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吗啡依赖条件下 ,观察了脊髓 板层发生轴突终末侧支生芽和建立新突触的背根节神经元的胞体是否出现相应的形态变化。应用光镜体视学方法 ,结合电镜观察和测量 ,比较吗啡依赖组与对照组背根节体积及其神经元胞体、胞核、核仁、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的体积变化。结果显示 :吗啡依赖组背根节体积与对照组比较未发现差异 ,背根节内的亮、暗两类神经元的胞体、胞核、核仁体积以及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体积也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 ,吗啡对大鼠背根节神经元胞体的形态结构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曾园山  吴良芳 《解剖学报》1995,26(2):132-137
用光镜体视学方法,结合电镜观察,探讨发生侧支出芽和重要建突触的背根节神经元,其胞体是否也呈现相应的形态变化,以及吗啡对这些变化的影响。吗啡备用根组和备用根对照组的大鼠术侧背根节体积与非术侧比较,均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其亮神经元胞体、胞核和核仁的体积也没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非术侧亮神经元胞体的尼氏体呈颗粒状,多聚核糖体聚集成小簇,分散在胞质中。术侧尼氏体则呈小块状,多聚核糖体簇较大,较为密集。吗啡  相似文献   

3.
<正>为了探讨发生侧支出芽及重建突触的背根节神经元,其胞体是否也呈现相应的形态变化,以及吗啡对此变化的影响,取10只大鼠分为吗啡备用极组和备用根对照组,切除两组动物脊髓左侧腰段背根及背根节,仅保留L_4背根(备用背根).术后34天灌注固定动物,取L_4根节树脂包埋,等距切取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结果发现:两组大鼠术侧背根节体积,与非术侧比较均没有统计学差异;其亮神经元胞体、胞核和核仁的体积也没有显著差异.对照组非术侧亮神经元胞体尼氏体呈细颗粒状;粗面内质网聚集成小簇,分散在胞质中.而术侧尼氏体呈小块状;粗面内质网簇较大,较为密集.吗啡组术侧亮神经元胞质尼氏作也在胞核周围聚集成小块状,有些还呈斑块样.此时可见大的粗面内质网簇,其分布更为密集.这种变化可能与发出有髓传入纤维的亮神经元在脊髓侧支出芽及其重建突触有关.对照组术侧暗神经元胞体、胞核和核仁的体积分别比非术侧显著增大.吗啡组术侧暗神经元上述三种体积又比对照组术侧的大,而且胞质多聚核蛋白体和粗面内质网明显增多、表明与无髓传入纤维在脊髓侧支出芽及重建突触有关的暗神经元胞体也发生了相应的可塑性变化,吗啡对此变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首次为研究吗啡促进脊髓可塑性变化提供新的资料,同时提示暗神经元胞体的可塑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远志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大鼠坐骨神经相关神经元胞体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DPN模型组和远志治疗组,DPN模型组和远志治疗组均建立DPN模型。待建模后,远志治疗组大鼠给予远志灌胃6周。尼氏染色法观察背根节神经元胞体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显色检测背根节神经元胞体Bcl-2、Bax蛋白的表达,TUNEL法检测背根节神经元凋亡指数。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DPN模型组大鼠背根节神经元胞体形态异常,Bcl-2表达降低,Bax表达升高,凋亡指数升高;与DPN模型组比较,远志治疗组大鼠背根节神经元胞体形态接近正常,Bcl-2表达升高,Bax表达降低,凋亡指数降低。结论:远志可通过上调DPN大鼠背根节神经元胞体Bcl-2的表达,减少Bax的表达,抑制背根节神经元凋亡,发挥对DPN大鼠背根节神经元胞体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Nogo在成年大鼠三叉神经节、背根节及腰段脊髓中的分布,探讨其存在的意义。方法:采用抗Nogo(N-18)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SP法。结果:成年大鼠三叉神经节、背根节感觉神经元胞浆和胞核以及腰段脊髓灰质神经元胞核内出现Nogo免疫反应。结论:Nogo免疫反应存在于大鼠三叉神经节、背根节感觉神经元胞浆和胞核以及腰段脊髓灰质神经元胞核内,应重新认识Nogo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维生素C(Vitamin C,Vit.C)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神经元轴突生长的影响,为探讨神经再生新策略提供基础。 方法 取新生SD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进行神经元分离培养。在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0, 100, 200, 400 μmol/L)处理24 h后通过βIII tubulin, RhoA免疫组化以及鬼笔环肽染色对神经元突起的数量和长度、生长锥伪足数量、神经元胞体大小及其内RhoA表达强度进行分析。 结果 神经元突起的数量、长度,生长锥伪足的数量以及神经元胞体面积均随维生素C的浓度增高而增长,而神经元内RhoA表达强度则相应降低。 结论 维生素C可促进体外大鼠背根节神经元突起的生长,这可能与RhoA表达下调相关。  相似文献   

