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评价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成骨的促进作用 ,以期为颌骨缺损提供一种较为理想的替代材料。方法 :18只成年兔双侧下颌骨下缘各造成 15mm× 6mm的全层骨膜骨质缺损 ,每一缺损作为一个实验单位 ,按自身同期配对设计 ,分别植入复合骨和天然型无机骨 (NNB)。术后 3、6、12周取下标本 ,进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四环素荧光检查以及组织学成骨面积定量分析。结果 :复合骨新骨形成及钙化早 ,同期成骨面积大于NNB(P <0 .0 1)。结论 :合适的复合条件下bFGF可有效地促进软骨及骨的生长 ,复合骨新骨形成及钙化早 ,同期成骨量多 ,修复效果优于NNB。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钛网成型自体颗粒骨复合骨修复材料移植重建兔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成骨效果.方法:18只新西兰家兔,均建立单侧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用钛网成型重建下颌骨外形后,分别移植自体颗粒骨、骨修复材料和自体颗粒骨复合骨修复材料.术后12周取移植骨做组织学检查及Micro-CT检查.应用SPSS 14.0软件包对...  相似文献   

3.
胶原基纳米骨结合胶原膜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胶原基纳米骨 (nHAC)结合可吸收性胶原膜 (GTR)修复下颌骨缺损的效果 ,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理想的骨替代材料和可吸收性引导骨再生膜。方法 在 14只成年兔双侧下颌骨下缘形成 8mm× 6mm全层骨膜骨质缺损 ,每一缺损作为一个实验单位。术后 6、8、12周取材 ,行大体标本 ,X线片 ,组织学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8周时 ,nHAC/GTR成骨量尚不如Bio -Oss/Bio-Gide ,12周时已接近Bio -Oss/Bio -Gide ,而且两组的骨修复方式很类似 ;nHAC/GTR与CPC/GTR相比同期成骨量大。空白缺损组则未能修复。结论 nHAC/GTR生物相容性好 ,同期成骨量较好于CPC/GTR ,远期成骨量与Bio -Oss/Bio -Gide相似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替代材料和可吸收引导骨再生膜。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牵引成骨后新生骨是否可以作为自体骨移植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并探讨其成骨过程。方法 12只大耳白兔行单侧胫骨牵引,延长14mm后,截取1.2cm×0.5cm×0.5cm大小的新生骨修复左侧下颌骨缺损,对侧为自体髂骨移植做对照。结果 早期新生骨移植后成骨现象明显,12周后两者对兔下颌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已无明显区别。结论 本实验表明,牵引成骨后生成的新生骨可以作为下颌骨缺损的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5.
多孔状生物微晶玻璃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孔状生物微晶玻璃植入实验兔下颌骨缺损中引导骨形成的作用,为骨组织的修复与重建筛选一种良好的骨移植替代材料。方法:12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每兔两侧下颌骨均制作1.0cm×0.8cm大小的贯通性骨缺损,实验侧植入多孔状生物微晶玻璃材料,对照侧植入自体骨骼。术后第2、4、8、12周时,分别处死一组动物,对标本进行影像学、组织学及扫描电镜检查,观察颌骨缺损处的成骨情况。结果:多孔状生物微晶玻璃植入体内后,并不引起明显的排斥反应,缺损周围类骨组织逐渐长入材料周边孔隙,并逐渐矿化成骨,术后12周时,材料与周围组织形成牢固的骨性连接。结论:多孔状生物微晶玻璃具有较强的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是一种较好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深冷冻异体骨 (deep frozenallograft,DFA)复合自体髂骨 (autogeneicilium ,AI)移植愈合过程的机理和特点。方法 在 2 0只大白兔的一侧下颌骨缺损内植入深冷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髂骨移植材料 ,另一侧设自体骨对照。植入后 2周、4周、8周、12周 ,行大体标本、X线摄片、X线图象分析骨痂面积与骨痂灰度、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骨形成的情况。结果 大体标本 :2周 ,对照组的移植骨愈合优于实验且 ;4、8、12周两组基本相似。X线摄片及组织学 :2周 ,实验组缺损可见自身成骨现象 ;4周形成骨小梁 ;8、12周骨质重建。X线图象分析骨痂面积与骨痂灰度 :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 >0 0 5 )。扫描电镜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成骨无差异。结论 深冷冻异体骨复合自体髂骨移植的愈合过程与自体骨相似 ;其成骨表现为骨引导成骨和骨诱导成骨 ,爬行替代是骨块移植愈合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同种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的动物模型,为研究同种异体骨支架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效果及其机制打下基础。