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颞下颌关节手术前设计,经快速原型技术制作模型,探讨该技术在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1例(13侧)需要进行髁突-下颌支-下颌体重建手术的患者为快速原型组,术前均进行头颅三维CT扫描(层厚0.625mm):将DICOM格式的CT数据输入电脑软件Simplant CMF,通过软件对头颅模型进行下颌骨分离、截骨线设计、截骨及骨块移动;利用镜面反射原理,以健侧下颌骨为标准,重建患侧下颌骨;然后以重建的头颅模型为标准.对钛板进行塑形;术中根据已经塑形好的钛板,对移植骨块进行塑形,重建颞下颌关节。另选24例用传统方法进行髁突-下颌支-下颌体重建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SPSS13.0软件包分析2组患者手术用时,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Simplant测量出的CT扫描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快速原型组内手术前、后面部对称性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出血、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面形基本对称,对手术效果满意,咬合关系良好:MRI显示移植的肋骨肋软骨头均在关节窝内。手术用时传统方法平均为7.09h,快速原型组平均为5.67h.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Simplant对下颌骨CT扫描的数据进行处理,测量每个患者术后的CI(condyle—incisor)、CM(condyle—mental foramen)、CA(condyle—angle)3组变量,对健、患侧的测量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3个指标的健、患侧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利用快速原型技术,可以达到准确重建颞下颌关节、保持下颌骨双侧对称的目的,有利于改善术后颞下颌关节功能,提高颞下颌关节及下颌骨重建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局部注射重组腺相关病毒介导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rAAV—IGF-I)对大鼠下颌髁突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用5周龄Sprague-Dawley(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4组。在每只大鼠的左侧颞下颌关节腔内注射rAAV-IGF-I,右侧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手术后2周、4周、8周及12周后分别处死并取出下颌骨,拍摄两侧下颌骨的数码照片进行测量比较。结果实验组下颌髁突长度、髁突头宽度、髁突头中点及髁突头下点到下颌平面的距离从实验4周时出现明显差异。实验组下颌骨的长度及髁突前点到下颌平面的距离在实验8周及12周中明显长于对照组。4周及8周时实验组髁突长轴与下颌平面的夹角均大于对照组。结论局部注射rAAV—IGF-I能够促进大鼠下颌骨长度及高度的增加,为治疗下颌发育不足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口腔医学》2017,(8):707-711
目的探讨哈尔滨地区个别正常与骨性Ⅲ类错青年患者颞下颌关节CBCT影像的差异性。方法选取颞下颌关节健康的个别正常志愿者及高角骨性Ⅲ类错患者各40例,两组样本均为哈尔滨地区青年人(年龄为20~28岁)。获取两组牙尖交错位的颞下颌关节CBCT影像,采用Mimics16.0和Simplant O&O软件对颞下颌关节的位置形态进行测量,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骨性Ⅲ类错组和个别正常组测量结果比较有8个测量项目有明显差异(P<0.05),分别为MI指数、髁突相对位置、髁突半径值、关节窝深、髁突指数、关节窝指数、两侧关节窝外径、两侧髁突长轴夹角。结论哈尔滨地区骨性Ⅲ类错患者与正常人群颞下颌关节位置形态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TMD)的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髁突位置及对称性.方法:在就诊的错(牙合)畸形患者中,选取有TMD症状的15例患者纳入实验组,并选取15例无症状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行双侧颞下颌关节CT扫描,选取适当的断层并测量其关节间隙及对称性.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髁突位置明显偏后位,而对照组患者的髁突位置稍前位.实验组患者患侧髁突水平倾斜角较健侧大(P<0.05),而垂直倾斜角较健侧小(P<0.05),两侧髁突内外径、前后径、髁突长轴、髁突中心至正中矢状面距离、两侧髁突前后距均无显著差异.结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的髁突位置明显偏后位,且两侧髁突存在垂直向不对称.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RW牙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前后髁突位置的改变,以探讨RW牙合板的治疗机制。方法 选择2016年1—7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TMD患者20例,在RW牙合板治疗前后分别拍摄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CBCT),并测量患侧髁突的关节间隙。比较治疗前后关节上、前、后间隙的改变。 结果     治疗后患侧髁突的关节前间隙减小、后间隙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上间隙的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RW牙合板可使髁突向前移动,使髁突趋于关节窝正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三维CT(3D.X-CT)观测和评价双侧游离牙列缺损患者可摘局部义齿(RPD)修复前后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变化。方法:对19例双侧游离牙列缺损患者进行RPD修复,分别于治疗前后拍摄双侧颞下颌关节(TMJ)CT片,进行统计学t检验比较关节间隙的线性测量数值。