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测定60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呼吸衰竭患者血PaCO_2水平<9.333kPa,PaO_2<8kPa一组与PaCO_2>9.333kPa,PaO_2<8kPa一组,经吸氧同时静脉点滴尼可刹米后,测定PaCO_2及PaO_2的指标。 结果显示:PaCO_2<9.333kPa,PaO_2<8kPa治疗前后PaCO_2明显降低,PaO_2明显升高,经统计学处理,自身对照P<0.01。PaCO_2>9.333kPa,PaO_2<8kPa,治疗后PaCO_2上升,PaO_2可升高。经统计学处理,自身对照P<0.01。表明PaCO_2的不同水平,其疗效不一。 PaCO_2<9.333kPa组,治疗后提高了呼吸中枢兴奋性,增加了吸气驱动,改善了通气,降低了PaCO_2。而PaCO_2>9.333kPa组,治疗后造成CO_2潴留,增加了CO_2产生量和氧耗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入院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血气结果,探讨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O2/PaCO2)比值在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以第一诊断为COPD急性加重入院21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出院第一诊断分为COPD急性加重组、肺血栓栓塞症(PTE)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组、哮喘组及间质性肺疾病组,将COPD急性加重组与其余4组患者吸氧前后的PaO2/PaCO2比值及PaCO2分别进行比较,观察2个指标在COPD急性加重组与其余4组间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210例中,出院第一诊断为COPD急性加重者154例(74%),PTE21例(10%)、OSAHS11例(5%)、哮喘15例(7%)、间质性肺疾病9例(4%),即:非COPD急性加重56例(26%)。2·COPD组与其他组比较显示:吸氧前及吸氧后,COPD组的PaO2/PaCO2比值明显低于PTE组与哮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OPD组与间质性肺疾病组比较,PaCO2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3·若取PaO2/PaCO2比值≤1·0同时PaCO2值≥45mmHg,则PTE组及哮喘组均为0例,即:可除外PTE及哮喘。结论:吸氧前后测定PaO2/PaCO2比值并联合PaCO2值对鉴别COPD与PTE、哮喘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与OSAHS、间质性肺疾病的鉴别意义有限。PaO2/PaCO2比值计算方法简便,对临床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失败原因。方法 102例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根据NIPPV结果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分析失败原因。结果 NIPPV治疗前无效组APACHⅡ评分明显高于有效组,白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有效组(P0.05);无效组3个脏器功能障碍、肾功能不全、休克、排痰障碍、呕吐物误吸等发生率明显高于有效组(P0.05);无效组NIPPV治疗后2~4 h血pH值和二氧化碳分压改善程度明显低于有效组(P0.05)。结论针对NIPPV治疗失败原因采取相应防治措施,可显著提高NIPPV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是指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以致不能进行有效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伴或不伴CO2潴留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谢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其标准为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的情况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伴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50mmHg。  相似文献   

5.
高氧液在救治尘肺呼吸衰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高氧液治疗尘肺呼吸衰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鼻导管吸氧,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每日静脉滴注高氧液750~1000ml。对尘肺呼吸衰竭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呼吸(RR)、心率(HR)、血气分析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好转情况治疗组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静脉输氧能迅速提高PaO2和SaO2,可作为对尘肺呼吸衰竭综合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6.
对于Ⅱ型呼衰,既往多予以低流量(1~2升/分)、低浓度(25~30%)持续吸氧,其目的是将PaO_2提高到50~60mmHg,既能纠正低氧血症,又避免PaO_2明显升高而导致呼吸抑制,引起PaCO_2上升。但临床实践证明,此氧疗方法仅适用于一般患者。如患  相似文献   

7.
诊断要点  老年人重度呼吸衰竭(呼衰)的诊断较容易,早期轻症却常不易及时发现。主要诊断依据如下:(1)有引起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的基础疾病;(2)有与缺氧和CO2潴留有关的临床表现;(3)动脉血气分析是最重要的诊断依据。呼衰的诊断标准是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动脉血氧分压(PaO2)<60mmHg伴或不伴二氧化碳分压(PaCO2)>mmHg,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出量降低等致低氧因素。  必须指出:(1)由于PaCO2无增龄性变化而PaO2随增龄而下降,因此在诊断呼衰时应从严掌握PaO2的标准,动脉血气分析要及早检测;(2)老年人…  相似文献   

8.
20例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ASAI~Ⅱ级,采用静脉吸入复合全麻,麻醉诱导后插左支单腔支气管导管,术中行单肺通气.分别于气管插管后双肺通气10 min及单肺通气10、30、50 min时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同时记录相应的PETCO2值.结果 双肺通气及单肺通气10 min时PaCO2与PETCO2密切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单肺通气30、50 min时,两者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低流量双肺通气及短时间单肺通气时可用PETCO2推断PaCO2,长时间低流量单肺通气时PETCO2不能完全反映PaCO2的变化,需定时行血气分析,监测PaCO2.  相似文献   

