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洛他唑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升高,糖尿病并发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糖尿病周围血管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其发病率达20%-5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目前研究可概括为:高血糖所致小血管病缺氧缺血和代谢异常两个方面。我门采用既扩张血管又营养神经的药物西洛他唑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神经病变,  相似文献   

2.
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糖尿病的神经病变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90%以上。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植物神经,从而可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症状,但总体上可分为左右对称多发性神经病变和非对称性单神经病变两大类。由于其发病机理未能完全阐明,所以亦无确实有效的药物。西医除控制血糖外,多采用B族维生素、血管扩张剂、镇痛药等对症治疗,随着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基础研究的进展,针对其发病机理的醛糖还原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DM)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病程10年以上的DM患者患病率为40%~80%,病变可累及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及自主神经。由于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至今仍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我们在临床中发现通心络胶囊能够明显改善DM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补肾益气温阳活血法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植物神经。由于其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目前仍未有确切有效的治疗药物。近年来笔者用补肾益气、温阳活血法治疗本病,取得一定疗效。中医学认为五脏虚弱是消渴病发生的内在  相似文献   

5.
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病程在10a以上者患病率为40%~80%,发生率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4%~5%,但经神经电生理检测,其患病率可高达90%以上,严重者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其病因主要是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及由此而致的代谢障碍、微循环障碍和自身免疫紊乱。到目前为止,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笔者于2003年5-12月采用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性骨病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糖尿病患者骨量减少及脆性增加,加上糖尿病的其它并发症,如低血糖、神经病变和视力障碍等也容易引起患者跌倒以致骨折。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上升,糖尿病骨折患者不断增加,成为老年骨折病人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一旦发病,病情呈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达50%-60%,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产生剧烈疼痛、麻木、运动障碍甚至引起下肢坏疽而截肢。给病人带来严重的不适和痛苦。在西方国家,糖尿病神经病变可能是导致老年糖尿病患者残废的重要原因,并随着年龄老化其发病率将逐年升高。本文就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用药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周围血管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患病率达60%~90%,是个非常棘手的临床问题,给糖尿病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本病可以是对称性多发植物神经病变或非对称性单一或多发神经病变及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表现有肢端麻木、发冷、感觉异常、肢痛等。后期可累及  相似文献   

9.
益气养阴祛风活血通络法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42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高达90%以上,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植物神经。由于其发病机理还未被完全阐明,所以目前尚无确定有效的治疗药物。西医除控制血糖外,多采用B族维生素、血管扩张剂、镇痛药等对症治疗〔1〕,效果并不满...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最早,发生率为5%-50%[1];其中以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性多发性周围神经病最常见,大多数报道在60%左右[2];但经神经电生理检测,其患病率可高达90%以上[3]。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产生疼痛、麻木、运动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以感觉神经的损害最为常见。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但已知并非并单一因素所致[4],近年来糖尿病并发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显示:代谢紊乱与血管损害在DPN中起重要作用,同时神经营养因子、免疫因素等也起作用[3]。临床上对此病缺…  相似文献   

11.
《东方养生》2010,(5):30-31
禅,是一种超然的智慧,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禅门里有个小故事,一个秀才前往禅寺,路上看到一头牛被绳子拴在树上,这头牛想离开去草地上吃草,但它转来转去都不能脱身。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伤寒与温疫的证治特点、《伤寒论》与《温疫论》的篇章结构、张仲景与吴又可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现代医学对出血热与鼠疫的认识,梳理热病证治的发展历史与脉络。  相似文献   

13.
亚健康状态辨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亚健康的主要病因病机是脾胃虚弱、情志失调、思虑过度、素体表虚、肝肾不足等原因导致的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或内生五邪,或耗伤正气,从而出现全身的不适症状。治疗可分为脾气虚弱、肝气郁滞、心脾气血两虚、肝肾两虚、表虚不固、肾虚早衰等六型。  相似文献   

14.
肿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防治肿瘤已成为全世界医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和迫切任务。近年来,国内外在肿瘤防治研究工作中虽已取得了不少进展,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等,但对整体的损伤较大,尚不够理想,尤其是中晚期肿瘤往往因患者体质虚弱不能接受或难以耐受。而中医学在肿瘤的治疗中既考虑到整体,又考虑到局部,在某些方面,有着其他治疗方法所不及的优点。因此,目前国外也开始重视植物药防治肿瘤的研究。我国是中药的发源地,更应尽快探索和研究防治肿瘤的有效药物。本人从20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从事中医中…  相似文献   

