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骨性颈静脉孔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骨性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显微镜下观察20例成人颅骨标本颈静脉孔的位置、组成、形态,并测量其大小及与周围骨性结构的距离.结果: 颈静脉孔是由枕骨和颞骨岩部合围的一个骨性管道,85%的外口、75%的内口右侧大于左侧;颈静脉孔内有颞突、枕突、锥形窝、颈静脉窝等结构;内口的前方与岩下窦沟相连,后接乙状窦沟,内口的上方有内耳门和前庭小管外口;颈静脉孔的外侧有茎乳孔和茎突,茎乳孔外接鼓乳裂,后方有枕骨颈突.结论: 多数颈静脉孔右侧大于左侧,乙状窦沟前移以右侧多见;鼓乳裂可以定位茎乳孔及颈静脉孔外侧壁;枕骨颈突是确定颈静脉孔后壁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茎乳孔及其邻近结构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0个完整颅骨(100例)上观测茎乳孔及其邻近结构。就茎突基部是否为孔之一个壁对茎乳孔进行了分型,观察了茎乳孔的数目及各孔的出现规律;测量了茎乳孔(主孔)的大小及其与邻近结构的距离,并对茎乳孔及颈静脉窝进行了定位。以期为颌面外科,药物注射和针灸等提供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3.
在50个完整颅骨(100例)上观测茎乳孔及其邻近结构。就茎突基部是否为孔之一个壁对茎乳孔进行了分型;观察了茎乳孔的数目及各孔的出现规律;测量了茎乳孔(主孔)的大小及其与邻近结构的距离,并对茎乳孔及颈静脉窝进行了定位;以期为颌面外科、药物注射和针灸等提供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4.
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及定位标志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区的显微外科解剖,探讨寰椎横突(TPA)、头侧直肌、二腹肌沟、颈静脉突等解剖标志在颈静脉孔区病变手术中的定位意义。方法:成人头颈标本15例,男13例,女2例,红色乳胶灌注颈总动脉和椎动脉。手术显微镜下(×3~×30)逐层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明确该区显微解剖特征、相关的解剖标志及其定位意义。结果:颈静脉孔区多数重要的解剖结构均可以TPA为参照标志予以明确。二腹肌后腹位于其浅层。TPA的后方为枕下三角,三角内有椎动脉、椎静脉丛和颈1神经通过。头侧直肌起始于TPA的外表面,止于枕骨颈静脉突的下表面,可作为确定颅外颈静脉孔的解剖标志。茎突位于TPA的前方,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穿行于茎突与TPA之间,颈内动脉位于颈内静脉的前内侧。二腹肌、颈静脉突、颈动脉嵴对定位面神经、颈静脉孔及舌咽神经等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结论:颈静脉孔区解剖结构复杂,利用寰椎横突、头侧直肌、二腹肌沟、颈静脉突等解剖标志有助于明确此区域重要的解剖结构,避免术中不必要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经枕髁-颈突入路到达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了解颈静脉孔区周围组织关系 ,量化枕髁及髁旁组织结构 ,为该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采用显微外科解剖学方法 ,对 10例成人尸体头部标本 ,15例干性颅骨标本 ,观测颈静脉孔、枕髁、颈突及舌下神经管等髁旁组织结构间关系。结果 :寰枕关节面不同的比例关系 ,决定枕髁的磨除范围。颈突位于枕髁的后外侧 ,茎突和二腹肌沟的内侧 ,后邻椎动脉上外侧袢 ,组成了颈静脉孔的后壁。与颈动脉管外口、舌下神经管外口形成了三角形 ,出颅的后组脑神经及颈静脉球位于三角形内。