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99Tcm-MDP全身骨显像联合局部CT融合图像诊断原发性肝癌胸腰椎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 65例排除其他恶性肿瘤病史的伴有腰背痛的原发性肝癌患者行全身骨显像及胸腰椎局部SPECT/CT断层融合图像,根据患者综合表现诊断为肿瘤骨转移和无肿瘤骨转移,以手术病理或随访结果为最终诊断标准。采用四格表χ2检验比较全身平面显像与平面显像联合局部SPECT/CT断层融合图像对原发性肝癌胸腰椎转移的检出率,采用两组间的t检验比较两种方法检出胸腰椎转移灶数目的差异性。结果 65例伴有腰背痛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全身骨显像,检出骨转移病例12例,检出率为18.46%;共检出胸腰椎转移灶57个,有骨转移病灶的患者平均胸腰椎转移灶为4.07䥺SymbolqB@1.27个;全身骨骼联合局部SPECT/CT断层融合图像检出骨转移病例30例,检出率为46.15%;胸腰椎病灶136个,有骨转移病灶的患者平均胸腰椎转移灶4.53䥺SymbolqB@1.20个;两方法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0,P<0.05...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131I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在评价分化型甲状腺癌(DTC)骨转移中的价值.方法 30例确诊为骨转移的DTC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4.3±12.6岁.在口服治疗剂量131I后的80~ 96小时完成131I全身平面显像和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结果 30例患者中单发性骨转移8例,多发性骨转移22例.单发性骨转移的病灶分别位于胸骨、颈椎、胸椎、股骨、锁骨、颅骨和肋骨.22例多发骨转移患者的病灶主要位于脊柱、肋骨、胸骨和骨盆骨等.所有患者的SPECT/CT图像上均可见131I异常放射性浓聚,同机CT示24例为骨破坏,1例为成骨性改变,CT结果为阴性者5例.多发骨转移组的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明显高于单发骨转移组(P=0.018),两组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并无明显差别(P=0.212).结论 131I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可以较好的将代谢信息和解剖结构信息相结合,更好的评价DTC患者的骨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早期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0例鼻咽癌初诊患者,进行全身前后位SPECT骨显像、CT扫描和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由两位核医学科医生共同做出诊断,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鼻咽癌颅底骨侵犯SPECT阳性检出率46.7%(28/60),CT阳性检出率28.3%(17/60),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阳性检出率55.0%(33/60).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颅底骨侵犯的阳性检出率与SPEC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底骨侵犯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的阳性检出率高于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检测敏感性与单纯SPECT检查相比无明显差异,但明显高于CT,对鼻咽癌颅底骨侵犯早期检测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8F-FDG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在探测原发性肝癌术后疑复发中的价值。方法:对25例肝癌术后疑复发患者进行^18F-FDGSPECT/CT符合线路显像,经迭代法处理和重建,获得经衰减校正后的断层图像和融合图像,以目测双盲进行诊断分析,并与CT(MR)及手术病理检查、临床随访作出的最后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同机融合显像和CT(MR)对肝癌术后复发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4.7%、100%、96%和78.9%、66.7%、76%。结论:FDG显像对肝癌术后复发及转移的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能准确定位复发病灶的解剖和功能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妇科肿瘤^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中同机CT融合的作用。方法27例各类妇科肿瘤术后患者共进行28次^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检查,将其结果与未经过同机CT融合的单纯^18F-FDG图像(AC)读图结果比较,并结合患者2周CT内诊断结果及随访检查进行分析。结果以病例分析,单纯^18F-FDG图像(AC)和CT融合对妇科肿瘤复发和转移的灵敏度、准确率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1.7%、92.9%和100%,二者无统计学意义,但与CT的准确率和阳性预测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病灶分析,^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检查的灵敏度、准确率和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4%、97.7%和100%,单纯FDG图像(AC)的相应指标为97.4%、84.1%和86.0%。