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蒿甲醚乳剂抗疟效应与毒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蒿甲醚经临床试用1088例效果良好,用总量480、600和640mg蒿甲醚治疗恶性疟患者112例,一个月复燃率仅10.4%,蒿甲醚不溶于水,现用剂型是油剂,不能用于静脉注射,对临床抢救脑型疟等重危病人给药途径受限制,为寻求合理剂型,又能发挥抗疟药效,我们运用脂肪乳剂作为药物载体,以提高药物的选择性与特异性。通过体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采用蒿甲醚注射液5天疗程成人总量480mg 治疗恶性疟121例的结果。患者平均退热时间为21.3±11.7小时,平均原虫转阴时间为75.9±15.3小时,其中100例追踪观察至28天,有5例(5%)复燃。与此同时,对30例病人进行体外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抗性率占56.7%,由此说明蒿甲醚注射液治疗抗氯喹恶性疟疗效良好。发现个别病人出现药物热,部分病人出现一过性网织红细胞下降至略低于正常低限值的毒副反应。根据研究结果,作者认为蒿甲醚注射液总量480mg 5天给药方案可推荐作为今后临床扩大试用的方案。  相似文献   

3.
我院从1990年10月至1991年8月共收治8例恶性疟,用氯氨喹啉、伯氨喹啉联合治疗无效,改用蒿甲醚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 8例均为男性,年龄21~47岁,病程4天至2月,病前均到过疫区,皆有发热、溶血性贫血、脾大;3例脑型疟有昏迷、呼吸衰竭。8例在未发作期查血及骨髓片均有恶性疟配子体或环状体。二、治疗方法 8例均曾先用氯伯喹8日疗法无效,改用云南昆明制药厂生产的蒿甲醚。其中2例剂量为80mg,每日1次肌注,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抗疟新药蒿甲醚影响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蒿甲醚对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及白细胞介素2(IL—2)活性的作用不明显(P>0.05),但蒿甲醚能使小鼠胸腺重量减少,同时,一定剂量(每千克体重给药100mg、250mg)的蒿甲醚对小鼠脾脏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有抑制作用(P<0.05或P<0.01)。提示:蒿甲醚对细胞免疫功能作用不明显,但对体液免疫功能可能有抑制作用,而且其抑制作用随剂量增大而增强。因而认为,蒿甲醚对免疫系统的作用可能与其能治疗脑型疟的作用机制有关,临床确定合理治疗剂量时应考虑该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008年10月17日我院收治1例重症恶性疟,经病原学及免疫学检查确诊,用蒿甲醚治疗及对症处理后痊愈出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蒿甲醚联合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对刚果(金)维和任务区非重症疟疾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刚果(金)中国二级医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维和任务区56例非重症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明确诊断后即予“蒿甲醚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2~3 d后改为口服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定期观察患者症状、体温、疟原虫密度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按WHO抗疟药物临床疗效分类综合评价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 56例非重症疟疾患者中,单纯恶性疟41例,混合疟15例。全部患者均获得完全临床原虫治疗成功,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平均退热时间单纯恶性疟患者为(28.5±7.6) h,混合疟患者为(26.4±6.5) h;平均疟原虫清除时间单纯恶性疟患者为(31.5±8.3) h,混合疟患者为(30.4±6.7) h;平均疟原虫清除半衰期单纯恶性疟为(2.54±0.55) h,混合疟患者为(2.42±0.43) h。两组患者退热时间、疟原虫清除时间及清除半衰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蒿甲醚联合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可有效治疗刚果(金)维和任务区非重症疟疾,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防止和/或延缓恶性疟原虫对单纯使用蒿甲醚产牛耐药性,降低复燃率,便于疟区广泛地推广使用。我们进行了复方蒿甲醚口服制剂的初步探索。采用不同剂量的复方蒿甲醚三日疗法,按每日剂量mg/kg分组,并选用单纯蒿甲醚进行对照。两组均采  相似文献   

8.
