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贵州栽培太子参的表型遗传多样性,为太子参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太子参2个优良种源的80份种质资源进行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种质间和群体内表型特点的研究。结果:2个栽培种源的太子参具有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2446~2.0560之间,变异系数在13.22%~59.24%之间;叶干重及叶片数与块根多个性状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以6个主成分因子反映了23个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累计贡献率达76.47%;基于各种质间表型性状的遗传差异,可把2个种源的80份种质聚类并划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为增产潜力的亲本材料,第Ⅱ类群为高产选育目标的最优亲本材料,第Ⅲ类群为药材一等商品育种目标的亲本材料。结论:贵州栽培太子参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变异较大,遗传较丰富;第Ⅱ类群和第Ⅲ类群为贵州太子参杂交育种提供了良好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2.
栽培太子参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材》2015,(8)
目的:分析贵州栽培太子参的表型遗传多样性,为太子参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太子参2个优良种源的80份种质资源进行表型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种质间和群体内表型特点的研究。结果:2个栽培种源的太子参具有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2446~2.0560之间,变异系数在13.22%~59.24%之间;叶干重及叶片数与块根多个性状间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以6个主成分因子反映了23个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累计贡献率达76.47%;基于各种质间表型性状的遗传差异,可把2个种源的80份种质聚类并划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为增产潜力的亲本材料,第Ⅱ类群为高产选育目标的最优亲本材料,第Ⅲ类群为药材一等商品育种目标的亲本材料。结论:贵州栽培太子参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变异较大,遗传较丰富;第Ⅱ类群和第Ⅲ类群为贵州太子参杂交育种提供了良好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半夏的8个主要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相关性进行分析,探索出各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半夏种质的群体变异及高产优质半夏品种的培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144株遂宁栽培半夏、76株温江栽培半夏及163株峨眉山野生半夏为种质材料,对每株半夏的主叶长、主叶宽、主叶长宽比、珠芽位置(块茎到珠芽的距离)、株高、块茎直径、地下部分(茎在地下部分的长度)、地上部分(茎在地上部分的长度)等8个数量性状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野生和栽培半夏主叶长宽比、珠芽位置的变异数均较其他性状大,且峨眉山野生半夏性状的变异数普遍高于栽培半夏;温江和遂宁半夏珠芽位置的变异系数差异较大,其它性状的变异系数差异较小;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半夏各性状间存在广泛的显著相关性,不管是栽培半夏还是峨眉山野生半夏叶形的变化、珠芽位置、块茎直径之间是密切相关的.结论:半夏在野生状态下变异的可能性更大,栽培半夏性状的稳定性高于野生半夏;不同环境下的栽培半夏的变异系数除珠芽位置的变异较大外,其余性状的差异并不大,建立半夏GAP基地能有效的解决半夏资源上及市场需求的问题,也可提高半夏质量与产量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依据国内甘草种质主要的形态性状和化学成分,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综合分析。方法收集移植于同一地点的42份多年生甘草种质的12个地上部分性状和5种化学成分含量,计算其遗传多样性指数和变异系数,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种化学成分中,甘草苷含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05,异甘草苷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99.50%,甘草苷含量与异甘草苷含量呈中度相关关系;在12个形态性状中,株高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08,实际果序长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7.09%,果型和株型性状的变异大于叶型性状;聚类分析将42份种质分为3类,第II类群种质品质较优;主成分分析将17个指标简化为6个因子,累积贡献率为72.96%,因子6为代表甘草酸、甘草苷、异甘草苷的因子。结论甘草种质主要形态性状和化学成分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筛选出V08、V10、V17、V34、V36、V38共6个品质优异的甘草种质。  相似文献   

5.
