的虚损均影响津液的输布,致痰多为患,故气虚痰阻可贯穿于肺胀病程的始终,肺脾肾的虚损也成为气虚痰阻的根本原因。因此,肺胀的治疗以祛痰治气为本,而调理肺脾肾为治本之法。  相似文献   

18.
痰证泛指痰延停留于体内的病证。多因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吸收、排泄障碍所致。一般均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尤与肺脾二脏关系密切,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痰证的治疗应掌握以下原则和方法: 1、治痰先补脾,脾健痰自化。李中梓《医宗必读》曰:“按痰之为病……皆因湿土为害,故先哲云:‘脾为生痰之源’……故治痰先补脾,脾复健运之常而疾自化矣。” 2、温脾强肾,为治痰之本。张荣岳云:“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虚而然,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原,水泛为痰也。在牌者,以食饮不化,土不制水也……故治痰者,必当温脾强  相似文献   

19.
从痰论治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文涛  王倩  闫咏梅 《河北中医》2011,33(5):697-698
中风病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均高,日益引起医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痰既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是一种继发的致病因素,是临床多种疾病的重要病因。古今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中风的形成、发展与痰有密切关系,痰在中风发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从痰论治中风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百病多由痰作崇”,杂病也不例外。如:高血压病肝阳挟风痰上扰;心脑血管病痰瘀胶结,引起脑血栓淖中或偏瘫;或心肌梗塞、心包积液而致胸痹心衰;肝胆湿热痞积,出现腹水及阻塞性黄疽;恶性肿瘤常见咯吐痰血及粘液等症。余若痫证、精神病、眩晕、失眠等一系列症候都与疾饮作崇有关。故当从痰论治,现阐述如下。l从痰论治重在肺脾肾(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眈,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即指出了水液的运行与脾肺肾三脏有关,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即可使水液积聚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