15.
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灸法973项目的课题"艾灸的温通温补效应规律及其原理研究"为依托,围绕"艾灸的温热刺激能产生温通温补效应"这一假说,以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为疾病载体,遵循其"脾胃虚寒、中阳不运"的病机特点,拟定其"健脾益胃、温通补虚"的治疗原则,探讨艾灸温通与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两种效应之间的关系以及效应规律的特点。研究结论:证实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为艾灸激活穴位(局部始动),推动气血运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通路),调节脏腑功能(效应器官响应)。阐明艾灸温通、温补效应之间的关系为"以温促通、以温达补,以通促补、以补促通,通中有补、补中有通、通补互用"。初步揭示其效应规律的特点是通补性、特殊性、条件性、程度性、差异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体内外水平研究长春新碱对人胃癌BGC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S法检测人胃癌BGC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Hoechst荧光染色法、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情况;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GC细胞内增殖、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荷瘤裸鼠实验检测长春新碱抑制胃癌生长情况。结果长春新碱明显抑制BGC细胞的生长,其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呈剂量和时间相关性,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并促进其凋亡,下调了细胞增殖和周期相关蛋白p-FAK、FAK、E2F1、Cylin E2、Cyclin D2、CDK2、CDK6的表达,并激活了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荷瘤裸鼠实验显示长春新碱能明显抑制胃癌生长。结论长春新碱通过下调细胞增殖与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使细胞周期在G1期阻滞,同时激活Caspase-3诱导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7.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诊断率和病死率分别居第4位和第2位。中医认为:胃癌的病机是本虚标实,因虚得病,因虚致实;以全身正气亏虚为本,局部湿毒瘀痰互结成积为标。目前,现代医家不仅在临床上创新了理论认识,还结合分子生物学的先进成果,从实验两微观方面证实湿毒瘀痰与胃癌发病的关系。从湿毒瘀痰与胃癌发病相关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作以评述。  相似文献   

18.
子午流注针法各取穴方法对比分析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验证子午流注针法纳甲法、纳子法、养子时刻注穴法3种取穴方法间的关联性,为从科学角度挖掘子午流注针法合理内涵提供依据。方法:对子午流注纳甲法、纳子法、养子时刻注穴法3种针刺方法所选诸穴位进行列表比较并找出各取穴方法间的差异。结果:子午流注学说3种取穴方法共选穴次1358次,穴位66个。3种方法取穴重复率很低,穴位总体相同率仅3.03%,两两比较的相同率最高36.36%,而相同时间气血所注的相同经脉为5条,仅占1周期120条经脉的4.17%。结论:子午流注针法时间观有其合理内涵,但取穴治疗方法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临床运用宜遵其按时针刺之精髓,但不必拘泥其取穴时间,注重个体化差异,按其特点选取效穴进行针刺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刺络拔罐为主治疗头颈部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宋亚光  赵建春  袁慧 《中国针灸》2004,24(9):624-626
目的:对比刺络拔罐配合艾灸与西药治疗头颈部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5例在大椎等穴以及出疱疹处运用梅花针刺络拔罐并配合艾灸等治疗;对照组35例采取静脉滴注阿昔洛韦及外用阿昔洛韦霜治疗.结果:7天后治疗组愈显率为85.7%,优于对照组的51.4%(P<0.01),且治疗组治疗3天后重、中度疼痛缓解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刺络拔罐疗法配合艾灸等治疗头颈部带状疱疹,止痛明显,疗效显著,见效快.  相似文献   

20.
中风病与温病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与温病是中医内科极为常见的两大类疾病。二者自金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以降,在理论与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长足进展,成为中医学术突出成就的代表。中风病与温病虽同属内科疾病,但是前者属于内伤杂病,而后者则是外感热病,二者无论在理论还是临床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然而,仔细分析会发现二者之间竟然存在着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通过分析比较,有助于加深对此二病的理解,以及理法方药的相互借鉴。1中风病与温病在发病基础、病理因素及证候方面的相似性1.1阴虚是中风发病与温病易感的病理基础(1)中风病以虚为本,而以阴虚较为突出。《临证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