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应用心理平衡调节亚健康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及美好的追求.而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却存在着三种互相转化的状态。人们常说第一状态为健康状态,健康是生命之本,幸福之本。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无病.还应具备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不要等病了才想到健康,等失去健康时,才知道健康是一切之首。第:二状态为疾病,疾是不易察觉的小毛病,若不防不治,终发展成病。第三状态既无疾病又不健康的状态.它是人的身心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低质状态,是一种自我感觉不良,又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某种疾病倾向的信息,处于一种机体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与心理失衡的状态。呈现出免疫力下降、生理功能低下、活力降低、老化等适应能力减退的一种生理、心理状态.因其主诉症状多种多样,又不固定,也称为“不定陈述综合征”,又称为疾的状态或亚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增强人们对亚健康状态的认识和重视,自觉调整生活和工作方式,保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开展适度的体育锻炼。了解亚健康状态所处的年龄阶段、临床表现、心理生理的变化,明确亚健康状态和更年期的辨证关系,确保我们从中年向老年的平稳过度,提高老年生活质量。方法 通过对40~50岁的不同男女进行随机调查,按不同的职业、不同生活习惯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亚健康状态和更年期症状大致相同,好发于40~50岁年龄阶段,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差异有显著性,男性隐性症状比女性高,城市生活人群比农村高。结论 我们一定要重视亚健康,搞好亚健康状态的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3.
《求医问药》2012,(5):62-63
世界卫生组织将人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有某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为"第三状态",我国将这种状态叫做"亚健康状态"。据统计,全世界人口中有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时常感到疲劳、困乏、健忘、烦躁,时常这儿痛、那儿痒,总之就是浑身不舒服,然而去医院检查后,身体的各项指标却并无异常。那么,可否通过饮食解决或缓解这种亚健康状态呢?下面就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4.
亚健康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卓泉 《西部医学》2003,1(1):85-86
亚健康状态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包括躯体性、心理性和人际交往性三大类型。表现为健康低质状态和健康低质体验。其影响因素除社会、心理因素外,环境、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门诊医生对亚健康状态人群的接诊水平。方法从现状入手,分析门诊医生对亚健康状态人群从认识到处置诸方面的不足,探讨克服这些不足、提高门诊医生水平的方法。结果医院管理者转变观念,重视不断改进医生的知识结构,加强宣传;门诊医生充分了解亚健康状态人群的现状,不断学习相关知识,及时识别亚健康状态人群,有望改善对亚健康状态人群的接诊水平。结论门诊医生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与医院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是提高对亚健康状态人群接诊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白云医药》2004,(1):28-28
  相似文献   

7.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两者之间的一种状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亚健康状态在世界各国人群中普遍存在,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研究内容涵盖了亚健康的概念、病因病机、l临床表现、评估方法、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干预等诸多方面。对人群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做一综述,以期明确研究方向,对不同人群的亚健康状态进行动态监控,开发并普及简、便、廉、验的有效的干预策略,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减少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亚健康状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活动日趋复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于健康的观念发生了转变。权威机构和学者们把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身心功能低下的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问题之一,其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9.
亚健康状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亚健康状态是 2 0世纪后国际医学界的医学新思维 ,是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与体验 ,又称“次健康”、“病前状态”、“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 ,为非器质性改变或未确诊为某种疾病 ,但人体存在功能上的变化。世界卫生组织的一次全球性调查显示 ,真正健康者仅占 5 % ,有病者占 2 0 % ,75 %的人介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亚健康状态[1] 。预防、消除亚健康状态是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预防性的健康策略 ,走出亚健康状态将成为 2 1世纪的新视角。本文就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发病原因  有研究认为[2 …  相似文献   

10.
辛亭 《大家健康》2007,(3S):25-25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布赫曼教授研究发现,除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将亚健康分为躯体亚健康、心理亚健康、社会交往亚健康三种状态.躯体亚健康中,根据其主要症状的表现特点,可进一步分为疲劳型亚健康和疼痛型亚健康等,其中疲劳型亚健康亦称之为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状态.据估计CFS全世界发病率为0.4%~1%,好发于20~40岁女性,急性起病,体力劳动后明显加剧,平均病程3~9年.CFS发病人数在经济发达、社会竞争激烈的国家和地区中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近几年来日益引起医学科学、临床心理学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2.
“亚健康”是指人的身心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能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这种状态多由生理机能降低和代谢能力降低、退化和老化所致。也有人称之为慢性疲劳综合征或第三状态[1],在世界很多国家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成为普遍的社会问题。细究之,亚健康是个大概念,包含着前后衔接的几个阶段,其中,与健康紧紧相邻的可称作“轻度心身失调”,它常以疲劳、失眠、胃口差、情绪不稳定等为主症,但是这些失调容易…  相似文献   

13.
亚健康状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李明今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23):2954-2957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两者之间的一种状态。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亚健康状态在世界各国人群中普遍存在,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研究内容涵盖了亚健康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评估方法、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干预等诸多方面。对人群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做一综述,以期明确研究方向,对不同人群的亚健康状态进行动态监控,开发并普及简、便、廉、验的有效的干预策略,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减少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本院对来我院疗养的215例亚健康疗养员观察,三亚疗养地疗养因子对亚健康状态康复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对2008年1月-2012年4月来武警三亚疗养院疗养的疗养者入院后进行健康体检的同时进行亚健康评估,随机抽取215名亚健康者为观察组。其中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身心状况不容乐观.如何使大学生早日从亚健康状态中走出来,是目前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的问题.因此,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今年5月27~28日,由中华医学会举办,《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北京粲业医药科技发展中心承办的"第三届健康产业论坛"在京召开。此次论坛在前两届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健康管理的内涵和实践,为健康管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本期选取了论坛专题报告和书面交流的若干内容,希望使读者能够对健康管理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18.
亚健康状态是处在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具有向疾病或向健康状态的双向转化性,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也成为近几年的热点.目前对于亚健康状态的定义及诊断标准等仍存在争议.本文就近年来亚健康状态的定义、诊断标准、流行病学、影响因素、干预措施等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推拿治疗亚健康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健康状态又称慢性疲劳综合症(Chronic Fatigue Syndrom,简称CFS),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两者之间的一种状态。国内外研究表明,在总的成年人口中有6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头晕、失眠、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疲乏无力、情绪不稳、焦虑、胸闷等症状。亚健康状态威胁人类健康。已成为医学关注的焦点。中医推拿治疗亚健康状态,通过按摩手法刺激经络和腧穴,调节机体阴阳,能使机体恢复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今年5月27~28日,由中华医学会举办,《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北京粲业医药科技发展中心承办的"第三届健康产业论坛"在京召开。此次论坛在前两届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健康管理的内涵和实践,为健康管理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本期选取了论坛专题报告和书面交流的若干内容,希望使读者能够对健康管理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