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过劳为中心,通过比较详实的中医古代文献概括出了中医疲劳的病因病机.过劳损伤气血津液;过劳损伤阴阳;过劳损伤脏腑;劳倦与寒热、劳倦与火暑均有密切关系.疲劳是亚健康状态中最典型、最常见的表现,研究亚健康应首先研究疲劳,而弄清疲劳的病因病机又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2.
以过劳为中心,通过比较详实的中医古代文献概括出了中医疲劳的病因病机。过劳损伤气血津液;过劳损伤阴阳;过劳损伤脏腑;劳倦与寒热、劳倦与火暑均有密切关系。疲劳是亚健康状态中最典型、最常见的表现,研究亚健康应首先研究疲劳,而弄清疲劳的病因病机又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亚健康状态已成为国际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笔者从中医学角度探讨了亚健康状态的病因病机,并根据其症状特点,将亚健康状态分为肝郁气滞、肝脾不调、心脾两虚、脾虚痰盛、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心肾不交、瘀血内阻八个证型,根据个人临床经验,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进行治疗,达到了较好的纠正亚健康状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肝与情志、睡眠、疲劳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归纳与总结,笔者认为亚健康状态是因肝主疏泄的功能失调而引起的躯体、心理改变。提出亚健康的病机为肝失疏泄,基础证候为肝气郁结,调肝是亚健康治疗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亚健康研究中有关概念、范畴、病因病机等存在争议的问题,提出了自身的看法与体会,认为亚健康属于中医学"病"的范畴,与中医学"未病"中的"欲病"状态更为接近,亚健康与心身疾病、慢性疲劳综合征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亚健康状态重在"调理",病机以气虚、气郁为主,病位主要在心、肝、脾。  相似文献   

6.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证治评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袁立霞  刘刚 《中医药学刊》2005,23(3):494-495
近年来亚健康状态已成为国际医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笔者从中医学角度探讨了亚健康状态的病因病机,并根据其症状特点,将亚健康状态分为肝郁气滞、肝脾不调、心脾两虚、脾虚痰盛、脾肾阳虚、肝肾阴虚、心肾不交、瘀血内阻八个证型,根据个人临床经验,运用中医的辨证论治进行治疗。达到了较好的纠正亚健康状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亚健康状态378例40项症状分析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符合亚健康状态诊断参考标准的378份调查问卷中的40项症状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认为亚健康状态者中,怕热、怕冷、疲劳、神疲、早醒出现率在50%以上,为核心症状;目涩、眼胀痛、健忘、咽干、易怒、困倦、入睡难、自汗、头昏、思睡、身痛出现率亦较高,占病例总数的40%以上,为亚健康状态的常见症.另外,1/3以上病例还有下肢无力、卧不安、便干、思虑、心悸、腹胀、多梦、口苦的症状.提示寒热失调、气虚、神伤、郁热是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病机,病位以脾、心、肝为主.心脾两虚、肝胆湿热是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常见证候,大肠郁热、脾阳不足、气阴两亏、寒热失调为亚健康状态人群的次常见证候.同时,各证型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常常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或证型之间互有兼夹.  相似文献   

8.
亚健康状态378例40项症状分析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红玉  高颖 《中医药学刊》2004,22(4):624-625
通过对符合亚健康状态诊断参考标准的378份调查问卷中的40项症状进行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认为亚健康状态者中。怕热、怕冷、疲劳、神疲、早醒出现率在50%以上。为核心症状;目涩、眼胀痛、健忘、咽干、易怒、困倦、入睡难、自汗、头昏、思睡、身痛出现率亦较高,占病例总数的40%以上,为亚健康状态的常见症。另外,1/3以上病例还有下肢无力、卧不安、便干、思虑、心悸、腹胀、多梦、口苦的症状。提示寒热失调、气虚、神伤、郁热是亚健康状态的主要病机。病位以脾、心、肝为主。心脾两虚、肝胆湿热是亚健康状态人群的常见证候,大肠郁热、脾阳不足、气阴两亏、寒热失调为亚健康状态人群的次常见证候。同时,各证型之间不是相互独立的,常常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或证型之间互有兼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疲劳性亚健康状态的常见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分布特点。方法:通过临床调查,运用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符合疲劳性亚健康状态判定标准者的中医症状。参照《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等相关标准,由两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根据每一位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表现进行辨证,并对辨证结果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495例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辨证结果共计81种,经过拆分后共获得24个证候类型,其中排在前10位的分别为肝郁脾虚证、肝气郁结证、肝火炽盛证、肝胃不和证、脾虚湿阻证、心脾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胆郁痰扰证和痰热内扰证。提取证候要素共计17个,其中病位类证候要素7个,分别为肝、脾、肾、胃、心、胆、肺;病性类证候要素10个,分别为气滞、气虚、热(火)盛、湿阻、痰阻、阴虚、气逆、阳虚、血虚和血瘀。结论:疲劳性亚健康状态者的证候类型较多,涉及虚证、实证和虚实夹杂证;病位类证候要素涉及5个脏与2个腑,以涉及肝、脾的证候最为多见;病性类证候要素虚实均有涉及,实以气滞最多见,虚以气虚最多见。  相似文献   