刘雷  曹柳  杜玖珍  张美  肖特  胡平  杨玉霞 《中草药》2016,47(14):2519-2525
目的综合评价不同产地川产半夏资源的产量和品质,为川产半夏育种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对22份来源于不同产地的川产半夏资源14个主要农艺性状及3个品质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进一步进行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结果供试川产半夏样品的增产率、单株叶质量和增殖率的变异系数较大,尿苷量、鸟苷量、尿苷及鸟苷总量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主成分分析表明,17个主要性状可用6个主成分来表述,其累计贡献率达89.829%,分别归纳为块茎形态因子、株型品质因子、增殖率因子、大粒率因子、增产低殖因子及增产率因子。样品6的综合得分最高,为高产劣质型材料;样品13的综合得分最低,为低产优质型材料。聚类分析可将供试样品分为4类。结论通过主成分及聚类分析对川产半夏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可靠;四川盆地半夏野生资源丰富,可从中选择优质资源,为川产半夏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100份艾种质资源的14个品质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不同种质艾叶的质量差异并筛选出特异种质。方法 从全国收集艾种质资源,测定各种质的艾叶出绒率和总挥发油含量,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艾叶中12种黄酮和酚酸类成分含量,并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艾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艾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4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在25.67%~127.34%,其中绿原酸、隐绿原酸、异夏佛塔苷、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A的变异系数超过70%,变异较大;艾叶出绒率与9个品质性状呈负相关,艾叶总挥发油与10个品质性状呈正相关,而各黄酮和酚酸类成分多呈相互协同的作用;对12个黄酮和酚酸类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可提取出4个主成分,以S98(浙江省杭州市),S84(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S66(湖北省麻城市福田河镇),S35(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八里湖乡),S15(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伏道乡)所对应的种质艾叶中黄酮和酚酸类成分综合得分最高;系统聚类分析表明,欧式距离为8.0可以将100份种质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包含90份资源,第Ⅱ类群包含3份资源,第Ⅲ类群包含3份类群,第Ⅳ类群包含4份类群,其中第Ⅱ类群黄酮和酚酸类成分含量较高,第Ⅲ类群总挥发油含量较高,第Ⅳ类群艾叶出绒率较高。结论 不同艾种质叶片品质差异较大,该研究可为艾种质资源的品质评价和品种选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金樱子种质资源利用与开发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浙江、重庆、湖南、陕西、广东、安徽、江西等省金樱子野生种质资源20份,考察经纬度、海拔、农艺性状指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果实多糖含量,用SPSS 17.0软件进行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用DPS 9.05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不同种源金樱子间农艺性状与多糖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浙江种源多糖含量相对较高;多糖含量与农艺性状、生境因子间存在一定的变异规律,与叶长宽比、果实纵横径比、经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果实横径呈显著负相关,与果实单重、果肉重、纬度相关性较低;10个生长与成分性状可简化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4.69%;20个种源可划分为5类,其中类群Ⅰ植株叶片与果实狭长,多糖含量较高,类群Ⅳ与类群Ⅴ植株叶片大而宽厚,果实大而狭长,果肉重指标高。结论:共筛选出5个农艺性状表现优良种质与4个高多糖含量种质,可作为高产、优质金樱子新品种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8.
云贵高原滇龙胆不同居群形态特征变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对云贵高原滇龙胆不同居群进行形态特征变异研究,为滇龙胆遗传多样性保护和良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对27个滇龙胆居群根、茎、叶的15个形态性状指标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 滇龙胆不同居群、不同产地和同一居群内不同个体间,在不同植物学性状上均有一定变异,其中,叶片数、植株生物量、株高、分枝数等形态指标变异较大.相关分析表明,滇龙胆植株根条数、根粗和根干质量同植株地上分枝数、叶片数及茎叶干质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聚类分析表明,27个滇龙胆居群可分为4组,其中第Ⅲ组主要分布在黔西和川中南,比较适合作为高产优良品种选育的材料.主成分分析显示,茎叶干质量、根干质量、根条数、分枝数、株高、叶长这6个形态指标是造成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结论 滇龙胆具有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并以根部表型性状变异幅度最大.在筛选高产滇龙胆种质资源时可考虑分枝数、叶片数和茎叶干质量这几个外观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9.