方法:24只1岁龄比格犬,拔出所有动物右侧下颌前磨牙和磨牙,伤口愈合后制造左侧下颌骨3 mm节段性缺损(从颏孔后1 mm到下颌角前),随机分两组,实验组用同种异体骨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重建,对照组仅用同种异体骨修复重建。术后4、12、24、48周处死动物(每组3只),取标本并行CT检查。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动物同种异体骨均能与自体骨愈合,48周时实验组动物同种异体骨几乎全部被自体骨替代,但是新骨的大小较植入时同种异体骨支架变小。对照组中,新骨主要在同种异体骨与自体骨结合部形成,新骨大小与原植入时同种异体骨大小变化不大。结论:同种异体骨支架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加速成骨,该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为进一步研究同种异体骨支架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下颌骨节段行缺损的效果及其机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以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为种子细胞、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nHAC)为支架材料、兔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为生长因子,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兔下颌骨缺损能力。方法:兔下颌骨体部15mm×15mm全层骨缺损分别采取:A组,组织工程骨;B组,自体髂骨;C组,单纯nHAC材料;D组,对照组修复。术后1、3、6个月行放射性核素骨检测、骨密度测定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放射性核素骨检测:术后1、3个月,A、B组成骨代谢能力明显优于C、D组,术后6个月时,各组之间骨代谢能力无明显差异;骨密度测定:A、B、C组骨缺损区域骨密度逐渐增加明显高于D组,术后3个月A组、B组骨密度较C组明显提高;组织学检查:A组术后1个月可见小片状类骨质出现,nHAC开始降解,术后3个月时新生骨成大片状结构,术后6个月nHAC几乎全部降解,缺损由骨组织修复,其成骨量与B组无明显差异却明显大于C组,D组仅为纤维组织修复。结论:本实验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颌骨缺损能力与自体髂骨相似而强于单独使用nHAC,且nHAC材料于体内可完全降解,因此BMSCs与nHAC及自体PRP复合所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是一种良好的骨缺损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9.
聚乳酸膜复合脱钙冻干异体骨修复下颌骨缺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聚乳酸 (polylactic acid,PL A)膜复合脱钙冻干异体骨 (demineralized freeze- dried bone,DFDB)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可行性 ,比较单纯 PL A膜和 PL A膜复合 DFDB的骨修复能力。方法 在 2 4只日本大耳白兔双侧下颌骨下缘中份形成 1.0 cm× 0 .6 cm× 0 .4cm的矩形缺损。左侧缺损覆以 PL A膜 ,右侧缺损植入 DFDB后表面覆盖 PL A膜。术后 4、8、12周分期处死动物 ,取双侧下颌骨标本作大体观察 ,组织学观察 ,以及 X线片计算机灰度值分析。结果  PL A膜复合 DFDB侧成骨活跃 ,成骨量高 ,计算机灰度值分析表明 ,术后 4、8周两侧缺损区内骨密度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 ,复合材料侧骨密度较高。结论  PL A/ DFDB复合材料是一种较理想的骨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研究在壳聚糖(CS)/β-磷酸三钙(β-TCP)复合体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过程中,探讨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及兔面动脉血管束对成骨作用的影响,探讨CS/β-TCP/rhBMP-2+复合因子血管束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36只共36侧骨缺损(全部为左侧),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在缺损区植入CS/β-TCP复合体,加入rhBMP-2,同时包埋兔面动脉及下颌下腺包膜组成的血管束;对照1组缺损区植入CS/β-TCP复合体,只加入rhBMP-2;对照2组缺损区植入CS/β-TCP复合体,并包埋兔面动脉及下颌下腺包膜组成的血管束,不加入rhBMP-2。于术后4周、8周、12周分批处死动物,取材后行大体观察、X线、组织切片染色观察及骨密度测定,观察各组的成骨情况。