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为了加强高职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人文关怀能力,本研究分析了当前高职护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从转变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科学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为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减少护患纠纷、增强病人满意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供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中职护生护理专业形象认知行为的现状及目前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中职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探讨培养护生职业形象认知行为及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旨在为中职院校合理设置人文课程,突出中职特色等方面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600名护生人文素质现状及800名住院患者或其家属对实习护生人文素质及职业形象的满意度。结果护生对自身人文素质及职业形象的认同度较高(3.30±0.10分)、对学习人文知识的期望度较高(2.88±0.12分)、对目前学校人文课程的开设及人文环境的满意度较低(2.18±0.10分),住院患者或其家属对实习护生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满意度较低。结论目前学校护理教育中存在人文教育比重过低,人文类课程开设形式不尽合理,护理专业教师对素质教育的内容及方法等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护士在实际工作中应如何体现人文关怀尚缺乏规范的评价标准。通过院校联合的方式在学校教育及临床带教中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加强临床实践中人文关怀的带教、运用教师的人格魅力进行示范引导、制订护生人文素质及职业形象的评价方法与标准等来加强中职护生良好职业形象、人文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崔巍  李淑芹  宋瑛琦 《吉林医学》2006,27(12):1569-1569
人文艺术对于医学的解析主要是体现在洞悉人类反应的普遍模式,对于有差异性、特殊性的个体的人的理解,同时也丰富了临床工作者的语言和思维能力[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我们护理工作者不仅要有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良好的人文道德修养。今天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人性化”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工作中缺少“人文关怀”常常引起患者不满、气愤、甚至是投诉。因此怎样通过艺术护理教育来丰富护生的伦理知识、个人素质、美感艺术、人文理念等方面知识,使她们在校学习期间就培养良好的人文艺术护理理念,进而提高护理专业…  相似文献   

4.
从护理技能大赛结果回看与思考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回想护理技能大赛中护理专业学生(以下简称护生)体现的护理人文关怀情况以及比较分析人文素质考核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考核成绩,评判参赛护生的人文素养,探讨培养和提高护生人文素质的策略.方法 对2010年7月参加甘肃省护理技能大赛的14所大、中专及1所本科院校的150名护生的各项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参赛护生的人文素质考核成绩明显低于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护理实践中护生的人文关怀知识和应用能力欠缺,而提升护生的人文素质和实践能力必须从基础护理教育抓起,必须将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纳入护理专业教学的核心内容,要在模拟练习中帮助护生建立人文关怀理念,帮助护生理解人性化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5.
目的:完善护理人文关怀实践教学体系,设计高职护理人文关怀社会实践情境。方法:应用PDCA循环理论,结合护理专业知识,从实践方案设计、实施、监测、评价四个方面搭建护理人文关怀实践教学体系。结果:护生在社会实践中,充分巩固护理人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将人文关怀精神传递和内化。结论:高职护理人文关怀社会实践情境的设计,完善了护理人文教育实践体系,有利于弥补护理教育"重工轻文"造成的护生人文素质的缺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儿科护理教学护生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措施,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北京市昌平卫生学校中专三年级学生92名,通过教师的人文关怀潜移默化影响护生,并通过儿科护理教学及临床实践等方式实施人文关怀培养。结果干预前、后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及患者家属满意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儿科护理教学中对护生人文关怀理念的培养,提高了护生人文素质及修养。  相似文献   

7.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指出,教育部门应深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加强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1].人文关怀是护理的核心内涵,是护士对患者生命、健康、权利、人格、尊严照护的集中体现,最终使患者达到生理-心理-社会良好适应能力的健康状态[2].实习护生在临床实习中难以将人文关怀与护理专业知识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张芳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8X):113-113,115
本文阐述了人文素质教育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重要性,要加强护生的人文素质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注重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在教学中积极营造人文氛围及技能操作中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从而有助于提高护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急救护理》教学中对护生进行人文关怀能力培养的效果,为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培养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0名在我校就读的护生随机分为A组和B租,每组各100名护生,为A组护生在《急救护理》教学中进行人文关怀能力培养,为B组护生进行《急救护理》教学,对比分析两组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结果:与B组护生相比较, A组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较强,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救护理》教学中对护生进行人文关怀能力培养对提高其人文关怀能力的效果显著,对护生人文素质修养的提高及其自身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山西省地方性院校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护理教育工作中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山西省435名护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护生人文关怀品质量表》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人文关怀品质总得分为(148.81±18.37)分,得分率为67.64%;班干部与非班干部、不同教育层次、不同外界关怀支持程度的护生人文关怀品质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山西省地方院校护生人文关怀品质现状处于较低水平,护理院校应注重开展人文关怀教育实践,切实提高护生人文关怀品质。  相似文献   