结果: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在RPD修复前后相比,线性测量改变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后间隙比值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患者主诉颞下颌关节区不适症状缓解,面下1/3距离得以改善,TMJ髁状突位置基本居中。结论:三维牙CT的应用使颞下颌关节结构的变化得以量化,能客观评价双侧游离缺失患者通过RPD修复,改善双侧游离牙列缺损导致的垂直距离降低,TMJ髁状突前移回复于正常关节位,恢复了(牙合)、肌肉、关节的协调关系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54例正常人双侧颞下颌关节CBCT测量值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应用CBCT(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对成年人两侧颞下颌关节进行多项指标数据测量分析。方法:在TMJ成像与测量技术的基础上,筛选出正常成人54例,通过严格的TMJ临床检查确定为健康关节,利用Newtom9000CBCT对其ICP位颞下颌关节进行成像后测量分析。结果:在轴位测得髁状突水平角以及单侧髁状突距矢状中线的距离;平行于髁状突长轴的斜位,测髁状突长轴径,垂直角度,沿髁状突长轴顶内外极间任意角间隙宽度;垂直于髁状突长轴的斜位测量关节髁状突前中后任意角间隙宽度,关节凹深度和前斜面角度关节颈厚度;矢状位测关节髁状突前中后任意角间隙宽度,关节凹深度和前斜面角度关节颈厚度。结论:正常成人双侧髁状突位置及关节窝形态性别差异不明显,双髁状突位置及关节窝形态基本对称。  相似文献   

8.
目的测量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与健康成人许勒位片上的关节间隙,分析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探讨髁突后移位在关节盘前移位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20例(120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和30例健康成人,拍摄许勒位片,使用AutoCAD计算机软件,采用2种线距测量方法(张震康法和Kamelchuk法)在许勒位片上测量关节间隙,并计算ln(P/A)值,比较关节盘前移位患者与健康成人(对照组)关节间隙的差异。结果2种测量方法的测量结果均显示:关节盘前移位组的关节上间隙和后间隙均小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关节前间隙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盘前移位组ln(P/A)值均小于对照组相应ln(P/A)值,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许勒位片上显示的颞下颌关节髁突后移位在一定程度上提示有关节盘前移位的存在;但正常髁突位置也存在变异,单纯的许勒位片尚不能作为关节盘前移位的确切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牙列重度磨耗患者垂直距离进行恢复后,研究颞下颌关节间隙与垂直距离增高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恢复髁突位置对咬合重建的影响。方法 纳入 30 例牙列重度磨耗行咬合重建的患者,在恢复垂直高度前后,对其双侧的颞下颌关节进行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扫描,测量颞下颌关节前、上、后间隙大小,分析髁突位置;比较垂直距离恢复前、后的关节间隙等指标,分析患者恢复垂直距离前、后髁突位置的变化。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颞下颌关节前、上、后间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 例牙列重度磨耗患者颞下颌关节各间隙两侧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将两侧颞下颌关节间隙合并统计。治疗前关节前、上、后间隙分别为(2.01±0.52)mm、(3.15±0.94)mm、(2.70±0.98)mm;治疗后关节前、上、后间隙分别为 (2.03±0.35)mm、(3.46±0.74)mm、(2.79±0.58)mm。通过计算 In(P/A)值和线性比率(linear ratio,LR)得出重度磨耗患者治疗前 52%髁突前移位;咬合重建治疗后,治疗前髁突前移位的患者复位率达 86.7%。结论 重度磨耗患者除了恢复其垂直距离外,还应诱导髁突回到正常位置,避免产生关节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颞下颌关节矢状位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外1/3层面图像与许勒位片关节间隙及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探讨许勒位片是否可以准确地反映颞下颌关节外1/3层面关节间隙及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方法对经严格筛选、符合试验设计的30名健康成人的60侧颞下颌关节同时进行CBCT和许勒位片检查,使用AutoCAD计算机软件,采用两种线距定量测量方法对60侧颞下颌关节矢状位CBCT外1/3层面图像和许勒位片影像进行关节间隙测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测量方法均表明颞下颌关节许勒位片和矢状位CBCT关节外1/3层面图像左侧和右侧关节前、上、后间隙分别对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大于0.05);且许勒位片与CBCT关节外1/3层面图像loge(P/A)值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大于0.05)。结论许勒位片可以较准确地反映颞下颌关节外1/3层面关节间隙及髁突在关节窝中的位置。目前许勒位片检查仍可做为颞下颌关节间隙和髁突位置判断的一种有参考价值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殆)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TMJ)变化.