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Daniel心电图评分在急性非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症(PTE)早期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CT肺动脉造影确诊的急性非大面积PTE患者158例,根据心电图评分将患者分为A组(心电图评分≥6分)89例和B组(心电图评分<6分)69例。在确诊PTE24h内完成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血浆B型钠尿肽(BNP)、血肌钙蛋白I(TnI)以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随后在治疗开始14d后复查动脉血气分析、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观察住院30d临床重点事件。分析心电图评分与患者右心室功能、呼吸功能以及住院30d内预后的关系。结果:A组与B组的动脉血p(O2)、动脉血p(CO2)、氧合指数[p(O2)/FiO2]、BNP、TnI、右室舒张末期内径(RVD)、肺动脉内径(PAD)、三尖瓣反流速率(TR)和肺动脉收缩压(PAS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心电图表现在窦性心动过速、电轴右偏>90°、SIQIIITIII、V5导联R/S≤1、avR导联R波>0.5mV和胸导联T波倒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aniel心电图评分≥6分预测非大面积PTE右心室功能异常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8%和85.7%;2组住院30d内出现低碳酸血症和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有4例死亡,B组无死亡病例。结论:Daniel心电图评分有助于对急性非大面积PTE患者早期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HCM)的临床及心电图表现特点,以提高对HCM的诊断水平。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并经超声心动图(UCG)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的27例HCM患者临床及心电图表现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例患者中有家族遗传史4例(14.8%),临床表现有胸闷或心悸27例(100.0%),胸痛14例(51.9%),憋气10例(37.0%),劳力性呼吸困难9例(33.3%),头晕7例(25.9%),晕厥6例(22.2%);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15例(55.6%),ST段改变21例(77.8%),T波改变17例(63.0%),异常Q波11例(40.7%),传导阻滞8例(29.6%)。结论 HCM患者的临床与心电图表现复杂、多样,但缺乏特异性,诊断HCM时应以UCG及MRI检查结果为依据,以防漏诊与误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工气腹状态下每搏量变异度及脉搏灌注指数变异监测容量状态的准确性及诊断阈值.方法 选择拟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28例,全麻后连续监测每搏量变异度(SVV)、脉搏灌注指数变异(PV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人工气腹后进行容量负荷试验,记录输液前后各血流动力学指标数值,以输液后△每搏量变异指数(△SVI)是否≥15%,将患者分为对容量治疗有反应组(R组)和无反应组(NR)组,绘制SVV和PVI判断扩容效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性(ROC)曲线,确定人工气腹下SVV和PVI预测容量状况的准确性、诊断阈值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SVV和PVI判断扩容有效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1和0.939,SVV的诊断阈值为9.5%,PVI的诊断阈值为14.0%,两者的相关性较好(r=0.74,P<0.01).结论 SVV和PVI均能准确预测人工气腹下全麻机械通气患者的容量状况,二者预测容量状况的准确性相似,但两者的诊断阈值较正常腹压时相比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AHCM患者分为冠状动脉异常组(A组)6例及冠状动脉正常组(B组)19例,对两组临床特点、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平均年龄A组(63.7±13.7)岁,B组(51.7±9.8)岁,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1个心血管危险因素者,A组4例,B组1例,A组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心电图比较,左室高电压、T波倒置深度以及ST段平均下移幅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现异常Q波,A组2例,B组1例。两组超声心动图比较,心肌肥厚程度、左室内径、左室容积以及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AHCM患者存在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则可能合并冠心病。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QRS时限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将1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QRS波时限分为A组(≥120 ms,n=52)和B组(<120 ms,n=82)。两组患者均按照最新的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指南推荐的方法给予血运重建和强化的药物治疗后,比较N-末端前体脑钠肽( N-proBNP)浓度、LVEF、心功能Killip分级以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 MACE,包括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及病死率等)的差异。结果 A组N-proBNP平均浓度显著高于B组[(8700±2356)nmol/L与(5400±2631)nmol/L,t=2.43,P<0.01],LVEF显著低于B组[(34±16)%与(57±14)%,t=-1.97, P<0.01],心功能Killip平均分级显著高于B组[(3.2±1.5)与(1.7±0.5),t=2.39,P<0.01];A组MACE发生率为38.04%,显著高于B组的17.52%(χ2=7.47,P<0.01)。结论 QRS波时限延长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概率显著增加,可以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31例心力衰竭患者分为2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的前提下,分别使用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和硝酸甘油进行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临床指标及临床疗效,并对所有不良事件进行记录。结果治疗48h后治疗组血浆脑利钠肽(BNP)、心率、尿量、每搏量、左室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心脏指数、二尖瓣舒张期E峰和A峰的比值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心脏舒缩功能明显改善,而对照组仅尿量、每搏量、心脏指数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冻干重组人脑利钠肽能有效改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舒缩功能和临床状况,治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AHCM患者分为冠状动脉异常组(A组)6例及冠状动脉正常组(B组)19例,对两组临床特点、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平均年龄A组(63.7±13.7)岁,B组(51.7±9.8)岁,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1个心血管危险因素者,A组4例,B组1例,A组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心电图比较,左室高电压、T波倒置深度以及ST段平均下移幅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出现异常Q波,A组2例,B组1例.两组超声心动图比较,心肌肥厚程度、左室内径、左室容积以及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AHCM患者存在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则可能合并冠心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的临床特点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AHCM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生化及放射学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和心室造影结果,尤其是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特征。结果15例AHCM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或缺如,心脏体征无特异性,生化检查大致正常,全部病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心室造影有5例左心室舒张末期呈“黑桃”样改变。心电图的主要表现为:胸前导联(V2-V6)T波对称性倒置>1mV,最深达1.7mV,酷似“冠状T波”,以胸导V3~V5为主,且呈TV4>TV5>TV3的改变关系;伴有胸导联及肢体导联的ST段降低明显(0.1~0.3mV);胸导联R波振幅明显增高,呈RV4>RV5>RV3的规律变化;所有病例均无异常Q波。