9.
付群 《山东医药》2007,47(31):51-52
106例呼吸衰竭患者在接受基础治疗的同时采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NIPPV)治疗。吸气峰压为(15.4±6.1)cmH2O,呼气末压(4.6±0.6)cmH2O。每日通气时间(7.2±3.2)h,用机(8.8±3.5)d。结果NIP-PV总有效率为77.4%。不同病种的有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COPD、支气管哮喘、肺炎、ARDS、肺结核、间质性肺病、肺癌。NIPPV治疗时间与动脉血气PaO2呈负相关,与PaCO2呈正相关。认为NIPPV适用于各种病因所致呼吸衰竭的治疗,且早期应用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COPD并呼吸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方法研究组给予综合治疗加痰热清注射液;对照组不给予痰热清。10天为1疗程。结果研究组有效率(25/30,83.33%)显著高于对照组(15/30,50.00%;P<0.05);研究组患者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二氧化碳分压两组相似(P>0.05)。结论综合治疗加痰热清注射液可提高COPD合并呼吸衰竭疗效。  相似文献   

11.
无创的血氧饱和度监测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方便了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减轻了患者的创伤和痛苦;同样作为呼吸衰竭重要监测指标的二氧化碳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tidal CO2 pressure,PETCO2)在正常健康人和无呼吸衰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者,测定PETCO2基本可代替测定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作为重要的无创呼吸监护指标亦已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我院自2005年11月~2007年8月来,对机械通气病人应用无创PETCO2技术;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石根萍 《山东医药》2011,51(31):47-48
目的探讨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辅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同期收治的68例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均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用BiPAP治疗,疗程1周。观察两组生命体征、血气分析指标变化,记录气管插管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呼吸频率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均有所改善,尤以观察组为著(P均〈0.05);观察组气管插管率、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BiPAP辅助治疗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效果好、安全性高,且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采用30例呼吸衰竭动脉血气分析的四项氧合指标建立bayer判别函数,将呼吸衰竭分为氧合衰竭(Ⅰ型)、通气衰竭(Ⅱ型)和混和性呼衰(Ⅲ型),对80例呼衰进行回归检验,总判对效率为92.5%,其中Ⅰ型判对率为93%,Ⅱ型判对率为87%,Ⅲ型判对率为100%,认为氧合指标是判断呼吸衰竭的可靠根据,以四项氧合指标为基础,将呼衰分为上述三型有利于临床对病情的判断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4.
BiPAP通气治疗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BiPAP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3例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BiPAP呼吸机,4~6 h/次,16~22 h/d,记录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变化。结果治疗后神志、呼吸困难症状明显缓解,PaO2、SPO2和PH升高,PaCO2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iPAP呼吸机无创通气治疗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确切、安全,可以减少有创通气的使用。  相似文献   

15.
傅铁军  何子纯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0):1877-1878
目的探讨NIPPV治疗COPD合并肺大泡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选择COPD合并肺大泡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共32例,观察组18例,对照组14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NIPPV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及生命体征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血气分析各项指标及生命体征变化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情况,症状缓解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PPV能纠正COPD合并肺大泡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稳定生命体征,缩短病程,促进肺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8例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8例,采用BiPAP呼吸机加常规治疗;对照组20例,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和呼吸频率的变化,以及治疗期间的并发症、治愈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经BiPAP治疗后,pH、PaO2升高,PaCO2降低,SaO2升高,呼吸频率明显减慢,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少,有效率升高,平均住院时间缩短。结论应用BiPAP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操作简单,效果良好,并发症少,患者易于接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无创呼吸机治疗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耘  林国娟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8):1265-1266
目的观察BiPAP(bi-level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无创呼吸机治疗AE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将68例AECOPD并发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采用常规治疗加B iPAP无创呼吸机,对照组34例,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呼吸频率及心率的变化。结果呼吸机治疗组患者心率、呼吸频率、血气分析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iPAP无创呼吸机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效果肯定,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使用BiPAP呼吸机经鼻(面)罩辅助通气治疗,结果降低患者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改善酸中毒和增加尿量。证实BiPAP呼吸机对缓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作用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9.
孙琦  徐凤玲  张亚明  薛梅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12):1798-1799
目的回顾分析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对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呼吸衰竭新生儿86例,在综合治疗的同时,治疗组45例,采用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nasal contin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通气技术治疗,对照组41例,采用简易水封瓶气道正压通气技术治疗。观察两组患儿在治疗前、治疗后临床及血气监测结果变化,比较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的变化。结果治疗组45例患儿中显效20例,好转18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4.4%;对照组41例患儿中显效12例,好转10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53.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PaO2、SaO2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aCO2有所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pH有所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PaCO2、SaO2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新型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通气方式。  相似文献   

20.
范小杏  王世玲 《内科》2009,4(1):129-130
抢救治疗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氧气以往只有从呼吸道供给,近年来输入高氧液体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高氧液体治疗是不经呼吸道给氧的一种内输送氧的治疗,是应用临床常用的液体(林格氏液或5%葡萄糖等)为基液,经高氧医用液体治疗仪的光量子溶氧后,能使液体的氧分压(Po2)由21kPa上升到90-100kPa,同时含有微量对人体有多种治疗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