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再灌注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艳荣 《河北医药》2006,28(5):380-381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血管再通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将79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A组为溶栓再通组;B组为未溶栓组,比较溶栓前及溶栓后1~6 d、8 d及30 d的QTd变化.结果溶栓前两组QTd差异无显著性(P>0.05),溶栓再通后QTd峰值在第2天出现,然后逐渐减小,且下降较未溶栓组快.未溶栓组QTd峰值在第4天出现,然后逐渐减小.两组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第4、5、6、8天的QTd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再灌注后QTd峰值提前出现及以后的快速下降,可以大致反映血管再通后缺血心肌的恢复情况,可作为判断溶栓疗效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2.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治疗策略是迅速、充分、持续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即再灌注治疗)。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和新技术的发展,如何尽快而且充分地实现再灌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着重介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STEMI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共163例,根据其是否在院期间死亡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对比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血液生化指标和心电图等临床资料。同时对比存活组患者溶栓前后的血清hs-CRP、CK-MB、TNT和BNP水平。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的预测因素。 结果 死亡组的男性、年龄>65岁、前壁心肌梗死(MI)、高血压、高血脂、饮酒、糖尿病、Killip 分级≥II级比率显著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白细胞、血肌酐、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三硝基甲苯(TN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脑尿钠肽(BNP)均显著高于存活组,而HDL-C显著低于存活组(P<0.01);存活组患者溶栓后血清hs-CRP、CK-MB、TNT和BNP显著低于溶栓前,(P<0.05)。死亡组的溶栓成功率显著低于存活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高龄、血肌酐和hs-CRP水平升高、前壁MI、BNP升高、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降低、溶栓不通、在院期间发生心源性休克和Killip分级≥Ⅱ级因素影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猝死,猝死原因绝大部分是由于恶性心律失常引起。QTd是近年来研究最多,被普遍接受的预测心脏事件及心源性猝死有价值的指标,亦是反映电生理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观察卡维地洛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疗效及QT离散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特征。方法于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取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各60例,对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和实验室检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 STEMI组中吸烟、持续性胸痛及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明显较NSTEMI组多;NSTEMI组患者年龄、女性比例和糖尿病并发率均明显高于STEMI组;STEMI组血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Ⅰ水平均明显高于NSTEMI组;造影显示冠脉单支病变NSTEMI组明显较少,而三支病变则多于STEMI组;冠脉狭窄程度≤90%的患者NSTEMI组较多,而狭窄>90%者STEMI组更多;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TEMI患者年龄偏大,且好发于女性,临床症状较轻,化验检测结果严重程度低,且造影显示冠脉病变程度低,但有基础TIMI血流3级和存在侧支循环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ST段抬高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分组对比ST段抬高最大幅度、ST段抬高总导联数、ST段抬高总和对AMI患者30 d病死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再梗、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及一年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 ST段抬高幅度越大,ST段抬高导联数越多,ST段抬高总和越大,其30 d病死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P<0.05);梗死后心绞痛、一年内心血管事件和30d再梗发生率也升高,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ST段抬高幅度越大.ST段抬高导联数越多,ST段抬高总和越大,早期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7.