为对今后临床选择抗恶性疟药物提供可能的依据,本文比较蒿甲醚及双氢青蒿素治疗恶性疟的疗效,156例2~13岁恶性疟患儿分为双氢青蒿素组76例及蒿甲醚组80例,两组均口服给药,用药5d,剂量各异,治疗期间禁用糖皮质激素及解热镇痛药,以用药后疟原虫无性体在体内消失及复发做疗效观察指标。结果,两组在24h平均原虫下降率、平均原虫转化时间、平均退热时间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蒿甲醚与奎宁治疗小儿恶性疟疾的疗效。方法将112例经厚血膜涂片确诊为恶性疟疾的住院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蒿甲醚组56例,给予蒿甲醚3.2mg·(kg·d)^-1注射,第2~5天给予1.6mg·(kg·d)^-1,总疗程5d;奎宁组56例,给予二盐酸奎宁10mg·kg^-1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浓度为1mg·mL^-1,每小时用药1次,总疗程7d。观察两组患儿主要症状消失、血检疟原虫转阴时间、平均住院日及治愈率、复燃率等指标。结果蒿甲醚组外周血疟原虫转阴时间、脑型疟患儿清醒时间较奎宁组明显缩短(P〈0.01),蒿甲醚组平均退热时间及平均住院日较奎宁组为短(P〈0.05);两组治愈率相近(P〉0.05),蒿甲醚组复燃率较奎宁组为低(P〈0.05)。结论蒿甲醚治疗小儿恶性疟疾疗效肯定,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蒿甲醚与奎宁治疗儿童恶性疟疾120例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蒿甲醚与奎宁治疗儿童恶性疟疾的疗效。方法 120例经厚血膜涂片确诊为恶性疟疾的住院患儿随机选择分为两组。蒿甲醚组60例,入院后即给予蒿甲醚注射液,首剂以3.2mg/(kg·d)肌肉注射,第2-5天给予1.6mg/(kg·d),总疗程5 天;奎宁组60例,入院后即给予二盐酸奎宁10mg/k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浓度为1mg/ml,每8小时用药1次,总疗程5天。结果 蒿甲醚组患儿平均退热时间、外周血疟原虫转阴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脑型疟患儿昏迷清醒时间均较奎宁组为短( P<0.01)。结论 蒿甲醚治疗小儿恶性疟疾疗效肯定,且用药方便,毒副作用少,可替代奎宁治疗儿童恶性疟疾。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新疆某院2018年收治的输入性2例恶性疟和2例三日疟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特点、治疗、预防情况。4例患者均为外派非洲喀麦隆、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和南苏丹务工人员,均有蚊虫叮咬史,回国返疆前后出现发热、寒战、头痛、烦躁等症状入院。实验室快速法检测疟原虫阳性3例,阴性1例;薄血膜涂片镜检可见恶性疟和三日疟不同阶段环状体、裂殖体、配子体等多种形态特点;炎性细胞因子检测:C-反应蛋白增高,L-6、IL-10、IFN-γ、TNF-α均明显增高至数倍,血沉加快,而血象变化不大。用蒿甲醚 80 mg 肌肉注射,1 次/d,或以青蒿琥酯静脉注射120 mg,首次剂量加倍,连续7 d方案治疗,7 d 疟原虫转阴1例,1例转阴时间较长为16 d,4例均治愈,随访2个月,均无复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疟疾患者发作期和治疗期间外周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方法分析恶性疟患者与间日疟患者疟疾发作初期外周血细胞计数的改变情况,进一步探讨患者服用蒿甲醚一个疗程巩固治疗中其血常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恶性疟组和间日疟组血常规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恶性疟、间日疟患者在发作期治疗前外周血常规中淋巴细胞计数(LYMPH)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降低(P0.05);恶性疟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日疟组Hb、MCV、PLT、MPV及血小板压积(PC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疟与间日疟患者服用蒿甲醚一个疗程期间外周血常规的中性粒细胞(NEUT)、单核细胞(MONO)、嗜碱性粒细胞(BASO)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WBC总数、LYMPH、EO和PLT计数均有升高趋势,而RBC、Hb计数有下降趋势,观察到血常规散点图也有相应的改变。结论疟疾发作初期观察血常规指标和散点图的变化可辅助诊断疟疾感染,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关注RBC、Hb计数降低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入院疟疾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2008年3月—2018年3月入院收治的疟疾患者51例,对患者治疗的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10例重症疟疾患者的治疗中,根据病情调整蒿甲醚用量,治疗效果良好。在19例恶性疟疾患者治疗中,应用了青蒿素类注射剂及青蒿素类复方,治愈率高,但单用青蒿素类注射剂方案有待优化。对于20例间日疟和2例卵形疟,3例患者使用磷酸氯喹加磷酸伯氨喹八日方案,15例患者选用青蒿素类联用伯氨喹,两种方案的效果均良好;4例患者单用青蒿素类方案,有1例间日疟复发。对症治疗及辅助用药较为合理。结论 入院的51例疟疾患者的药物治疗总体合理、规范,治愈率高;但对间日疟和卵型疟的根治及疟疾复发的预防,治疗方案有待优化,需关注联合用药问题,特别是伯氨喹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陕西省2018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97例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总结抗疟治疗及转归情况,为提高早期诊断、减少误诊、提高治疗效果提供经验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0年9月陕西省传染病院收治的疟疾患者住院病例资料,对所有纳入患者的一般资料、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疾病转归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8年1月—2020年9月,陕西省传染病院收治的输入性疟疾患者97例,其中93例为外出务工的中国籍工人,4例为非洲来西安工作或留学外籍人员; 92例来自非洲,5例来自亚洲。恶性疟疾78例,间日疟15例,卵型疟4例,其中重型疟疾占11例(均为恶性疟原虫感染);疟疾全年散发,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畏寒、寒战、头痛、头晕、肌肉酸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重型疟疾可发生严重肾功能异常或继发嗜血综合征;不同类型疟原虫感染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19例间日疟及卵型疟中,12例予口服磷酸氯喹加磷酸伯氨喹治疗,7例予以蒿甲醚注射液治疗。78例恶性疟中,42例口服青蒿素类复方制剂,25例予蒿甲醚注射液治疗,11例重型疟疾有3例在使用青蒿琥酯注射液或蒿甲醚注射液后再口服青蒿素类复方制剂序贯治疗,所有患者疟原虫均转阴,但仍有1例间日疟复发, 3例恶性疟原虫再燃,对复发及再燃的病例予再次治疗后亦均治愈。结论 对有疟疾流行区居留史的发热患者,及时进行外周血涂片查找疟原虫有助早诊断。对确诊病例宜早采用合理、规范、足疗程抗疟药物,是有效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青蒿琥酯注射剂治疗恶性疟以及凶险型疟疾的推荐剂量为3天疗程,总量240mg。该剂量具有速效、低毒的优点,但原虫复燃率高达50%左右.试用7天疗程,总量480mg方案治疗恶性疟40例,原虫复燃率降至5.6%,亦未见毒副反应。本文结果提示,适当延长青蒿琥酯注射剂的疗程和增加总剂量,可明显地降低疟原虫的复燃率;延长疗程、增加总剂量而不增加每天量,未见毒副作用出现。  相似文献   

16.