结论 :本入路是枕下外侧入路的改良 ,通过部分枕髁及颈突磨除 ,从后方显露颈静脉孔 ,避免了面神经移位及颞骨岩部的磨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内镜下经口入路咽旁间隙手术的解剖恒定标志,为处理咽旁间隙病变、提高手术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获得的10具新鲜尸头进行CT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观察咽旁间隙等咽旁结构,然后应用内窥镜,于口内行内镜辅助咽旁间隙解剖。结果 CT图像上,极低密度的鼻咽向后外侧延伸形成咽隐窝,咽旁间隙位于咽隐窝的外侧,呈前窄后宽的低密度三角形阴影,翼内肌、翼外肌、咬肌、颞肌位于咽旁间隙的外侧,呈中密度阴影,茎突位于咽旁间隙的前部阴影,咽旁间隙后部颈内动脉呈中密度阴影。咽旁间隙内血管、神经显影不清晰。茎突位于颅底颞骨鼓部下,长(24.98±2.01)mm,咽旁间隙内结构均位于茎突及其周围深肌面,如茎突外侧有颈外动脉、面神经及乳突,茎突根部的内侧有颈静脉孔及舌下神经管外口,前内方有颈动脉管外口、棘孔和卵圆孔,后方有茎乳孔。左右侧茎突根部到周围毗邻组织结构的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茎突根部至茎乳孔外,男性茎突根部到周围毗邻组织结构的距离均大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辅助下经口入路咽旁间隙手术以茎突等作为解剖学标志,以茎突到毗邻解剖结构的距离为参考,有助于咽旁间隙周围神经、血管等的寻找和辨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颈动脉管外口及周边骨性结构的解剖结构特点。 方法: 选取成人颅骨,由1 位口腔专业教师 确定各观测点的位置后,用游标卡尺、圆规和直尺等测量颈动脉管外口的长径、短径及该口长径外侧点至茎突根 部内侧点、茎乳孔内侧点、乳突尖、舌下神经管外口长径内侧点、枕髁最前点、枕骨大孔最前点和正中矢状面的 最短距离,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颈动脉管外口长、短径分别为(8.43±1.45)mm和(5.99±0.87) mm。颈动脉管外口长径外侧点至茎突根部、茎乳孔、乳突尖、舌下神经管外口横径最内侧点、枕髁最前点、枕 骨大孔最前点和正中矢状面的最短距离分别为(9.04±1.65)mm、(12.99±2.00)mm、(29.43±3.01)mm、 (16.40±2.11)mm、(23.88±3.21)mm、(33.53±2.35)mm和(32.79±2.47)mm。各观测项目左、右两侧的 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颈动脉管外口位置深在,对其相邻结构关系的观测有助于为临床外科手术提供解 剖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鼓索神经颞骨部的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鼓索神经进行解剖测量,为临床开展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测量鼓索神经骨管长度、鼓索神经鼓室段长度、鼓索神经汇入处距面神经水平段垂直距离,鼓索神经与面神经垂直段、水平段夹角及鼓索神经汇入处距茎乳孔距离,观察鼓索神经与外耳道后壁及锤、砧骨之间关系。测量结果用SA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鼓索神经骨管长度为9.10±2.28mm,鼓索神经鼓室段长度为10.28±2.10mm,鼓索神经汇入处距茎乳孔距离为4.97±1.14mm,鼓索神经汇入处距面神经水平段垂直距离为2.21±0.76mm,鼓索神经与面神经垂直段夹角为27.30±5.97°,鼓索神经与面神经为水平段夹角为3.73±1.66°,鼓索神经出外耳道后壁处大致与锤骨短突在同一水平,约82.5%(33侧)的标本鼓索神经出外耳道后壁处有一小骨性突起。结论:鼓索神经鼓室段与面神经水平段大致平行,锤骨短突以及外耳道后壁骨性突起可以作为鼓索神经出外耳道后壁的标志,在鼓室内,鼓索神经行于锤骨颈和砧骨长脚之间。在术中可以此为标志寻找鼓索神经。开放面神经隐窝时可以先暴露砧骨短突,然后以砧骨短突上缘和锤骨颈为标志可大致判断开放范围,防止鼓索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9.