10.
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过劳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刚  彭娜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2383-2385
亚健康是病前状态、临床前期、疾病先兆。出现亚健康就是给健康亮了黄灯,过度疲劳是常见亚健康表现,而“疲劳毒素”长时间、多系统的侵蚀将导致各种严重疾病,最后促进“过劳死”的发生。主要通过阐述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过劳死”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发生机理,使我们更全面、更科学地认识亚健康、重视疲劳、预防“过劳死”。  相似文献   

11.
对中医“肝脾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对肝病实脾、健脾益气方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作用机制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血浆蛋白的合成与分泌在内质网,并是一个耗能的过程,其能量主要来源于线粒体;而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也会影响到内质网合成和分泌蛋白的功能。本研究基于健脾益气方药提高血浆蛋白的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改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为内质网合成蛋白提供必要能量的认识,以“肝脾相关”理论为突破口,以“肝病从脾治”为切入点,采用中医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拟对健脾益气方药对肝细胞蛋白合成功能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健脾益气方药提高血浆蛋白的作用机制,丰富“肝脾相关”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晚期胃癌患者的中医证素特点,初步揭示晚期胃癌的中医病理特性。方法采用中医证素辨证方法,观察126例晚期胃癌患者的症状、体征,分析各个证素的频数分布及证素积分。结果晚期胃癌的病位证素主要为:胃、脾、肝、肾、胆、肺、大肠、小肠、胞宫、心、脑(神)、膀胱,其中胃、脾、肝和肾所占比例均>50%。晚期胃癌患者病位证素积分中,脾与胃证素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肝、肾、肺、胆、大肠、小肠证素与脾(t值依次为5.053、4.815、4.465、3.938、4.730、4.278)、胃(t值依次为7.126、6.699、5.679、5.484、6.255、5.604)证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性证素主要为:气虚、血虚、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其中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病性证素与气虚(t值依次为3.338、4.664、5.998、6.046、6.024、6.116、6.225、5.889、5.727、5.767、4.718)、血虚(t值依次为2.021、3.402、4.540、4.625、4.688、4.892、5.025、4.843、4.738、4.792、3.936)病性证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晚期胃癌中医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脾、胃、肝和肾,病性证素主要有气虚、血虚,但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也是不可忽视的病性证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四川地区成年代谢综合征(MS)住院患者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为MS的中医辨证论治的规范及中医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541例MS患者统计人口学资料、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人体测量学资料及相关理化检查,中医症状、舌、脉等,四诊合参,确定证型。结果 541例MS患者,脾虚痰湿证37.15%,气阴两虚证19.22%,瘀血阻滞证9.80%,痰火上冲证8.13%,心肝火旺证6.65%,阴虚火旺证6.47%,肝肾阴虚证3.14%,阴阳两虚证2.96%,痰瘀互结证2.59%,其他证型3.88%。20~40岁心肝火旺证最多,41~65岁脾虚痰湿证和气阴两虚证最多,66岁及以上脾虚痰湿证、气阴两虚证、瘀血阻滞证最多。当24≤体质量指数(BMI)28时,以脾虚痰湿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当28≤BMI35时,以脾虚痰湿证为主。而当BMI逐渐增大时,脾虚痰湿证、瘀血阻滞证患者比例逐渐增加,而气阴两虚证患者比例逐渐降低。无既往史者以脾虚痰湿证为主。当MS伴有2型糖尿病时,以气阴两虚证和脾虚痰湿证为主。当MS伴有原发性高血压时,以脾虚痰湿证、痰火上冲证、心肝火旺证为主。当MS伴有血脂代谢异常时,以脾虚痰湿证为主。结论四川地区成年MS住院患者,总体以脾虚痰湿证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大,证型呈心肝火旺证→脾虚痰湿证、气阴两虚证→瘀血阻滞证、肝肾阴虚证、痰火上冲证→阴阳两虚证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刘兴武 《中医杂志》1996,37(3):137-140
阐述肝气横逆乘脾克胃、肝气郁结滞脾壅胃,以及肝郁及肺、肝郁及心、肝郁及肾和郁及冲、任脉的病机、临床见症、相宜治法和选方用药。运用五行学说,阐明肝郁相传有关脏腑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律,并据“生、克、乘、侮”对其提出相宜治法。根据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说明以“脏腑相传”学说为指导,论治肝郁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原发性肝癌中医候规律。对象与方法:临床调查广州地区5所医院就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80人,获得有效病例资料352例,对常见中医症状频数、中医证候(虚证、实证)分布、以及证候与临床分期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症状频数最高为神疲乏力(78.7%),其次为纳呆(76.6%)、食少(75.3%)、痞块(70.5%)、情绪抑郁(69.9%)、形体消瘦(62.8%)、胁痛(61.4%)、口苦(60.5%)。以出血(6.8%)、青筋暴露(6.5%)、盗汗(5.1%)发生机率最低。(2)舌苔以白腻苔、薄黄苔、黄腻苔为多见,舌质以黯红、红色为多见,脉象以弦脉最多见;(3)脾虚证最多见,占38.0%,其次是气滞证,占34.4%,血瘀证占23.6%,湿热证占19.0%;较少的是心虚证,占1.9%,热毒证占2.3%。二证相兼共153例,占43.5%,三证相兼共70例,占19.9%;以脾虚气滞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湿热、肝脾两虚证最为常见,多分布于Ⅱ期肝癌患者中。在三证相兼中肝虚、肾虚合并阴虚证最为多见,且多分布在Ⅲ期患者。结论:广州地区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主要集中在脾虚证、气滞证、血瘀证、湿热证,Ⅱ期患者多见脾虚气滞、气滞血瘀、脾虚湿热、肝脾两虚证,Ⅲ期患者多见肝肾阴虚证。  相似文献   