二者比较准确率和阳性预测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18F-FDG图像(AC)显像共发现86个病灶,同机CT融合后减少为74个病灶,共11例次检查(39.3%)的单纯^18F-FDG图像(AC)在与同机CT图像融合后其读图结果发生改变,其中6例中的12个病灶因同机CT图像发现其为非恶性病灶摄取而确定为假阳性病灶予以排除。共8例患者(28.6%)的分期和治疗方案在SPECT/CT符合线路FDG检查后发生改变,其中2例患者(7.1%)的分期和诊断与同机CT融合前的单纯^18F-FDG图像(AC)结果不同。结论同机CT融合显著提高了^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对妇科肿瘤检查中病灶诊断的准确率和阳性预测值,并能进一步明确患者诊断、分期,提高^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对患者诊断分期和治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SPECT与低剂量CT融合显像在鉴别颅骨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选取伴颅骨病变的骨外原发肿瘤患者81例(118个病灶),所有患者均行全身平面骨显像,其中25例(40个病灶)行颅骨SPECT显像,43例(66个病灶)行头部异机CT或MR I显像,12例(19个病灶)行颅骨SPECT与低剂量CT融合显像。所有图像均由至少两名医师判读,判读结果与最后诊断符合者,为"符合"。计算并比较各种方法在鉴别颅骨病变中的符合率。各种方法在良/恶性病灶诊断符合率及总符合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SPECT与低剂量CT融合显像的总符合率优于其他方法。在判定良性病灶时,SPECT与低剂量CT融合显像与其他方法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符合率优于其他方法;在判定恶性病灶时,SPECT与低剂量CT融合显像与全身骨显像、骨SPECT显像存在显著性差异,符合率优于二者。SPECT与低剂量CT融合骨显像在鉴别诊断颅骨良恶性病变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SPECT/CT骨断层显像对脊柱单发阳性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921例99Tcm-MDP全身骨显像提示脊柱单发阳性病灶的患者,行SPECT/CT局部断层显像,得到局部SPECT、CT及融合影像。阅片由两位有经验的核医学医师分别独立进行,所有病灶均以病理学结果及6个月以上的影像随访为"金标准"。结果在921例患者中,161例诊断为肿瘤骨转移(17.5%),4例诊断为原发骨肿瘤(0.4%),2例诊断为骨髓瘤(0.2%),5例诊断为骨结核(0.5%),689例诊断为良性病变(74.8%),59例诊断为外伤致椎体压缩性骨折(6.4%),1例诊断为许莫氏结节(0.1%)。肿瘤骨转移病例共161例,其中颈椎9例(5.6%),胸椎46例(28.6%),腰椎82例(50.9%),骶椎24例(14.9%)。按部位分类,颈椎病变共30例,肿瘤骨转移9例(30%);胸椎病变共224例,肿瘤骨转移46例(20.5%);腰椎病变共606例,肿瘤骨转移82例(13.5%);骶椎病变共61例,肿瘤骨转移24例(39.3%)。结论99Tcm-MDP SPECT/CT同机融合骨显像,对常规全身骨显像单发阳性病灶提供了准确的定位,同时显示了该病灶的形态及周围软组织影像特征,显著降低了骨显像中椎体单发阳性病灶的假阳性率,在脊柱单发阳性病灶的鉴别诊断中较常规全身骨显像具有更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与单纯SPECT显像或单纯CT显像进行对比研究,探讨99Tcm-MIBI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脑肿瘤良恶性判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5例临床疑似脑肿瘤的患者行99Tcm-MIBI SPECT显像,CT显像及99Tcm-MIBI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以术后病理结果为准,分别计算出以上三种方法对脑肿瘤定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通过统计学方法将融合显像结果分别与单一显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SPECT/CT融合显像与单纯SPECT显像相比,灵敏度(x2 =4.383,P<0.05)、特异性(x2=3.949,P<0.05)、准确性(x2=8.073,P<0.01)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ECT/CT融合显像与单纯CT显像相比,灵敏度(x2=5.543,P<0.05)、特异性(x2=5.100,P<0.05)、准确性(x2=10.497,P<0.01)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99Tcm-MIBI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脑肿瘤的诊断较单一显像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激素测定对尿毒症透析患者甲状旁腺SPECT/CT显像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63例尿毒症长期透析患者在透析前行甲状旁腺激素测定,99Tcm-MIBI早期及延迟甲状旁腺平面显像,并在延迟显像时行SPECT断层显像及同机CT扫描并进行图像融合,分析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甲状旁腺显像及同机CT扫描间的关系.结果 早期平面显像显示甲状腺影像,延迟平面显像阳性率61.90% (39/63);断层显像及图像融合66.67% (42/63).42例显像阳性患者PTH均值为(1509.91 ± 614.25) ng/mL,其中19例显像阳性接受手术患者PTH均值为(1423.37 ± 520.49) ng/mL,其余23例PTH结果为(1538.61 ± 572.93) ng/mL,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1例显像阴性患者PTH均值为(944.21±721.43) ng/mL,与显像阳性患者的PTH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根据长期透析尿毒症患者的PTH水平,有选择的行99Tcm-MIBI甲状旁腺SPECT/CT融合显像,能更有针对性的发现病灶并对病灶进行定位,较常规平面和断层显像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99TcmO-4甲状腺静态显像及SPECT/CT同机断层融合显像对甲状腺"冷结节"良恶性鉴别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99TcmO-4甲状腺静态显像显示为冷结节的患者60例,行SPECT/CT同机断层融合显像,所有患者均行甲状腺手术或穿刺取活检确诊.