欧李种质资源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材》2017,(1)
目的:筛选出优良的欧李种仁种质资源,为欧李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材料。方法:以19份欧李种质的种核及种仁为材料,进行其外观性状与苦杏仁苷含量测定及分析。结果:欧李不同种质间在种核和种仁性状上均存在较大差异,且种核变异程度大于种仁,苦杏仁苷含量与核干重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40.61%和24.46%。仁干重与核鲜重、核干重、核纵径、核横径和仁横径互为正相关,而出仁率与核鲜重、核横径和核干重互为负相关。由各个性状指标对19个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得到3类不同特征的种质。结论:核型指数较大的品种更适合用于培育仁用欧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Ⅰ类具有较大潜力培育出优质郁李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综合分析评价甘肃地方红花种质资源主要经济性状,筛选优质红花种质。方法:以14份甘肃省地方红花种质资源为材料,调查生育期,基于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对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组成的14个主要经济性状开展遗传多样性研究和综合评价。结果:甘肃红花种质资源具有遗传多样性,其中株高多样性指数最高,第一分枝高度的变异系数最大,14个主要经济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将14个主要经济性状转化为5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8.948%,综合评价F值平均为0.459。聚类分析将14份红花种质资源划分为5大类群,第Ⅰ类群、第Ⅲ类群、第Ⅳ类群有益性状综合表现不突出;第Ⅱ类群第一分枝高度和籽粒含油率最高,一、二、三级有效分枝数较少,茎粗最小,其他经济性状指标居中偏高;第Ⅴ类群株高、茎杆、一级有效分枝数、顶果球直径、千粒质量、单株籽粒产量、小区产量均表现最佳,单株干花产量、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和籽粒含油率也较高。结论:第Ⅴ类群生育期最短、综合性状优良,可作为红花新品种选育优质亲本材料和推广种植的新资源。  相似文献   

11.
滇重楼品质与产地和表型性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滇重楼主要分布区不同产地野生品与移栽品的主要表型性状与品质进行比较,为适生区滇重楼生产提供指导,以期为滇重楼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品质控制和良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通过野外实地考查并收集样品,以采自云南、贵州、四川33个采集点的滇重楼植株及其根茎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方法测定植株的7项表型性状的变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滇重楼4种甾体皂苷(重楼皂苷Ⅰ,Ⅱ,Ⅵ,Ⅶ)含量以检测皂苷含量的变化,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其多样性,并对滇重楼样品的表型性状和皂苷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不同产地的野生和移栽滇重楼7个表型性状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较高的表型多样性,且表型性状的变异具有间断性,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叶形指数为滇重楼形态变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表明,多数产地野生滇重楼与移栽滇重楼表型性状未能完全分开。不同产地的野生与移栽滇重楼中重楼皂苷含量存在较大差异,93. 94%的滇重楼样品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要求,整体质量较为稳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野生品与移栽品所有活性成分均无显著差异,无法区分野生品与移栽品,与聚类分析结果相一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滇重楼植株的表型性状与其入药品质存在一定相关性,重楼皂苷总含量与叶长、叶形指数呈显著正相关(r=0. 389,0. 441; P0. 05)。云南、贵州、四川为适宜进行滇重楼人工栽培的地域,移栽滇重楼完全可以代替野生品使用。同时为滇重楼的原生地就地保护及优良种质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汪书丽  肖建华  罗建  吉哈利 《中草药》2024,55(10):3469-3476