16.
广泛性焦虑症的病因多为脏腑虚弱或气机失常,病机以阴血亏虚、气郁、痰浊居多,病位涉及心、肝、脾、肾。治疗方法常用疏肝理气、养阴清热、交通心肾、补养心脾。古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现代中医医家以经方加减应用较多,对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为探索新型天然抗焦虑药物提供了新途径。从文献资料来看,中医中药治疗焦虑症疗效肯定,具有副作用少、临证灵活变化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分布及其与病因的关系,为临床辨证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客观填写临床观察表,将调查结果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以脾胃湿热证、脾虚气滞证、寒热错杂证、肝胃不和证为主要证候;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与中医的“心”、“肝”、“脾”三脏关系密切。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按中医证候分类可分为多种证型,其发病与中医的心、肝、脾三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163例不同证候大便异常患者结肠电频谱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63例消化道等疾病患者中医辨证及临床症状统计发现,肝气乘脾、脾虚肝郁、脾虚便溏,气虚便秘、气滞便秘等证有大便异常或大便倾向的患者占60%-100%,体表结肠电检测及频谱分析发现,肝气乘脾患者结肠低频、高频段及收缩性复合肌电过度活跃,乙状结肠高频段电活动减弱;气虚便秘及气滞便秘患者结肠的低频、高频段及收缩 复合肌电都明显减弱,但气滞便秘患者餐后结肠高频段及收缩性复合肌电都明显减弱,但气滞便秘患者餐后结肠高频段及收缩性复合肌电活动明显强于气虚便秘患者,可予分辨,结肠电频谱可间接反映不同证候的结肠动力改变,并能部分解释其大便改变及相关症状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艾滋病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相关高脂血症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中医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60例确诊的艾滋病HAART相关高脂血症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体征分布进行统计分析,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进行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的研究。结果艾滋病HAART相关高脂血症人群年龄最大65岁,最小29岁。症状中疲乏占76.67%(46/60),体征以胖大舌、齿痕舌为主;证候分布以虚证的肾虚证为主,占16.67%(13/60),其次为脾虚痰阻和肝肾阴虚证,各占11.67%(7/60)。结论艾滋病HAART相关高脂血症属本虚标实之证,肾气亏虚,肝、脾、肾运化功能失常,是引起HAART相关高脂血症的重要病机,尤其是HAART治疗疗程较长的患者,与肾虚的程度明显相关,因此治疗更应加强健脾益肾、益气养心、活血化痰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侯岩  崔丽萍  张明香  颜迎春 《环球中医药》2012,5(4):253-254,276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的中医症候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2008年9月至2011年1月各种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1025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慢性肝病患者中出现症候频率较高的依次为倦怠、急躁易怒、烦躁、神疲、口干、困重、太息。证型分布依次为肝郁脾虚>肝气郁结>肝胆湿热>血瘀阻络>肝胃不和>脾肾阳虚>肝肾不足>气滞湿阻>寒湿。结论 肝郁脾虚贯穿于慢性肝病的整个病程中,气机的不畅、正气的不足是肝病进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