结果 甲状腺断层融合显像提示冷结节病灶呈低密度35例,等或稍低密度25例,病灶边缘清晰33例,边缘模糊27例,有明显粗大钙化15例,未见明显钙化45例,结节直径大于等于2cm 13例,结节直径小于2cm 47例.等或稍低密度、边缘模糊、无明显粗大钙化灶结节为恶性结节的可能性偏高,低密度结节、边缘清晰、可见粗大钙化灶冷结节为良性结节的可能性偏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99TcmO-4甲状腺静态显像显示冷结节患者,行SPECT/CT同机断层融合显像对鉴别结节良恶性的诊断准确性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SPECT肺灌注与低剂量螺旋CT融合显像(SPECT/CT)技术在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2例疑似PE患者进行检查,其D-二聚体升高>0.5mmol/mL或者临床Wells评分>2,行肺灌注平面显像,采集8个体位.再进行SPECT肺灌注显像与同机低剂量螺旋CT检查,并进行后处理融合,由2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共同完成图像分析.结果 SPECT/CT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96.43%、92.86%、96.43%、92.86% 、95.24%,无不确定性结果.结论 SPECT/CT融合显像优于传统的核医学显像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有效、简便、准确、无创,可作为诊断PE的一种新的常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评价FDG SPECT/CT符合线路同机图像融合在肿瘤诊断及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临床确诊的恶性肿瘤及恶性肿瘤治疗后怀疑复发或残留的患者53例(治疗前诊断8例、治疗后疑复发45例).经SPECT/CT同机联合扫描行FDG显像检查,用二次迭代法加衰减校正进行影像重建,与同期CT或(和)MR检查相比较.结果在治疗前诊断组中,8例恶性肿瘤患者FDG显像均呈阳性,CT(MR)亦全部发现病灶,但不能对病灶进行有效定性;在治疗(手术、放疗、化疗)后疑复发的45例患者中FDG与CT(MR)的假阳性、假阴性、真阳性、真阴性分别为0,4,32,9和3,7,29,6;FDG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9%、100%、100%、69.2%;而CT或(和)MR分别为80.6%、66.7%、90.6%、46.2%.同机融合由CT提供的详细解剖资料能准确定位恶性病灶.结论带有X线CT的符合线路的SPECT/CT同机融合FDG显像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核医学显像方法,尤其是对治疗后残余或复发的肿瘤,较CT(MR)及其它功能性检查图像等更具有较特异的定性和准确性定位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血清TPINP和ICTP检测及SPECT和CT显像对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252例,进行全身骨显像扫描.SPECT使用低能高分辨准直器,患者取全身前位和后位显像,并结合常规CT扫描进行分析.检测TPINP 和ICTP采用RIA药盒,计算采用log-logit或四参数数据处理模式.结果 乳腺癌术后SPECT骨转移率为19.4%(48/252),48例骨转移患者发现病灶123个;乳腺癌术后CT骨转移率为11.9%(30/252),30例骨转移患者发现病灶53个.SPECT和CT的转移率、病灶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914、P<0.05和χ2=41.386、P<0.01).血清TPINP和ICTP水平在SPECT阳性组明显高于SPECT阴性组,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09、P<0.01和t=8.799,P<0.01).结论 99Tcm-MDP全身骨显像与CT显像比较对乳癌术后骨转移有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具有灵敏度高、早期发现、全身成像不易漏诊的优点.TPINP作为骨形成标志物、ICTP作为骨吸收标志物能在早期出现变化,对乳腺癌术后骨转移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全身显像与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相互补充,乃肿瘤诊断和治疗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99Tcm-MDP SPECT/CT在骨显像中骨外放射性分布异常诊断中的增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我院行全身骨显像检查并同时行SPECT/CT检查的35例骨外放射性分布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影像或临床随访为依据,分析99Tcm-MDP平面显像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骨外放射性分布异常的定位、定性诊断能力。结果 本文35例患者共41处骨外放射性分布异常病灶,其中全身平面骨显像定位准确14处(34.1%,14/41),SPECT/CT定位准确41处(100%,41/4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6,P<0.05);SPECT/CT确定诊断35处(85.4%,35/41),全身平面骨显像确定诊断仅8处(19.5%,8/41),两者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65,P<0.05)。