王波 《宁夏医学杂志》2004,26(10):640-641
目的 总结蒿甲醚治疗恶性疟疾的疗效。方法 治疗23例恶性疟疾,用蒿甲醚(Artemether)肌注首剂160mg,第2日起每日1次,每次80mg,连用5-7天。并配合其他综合治疗。结果 23例病人存活22例,平均退热时间24-72小时,48-72小时血涂片原虫转阴。对19例随访8周,复发1例,1例病人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蒿甲醚治疗恶性疟疾疗效迅速可靠,副作用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广东药学院学报》2009,25(3):320-320
FDA于2009年4月8日批准复方蒿甲醚片Coartem(蒿甲醚20mg/苯芴醇120mg)。Coartem系世界范围内治疗疟疾的基于青蒿素的组合疗法(ACT)的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青蒿琥酯及蒿甲醚治疗间日疟(G6PD)缺乏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采用A)青蒿琥酯静注5d疗程总量360mg和(B)蒿甲醚肌注3d疗程总量560mg各治疗间日疟30例,病例经G6PD活性检测《60%列为对象,住院7d,追踪观察至28d,进行随机比较。结果AB两组病例均能迅速控制临床症状,平均退热时间(d)分别为18。3d和19。2d。(38.3±0.4VS38.5±0.6)、平均原虫转阴时间(d)(16.3±22.23VS23.8±27.9)、治愈率(53.3%vs56.7%)、复燃率(46.7%vs43.3%)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极少数病例只见轻微的恶心或呕吐,未见其它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青蒿琥酯及蒿甲醚治疗间日疟在控制症状、退热、原虫转阴等临床效果都很好,但复燃率很高。很难替换伯氨喹。  相似文献   

19.
张东友  路军  周文奇  李凯  李娜 《中国热带医学》2019,19(11):1085-1088
目的 探讨非洲刚果(金)维和部队恶性疟疾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为提高治疗疟疾的疗效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8年9月—2019年5月治疗的90例恶性疟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门诊患者给予服用双氢青蒿素哌喹片,住院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青蒿琥酯静脉推注加口服双氢青蒿素哌喹片,二组给予蒿甲醚针剂肌肉注射加口服双氢青蒿素哌喹片;90例患者治疗效果均较满意,治愈率为100%,死亡率为0;门诊治疗患者中有1例复燃,住院患者2组不同治疗药物无1例复燃;平均退热时间,一组为(26.5±8.7) h,二组为(30.9±9.7) h;平均原虫转阴时间,一组为(37.4±12.2) h,二组为(41.2±11.1) h。结论 恶性疟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化,部分病例缺乏典型症状、体征。门诊给予口服双氢青蒿素哌喹片,住院患者给予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或蒿甲醚+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可作为我刚果(金)维和部队二级医院治疗疟疾的常规方案。脑型疟等凶险发作恶性疟及症状较重者可首选青蒿琥酯作为基础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江西省新建县湖区南矶乡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用蒿甲醚预防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效果。方法2004年5月至11月,以南矶乡的南山岛为试点,居民以半农半渔为业,选择6~65岁居民随机分为蒿甲醚一组、蒿甲醚二组和对照组。在服蒿甲醚前30d,经粪便血吸虫卵检查后,全民服单剂吡喹酮40mg/kg治疗。蒿甲醚一组每半个月服一次蒿甲醚6mg/kg,共13次;蒿甲醚二组每个月服一次蒿甲醚6mg/kg,共7次;对照组服相同剂量的安慰剂。全程用双盲法进行粪检、服药和观察。末次服药后40~60d作粪检复查。结果蒿甲醚一组413例的粪检虫卵阳性率为3.4%,明显低于对照组587例粪检的虫卵阳性率13.5%,保护率为74.8%;蒿甲醚二组402例粪检的感染率为10.5%,与对照组的差别不显著。结论在血吸虫病传播季节,每半个月服1次蒿甲醚6mg/kg,对湖区重度流行区人群有较好的预防效果,而每月服一次蒿甲醚的预防效果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