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直接前方入路与标准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在夏邑县人民医院治疗的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前方入路组(直接前方入路)与外侧入路组(标准外侧入路),各40例,比较两组临床指标与髋关节功能。结果前方入路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第1天引流量均少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髋臼假体前倾角、髋臼假体外展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各时间段,前方入路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行经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利于改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改良Hardinge入路与Supercap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对比及对运动及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6月莱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不同入路手术方式分为改良Hardinge入路组60例和Supercap入路组60例,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髋关节功能、假体植入效果以及运动情况。结果:改良Hardinge入路组手术时长短于Supercap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切口长度多于Supercap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改良Hardinge入路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低于Supercap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w、2 w、1个月时改良Hardinge入路组起立与行走测试用时均明显高于Supercap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髋臼外展角、偏心距、髋臼前倾角以及双下肢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Hardinge入路与Supercap入路半...  相似文献   

3.
干子阳  尚希福  陈敏  吴科荣  张贤祚 《安徽医学》2018,39(11):1359-1362
目的 比较侧卧位直接前侧入路(L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合并髋关节强直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中国科学与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关节强直的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LDAA组和PLA组,每组各32例。LDAA组采用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PLA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引流量、下床时间,术后第1、3、6月髋关节Harris评分(HHS),术后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中股骨骨折,术后髋关节脱位、感染、假体松动以及异位骨化)。结果 LDAA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术后Harris评分、术后VAS评分均优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术后6个月为止,PLA组出现髋关节脱位2例,Brooker 1型异位骨化8例。;LDAA组出现术中股骨大转子骨折1例,Brooker 1型异位骨化2例。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PLA手术入路比较,LDAA入路治疗AS合并髋关节强直患者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术后康复较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方式全髋关节置换后患者早期步态分析差异化特征。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2月—2022年2月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6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前入路组81例患者采用直接前入路方式,侧入路组82例患者采用外侧入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步态参数、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前入路组、侧入路组术后1、3、6个月的步态参数(步长、步速、步频)、患肢单支撑时间、单支撑时间占步态周期百分比、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有改善,SI、VAS评分水平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1、3个月,前入路组指标改善均优于侧入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前入路组与侧入路组在上述参数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入路和外侧入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和步态参数,缓解患者疼痛不适。术后3个月直接前入路方式患者步态恢复程度和髋关节恢复程度均明显优于外侧入路,术后6个月后两种入路方式患者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陕西医学杂志》2020,(4):435-438
目的:探究不同入路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其关节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行髋关节置换术的86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选择的手术入路将其分为前外侧入路组(47例)与后外侧入路组(39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对比两组患者术后6周、3个月及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最后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髋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及生活质量评分(SF-36)进行对比。结果:①前外侧入路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②前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后6周、3个月及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③术前两组患者髋关节主动活动范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外侧入路组患者髋关节伸展、外展、内外旋角度均大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④术前两组患者SF-36各维度得分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外侧入路组患者得分明显高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组能够显著减小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创伤、术中出血量,同时能够加快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改善其关节功能,同时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颈移位骨折老年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济源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94例股骨颈移位骨折老年患者,依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接受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接受前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统计手术前、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前外侧入路与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均能显著改善股骨颈移位骨折老年患者髋关节功能,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缩短手术用时及切口长度,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6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采取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1 d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1、3、7 d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1 d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5%(2/32),低于对照组的25.00%(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后外侧入路相比,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效果显著,能够减小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引流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轻术后疼痛程度,以及提高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患者71例。依据所采用的手术入路分为直接前入路组(n=33)与后外侧入路组(n=38),通过分析术前术后血常规及术中出血资料,计算并比较两种术式隐性失血的差异。结果 两种入路的显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上,直接前入路组均显著低于后外侧入路组(P<0.05)。两种入路在术后接受输血治疗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后外侧入路比较,全髋置换术中采用直接前入路能显著减少隐性失血量与总失血量。  相似文献   