高奋 《临床医药实践》2007,16(6):436-437
目的:探讨倍他乐克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及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68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8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倍他乐克6.25~100 mg/d,随访6个月,观察新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以及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校正的QTd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分别为(51.6±14.3)ms与(66.9±16.4)ms(P<0.001),并且倍他乐克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倍他乐克治疗组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8.4%,明显低于对照组33.3%(P<0.005)。结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倍他乐克可显著降低QTd,且快速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NSTE-MI)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回顾STEMI与NSTEMI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二者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STEMI组完全闭塞率为46.5%,三支病变率为32.6%,有Ⅱ级以上侧支循环的为39.5%,NSTEMI组的三支病变率为56.3%、≥75%的严重狭窄率为59.30%,完全闭塞率11.00%,有Ⅱ级以上侧支循环的为65.6%。STEMI的CK和TNI峰值(2346±1072)IU/L与(1.67±0.69)ng/ml,高于NSTEMI(835±476)IU/L与(0.83±0.49ng/ml),两组间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EMI完全闭塞率高于NSTEMI,冠状动脉病变程度NSTEMI高于STEMI,二者具有不同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特点。方法将符合条件的60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显效30例,占50%;有效21例,占35%;无效9例,占15%,总有效率为85%。结论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以挽救濒死的心肌,防止梗死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钾水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对照组患者血钾含量及低血钾发病率的差异。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间STEMI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161例。同时选取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的对照组患者161例。血钾含量〈3.5mmol/L定义为低血钾。比较2组间血钾含量及低血钾发病率。结果血钾含量STEMI患者(3.96±0.47)mmol/L,低于对照者[(4.03±0.4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P〈0.05)。低血钾发病率STEMI(12.42%)高于对照者(6.8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9,P=0.1)。137例STEMI患者血钾〈4.5mmol/L。结论STEMI患者的低血钾发病率较对照组高,血钾浓度较对照组低。STEMI急性期存在血钾下降,血钾含量〈4.5mmol/L时最好静脉补钾纠正低钾血症。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令生 《河北医药》2001,23(2):94-95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探讨其与临床关系。方法:应用体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对60例AMI患者进行入院后第一次心电图QTd和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测定,并与50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1)AMI患者入院后第一次心电图的QTd、QTcd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2)死亡组QTd、QTcd均明显长于生存组(P<0.01)。(3)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明显长非心律失常组(P<0.01)。(4)心衰组QTd、QTcd亦明显长于非心衰组(P<0.01)。结论:AMI患者QTd、QTcd明显延长,提示AMI患者心肌存在明显电不稳定和复极的不同步性。其不失为AMI发生心脏事件和猝死简单而实用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李婧  陈文强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0):1471-1472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壁瘤的关系.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将我院2003~2006年收治的AMI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室壁瘤29例,未发生室壁瘤31例,比较两组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Td.两组QT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MI患者QTd增加时易发生室壁瘤,提示QTd是预测AMI患者发生室壁瘤的一种简单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再通治疗后QT离散度(QTd)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68例AMI成功接受溶栓或急诊PCI术患者完全随机分为银杏达莫干预组(34例)和常规治疗组(34例),分别在冠状动脉再通治疗前和再通治疗后1、5、10 d做12导联心电图描记,计算QTd.以同期体检健康者68人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AMI患者QTd较正常对照者明显延长[ (76±8) ms比(36±5)ms,P<0.05].2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治疗后各时间点QTd较再通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常规治疗组再通治疗后1、5、10 d分别为(56±6)、(58±5)、(46±6)ms比(76±8)ms;银杏达莫干预组分别为(56±7)、(47±5)、(36±4) ms比(77±9 )ms,均P<0.05].常规治疗组再通治疗后10 d QTd明显低于再通治疗后1、5 d(均P <0.05).银杏达莫干预组再通治疗后5dQTd低于再通治疗后1d,再通治疗后10 d低于再通治疗后5d(均P<0.05).