目的 对喜马拉雅紫茉莉不同居群进行形态学研究,揭示其表型变异特征,为其种质收集、利用和保护、品种选育等提供依据,并探讨其种下分类问题。方法 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对28个野生居群叶、花的18个性状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 18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2.06%~51.01%,花梗长变异最大,雄蕊数目变异最小。各性状在不同居群间、不同省区间差异均极显著;主成分分析显示,叶长宽比、叶形、花梗长、叶长、总苞裂片宽、叶柄长、花梗及总苞腺毛黏性7个性状是造成居群间表型差异的主要因素;相关性分析表明,喜马拉雅紫茉莉多个性状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经度和海拔对性状的影响较大;聚类结果显示,28个居群可分为3个类群,聚类结果与各居群的地域分布和地理距离并无关联。结论 喜马拉雅紫茉莉在叶和花的形态上具有丰富的表型变异,种质资源的保存要依据变异规律进行广泛的采样。目前用于喜马拉雅紫茉莉种下等级分类鉴定的性状并不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商陆种质资源利用与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国主分布区商陆野生种质资源23份,考察其经纬度、海拔、农艺性状,用热浸法测定块根水溶性浸出物含量,用HPLC-ELSD法测定块根商陆皂苷甲含量,用DPS 6.55,Excel 2003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商陆不同种源间农艺性状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福建、广西种源生长势好,植株高大,茎粗,叶片大而多狭长,块根产量高;不同种源间水溶性浸出物、商陆皂苷甲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2个成分变异规律相似,与种源地、经纬度、海拔、农艺性状存在相关性,其中陕西、浙江种源含量较高;与株高、茎粗、叶片长、叶片宽、叶柄长、块根纵径、块根横径、块根产量呈负相关关系,与根形指数、纬度、海拔呈正相关关系,与叶形指数、经度相关性较低;12个生长与成分性状指标可简化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3.611 9%;23个种源可划分为5类。结论:高纬度、高海拔种植商陆有利于块根中水溶性浸出物与商陆皂苷甲含量积累;共筛选出5个农艺性状优良种源与4个高成分含量优良种源,可作为高产、优质商陆品种选育备选种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不同种源玉竹多糖含量比较及分析,为玉竹种质资源利用与良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全国主分布区玉竹野生种质资源21份,考察农艺性状、经纬度与海拔,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用Excel,SPSS,DP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供试玉竹种源间农艺性状与多糖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湖南与四川种源多糖含量较高,其次为浙江种源;多糖含量与叶宽、根状茎直径、海拔相关性较低,在叶大而狭长,茎较粗,果实较大的低经纬度种源中较高;12个性状可简化为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5.44%;21个种源可划分为4个类群,类群Ⅰ植株较高大,茎较粗,果实大,叶片较多而狭长或宽厚,根状茎产量高,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结论:共筛选出8个优良种源,良种选育时,可优先在湖南与四川平昌种源中选择,其次为浙江临安、浙江磐安与吉林抚松种源。  相似文献   

15.
薯蓣属植物种质资源形态变异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不同来源地区的薯蓣属种质资源的植物学性状观测、统计和分析,为薯蓣种质资源的鉴定、分类和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田栽培的方法,对薯蓣植株的24个性状分别进行定性观察或定量测定,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薯蓣种质的遗传形态变异进行研究.结果:94份薯蓣种质在24个测定的性状上变异非常丰富,叶片大小和根茎变异均较大.24个性状中前7个性状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80.957%.聚类分析把94份薯蓣属植物分为4个类群,分别属于薯蓣、褐苞薯蓣、山薯和参薯.结论:薯蓣种质间存在较大的形态变异.种质鉴定要重点关注叶片大小和根茎的性状.  相似文献   

16.
《中药材》2015,(7)
目的:调查滇重楼居群表型性状的变异范围,寻找与产量密切相关的表型性状,为今后滇重楼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经3年引种栽培的野生滇重楼居群为研究对象,随机标记滇重楼植株,观测其表型性状,并进行表型性状变异、主成分、相关性、方差和通径分析。结果:该滇重楼居群11个表型性状变异较大,主要分布在产量、长势、遗传特征几个方面。不同生长年限(4~10年)滇重楼植株地上部分性状包括茎高、茎粗、花茎高、花茎粗、叶数、叶长、叶宽无显著性差异(P0.05),地下部分性状包括根重、根长、根粗随植株生长年限增加而增加,差异显著(P0.05)。滇重楼各主要性状对根重的作用效应依次为:根粗(0.2550)根年限(0.1183)根长(0.0202)茎粗(0.0081)茎高(0.0044)叶数(0.0025)叶长(0.0018)叶宽(0.0004)花茎高(0.0003)花茎粗(0.0001)。结论:该滇重楼居群表形性状在产量、长势、遗传特征几个方面变异丰富,其中地上部分表型性状差异与生长年限无关,生长年限影响的主要是地下部分性状。在滇重楼不同根茎类型挑选时,根粗可以作为首选性状,在不方便获得根茎性状信息的情况下,茎粗可以作为首选性状。  相似文献   

17.