结论 与全身平面骨显像比较,SPECT/CT显像在骨显像骨外放射性分布异常诊断中能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评价FDG SPECT/CT符合线路同机图像融合在肿瘤诊断及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临床确诊的恶性肿瘤及恶性肿瘤治疗后怀疑复发或残留的患者53例(治疗前诊断8例、治疗后疑复发45例)。经SPECT/CT同机联合扫描行FDG显像检查,用二次迭代法加衰减校正进行影像重建,与同期CT或(和)MR检查相比较。结果:在治疗前诊断组中,8例恶性肿瘤患者FDG显像均呈阳性,CT(MR)亦全部发现病灶,但不能对病灶进行有效定性;在治疗(手术、放疗、化疗)后疑复发的45例患者中FDG与CT(MR)的假阳性、假阴性、真阳性、真阴性分别为0,4,32,9和3,7,29,6;FDG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9%、100%、100%、69.2%;而CT或(和)MR分别为80.6%、66.7%、90.6%、46.2%。同机融合由CT提供的详细解剖资料能准确定位恶性病灶。结论:带有X线CT的符合线路的SPECT/CT同机融合PDG显像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核医学显像方法,尤其是对治疗后残余或复发的肿瘤,较CT(MR)及其它功能性检查图像等更具有较特异的定性和准确性定位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SPECT/CT脑血流灌注显像是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和CT(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同机融合的一种检查方法,能够将解剖显像与功能显像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提高定位准确率的同时还可以对疾病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兼具了SPECT灵敏度高和CT特异性、分辨率高的优点,因此,对很多疾病如脑梗、TIA、癫痫等缺血性病变的病灶定位、治疗指导和预后评估以及正常脑功能的研究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结合国内外资料对SPECT/CT脑血流灌注显像的原理、技术和临床应用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身骨显像结合局部SPECT/CT在诊断椎体良恶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过病理或临床证实的52例椎体骨折患者的骨扫描及SPECT/CT资料,比较良性组与恶性组间的差异。结果骨扫描发现78.8%(41/52)的患者伴有椎体外病灶,但良性组出现病灶的人数明显少于恶性组;SPECT/CT发现恶性组椎体出现骨质破坏及椎弓根异常浓聚的人数明显高于良性组;对于结核及甲旁亢患者骨扫描及SPECT/CT缺乏特异表现。结论虽然骨扫描及SPECT/CT仍存在一定局限性,但两者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非常适合脊柱骨折病人的筛查及良恶性鉴别。  相似文献   

18.
γ相机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SPECT)只能进行常规单光子显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PET)和双探头SPECT既能进行单光子显像,又能进行正电子符合显像.PET/CT系统的出现不仅提供高质量的衰减校正图像,保证了正电子显像校正的可靠性,而且能进行同机图像融合,提高了影像定位诊断的准确性.该文简要介绍了核医学影像设备发展历程,PET和PET/CT的原理以及在临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在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技术的高速发展下,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亲肿瘤示踪显像剂99Tc^m-MIBI在卵巢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方面展现了越来越大的应用价值。本文介绍了显像剂99Tc^m-MIBI的显像机制以及多模态影像学技术,并阐明了99Tc^m-MIBI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技术在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131I-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技术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转移灶定性、定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69例确诊DTC患者,甲状腺全切或次全切术后,口服碘化钠(131I)治疗剂量3.70~7.40 GBq后5~7d,行全身平面显像(131 I-WBS),随后在同一床位进行SPECT断层扫描和CT扫描,扫描结束后进行图像融合处理.检查结果与病理或其他影像学检查以及临床随访结果对比,分析确定DTC转移灶的定性、定位诊断,并做对比分析.结果 69例患者中,临床证实转移灶共计186处;平面显像170处、融合显像179处发现异常摄碘浓聚灶;其中平面显像有160处,融合显像有174处与病理、螺旋CT、MRl以及超声等检查结果一致,其诊断灵敏度分别为86% (160/186)、93.5% (174/186),定性、定位准确性分别为81.6% (160/196)、91.1% (174/191);两种方法的诊断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4,P<0.05),定性、定位准确性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7.33,P<0.01).结论 131I-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能够精准的定性、定位DTC的复发和转移,克服污染灶、组织重叠等因素的影响,较平面显像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性,用于DTC患者的临床分期、疗效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