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当归注射液对免疫诱导再生障碍性贫血 (AA)小鼠骨髓细胞组织形态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雌性Balb/c小鼠 ,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于d1 2每只小鼠采集尾静脉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后断颈处死小鼠 ,取出尺骨及股骨 ,计数骨髓单个核细胞。并行尺骨组织学切片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 ,模型组造血细胞明显减少 ,骨髓微环境受损 ,治疗组能明显改善骨髓增生程度 ,修复骨髓微环境 ,增加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 ;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 当归注射液能通过促进骨髓造血细胞增生 ,改善骨髓微环境对免疫诱导AA小鼠进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凋亡基因Fas及其配体(FasL)在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中的表达及意义,探讨AA的发病机制。方法30例AA患儿分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组12例,慢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组18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儿童1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结合单克隆抗体荧光染色的方法测定AA患儿Fas/FasL表达水平及CD34 细胞数量。比较各组间表达差别。结果AA患儿Fas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但SAA与CAA组Fas表达水平无差别(P>0.05);FasL表达水平在AA和健康对照组比较无差异(P>0.05)。CD34 细胞数量AA组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Fas/FasL系统参与诱导AACD34 细胞凋亡过程,导致造血干细胞减少,骨髓造血衰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患儿骨髓内人巨细胞病毒(HCMV)活动性感染与骨髓CD34 细胞/有核细胞的百分比之间的关系,了解骨髓HCMV活动性感染对再障患儿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3例再障初诊患儿(再障组),5例非血液病患儿作为对照。所有患儿均于治疗前抽取骨髓液标本,一部分骨髓液采用Trizol法抽提骨髓液RNA,然后进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患儿骨髓内是否存在HCMV活动性感染;将再障组和对照组患儿另一部分骨髓液进行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检测,分别检测二组患儿骨髓CD34 细胞/有核细胞百分比。结果23例再障患儿中9例患儿骨髓标本内可检测到HCMV RNA表达,阳性率为39.1%;5例对照组患儿骨髓标本内均未检测到HCMV RNA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再障患儿骨髓CD34 细胞/有核细胞为(0.27±0.21)%,明显低于对照组[(1.57±0.45)%](P<0.05)。骨髓HCMV RNA阳性再障患儿的CD34 细胞/有核细胞为(0.13±0.07)%,显著低于HCMV RNA阴性患儿[(0.36±0.22)%](P<0.05)。结论HCMV可感染再障患儿的骨髓组织,其活动性感染可导致骨髓CD34 细胞/有核细胞的百分比明显减少,提示骨髓内HCMV活动性感染对骨髓造血功能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免疫磁珠细胞术分选脐血CD+34 细胞 ,并对其方法进行改良。按CD34+细胞MACSReagents按试剂盒的操作方法 (旧方法 )分选 9例脐血标本 ,用改良后的方法 (新方法 )分选 1 0例脐血标本 ,每例标本均进行了两次分选。结果 ,旧方法于第一、二次分选CD34+细胞的分离率分别为 4 0 0± 5 0 %和 86 3± 5 2 % ,新方法于第一、二次份选中的分离率分别为 88 4± 1 5 9%和 92 4± 6 5%。旧方法与新方法在第一次分选CD34+细胞的分离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在第二次分选的比较无差异 (P >0 0 5) ,新方法第一、二次分选结果的比较无差异 (P >0 0 5)。结果表明 :采用新方法在第一次分选CD34+细胞的分离率就已达到旧方法第二次分选的效果 ,这样既可简化操作又可节约成本  相似文献   

5.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髓系抗原和CD_(34)表达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的髓系抗原、CD34 表达特点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分析 6 2例初治的ALL患者的免疫表型。结果①儿童ALL髓系抗原阳性率达 2 0 2 % ,其中CD13阳性最常见 (占 1 2 % )T系ALL和B系ALL髓系抗原表达差异无显著性。ALL L2 中的阳性率高于L1(P <0 0 5)。②CD34 表达阳性率为33 3% ,B ALL阳性率高于T ALL(P <0 0 1 ) ,B ALL中前B细胞型明显高于普通型、B细胞各亚型。③CD34 表达与外周血幼稚细胞有关 (P <0 0 1 )。结果表明儿童ALL髓质抗原表达和FAB分型有关 ;CD34 表达与外周血原始细胞和脑膜白血病的发生有关。与ALL亚型、细胞分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免疫功能紊乱、造血微环境异常和造血干/祖细胞破坏,而其中免疫功能紊乱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造血支持作用,也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将再障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与免疫功能紊乱发病机制联系起来,将为再障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自然杀伤T细胞配体OCH治疗免疫诱导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小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进行比较。方法 60只小鼠分为再障组、OCH组、ATG组及正常组,每组各15只。再障组、OCH组、ATG组建立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再障组不给予任何治疗;OCH组自造模后第1天开始腹腔注射OCH,100μg/kg,每周2次,连续2周;ATG组自造模后1 h内给药,尾静脉注射ATG60 mg/kg,单次。