11.
加强医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是医科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素质。调查发现,当前医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依然是比较薄弱的。因此,必须采取加强人文学科课程、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营造人文氛围、开展人文实践活动等措施,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2.
对高等护理教育课程设置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徐晖  蒋桂莲 《医学教育探索》2005,4(2):121-121,124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将教育思想、观念、目的和宗旨等转化为具体教育实践的中介。要实施护理教育的改革,其核心问题便是课程的改革。此项改革应该符合以人为本、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强化培养目标、重视素质及能力培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订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方法 根据行业期待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具备从事临床护理的基本能力和初步的护理管理、教学、科研能力的要求,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将学制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构建新课程体系: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整体护理理念,减少专业基础课程比重,增加护理学专业课程比重,增设护理教育、研究等体现本科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建立选修课程群.注重实践教学安排,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淡化各门课程的完整性观念,注重课程的整体优化.结果 新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比例合理.课程编排循序渐进,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协调性.从课程设置着手,多个层面协调教学内容,较好地解决了授课内容重复、脱节的问题.结论 实践表明,新课程体系为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提供了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订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方法 根据行业期待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具备从事临床护理的基本能力和初步的护理管理、教学、科研能力的要求,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将学制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构建新课程体系: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整体护理理念,减少专业基础课程比重,增加护理学专业课程比重,增设护理教育、研究等体现本科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建立选修课程群.注重实践教学安排,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淡化各门课程的完整性观念,注重课程的整体优化.结果 新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比例合理.课程编排循序渐进,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协调性.从课程设置着手,多个层面协调教学内容,较好地解决了授课内容重复、脱节的问题.结论 实践表明,新课程体系为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提供了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订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方法 根据行业期待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具备从事临床护理的基本能力和初步的护理管理、教学、科研能力的要求,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将学制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构建新课程体系: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整体护理理念,减少专业基础课程比重,增加护理学专业课程比重,增设护理教育、研究等体现本科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建立选修课程群.注重实践教学安排,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淡化各门课程的完整性观念,注重课程的整体优化.结果 新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比例合理.课程编排循序渐进,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协调性.从课程设置着手,多个层面协调教学内容,较好地解决了授课内容重复、脱节的问题.结论 实践表明,新课程体系为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提供了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订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方法 根据行业期待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具备从事临床护理的基本能力和初步的护理管理、教学、科研能力的要求,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将学制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构建新课程体系: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整体护理理念,减少专业基础课程比重,增加护理学专业课程比重,增设护理教育、研究等体现本科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建立选修课程群.注重实践教学安排,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淡化各门课程的完整性观念,注重课程的整体优化.结果 新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比例合理.课程编排循序渐进,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协调性.从课程设置着手,多个层面协调教学内容,较好地解决了授课内容重复、脱节的问题.结论 实践表明,新课程体系为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提供了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订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方法 根据行业期待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具备从事临床护理的基本能力和初步的护理管理、教学、科研能力的要求,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将学制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构建新课程体系: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整体护理理念,减少专业基础课程比重,增加护理学专业课程比重,增设护理教育、研究等体现本科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建立选修课程群.注重实践教学安排,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淡化各门课程的完整性观念,注重课程的整体优化.结果 新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比例合理.课程编排循序渐进,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协调性.从课程设置着手,多个层面协调教学内容,较好地解决了授课内容重复、脱节的问题.结论 实践表明,新课程体系为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提供了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订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方法 根据行业期待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具备从事临床护理的基本能力和初步的护理管理、教学、科研能力的要求,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将学制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构建新课程体系: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整体护理理念,减少专业基础课程比重,增加护理学专业课程比重,增设护理教育、研究等体现本科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建立选修课程群.注重实践教学安排,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淡化各门课程的完整性观念,注重课程的整体优化.结果 新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比例合理.课程编排循序渐进,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协调性.从课程设置着手,多个层面协调教学内容,较好地解决了授课内容重复、脱节的问题.结论 实践表明,新课程体系为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提供了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订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方法 根据行业期待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具备从事临床护理的基本能力和初步的护理管理、教学、科研能力的要求,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将学制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构建新课程体系: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整体护理理念,减少专业基础课程比重,增加护理学专业课程比重,增设护理教育、研究等体现本科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建立选修课程群.注重实践教学安排,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淡化各门课程的完整性观念,注重课程的整体优化.结果 新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比例合理.课程编排循序渐进,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协调性.从课程设置着手,多个层面协调教学内容,较好地解决了授课内容重复、脱节的问题.结论 实践表明,新课程体系为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提供了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订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方法 根据行业期待护理学专业本科生具备从事临床护理的基本能力和初步的护理管理、教学、科研能力的要求,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将学制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构建新课程体系: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整体护理理念,减少专业基础课程比重,增加护理学专业课程比重,增设护理教育、研究等体现本科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课程,建立选修课程群.注重实践教学安排,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淡化各门课程的完整性观念,注重课程的整体优化.结果 新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并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比例合理.课程编排循序渐进,保证了课程体系的协调性.从课程设置着手,多个层面协调教学内容,较好地解决了授课内容重复、脱节的问题.结论 实践表明,新课程体系为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提供了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