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在胎儿大动脉转位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即动态三维胎儿超声心动图)在胎儿大动脉转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以来由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获的568例容积数据,对其中18例已经明确诊断为大动脉转位的容积数据进行重建研究并脱机分析,再与其二维超声及多普勒的超声表现相比较.结果:18例胎儿均能通过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重建成像显示及多种模式显示进行分析,其中有1例由于心脏过大未能获完整容积数据,但在结合多种显示模式亦能很好地对胎儿心脏大动脉转位进行诊断.结论: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获取容积数据所花费的时间短并能脱机重建分析,不但能直接提供病变的三维空间的结构形态及其位置关系,而且能多个切面多个角度重建分析,减少了胎儿心脏检查中对检查者经验的依赖和评估心脏不正常结构的时间,而且可以重建再现心脏异常结构的立体形态,因此比常规二维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能更快并更好地时胎儿大动脉转位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超声数据三维(three-dimensional,3D)建模打印胎儿心脏三种方法的可行性、准确性及其在不同胎儿心血管结构展示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于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超声医学科进行胎儿心脏检查的胎儿93例,其中心脏正常83例,心脏畸形10例。利用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spatio-t...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断层超声显像技术联合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评价胎儿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二维胎儿超声心动图筛查先天性心脏病高危胎儿及采用断层超声显像技术联合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采集和分析心脏容积数据.结果 断层超声显像技术联合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与二维胎儿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室间隔缺损的准确率分别为96.6%、86.4%,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3.933,P=0.047,P<0.05).结论 断层超声显像技术联合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可以准确、直观地筛查胎儿室间隔缺损.  相似文献   

4.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CHD)是产前诊断的难点。空间-时间相关成像(STIC)技术是用于胎儿心脏超声诊断的三维成像技术,通过一次自动扫描,可获取胎儿心脏的容积数据,经过恰当的后处理,能获得胎儿心脏感兴趣切面图像,用于胎儿CHD筛查并辅助二维超声诊断。本文对STIC技术中容积数据后处理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断层超声显像(TUI)技术和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在胎儿心脏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采集60例孕龄19~34周正常胎儿心脏容积图像,再应用断层超声显像技术脱机进行分析,再现四腔心、左室流出道、右室流出道和三血管气管切面.结果 所有60例胎儿均获得了满意的TUI图像,其中51例可直接获得上述4个筛查切面,9例需沿Y轴稍微旋转图像.结论 断层超声显像和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可应用于胎儿心脏筛查,可降低胎儿心脏筛查的难度.  相似文献   

6.
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在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时间-空间相关成像(STIC)技术在正常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中的成像方式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分别使用常规二维超声和STIC技术对120例孕龄在22~28周的正常胎儿进行心脏扫查,比较两种方法获得胎儿心脏图像的质量和扫查时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并分析STIC技术的成像方法. 结果 120例正常胎儿心脏均获得满意的容积图像,各切面图像的显示合格率与常规二维扫描图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能显示出常规二维不能显示的切面.所研究的120例样本中,共有85例可计算常规二维超声筛查时间,平均每个胎儿心脏用时(5.26±2.01)min;共有104例可计算STIC扫描时间,平均每次STIC扫描用时(4.47±2.32)min. 结论 STIC技术比常规二维超声能提供更多的观察心脏解剖结构的切面和信息,可简化图像采集过程,缩短检查时间,减少对检查者经验的依赖,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大大减少胎儿心脏接受超声波照射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心脏缺陷是最常见的胎儿先天性解剖畸形,也是产前超声检查中最易被漏诊的畸形之一。超声成像技术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胎儿心脏检查方法,在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筛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矩阵探头的问世,三维超声成像逐渐成为产前筛查和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关键性技术。本文主要从电子矩阵探头相关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在胎儿心脏中的应用进展方面做一终述。  相似文献   