颞骨茎突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研究颞骨茎突及其周围结构毗邻关系 ,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茎突综合征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 :用局解的方法直接观察、测量、研究 45 8侧茎突的长度、方位及其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 :长度 :2 4 68± 5 .72mm ,左侧 :2 4 3 7± 5 .5 1mm ,右侧 :2 4 96± 6.1 8mm ;方位 :前倾角 1 8 96± 5 .1 2°,内倾角 2 3 67± 6 84° ;测量了与周围重要结构之间的距离和有关结构的孔径。结论 :茎突综合征的发病与茎突过长和方位不正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比较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与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为颈静脉孔区沟通性肿瘤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用16具成人尸头镜下模拟两种联合入路,比较两种联合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暴露范围及相关解剖学标志,同时观察寰椎横突磨除后对颈静脉孔区颅外段的暴露情况。 结果 两种联合入路均可显露颈静脉孔区颅内段及有限的颅外段,但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有利于暴露颈静脉孔后内侧区域,而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更利于暴露颈静脉孔后外侧区域。枕髁和颈静脉突为前者的解剖标志,茎乳孔和颈静脉突为后者的解剖标志。寰椎横突的切除可增加颈静脉孔区颅外段茎突后间隙的显露。 结论 远外侧髁旁联合部分经髁入路结合寰椎横突的磨除,适宜处理肿瘤主体偏于孔内侧的颈静脉孔区沟通性肿瘤,而迷路下联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合寰椎横突的磨除,更适宜处理肿瘤主体偏于颈静脉孔外侧的沟通性肿瘤。  相似文献   

11.
颈静脉孔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为颈静脉孔区病变的手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20例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部标本和10例成人颅骨标本的颈静脉孔区进行显微解剖和观测。结果:静脉孔分成三部,即神经部、岩部、乙状部,岩部为接收岩下窦、舌下神经管静脉、岩斜裂静脉和椎静脉丛分支的静脉窦;乙状部接收乙状窦血流;神经部由位于结缔组织鞘中的舌咽、迷走、副神经所组成。颈静脉孔长(13.4±1.1)mm,颈静脉孔乙状部宽(9.1±1.9)mm,颈静脉孔的乙状部高(7.3±2.2)mm,颈静脉孔的内、外口相距(12.7±1.5)mm。颈静脉球具有下述特点:(1)静脉壁相当薄,不及乙状窦及颈内静脉壁一半的厚度 ;(2)连接多处的引流静脉;(3)完全位于骨质中且位置变异较大;(4)邻近重要结构等。高位颈静脉球出现率为15%。结论:熟悉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有利于手术中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人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为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手术显微镜(15倍)下对15个头颅标本,30侧颈静脉孔进行显微解剖和观察。结果颈静脉孔分为三部,即岩部、神经部、乙状部。岩部为接收岩下窦、舌下神经管静脉、岩斜裂静脉和椎静脉丛分支的静脉窦;神经部由位于结缔组织鞘中的舌咽、迷走、副神经所组成,行于颈静脉球上方的内侧,舌咽神经位于最前方,神经间被纤维或骨性结构隔开;乙状部接收乙状窦血流。结论颈静脉孔区结构复杂,熟悉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有利于手术中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相似文献   

13.
颈静脉孔的放射解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0侧正常颈静脉孔的X线影像和20侧尸头颈静脉孔进行了观测。颈静脉孔有单、双孔之分,左侧的单、双孔分别占86%和14%,右侧的分别占80%和20%。单孔的形态可分四种,双孔的间隔为骨桥。左、右侧颈静脉孔的面积分别为46mm~2和62mm~2。颈内静脉位于孔的后外侧部,舌咽神经位于前内侧部,迷走神经和副神经可位于前内侧部、后外侧部或二部交界处。  相似文献   

14.