7.
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修复困难的原因之一是一定数量的神经元胞体死亡。运用NGF可保护感觉神经元胞体免于死亡,但对于细胞死亡的性质目前尚未肯定,因而对NGF的保护机理也就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再吻合后,观察其脊神经节感觉神经元的胞体形态变化,认为神经元死亡的主要形式是细胞凋亡(apoptosis)。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孤儿受体酪氨酸激酶(Ret)在成年大鼠腰段脊髓和背根节中的分布,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脊髓和背根节神经元的作用。方法 采用Ret抗体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 Ret免疫反应存在于成年大鼠腰段脊髓神经元和背根节神经元中。结论 Ret在大鼠腰段脊髓和背根节神经元中有一定的分布。  相似文献   

9.
雪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背根节感觉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雪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周围神经高位损伤所致脊髓背根节感觉神经元死亡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出生3周SD鼠高位切断L4、L5神经根,神经近侧断端应用雪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或生理盐水,4周后观察损伤神经根背根节感觉神经元的存活率和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4周,营养因子组神经元的存活率是91.8%,生理盐水组是58.6%;生理盐水组存活神经元胞体明显萎缩。结论:雪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受损的背根节感觉神经元有明显的神经营养活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吗啡促进备用根大鼠背根节神经元发出的初级传入纤维在脊髓内侧支出芽和突触重建的机制,将成年的大鼠分为吗啡备用根组(6只)和备用根对照组(6只)。前组动物在施行备用根模型手术的前、后给予吗啡注射,后组动物除没有使用吗啡外,其余处理与前组相同。切除两组动物脊髓左侧L_1~L_3、L_5、L-6背根和背根节,保留L_4背根(作为备用根)。于手术后第5d分别取出两组动物腰段手术侧和非手术侧脊髓后角组织块,按  相似文献   

11.
P物质在成年猫脊髓和背根节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P物质在成年猫脊髓和背根节的表达情况。方法 成年健康雄猫5只,取L5脊髓节和随机取一侧L6背根节制作厚20μm冰冻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观察SP在正常脊髓和背根节的分布。结果 在脊髓,SP阳性膨体主要见于后角Ⅰ、Ⅱ板层,后角Ⅳ、Ⅴ、Ⅵ板层及侧角的一些神经元呈弱阳性反应,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和突起呈阳性反应,胞核不着色。在背根节,SP的免疫阳性物主要分布于小细胞的胞浆内,胞核不着色。结论 SP在成年猫脊髓和背根节有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孤儿受体酪氨酸激酶 (Ret)在成年大鼠腰段脊髓和背根节中的分布 ,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对大鼠脊髓和背根节神经元的作用。 方法 采用Ret抗体免疫组织化学ABC法。 结果 Ret免疫反应存在于成年大鼠腰段脊髓神经元和背根节神经元中。 结论 Ret在大鼠腰段脊髓和背根节神经元中有一定的分布  相似文献   