8.
闫薇 《临床医学》2021,41(11):76-79
目的探讨四维超声成像技术诊断孕中期胎儿心脏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济源市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接待的高危孕中期产检孕妇300例进行研究,均接受胎儿心脏畸形筛查,包括常规二维超声检查与四维超声成像技术检查。将产后超声心动图或心脏病理解剖结果作为标准,比较常规二维超声与四维超声成像技术检查采集时间、孕妇满意度、胎儿心脏畸形检出率,以及心脏结构异常检出率。结果产后超声心动图或心脏病理解剖结果证实有胎儿心脏畸形54例,其中四维超声成像技术检查孕妇时,采集时间更短,孕妇满意度评分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维超声成像技术胎儿心脏畸形检出率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8,P<0.05)。产后超声心动图或心脏病理解剖结果证实有胎儿心脏畸形54例,共计心脏结构异常97处,其中四维超声成像技术检出心脏结构异常95处,检出率为97.94%,常规二维超声检查检出心脏结构异常80处,检出率为82.47%,四维超声成像技术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二维超声检查(χ^(2)=6.557,P<0.05)。结论孕中期胎儿心脏畸形检查中应用四维超声成像技术诊断,可减少影像采集时间,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害,同时可以提高胎儿畸形检出率与心脏结构异常检查率,促使孕妇对检查更满意,值得在胎儿心脏畸形筛查中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空间-时间相关成像(STIC)技术进行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应用STIC技术对30例孕龄20~34周正常胎儿进行数据采集及脱机分析和处理,对胎儿心脏各解剖结构进行显示和观察。结果:30例研究对象在获得容积数据后,通过正交三平面模式对图像进行切割平移或旋转,有26例成功获得了心脏各解剖结构,4例心脏结构未能完全显示。结论:STIC技术较传统超声心动图具有优势,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心脏病是心脏和大血管在胎儿时期发育异常所引起的畸形,是婴幼儿死亡的最常见原因.目前常规使用的二维胎儿超声心动图由于受到胎儿体位、声窗及检查者诊断经验等因素的限制,诊断准确性不高,且检查时间较长.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进步,实时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能立体、直观地显示胎儿心脏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对产前胎儿心血管畸形的发现,尤其是严重畸形的检出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就实时三维超声的成像原理、成像模式以及在胎儿心脏检查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初学者应用超声断层成像技术显示胎儿心脏结构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超声断层成像(TUI)技术能否提高初学产科超声操作医师对胎儿心脏结构的显示率,了解该技术在胎儿心脏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先由一名熟练的产科超声医师(a)应用二维超声对200例正常中孕期胎儿的心脏进行检查并存储图像;再由一名初学产科超声的医师(b)应用时空关联成像(STIC)技术获取胎儿心脏的容积数据,然后应用TUI程序获得心脏检查各切面并保存;最后由一名超声医师(c)将同一胎儿心脏的二维图像与TUI重现的心脏各切面进行对比并根据切面图像的质量及诊断价值进行评分。结果200例正常胎儿心脏超声检查中,185例获得满意的容积数据。应用TUI技术能够获得胎儿心脏检查所需的切面,获取四腔心、左心室流出道、右心室流出道、三血管及胃泡切面的显示率分别为100.O%、92.2%、87.8%、98.9%及100.0%。TUI法获取各切面与常规二维切面的显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符合产前超声检查的质量要求。结论TUI技术是一种简单易学的胎儿心脏结构超声显示方法,初学者应用该技术能够显示胎儿心脏超声检查的常用切面,该技术降低了培训超声医师检查胎儿心脏的难度,有利于超声检查胎儿心脏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心脏缺陷是最常见的胎儿先天性解剖畸形,也是产前超声检查中最易被漏诊的畸形之一。超声成像技术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胎儿心脏检查方法,在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和筛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矩阵探头的问世,三维超声成像逐渐成为产前筛查和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关键技术。本文就电子矩阵探头相关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在胎儿心脏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应用于胎儿心脏检查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空间-时间相关成像(spatiotemporal image correlation,STIC)技术于胎儿心脏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GE Voluson 730 Expert series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和实时4D容积探头(频率3~6 MHz)对263例已经行二维超声心动图,孕龄在18~38周的胎儿进行心脏和胸部的自动扫查,并结合彩色血流显像,获得容积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63例胎儿均通过STIC技术获得的容积数据显示三维平面图像(即A、B、C平面)。其中发现胎儿心脏畸形,右室双出口1例,永存动脉干3例,室间隔缺损3例。结论:STIC技术比常规二维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能更快地提供更多的观察心脏解剖结构及与之相邻的信息,减少了胎儿心脏检查中对检查者经验的依赖。与二维胎儿超声心动图一样,STIC技术在获得数据时同样受检查声窗的影响,包括胎儿体位、羊水等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三维超声时间空间关联成像技术检测胎儿心脏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时间空间关联成像(STIC)技术应用于胎儿心脏的最优成像条件. 方法 对130胎正常胎儿心脏分别进行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及三维STIC容积数据采集,脱机分析后进行显示效果评分,对显示效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121胎胎儿完成三维容积数据采集,采集成功率为93.13%;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及三维STIC容积数据采集方法整体显示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方法在不同采集条件下的显示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方法均在侧位四腔心切面显示最佳,二维切面在妊娠25~29周显示率较高,三维切面在妊娠20~24周显示率较高;两种方法在血管长轴相关切面显示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STIC技术应用于胎儿心脏检查较常规二维超声检查具有优势,但需要对采集条件进行控制并熟练掌握脱机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胎儿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的诊断是产前诊断的难点。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spatiotemporal imaging correlation , STIC)是应用于胎儿心脏超声诊断的三维技术。通过一次自动扫描可获取胎儿心脏的容积数据,对其进行恰当的后处理,可获取胎儿心脏的多个切面并可应用于胎儿CHD筛查及辅助二维超声诊断。本文对近年来提出的容积数据的多种后处理原则进行综述和总结,以期STIC技术能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3D/4D时间-空间相关成像(STIC)是否能比常规二维胎儿超声心动图提供更多胎儿心脏的切面及信息。方法采用3D/4DSTIC超声系统对26例孕龄16~41周的正常胎儿进行心脏和胸部的自动扫查,获得容积数据后进行脱机分析,主要对胎儿心脏的解剖结构进行多平面的观察和三维重建,重点观察胎儿心脏的流出道等结构。结果26例胎儿皆成功获得满意二维和三维四腔心切面的图像。通过STIC技术获得的容积数据显示了一系列相互垂直的三维平面图像(即A平面、B平面、C平面),对其中的每一幅图像都可通过旋转、平移进行控制、分析。切割或三维重建图像可获得比常规二维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更多的切面及信息。结论3D/4DSTIC技术比常规二维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能更快地提供更多的观察心脏解剖结构的切面和信息。  相似文献   