9.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6):560-563
目的:对比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应用侧卧位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的中短期疗效。方法:将4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成DAA组及对照组,患者均接受人工双极头生物型假体半髋关节置换术,DAA组采用侧卧位直接前入路,对照组采用后外侧入路,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1);DAA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时髋关节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1);术后1、3、7 d,DAA组患者VA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1);术后6个月内,DA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中应用DAA的中短期疗效优于后外侧入路,能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侧卧位改良直接外侧入路与改良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3年1月三亚中心医院收治的102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接受侧卧位改良后外侧入路,研究组接受侧卧位改良直接外侧入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疼痛程度、血清学指标、髋关节功能、平衡功能及并发症。结果 研究组切口长度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下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③两组患者VAS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2 h、术后24 h、术后48 h的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的PCT、CRP、ES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患者PCT、CRP、ESR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术后PCT、CRP、ESR评分低于对照组;③两组患者PCT、CRP、ESR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出院当日、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UCLA髋关节系统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UCLA评分、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患者UCLA评分、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出院当日、术后1个月UCLA评分、Harris评分比对照组高;③两组患者UCLA评分、Harris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出院当日、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平衡功能评分(BBS)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的BB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患者BB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出院当日、术后1个月BBS评分比对照组高(P <0.05);③两组患者BBS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相比于侧卧位改良后外侧入路,侧卧位改良直接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效果更佳,可改善患者平衡功能与髋关节功能,促进术后康复,减轻软组织损伤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大粗隆切口与前切口在初次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特点。方法100例首次全髋置换患者,手术入路为经大粗隆和前切口的各50例,术后随访一年进行回顾性研究。包括病因、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与前切口比较,经大粗隆切口全髋置换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康复期较长,出血较多。两组术后(6月及1年后)髋关节功能改善和异位骨化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手术切口的选择对髋关节置换的术后功能无影响,但前切口在初次全髋置换术中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比较前外侧入路和后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中的疗效,为临床手术人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2006-08~2011-05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分析,选择符合条件的152例(161髋)纳人研究。其中髋关节传统后外侧入路手术79例(A组,82髋),髋关节改良前外侧入路手术73例(B组,79髋)。随访时间为15个月-5年,平均4.3年。统计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下床行走时间、住院f5、术前后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B组在手术时间、切1:3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日、术后下床行走时间等疗效指标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术后假体脱位、神经麻痹、术后Harris评分及术中术后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假体松动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前外侧人路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早期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早期进行关节功能恢复锻炼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该手术方式降低了假体位置不当导致关节脱位的风险,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在适应证相同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选择髋关节改良前外侧入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浅谈前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将40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试验组则采用前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试验组术中输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值得予以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杨业静  刘阳 《海南医学》2014,25(6):819-821
目的对比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改良Hardinge入路和改良Watson-Jones入路在髋关节疾病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75例我院收治的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关节疾病患者,随机分为H组(38例)和w组(37例),分别经改良Hardinge入路和改良Watson—Jones入路。详细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H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时间和切口长度均较短,且术中出血量少于W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获得明显提高(P〈0.05),术后3个月w组的Harris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显著优于H组(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出现伤口感染、血管神经损伤、深静脉血栓或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结论改良Hardinge入路和改良Watson-Jones入路均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取得满意效果,其中改良Watson-Jones入路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宋玉光  叶蜀新  江伟 《重庆医学》2012,41(20):2032-2033,2035