甘草栽培群体主要数量性状遗传变异及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研究二年生甘草栽培群体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及相互关系,为甘草高产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4个甘草种质分别布置在4个不同产地进行栽培对比试验,对10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田间测定.结果:Duncan's多重比较表明,二年生甘草栽培群体各性状在同一种质不同产地间及同一产地不同种质间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其中,根鲜重与侧根数在不同产地的变异系数均达到25%以上.方差分析表明,种质与产地及其互作对大部分性状均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影响.简单相关分析表明,株高、茎粗、侧根数、根长、芦头直径和D20均与根鲜重存在极显著(P<0.01)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D20对根鲜重有最大的正向直接作用,同时株高、根长也对根鲜重有较大的正向直接作用.结论:D20、根长和株高可作为高产甘草品种选择的间接指标.同时,二年生甘草栽培群体内存在较广泛的变异,可为高产甘草品种选育提供丰富的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寻创造多年生膜荚黄芪优异种质的途径,筛选新品种选育的优异变异群体。方法 将其种子搭载“神舟十一号”和“长征七号”,在太空分别历时33 d和22 h,统计分析SP2代2年生群体表型性状,用简单重复序列(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 33 d、22 h和对照(CK)群体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29.37%、26.17%和26.10%,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27、1.22和1.24,在欧氏距离5处,33 d有5类群、22 h有6类群、CK有3类群。SSR标记的8对有效引物扩增显示,33 d、22 h和CK群体平均每对引物的多态信息值分别为0.320、0.427和0.333,遗传距离变幅分别为0~0.895 9、0.027 0~0.943 5和0~0.895 9,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400 0~1.000 0、0.384 6~0.973 0和0.400 0~1.000 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8时,33 d和CK群体均归为4类群,22 h归为5类群。尽管表型和分子聚类结果有一定差异,但各群体均以株高、株幅、茎粗、复叶数、茎色和花色为主要类群性状。结论 以太空搭载膜荚黄芪种子为研究对象所建立的SP2代2年生群体后代遗传多样性丰富,是新品种选育的优异变异群体。  相似文献   

19.
以13份金线莲种质为研究对象,对其9个性状(株高、地径、叶长、叶宽、植株叶面积、叶片鲜重、叶片数、高径比、植株鲜重)进行相关、通径和主成分分析。不同种源金线莲形态学性状变异系数为2.96%~12.59%,相关性研究表明植株鲜重与地径、株高和叶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鲜重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株高对植株鲜重有最大的正向直接作用,并通过叶片鲜重和叶片数对植株鲜重有不同程度的间接作用。通过主成分分析,将金线莲形态学性状分为“高产型形态决定因子”和“产量的叶部决定因子”。在实际生产及良种选育过程中,应关注金线莲株高、叶片鲜重和叶片数等性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人工栽培群体不同变异类型广金钱草药材的农艺性状、总黄酮、多糖、夏佛塔苷含量进行分析,遴选优良变异类型,为广金钱草优良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多糖含量,HPLC法测定夏佛塔苷含量。结果:药材产量、总黄酮、多糖、夏佛塔苷含量在不同变异类型间存在差异,紫红茎柔毛近贴生型产量、总黄酮、多糖、夏佛塔苷含量均最高。结论:紫红茎柔毛近贴生型广金钱草是具有高产优质潜力的变异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