13.
已有研究表明,吗啡依赖大鼠脊髓能够提高培养背根节细胞的存活率。为了从形态学证实吗啡依赖大鼠脊髓对在体背根节细胞的影响,取10只大鼠分为吗啡备用根组和备用根对照组。术前给予实验动物递增性注射吗啡,使其成瘾,术后继续给予维持量吗啡。切除两组动物一侧L_1~L_3和L_5~L_6背根和背根节,保留L_4背根(备用根)。术后34天灌注固定动物,取L_4脊髓后角,制作包括一侧完整Ⅱ板层的超薄切片,在电镜(×7000)下抽样摄片,观察计数照片范围(107μm~2)内来自背根的复合终末(CT)和非背根来源的简单终末(ST)数,并测量CT的面积。结果显示:1.两组动物手术侧和非手术侧Ⅱ板层横断面积及其神经毡面积分数没有差别,这为手术侧和非手术侧Ⅱ板层相同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肿瘤抑制因子PTEN蛋白在成年大鼠腰段脊髓和背根节中的表达和分布。 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显示大鼠脊髓和背根神经节中PTEN阳性免疫反应产物。 结果 背根节神经元及穿越背根节神经纤维轴突有阳性免疫反应产物存在 ;PTEN阳性免疫反应产物在脊髓主要位于灰质神经元。 结论 PTEN在成年大鼠腰段脊髓和背根节神经元及神经纤维轴突中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大鼠背根节慢性压迫模型确定,来自于外周的触、压刺激可以被有自发放电活动的背根节神经元(DRG)所放大,并与伤害性感受神经元之间形成交叉兴奋,从而造成触诱发痛信号的传入。方法:在体单纤维细胞外记录及在体细胞内记录技术。结果:大鼠背根节慢性压迫损伤后,具有不同感受野性质的外周神经传入信号可以通过DRG胞体向中枢传递。在具有阈下膜电位振荡(SMPO)的DRG神经元,刺激坐骨神经后,外周传入信号可被放大。慢波振荡放电(SWO)是在损伤DRG神经元上观察到的一类较为特殊的阵发放电形式,细胞内记录显示,其发生基于周期存在的去极-复极化膜电位变化。在每一阵发时相内,放电频率有一低-高-低的规律变化。在SWO放电神经元,坐骨神经刺激施加于膜电位的去极化时相时,会诱发该放电的提前出现,且在A及C类神经元均可看到。在坐骨神经给予仅兴奋A类纤维的刺激,若该纤维上存在SWO放电的模式,则可在邻近的C类纤维记录到传入放电活动,即产生了神经节内A-C交叉兴奋现象。结论:外周传入信号在经过大鼠损伤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上传时,信号可被放大。且在A类神经元发生慢波振荡放电时,在神经节内产生A-C交叉兴奋现象。该交叉兴奋现象的出现,与阻断神经元钠通道的失活,增强持续性钠电流的开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神经损伤与再生中神经元GAP-43mRNA表达的原位杂交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过程中生长相关蛋白(GAP-43)mRNA表达的变化规律。方法:建立大鼠坐骨神经中段钳夹损伤模型,用原位杂交技术对大鼠的腰髓和背根神经节的GAP-43mRNA表达进行观察。结果:大鼠坐骨神经损伤2d后,腰髓腹角运动神经元和背根节感觉神经元可检测到GAP-43mRNA杂交信号;术后4、7和14d明显增强;术后30d减弱,60d已恢复正常。结论:周围神经损伤诱导神经元胞体GAP-43mRNA表达显著增强,表明GAP-43在神经再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香草酸受体亚型Ⅰ(VR1)在大鼠脊神经节(DRG)内感觉神经元的表达.及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植物凝集素(IB4)结合位点的共存,为探讨VR1在伤害性感觉刺激信号传导中的作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三标方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观察VR1与CGRP和IB4结合位点在DRG的分布及相互关系.结果:背根节内可见大量中、小型神经元胞体和神经纤维表达VR1,一群独特的VR1阳性特小神经元胞体(直径8~11 μm)呈荧光强阳性.荧光双标显示背根节内许多VR1阳性神经无与CGRP共存或结合IB4,而CGRP/IB4双标神经元数量稀少.有41.1%±3.2%VR1阳性细胞呈CGRP阳性,有54.9%±3.8%VR1阳性神经元结合IB4.VR1强荧光特小神经元胞体未见CGRP阳性标记或结合IB4.VR1/CGRP/IB4三标神经元数量较少,只有1.5%±1.1% VR1阳性神经元同时呈CGRP阳性并结合IB4.结论:背根节内可能存在VR1/CGRP与VR1/IB4两种不同的与伤害性刺激相关的VR1阳性神经元亚群.  相似文献   

18.
薛景凤  杨振军  李健 《解剖学杂志》2007,30(1):54-56,F0004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局部缺血后相关神经元胞体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 esterase,AchE)含量的变化。方法:采用结扎髂总动脉的方法,造成一侧坐骨神经局部缺血,术后大鼠分别存活8d和14d,取腰髓第5节段和双侧第5腰背根节。Leica振荡切片机连续切片,Karnovsky-Root直接显示AchE的方法使细胞呈色,采用MiVnt图像分析系统对AchE阳性细胞数和平均灰度值进行定量分析。结果:缺血8d组实验侧背根节和脊髓前角AchE阳性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侧、平均灰度值显著高于对照侧;缺血14d组此变化较缺血8d组更为明显。结论:周围神经局部缺血可导致相关神经元胞体AchE含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坐骨神经夹伤后不同时间点,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成年大鼠L4~6背根节(DRG)中的分布,探讨GDNF对感觉神经元损伤的反应。方法 成年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夹伤后,分别取伤后1、5、7、10、14、28和56dL4~6背根节,行抗GDNF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之后对染色结果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GDNF免疫反应存在于坐骨神经夹伤后1、5、7、10、14、28和56d成年大鼠L4~6背根节神经元中,图像分析结果表明,伤后1、3、5和7d的损伤侧背根节神经元的平均光密度大于对照侧背根节神经元。结论 大鼠坐骨神经夹伤后,GDNF在背根节L4~6感觉神经元中有一定量的变化,且伤后1周内GDNF在伤侧背根节神经元中的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 - α(GDNFR- α)在体外培养的大鼠脊髓和背根节神经元中的分布 ,探讨 GDNF对脊髓运动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的作用。 方法 原代培养脊髓和背根节神经元 ,5 d后行抗 GDNFR- α多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 SP法染色。 结果  GDNF免疫反应存在于体外培养的脊髓神经元、背根节神经元以及胶质细胞中。 结论  GDNF可能对脊髓神经元、背根节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生理功能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