正常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自造模开始至60 d,观察各组小鼠的生存情况、外周血常规恢复及骨髓病理改变。结果造模后第35天,OCH组及ATG组小鼠外周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恢复至正常组水平;造模后第49天OCH组及ATG组小鼠白细胞恢复至正常组水平;造模后第60天OCH组及ATG组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三系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造模后第60天OCH组与ATG组小鼠骨髓病理显示造血组织较再障组明显恢复,造血细胞数目增多,脂肪细胞等非造血细胞数目减少。结论 OCH同ATG一样,可以改善免疫诱导再障小鼠的骨髓衰竭,增加其存活率。[临床儿科杂志,2012,30(5):464-469]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CD34 细胞在卵白蛋白(OVA)致敏小鼠、哮喘小鼠中的表达及布地奈德(BUD)吸入对哮喘小鼠CD34 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成致敏组、哮喘组、BUD干预组、正常对照组。用OVA进行致敏和激发,建立哮喘模型。常规检测骨髓、外周血中有核细胞总数,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 细胞。结果致敏小鼠骨髓中CD34 细胞比例为(3.99±1.37)%,较正常小鼠[(2.33±1.27)%]明显增加;外周血中CD34 细胞比例为(1.58±0.63)%,与正常小鼠[(1.50±1.04)%]相比,未见明显变化。哮喘小鼠骨髓中CD34 细胞比例为(5.64±1.87)%,与致敏小鼠相比进一步升高;外周血中CD34 细胞比例为(2.91±1.27)%,与正常小鼠相比亦有明显增加;布地奈德吸入后,骨髓、外周血中CD34 细胞表达分别为(3.77±1.81)%和(1.76±1.06)%,均有明显下降。结论小鼠在OVA致敏状态下骨髓中CD34 细胞表达明显增强,OVA激发后哮喘状态下其表达进一步增强,同时,外周血中CD34 细胞比例也明显增高。布地奈德可以抑制哮喘小鼠骨髓、外周血中CD34 细胞的增殖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为主的免疫抑制剂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4月-2009年10月收治的137例诊断为SAA并接受ALG治疗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Ⅰ型(SAA-Ⅰ型)103例、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vSAA)34例。结果 SAA-Ⅰ型组治疗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73.8%和56.3%,vSAA组为67.6%和47.1%,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A-Ⅰ型组过敏反应和血清病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2.0%和52.4%,vSAA组为50.0%和50.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A-Ⅰ型组3年生存率和复发率分别为95.6%和5.8%,vSAA组为87.2%和11.4%,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ALG为主的免疫抑制剂治疗SAA疗效肯定,对于vSAA患儿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TNF-α和Fas/FasL系统的表达与再生障碍性贫血(ziplastic anemia,AA)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骨髓CD3+4细胞Fas、FasL的表达率。结果AA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浓度和CD3+4细胞Fas、FasL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重型AA(SAA)组与慢性型AA(CAA)组之间无差别。各型AA患者TNF-α浓度与CD3+4Fas+表达率呈正相关(r=0.542P=0.011)。结论TNF-α和Fas/FasL系统介导的凋亡参与了AA患者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凋亡过程。结果导致造血干细胞减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儿外周血 CD4+ CD25int/high CD127low 调节性 T 细胞(Treg)的表达特点及其与 Hb、WBC 和 血小板(Plt)数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15 例正常儿童(对照组)和 22 例治疗有效的AA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 CD4+ CD25int/high CD127low Treg百分比的变化,分析 CD4+CD25high-CD127low Treg与 Hb、WBC 和 Plt 数量的相关性。结果:AA 组急性期外周血 CD4+CD25+、CD4+CD25high、CD4+CD25+CD127low、CD4+CD25highCD127low Treg占 CD4+ T 细胞的百分比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恢复期的表达则高于急性期(P﹤0.05),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A组急性期、恢复期及对照组的 CD4+CD25highCD127low Treg表达率与外周血中 Hb、WBC 和 Plt 数量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 0.499、0.526、0.540,P<0.05)。结论:CD4+CD25int/highCD127low Treg 减低可能与 AA 发病有关,为其作为判断 AA 病情变化的指标提供了可能的理论依据,并可以作为免疫治疗的靶点之一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免疫调节特性和支持造血的功能。方法从AA患儿和成人骨髓中分离、培养、扩增MSCs,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免疫标记;用3H-TdR法检测PHA刺激后,正常淋巴细胞转化以及MSCs对转化的影响;用造血祖细胞集落培养法(CFU-c)检测MSCs对造血的支持作用。结果从AA患儿骨髓中分离得到了MSCs,与正常骨髓MSCs具有相似的细胞形态和表面标志,但其增殖能力低于正常骨髓MSCs。AA-MSCs体外可抑制脐血淋巴细胞的转化,其抑制能力随细胞数量增加而增强,但与正常骨髓MSCs相比,抑制作用较弱。AA-MSCs体外可以支持脐血造血细胞的生长,但其支持能力只有正常骨髓MSCs的一半。