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实验组在术后8、12周的骨密度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实验组取材后大体观察,植入材料区皮质骨形成完好,与自体骨组织分界肉眼难辨别,X线表现较正常骨质已无明显差异,HE染色可见丰富成熟的骨小梁及板层骨,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CS/β-TCP复合体修复兔下颌骨缺损过程中,加入rhBMP-2并包埋进兔面动脉血管束可明显促进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study, the capacity of hBMP-4 gene therapy combined with tissue-engineering techniques to improve the repair of mandibular osseous defects in rabbits was explored. A mammalian plasmid vector expressing 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4 (pEGFP-hBMP-4) was initially constructed through subcloning techniques. Bone-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 from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were cultured and either transfected with pEGFP-hBMP-4 or pEGFP, or left untransfected in vitro. Once the transfer efficiency was determined through the expression of EGFP, cells from the three groups were combined with natural non-organic bone (NNB) at a concentration of 50 x 10(6)cells/ml and placed in 15 mm x 6 mm bilateral, full-thickness, mandibular defects surgically made in 12 rabbits. Together with NNB control, there were six samples per group. Four weeks after surgery, the implants were harvested and evaluated histomorphologically. Under optimal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gene transfer efficiency reached a maximum of 38.2+/-9.4%. While the percentage of new bone area in the NNB control group was 8.8+/-3.1%, in the untransfected bMSC group 22.5+/-8.2%, and in the pEGFP group 18.1+/-9.0%, a significantly higher amount of 32.5+/-6.1% was observed in the pEGFP-hBMP-4 group.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ransfection of bMSCs with hBMP-4 enhances their inherent osteogenic capacity for maxillofacial bone tissue-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天然型无机骨骨缺损内与骨膜下植入后在成骨能力,愈合过程上的差异。方法 将块状天然型无机骨植入兔下颌骨缺损内与骨膜下(骨皮质表面),进行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骨缺损组植入4周即有新骨向无机骨孔内长入,12周无机骨少部分被吸收,新骨与无机骨间界面清晰,骨缺损被新骨完全修复。骨膜下组8周出现少量新骨,12周大部分无机骨被纤维结缔组织包裹,与原骨床间主要为纤维性间隔,仅少部分与新骨组织结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 PRF)复合自体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 BMSCs)修复牙槽骨缺损的能力。方法:取健康雄性2月龄新西兰兔36只,随机分为4组:PRF+BMSCs组、PRF组、BMSCs组、空白对照组,均在全麻下微创拔除下颌左侧中切牙。4组实验动物分别在4、8、12周处死。取其下颌骨进行牙槽骨标本测量,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结果:牙槽骨标本测量比较:4组牙槽嵴宽度、高度丧失值均存在差异(P<0.05);析因分析示PRF与BMSCs复合使用修复牙槽骨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PRF或BMSCs(P<0.05)。X线、组织学观察表明术后4、8、12周时拔牙窝骨吸收程度:PRF+BMSCs组<PRF组<BMSCs组<空白对照组,PRF+BMSCs组成骨情况均优于PRF组、BMSCs组、空白对照组。结论:PRF复合自体BMSCs可以促进牙槽骨的再生与修复,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新型纳米羟基磷灰石 聚酰胺 (n HA PA6 6 )复合人工骨修复犬下颌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在犬下颌骨体上设计两个 15mm× 10mm× 5mm的箱状缺损 ,在其中一个植入相应大小的n HA PA6 6预制块 ,另一缺损作空白对照。于术后 2、4、8、12、16周切取组织标本 ,进行X线摄片和组织学切片检查 ,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 术区未见明显的排斥反应。