冠状动脉再通治疗后5、10 d,银杏达莫干预组QTd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结论 银杏达莫注射液可有效降低AMI患者冠状动脉再通治疗后的QTd,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为探讨 QT离散度 (QTd)的临床意义 ,进一步评价其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VA)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了 132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及 45名正常人 (对照组 )的最长 QT间期(QTm ax)、校正 QTmax(QTcmax)、最小 QT间期 (QTmin)、校正 QTm in(QTcmin)、QT离散度 (QTd)及心率校正 QTd(QTcd)的变化。结果  1AMI组 ,QTmax、QTcmax、QTd及 QTc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1。2 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 (VA组 ) ,QTmax、QTcm ax、QTd及 QTcd均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NVA组 ) ,P<0 .0 1。3AMI患者 QTcd≥ 6 0 ms者 ,其 VA发生率显著高于 QTcd<6 0 ms者 ,P<0 .0 1。4AMI死亡组 QTmax、QTcm ax、QTd均显著高于存活组 ,P<0 .0 1,死亡组 QTcd高于存活组 ,P<0 .0 5。5 AMI患者 QTcd≥ 80 ms者其室颤 (VF)发生率显著高于 QTcd<80 ms者 ,P<0 .0 1。结论  QTd或 QTcd可作为判断 AMI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近期预后的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评估的相关性.方法 对确诊的110例AMI患者(治疗组),于人院第5-10天,行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CI);并与100例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术(CAG)结果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分析术前1天和术后1天的标准十八导联同步心电图QTd及随访发病30天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PCI前,QTd明显延长;发病30天内,MACE发生率增加(P<0.05).经PCI治疗,AMI患者较术前QTd缩短(P<0.05).AMI患者中,MACE发生组与未发生MACE组相比,术后较术前QTd降低幅度较小(P<0.05).结论 AMI患者QTd明显高于正常人,成功的PCI,能显著减小AMI患者QTd; QTd及其变化程度,可作为评价心肌灌注及近期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术中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拟行急诊冠脉介入手术患者,采用前瞻、随机对照方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即刻给予艾司洛尔静脉注射,继之静脉泵入;对照组即刻给予美托洛尔口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QTd及术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QT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QTd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QTd(39.0±15.5)ms低于对照组的(53.0±14.7)m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术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10.0%低于对照组的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术时应用艾司洛尔静脉泵入更能有效降低QTd,减少术中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及T峰末间期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到2011年12月陈旧性心肌梗死且连续服用阿托伦他汀钙的患者55例为观察组,连续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40 mg/d≥3个月;同期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55例因各种原因未使用他汀类药物者为对照组;连续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40 mg/d≥3个月的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0例为SAP组.所有患者在基线及服用他汀药物3个月后进行QT离散度及校正T峰末间期测量.结果 用药前,观察组和对照组校正T峰间期均明显长于SAP组[(100±6)、(98±6)ms比(86±6)ms,均P<0.05],QT离散度与S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7±9)、(48±9)ms比(38±6)ms,均P<0.05].用药后,观察组QT离散度[(33±9)ms]和校正T峰末间期[(79±6)ms]均明显短于用药前(均P<0.05),并明显短于对照组[分别为(46±8)、(97±6)ms,均P<0.05].SAP组QT离散度[(31±6)ms]和校正T峰间期[(78±5)ms]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及T峰末间期延长,此类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钙可减少QT离散度及T峰末间期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浆中升高的microRNA-1(miR-1)与QT离散度(QTd)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53例[无室性心律失常(VA)者40例、有VA者13例],健康对照人群49例,对血浆中miR-1的表达含量进行绝对定量,并测定心电图QT间期计算出QTd及校正的QTcd,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MI患者血浆中miR-1的实际表达量和QTd及QTcd值均高于正常对照人群,而且有VA者的QTd及QTcd值均大于无VA者,QTd的延长与VA的发生密切相关,血浆中的miR-1表达水平与QTd呈正相关性。结论 AMI患者血浆中miR-1与QTd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二者联合对AMI患者预警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近期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潘光秀  余强 《淮海医药》2001,19(2):94-9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溶栓治疗相关动脉再灌注对 QT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6 2例 AMI患者分为溶栓再通组、未通组及非溶栓组 ,测量溶栓前后 QTd,并进行比较。结果  AMI溶栓前溶栓组 (6 5 .6± 13.9) ms与非溶栓组 (6 3.2± 18.2 ) m s QTd 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溶栓治疗再通后 ,QTd明显减小。溶栓未通组及非溶栓组 (4 6 .7± 11.6 ) ms、(4 7.5± 13.2 ) ms,显著高于溶栓再通组 (31.4± 9.4) ms,(P<0 .0 1)。伴心室颤动者 QTd(70 .6± 16 .2 ) ms明显高于不伴心室颤动者 (4 7.9± 13.5 ) ms,(P<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相关动脉再灌注后 QTd 明显减小 ,心室颤动的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