结论AA-MSCs与正常MSCs虽体外生长形态相似,但传代能力、免疫抑制力及对造血集落生长的支持作用均较正常骨髓MSCs减低,提示间充质干细胞参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患儿骨髓造血干细胞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和端粒酶RNA组分(hTERC)基因的表达变化和关系。方法:用重复序列扩增(TRAP)银染法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分别检测52例慢性再障患儿(CAA组)、13例急性再障患儿(SAA组)和21例骨髓造血正常儿童(对照组)端粒酶活性及hTERT和hTERC mRNA的表达。结果:CAA组、SAA组端粒酶活性和hTERT mRN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且CAA组端粒酶活性和hTERT mRNA水平较SAA组升高(P<0.05);hTERC mRNA在各组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2);hTERTmRNA的表达水平与端粒酶活性呈正相关(r=0.660,P<0.01)。结论: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变化与儿童再障发病及发展过程有关,hTERT表达在端粒酶活性调节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双时相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对新生大鼠外周血CD34+细胞的动员作用,掌握双时相注射rhG-CSF后外周血CD34+细胞的变化趋势。方法正常7日龄新生大鼠分为3组。A组皮下注射rhG-CSF 50μg/(kg.d),连续注射5 d(第0天至第4天),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白细胞中CD34+细胞的比例(CD34+/WBC),当CD34+细胞比例下降3 d后继续给予皮下注射rhG-CSF 50μg/(kg.d),再连续注射5 d;B组皮下注射rhG-CSF 50μg/(kg.d),连续注射5 d(第0天至第4天);C组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白细胞中CD34+细胞的比例(CD34+/WBC),观察CD34+细胞比例的变化趋势。结果A组外周血CD34+/WBC比例在第4天时达高峰,第5天直线下降,随后1周基本维持在正常值4~7倍的稳定水平。结论双时相rhG-CSF动员能够使外周血CD34+/WBC比例首先达到较高水平,随后1周时间维持在正常值4~7倍的稳定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患儿应用环孢素治疗后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 T调节细胞(Treg)及Foxp3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50例慢性再障(CAA)患儿,随机分为环孢素治疗组(30例)及非环孢素治疗组(20例),同时选取健康儿童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患儿CD4+CD25+CD127low Treg的表达,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Foxp3 mRNA的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环孢素治疗组外周血CD4+CD25+CD127low Treg和Foxp3 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非环孢素治疗组两者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环孢素治疗组两者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非环孢素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环孢素可以促进再障患儿外周血CD4+CD25+CD127low Treg及Foxp3 mRNA表达水平上升。  相似文献   

16.
Wu SQ  Liao C  Gu SL  Cheng JS  Xu ZP  Liu B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70-73
目的 研究CD 3 4 CD 62L细胞输入量在无关脐血移植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中对造血干细胞植入、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时间的影响。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复苏后的CD 3 4 CD 62L细胞数 ,并对 2 3例急性白血病儿童在无关脐血移植后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时间等临床资料进行测定。结果  2 3例患儿中 ,2 1例被植入 ,其中性粒细胞 >5 0 0 / μl的时间为 11~ 2 3d(中位数为 17 5d) ,而在 18例患儿中 ,血小板 >2万 / μl的时间为 12~ 118d(中位数 4 1d)。当CD 3 4 CD 62L细胞输入量 >1 3× 10 5/kg时 ,有利于造血干细胞的植入 ,中性粒细胞的恢复时间与CD 3 4 CD 62L细胞输入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趋势 ,γ值为 - 0 32 4 ,0 0 5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及Foxp3基因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患儿外周血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再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21例慢性再障(CAA)、9例急性再障(SAA)和15例健康儿童(对照组)外周血Treg细胞的比例变化,并用RT-PCR方法检测其外周血中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SAA和CAA组患儿外周血中CD4+T细胞百分比、CD4+CD25+、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占CD4+T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SAA组低于CAA组(P<0.05);相关基因FoxP3 mRNA在SAA患儿外周血中呈低表达(0.47±0.08)%,明显低于对照组(0.71±0.12)%和CAA组(0.68±0.14)%,P<0.05。结论:再障患儿外周血Treg细胞和Foxp3 mRNA表达减低,可能在再障的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且SAA表达低于CAA,有望用于再障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4):241-243]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