颈静脉孔区的薄层断面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明确颈静脉孔区的断面形态和各结构的解剖关系,为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7例,制成0.5~1.0mm厚的水平位和冠状位火棉胶切片。结果:①颈静脉孔入口处分舌咽道和迷走道两部分,但颈静脉孔腔内未见骨桥或纤维桥将其分部。②岩下窦最多见于注入颈静脉球的下部。③髁导静脉多汇入乙状窦与颈内静脉移行处。④舌下神经管静脉丛充满舌下神经管,出管后与岩下窦汇合注入颈静脉球或颈内静脉。舌下神经沿舌下神经管的前下壁走行。⑤颈静脉球与面神经垂直段关系密切。结论:火棉胶薄切片很好地显示了颈静脉孔区的正常解剖结构及其毗邻关系,对该区的影像诊断和手术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Chordoid meningioma (CM) is a rare histological variant of meningioma and is classified as an atypical meningioma on pattern alone. Herein is described the first case of CM occurring in the jugular foramen. The patient was a 45-year-old woman with a 2 year history of progressive right hearing los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demonstrated a large, dumbbell-shaped, homogenously gadolinium-enhanced mass in the right jugular foramen, extending medially to the cerebellopontine angle and caudally into the upper carotid space. Angiographic findings supported a diagnosis of schwannoma. Intraoperatively, the tumor appeared to involve the right glossopharyngeal nerve completely and the vagus nerve incompletely, and was incompletely resected. Microscopically, the tumor consisted predominantly of cords and nests of medium-sized cells with bland cytological features, surrounded by a pale basophilic mucin. Immunohistochemically, the tumor cells demonstrated reactivity for 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membranous) and vimentin, with negative staining for S-100 protein, cytokeratin, CD34,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 synaptophysin, and chromogranin A. Based on the chordoid histology, an organoid lobular arrangement of the tumor cells,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tumor (jugular forame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cluded not only a chordoma but also a paraganglioma (glomus jugulare tumor). Histological identification of typical meningotheliomatous areas, plus selective immunohistochemical panel, is important 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diagnosis.  相似文献   

16.
ⅨⅩⅪ脑神经和颈静脉孔的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颈静脉孔以及Ⅸ、Ⅹ、Ⅺ脑神经的显微解剖研究,对重要结构进行量化分析,为手术提供解剖依据,并进一步澄清颈静脉孔的概念。方法:用10例成人尸头,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双侧重点观察了颈静脉孔的分隔,脑神经和颈静脉球的关系,同时对25例干性颅骨标本进行了大体测量。结果:Ⅸ和Ⅹ、Ⅺ脑神经之间有纤维(80%)或骨桥(20%)形成的不完全分隔,仅在1例干性颅骨标本中发现颈静脉孔被完全分隔为两个部分。Ⅸ、Ⅹ、Ⅺ脑神经全部位于颈静脉孔的前内侧,它们在孔内有各自单独的神经鞘膜,出孔后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有共同的纤维包膜。在颈静脉球和颈内静脉的连接部,舌咽神经被一致密的结缔组织纤维固定在颈内动脉上。结论:颈静脉孔内的结构分成神经部,岩部和乙状部是比较合理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颈静脉孔区特殊结构。Ⅸ、Ⅹ、Ⅺ脑神经在孔内的结构较为疏松,这种特点为术中辨认和神经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A case is reported of an intracranial chondromyxoid fibroma (CMF) in a 67 year old man. The tumor originated in the petrous part of the temporal bone and extended into the jugular foramen. Microscopically, the tumor showed a lobular appearance, and was composed of spindle or stellate cells in an abundant myxoid, chondroid stroma. Immunohistochemically, S-100 protein was positive in the tumor cells and myxoid stroma. Intracranial CMF, especially in an elderly person, is exceedingly rar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findings are present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previously reported articl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静脉孔区正常解剖结构特点及影像学表现,为该区疾病诊断、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与影像学依据.方法:取10个成人头颅标本(20侧颈静脉孔)通过采用Fisch颞下窝手术入路进行解剖和观察,测量相关解剖学数据;采用MSCT与MR对10名健康自愿者进行头颅扫描,获取MSCT与MR影像表现,将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20侧颈静脉孔中,有18侧(90%)的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之间存在纤维性硬膜,颞突比较恒定,枕突少见,3侧(15%)有完整骨桥;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都有很多根丝,迷走神经根丝可多达13条;右侧颈静脉球高度高于左侧,P<0.05.MSCT颅底层面可清晰显示颈静脉孔大小、形态及其内颞突、枕突、骨桥等骨性结构;MR3D-TOF法可显示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等血管影像.结论:颈静脉孔区解剖结构复杂,通过颈静脉孔区的解剖学和影像学研究,能够为颈静脉孔区骨质消磨术和该区血管病变手术提供客观依据,从而降低该区手术对神经、血管的损伤,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