方法 选择2002-2010年在中国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成人骨性安氏Ⅲ类错(殆)患者30例,采用正畸治疗加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后退术(BSSRO)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方案,分别在BSSRO术前、术后1个月、矫治结束时拍摄标准薛氏位片,采用Cohlmia测量法对关节片进行关节间隙及关节窝形态测量,观察髁突位置及关节形态的变化.结果 (1)关节间隙变化: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双侧关节各间隙均明显变大(P<0.05);矫治结束后关节间隙测量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髁突位置和关节窝形态变化:术后1个月髁突位置与术前比较,矢状向髁突位置后移,垂直向髁突位置下移.矫治结束后与术前比较,髁突位置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关节窝形态的指标在术前、术后1个月和矫治结束后三者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30例患者中治疗前9例有关节弹响,治疗后5例弹响消失,术前无关节弹响者术后均未出现弹响,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未出现关节疼痛及开口受限.结论 (1)BSSRO术后1个月关节间隙增大,髁突位置稍偏后,矫治结束后恢复正常.正畸-正颌联合治疗未引起关节窝形态的改变.(2)所有患者均未引起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且部分患者治疗后关节弹响消失,提示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可能对TMD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对比分析骨性Ⅲ类高角伴下颌偏斜患者与个别正常牙合患者髁突的形态和位置。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患者40例,其中骨性Ⅲ类高角伴下颌偏斜患者20例(偏斜组),个别正常牙合患者20例(对照组)。所有患者于治疗前拍摄CBCT,使用Invivo 5.0软件对CBCT影像进行三维重建及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两侧髁突形态和位置的差异。结果 (1)偏斜组患者两侧髁突形态和位置指标测量值比较发现,在髁突形态方面,偏斜侧髁突最大轴面面积、髁突高度、髁顶高度均比非偏斜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髁突位置方面,偏斜侧髁突外间隙、上间隙和后间隙比非偏斜侧小;偏斜侧髁突前间隙、内间隙及髁突外突距比非偏斜侧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2)对照组两侧髁突形态和位置指标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3)偏斜组两侧髁突形态和位置指标测量值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发现,在髁突形态方面,偏斜组偏斜侧髁突高度比对照组大,最大轴面面积比对照组小;非偏斜侧髁突高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在髁突位置方面,偏斜组偏斜侧髁突上间隙小于对照组,髁突内间隙、前间隙、髁突外突距及髁突与正中矢状面距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骨性Ⅲ类高角伴下颌偏斜患者双侧髁突的形态和位置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偏斜侧髁突形态较对侧小,并向后上外方向移位。骨性Ⅲ类高角伴下颌偏斜患者的髁突高度比个别正常牙合患者大。  相似文献   

13.
羊髁突囊内骨折坚强内固定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创建羊髁突囊内B型骨折并同期行坚强内固定术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髁突囊内骨折固定术后的愈合情况。方法:12只6个月龄山羊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8只,一侧关节手术造成髁突囊内B型骨折并用两孔钛板+钢丝固定,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术后3、6个月各处死6只,术后即刻及3、6个月行螺旋CT扫描,手术前和处死前测量实验动物的体重和最大开口度,采用SAS6.12软件包对数据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自身术后3、6个月体重和术前体重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术前及术后3、6个月体重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最大开口度自身比较和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螺旋CT显示骨折固定良好,固位钉稳固,骨折愈合良好。结论:髁突囊内B型骨折后施行恰当的坚强内固定术,可以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手术和非手术方法治疗单侧下颌骨髁突高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9例髁突高位骨折患者,其中10例行下颌升支截骨内固定术+颌间牵引术(手术组),其余9例单纯行颌间牵引术(非手术组),随访0.5~1年。结果:手术组和非手术组之间比较,开口度及前伸运动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侧方运动度手术组优于非手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手术治疗的患者,下颌骨平面不对称,X线片显示髁突的解剖位置欠佳。手术患者,下颌下区存在线形疤痕,但下颌骨平面对称,X线片显示患侧髁突与健侧形态相似。19例中无1例出现明显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结论:采用下颌升支垂直截骨内固定术+颌间牵引术治疗下颌骨髁突高位复杂骨折,兼顾美观和功能,手术简便,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稳定型咬合板配合咬合重建治疗咀嚼肌疼痛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综合科及修复一科行稳定型咬合板及咬合重建序列治疗的咀嚼肌疼痛患者20例。