17.
超声几乎是胎儿心脏畸形产前诊断的唯一选择,其准确性和敏感性受检查者技术水平的制约,也是不同医院胎儿心脏畸形检出率不同的主要原因。空间时间相关成像(spatiotemporali mage correlation,STIC)能对胎儿心脏进行动态多平面和表面三维成像。本研究探讨STIC技术在胎儿心脏畸形  相似文献   

18.
三维超声STIC技术辅助诊断胎儿心脏畸形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照引产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二维超声与三维超声时间-空间相关成像技术(spatio-temporalimage correlation,STIC)判断胎儿心脏结构异常细节的准确性,探讨STIC技术对胎儿心脏畸形的产前诊断价值。方法 2006年1月~2008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胎儿心脏二维超声检查、可疑胎儿心脏畸形、并存储完整心脏三维超声STIC容积数据、有胎儿心脏病理检查结果的病例24例;应用4DView软件多平面重建和断层显像模式分析心脏STIC容积数据;对照引产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二维超声和STIC技术对各类心脏结构异常的细节诊断符合率。结果心脏病理解剖显示24例中有92个心脏结构异常。二维超声和STIC技术对心脏结构异常的细节诊断总符合率分别为64.1%和97.8%;二维超声和STIC技术对房室连接异常、房室间隔异常的诊断符合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对静脉与心房连接异常、动脉与心室连接异常、动脉干及分支异常的诊断,STIC技术则优于二维超声(P0.05)。结论 STIC技术对胎儿心脏畸形中静脉与心脏连接异常、动脉与心室连接异常、动脉干及分支异常的诊断较二维超声可提供更加丰富的诊断信息,为精确诊断胎儿复杂心脏畸形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空间-时间相关成像技术(STIC)多种处理模式对胎儿室间隔缺损(VSD)声像学特征进行研究,探讨STIC技术多种模式在评价胎儿VSD中的应用价值,并比较STIC技术多种模式间诊断效能的差异。方法选取疑诊为先天性心脏病胎儿54例,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UCG)和STIC技术多种处理模式分别进行分析,并以产后新生儿心脏超声诊断或引产的胎儿尸体解剖结果为金标准。结果常规超声心动图、断层超声成像和表面成像模式对胎儿VSD的诊断效能较高,ROC曲线下面积三者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平面成像、透明成像和反转成像模式的诊断效能较差。结论 STIC技术多种处理模式虽各具特色,但并不能代替二维超声心动图,联合应用可提供更清晰、更稳定、更丰富的图像内容。可作为常规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VSD的最佳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B-flow显像与时间-空间相关成像联合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用B-flow显像分别对50例正常胎儿和14例先天性心脏病胎儿进行时间-空间相关成像(STIC)采集,再用表面模式对采集的容积图像进行四维重建.结果 50例正常胎儿及14例先天性心脏病胎儿在B-flow显像方式下进行STIC采集,分别成功地采集到63(63/71)、26(26/29)个合格的容积图像,四维重建的容积图像能清楚显示心血管正常或异常的空间位置关系.其中主、肺动脉等大血管的"数字铸型"、三至四条肺静脉同时显示等是二维超声所无法观察到的.结论 联合应用B-flow显像与STIC技术采集的胎儿心脏与大血管的容积图像清晰直观,并可获取二维超声心动图所无法提供的某些胎儿心脏解剖及病理特点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