目的比较前外侧入路(ASA)与后外侧入路(P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该院2000年2月至2008年4月经P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85例92髋,男47例51髋,女38例41髋;年龄55~85岁,平均年龄72.5岁;体质量指数(BMI)18.2~25.1kg/m2,平均21.1kg/m2。股骨头缺血坏死35髋,骨关节炎5髋,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52髋,骨水泥固定48髋,生物型固定44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1.5分。同期采用常规A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70例76髋,男39例42髋,女31例34髋;年龄53~88岁,平均71.9岁;BMI 19.5~26.2kg/m2,平均20.5kg/m2。股骨头缺血坏死29髋,骨关节炎4髋,老年股骨颈移位骨折43髋,骨水泥固定40髋,生物型固定36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1.3分。有1例因为过于肥胖,由原计划的ASA改为PSA,该病例没有被纳入研究。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髋臼假体角、手术关节的脱位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16~36个月,平均23.4个月,所有病例均无神经损伤并发症,ASA组出现1例感染,手术2年后行翻修手术,PSA组有2例死亡,PSA组有1例尿管连接处脱开,污染了切口。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切口长度PSA组为17.0cm,ASA组为13.0cm。手术时间PSA组平均为80min,ASA组平均为65min。住院时间PSA组为18.5d,ASA组为13.2d。术后影像学中髋臼假体角,PSA组的前倾角为22°,ASA组的前倾角为10°。PSA组有4例出现1~2次脱位,ASA组无脱位发生。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髋臼假体前倾角、手术后关节脱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除部分肥胖患者外,选择AS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在相对较短的切口下和相对较少的手术时间内完成手术,达到缩短住院时间和减少手术后假体脱位发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前外侧入路(anterolateral approach, AL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疗效,了解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贵州省人民医院骨科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治疗的5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25例 25髋行直接前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DAA-THA), 其中男16例 16髋,女9例 9 髋,平均年龄(62±2)岁(48~76岁), 疾病组成为髋关节骨关节炎11 例 11 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Ⅲ~Ⅳ期)10 例 10 髋和髋臼发育不良(Crowe 2型)4例4髋,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3.26 ±4.95) kg/m 2(19.6~29.5 kg/m 2),术前 Harris 评分 (33.4 ±15.5)分 (17.9~48.9分);同期 25例 25 髋行前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ALA-THA),其中男 18例 18髋,女7例7髋,平均年龄(59±3)岁(43~72岁),疾病组成为髋关节骨关节炎 10 例 10 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Ⅲ~Ⅳ期)12 例 12 髋和髋臼发育不良(Crowe 2型)3例3髋, BMI 为(25.35±5.8) kg/m 2 (18.2~29.8 kg/m 2),术前 Harris 评分 (38.6±16.7)分(23.1~56.5分)。分别对两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估。 结果: 手术时间:DAA组(108.33±18.5) min(98~135 min),ALA组(103.26±15.5) min,(85~116 min),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切口:DAA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10.3±1.75) cm(8.7~12.2 cm),ALA 组平均切口长度(9.6±1.65) cm(7.9~11.2 cm), 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DAA 组(210±135) mL(130~400 mL),ALA 组(230±145) mL(160~450 mL),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平均时间 6 个月(6~12个月),术后 3 个月 Harris 评分,DAA组(88.7±9.05)分(79.1~97.2)分,ALA 组(86.5±7.75)分(77.9~93.4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Harris 评分,DAA 组(93.5±5.85)分(87.4~99.1分),ALA 组(90.9±5.15)分(86.9~97.2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A组术后早期随访患者髋关节的外展肌力、步态较 DAA 组差。结论: 直接前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与前外侧常规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均可取得较好的早期疗效,但直接前入路早期步态更优于前外侧常规入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分析直接前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集的12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采用直接前入路,60例采用外侧入路.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术后随访时对两组患者行VAS评分和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接前入路组手术时间较外侧入路组长,出血量较外侧入路组少,住院时间较外侧入路组短,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直接前入路组Harris评分较外侧入路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直接前入路对软组织损伤少,患者围术期恢复较快,其治疗效果优于外侧入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直接前方入路(DAA)在全髋置换术(THA)中的应用疗效及经验总结。方法共纳入156例首次THA 患者,其中82 例采用后外侧入路(PLA),74 例采用DAA,对比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DAA组的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时间和引流量减小,与PLA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DAA 组术后1、3 和7 d 疼痛评分低于PL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AA 组的部分下地负重、完全负重时间和总住院时间较PLA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AA 组术后1、3 和6 个月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PLA 组,术后6 个月DAA 组髋关节功能优于P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THA 采用DAA 手术创伤更小,疼痛减轻,早期功能锻炼时间缩短,髋关节功能改善更佳,有较好的应用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前外侧手术入路与后外侧手术入路对康复治疗的影响。方法:将骨科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前外侧组和后外侧组,各30例;2组分别给予治疗前后评定和综合康复训练,观察2组患者置换术前和置换术后康复治疗第3天、第10天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周径测量变化。结果:2组患者置换术后康复治疗第3天和第10天AD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患者置换术后康复治疗第3天VA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患者置换术后康复治疗第3天和第10天周径测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不同手术入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不大,但前外侧组疼痛与肿胀较后外侧组改善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20.
后方软组织重建预防后路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方软组织重建对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后脱住的预防作用。方法 73例患者经后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术中将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经数个骨孔固定于股骨大转子后方的骨质上。术后进行6~24个月的随访。结果 该组患者术后来发生髋关节后脱位,患侧髋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后方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与股骨大转子之间的完整性重建有助于降低初次后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后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