第 2~ 8周人工骨周围被纤维结缔组织包裹 ,12周时人工骨—组织界面上出现膜性成骨迹象 ,第 16周n HA PA6 6人工骨被新生骨组织完全包裹 ,受植床与人工骨形成骨性结合。结论 n HA PA6 6人工骨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具有骨引导和潜在的骨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下颌骨缺损即刻修复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较大下颌骨缺损及伴牙脱位的下颌骨缺损后骨复合材料结合生物膜即刻修复的效果.方法:40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A组为下颌骨缺损后未植入骨复合材料,B组为植入骨复合材料加Bio-gide膜,C组为植入骨复合材料加Bio-gide膜,同时在其上植入自体脱位牙.分别于术后4、8及12周处死动物,获取标本行大体观察、X线检查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12周,A组下颌骨缺损处形成一较原截骨范围略小的骨缺损;B组下颌骨缺损区基本由新生骨组成,X线观察骨缺损区密度接近正常骨组织,组织学观察骨植入物基本形成板状骨;C组动物自体再植牙有17例无明显松动,X线观察13例根尖无透射区,组织学观察有13例出现替代性吸收.结论:骨复合材料结合生物膜即刻修复较大下颌骨缺损效果良好,在其上进行自体牙再植,近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辛伐他汀支架材料修复兔下颌骨局部缺损,观察辛伐他汀对BMSCs复合支架材料修复兔骨缺损的影响。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制备下颌骨缺损模型。A组为实验组,在缺损区植入复合BMSCs的载辛伐他汀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B组为对照组,植入BMSCs复合羟基磷灰石材料。分别于术后2、4、8、12周处死各组动物,行影像学分析、HE染色、扫描电镜观察等检查。结果:影像学检查及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A组骨缺损处愈合程度、成骨速度及骨质量明显优于B组。扫描电镜显示,A组复合材料与组织相容性好,材料吸收优于B组。统计各组各期牙CT分析数据的骨密度值,结果表明A组的骨密度值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实验表明经BMSCs复合的辛伐他汀支架材料具有明显的促进成骨能力,可加速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提高修复质量。  相似文献   

17.
郭延伟  李松  房殿吉 《口腔医学研究》2012,28(11):1087-1091
目的:探讨BMSCs/PRF复合载蛇床子素支架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的可行性。方法: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双侧下颌骨制备缺损模型。A组植入BMSCs/PRF复合载蛇床子素支架材料;B组植入BMSCs复合载蛇床子素支架材料,C组单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支架材料。分别于术后2、4、8、12周处死实验动物,制备组织标本,行大体观察、影像学分析、HE染色、扫描电镜检测,并对影像学分析值及成骨情况加以评价,对分析数据结果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0.05有统计意义。结果:影像学检查及组织学染色显示A组骨缺损处愈合程度,成骨速度及其质量明显优于B组C组;扫描电镜显示A组该复合材料与组织相容性好,无炎症刺激反应;统计牙CT分析数据及新生骨面积,A组的成骨情况明显优于B组与C组(P〈0.05)。结论:BMSCs/PRF复合载蛇床子素支架材料有明显骨诱导作用,是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可望成为临床应用中修复颌骨缺损的新型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牙槽骨组织工程修复区内早期牙移动时压力侧的牙周改建情况,为组织工程技术在正畸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通过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并扩大拔牙窝,建立双侧牙槽骨的超临界骨缺损,分别以实验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与颗粒型多孔β磷酸三钙(beta-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支架复合构成的组织工程骨和对照组单纯β-TCP支架进行右侧和左侧骨缺损修复。术后8周,选取6只兔进行植骨区取材,评价2组的成骨效果。对剩余兔进行下颌两侧第二磨牙加力,近中向牵引4周。分别在加力后的第1、2、3、4周各处死6只动物,测量牙移动距离并制作组织学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法计数压力侧破骨细胞数目。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植骨术后8周,实验组成骨效果优于对照组。牵引4周后,正畸牙在实验组牙槽骨修复区内的移动量大于对照组。牵引第2、3、4周时,实验组移动牙压力侧的破骨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BMSCs复合β-TCP支架能够良好地修复牙槽骨缺损,邻牙在组织工程修复区内早期移动时,再生的牙周组织改建活跃,有加速牙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