分析治疗前(T0期)、佩戴咬合板3个月后(T1期)、咬合重建完成即刻(T2期)及咬合重建完成3个月后(T3期)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肌电图及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的变化。结果 T1、T2、T3期患者VAS评分、下颌姿势位时颞肌咬肌的肌电活性、颞肌咬肌不对称指数及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均较T0期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最大紧咬牙时颞肌咬肌的肌电活性较T0期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T1、T2、T3期患者之间的VAS评分、颞肌咬肌的肌电活性、颞肌咬肌不对称指数及Friction颞下颌关节紊乱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稳定型咬合板可有效治疗咀嚼肌疼痛,咬合重建序列治疗能很好维持其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单侧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对面部对称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单侧颢下颌关节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患者17例,其中男2例,女15例,年龄13~28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头颅CT扫描.用Simplant11.04软件对患者头颅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设立颞下颌关节窝及邻近结构、下颌骨、上颌牙合平面三部分测量项目,垂直向以FH,平面为参照平面,横向以正中矢状面SAG为参照平面,建立相关结构的三维测量方法.测量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患侧外耳道最上点Po点、颞下颌关节窝最上点GIF点及关节结节最下点ArE点垂直向位置均较正常侧低(P<0.05),两侧差异量分别为(1.26±0.55)mm、(1.37±0.57)mm及(1.22±0.49)mm.研究对象患侧髁突长度较正常侧短(4.18±4.16)mm(P<0.01).患侧髁突内、外侧最大径CoI-CoO较正常侧小(1.90±1.48)mm(P<0.01).患侧下颌支长度及下颌支投影长度分别比正常侧短(6.67±3.26)mm(P<0.01)、(5.76±4.92)mm(P<0.01).患侧下颌支宽度Ra-Rp也较相应正常侧窄(1.05±1.09)mm(P<0.01),下颌体长度Go-Gn较正常侧短(1.40±2.60)mm(P<0.05).所有研究对象须顶点均向患侧偏斜,平均偏离正中矢状面的距离为(3.62±2.49)mm.研究对象患侧上颌牙合平面3个观察点位置均较正常侧相应观察点高,即患侧上颌牙合平面较正常侧高(P<0.01).结论:单侧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可造成患者面部不对称,累及颞下颌关节窝及邻近结构、下颌骨及上颌牙合平面,患侧髁突高度减小是面部不对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研究分析人工关节头在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治疗中进行关节重建的方法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7年8月~2012年3月间收治的6例(10侧)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患者进行人工关节头关节重建。对治疗方法和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6例均采用人工关节头置换恢复颞下颌关节,术后患者张口度恢复理想。结论:人工关节头置换用于治疗颞下颌关节骨性强直具有可行性,并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CT、MRI及手术探查观察无髁突骨折颞下颌关节急性创伤后的变化,为该疾患的早期诊治提供依据。方法: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关节组2009—2010年收治的无髁突骨折颞下颌关节急性创伤患者7例11侧关节纳入研究。所有患者伤前均无关节症状,但在伤后出现长时间的关节区疼痛和开口受限,其中6例合并面部骨折,曾在其他医院或由其他医师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关节区的MRI检查,对受伤后即刻和再次就诊的CT进行比较。所有病例进行了手术探查,术中所见进一步证实影像学的变化。结果:CT显示,87.5%(7/8)的髁突在受伤即刻表面骨质"完好",而伤后1个月至1a出现骨质破坏。伤后1个月至1a的MRI检查显示,所有11侧关节均出现盘前移位,90.9%(10/11)的髁突伴骨质破坏。手术探查显示,2侧关节出现骨性黏连,3侧关节髁突表面骨质破坏与关节窝纤维性黏连,5侧关节髁突表面软骨变性伴黏连,1侧关节髁突表面软骨无明显破坏,关节盘前移位但形态尚可。结论:无髁突骨折的颞下颌关节急性创伤如伴关节盘前移位,可导致骨关节病和(或)关节强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ADSCs辅以透明质酸为基质对兔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治疗效果。方法: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对照组、实验组,每组8只。通过关节腔内注射木瓜蛋白酶法建立骨关节病模型,对照组与实验组造模成功2周后开始药物治疗。对照组关节上腔注射人参皂苷Rg1/ADSCs悬液0.6mL,实验组注射透明质酸/人参皂苷Rg1/ADSCs复合物0.6mL,每周1次。各组动物分别于用药第3、9周后处死,每次16只,每组4只。制备标本,行髁突软骨扫描电镜、组织学观察及实时定量PCR检测,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及t检验。结果:扫描电镜与组织学观察可见,实验组软骨病变区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实验组MMP-13表达与空白组相对持平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TIMP-1表达与空白组相对持平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人参皂苷Rg1/ADSCs辅以透明质酸为基质对改善兔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