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心尖部(乳头肌水平以下)肥厚,最厚处可达28mm。结论AHCM的诊断应主要依靠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的特征性改变来确定,磁共振检查对确诊AHCM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5月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人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病人均接受基础治疗,观察组同时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24 h、治疗后7 d,观察组病人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病人的血肌酐(Scr)、血氧饱和度(SPaO2)、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观察组病人的SPaO2、LVEF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LVEDD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的血清CK-MB、cTn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救治过程中,观察组有2例(4.65%)病人死亡,对照组有4例(9.30%)病人死亡,两组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17,P=0.397);治疗后,为期6个月的随访中,观察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7.14%、对照组为15.38%,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91,P=0.238)。结论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有利于病人休克的救治,同时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脑钠肽(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遵化市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08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剂量为20 mg·d-1,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采用试剂盒测定患者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BNP水平,采用心脏彩超测定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同时观察患者治疗前后6 min步行距离,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与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7.34、2.35、4.45、9.67,均P<0.01);观察组血清hs-CRP、BNP水平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远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86、10.51、7.90、6.82,均P<0.01);同时,观察组MACE发生率5.55%低于对照组18.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85,P<0.01)。 结论 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能够降低血脂水平,减轻机体炎性反应,改善心功能,辅助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利于提高疗效,降低MACE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脑钠素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素(BNP)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关系.方法 血样BNP在心肌梗死急性期由110例患者获得,经在住院期间及经平均12个月的随访,观察心血管事件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患者的血浆.BNP浓度差异.结果 AMI后血浆BNP浓度呈显著升高,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BNP血浆浓度明显高于未发生者;急性期血浆BNP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相关.结论 AMI急性期血浆BNP浓度显著升高,提示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BNP可作为后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芪苈强心胶囊联合常规方案治疗慢性射血分数减少心衰(HFrEF)病人的有效性和经济性。方法 基于中国一项多中心、随机、安慰剂的研究数据,随访12周时间,研究对象为中国23个临床研究中心的512例心功能为Ⅱ~Ⅳ级的病人,随机按照1∶1的比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芪苈强心胶囊12周。以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中位数减少率、复合事件(composite cardiac events,CCEs)发生率、心功能分级的总有效率、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的变化、明尼苏达心衰生活质量量表(MLHFQ)总分改善值、6 min步行距离(6 minute walk distance,6MWD)等效果指标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NT-proBNP中位数减少率分别为24.7%、0%;CCEs的发生率分别为4.5%、10.9%;心功能分级的总有效率为32.3%、19.6%;LVEF值变化率为6.5%、4.4%;MLHFQ改善的变化率33.0%、5.0%;6MWD增加40.0 m、17.2 m,两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80例CHF患者为观察组,另选2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小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规范治疗,共28 d.比较治疗前后NT-proBNP浓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①对照组NT-proBNP为(87±23)ng/L,观察组NYHAⅡ、Ⅲ、Ⅳ级患者(分别为27、40、13例)治疗后NT-proBNP浓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913±707)ng/L比(2657±368) ng/L,(3403±1003) ng/L比(6037±1742 )ng/L,(6429±1348) ng/L比(8324±679) ng/L,均P<0.01],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②观察组治疗后LVEDD、LVESD和LVEF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9±9)mm比(53±8)mm,(33±9)mm比(39±10)mm,(58±9)%比(53±10)%,均P<0.01];③NT-proBNP与LVEDD及LVESD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40、0.694,均P<0.01),与LVEF呈负相关(r=- 0.652,P<0.01).结论 NT-proBNP与NYHA心功能分级、LVEDD、LVESD等有良好的相关性,NT-proBNP可用于CHF患者的临床诊断和疗效判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型脑钠肽(BNP)在急性呼吸道感染合并心力衰竭(CHF)患者中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62例急性呼吸道感染合并CHF患者(CHF组),其中Ⅱ级68例,Ⅲ级92例,Ⅳ级102例;同期住院的老年急性呼吸道感染但无CHF的患者200例作为对照人群(非CHF组),进行BNP检测及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监测,对住院1个月后再次入院率及病死率进行分析。结果非CHF组患者BNP、LVEF、LVEDD分别为(526.12±11.18)pmol/L、(65.67±6.28)%、(37.76±5.59)mm,CHF组为(1522.03±42.27)pmol/L、(36.62±8.83)%、(52.89±5.22)mm,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Ⅲ级与Ⅱ级、Ⅳ级与Ⅱ级在BNP、LVEF、LVEDD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患者出院时BNP〈400pmol/L183例为低浓度组,BNP≥400pmol/L79例为高浓度组,1个月后再次入院率低浓度组为6.57%(12/183),高浓度组为39.24%(31/79),高浓度组病死率5.06%,低浓度无死亡,再次人院率及病死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BNP的动态变化能较好的预测急性呼吸道感染合并CHF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血浆C型利钠肽(CNP)水平变化与心房颤动不同类型的关系。方法将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该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135例作为心房颤动组,其中永久性心房颤动组45例,持续性心房颤动组4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组47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血浆CNP水平,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心脏结构。结果各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浆CNP水平[阵发性心房颤动组为(26.46&#177;9.32)pg/mL、持续性心房颤动组为(30.98&#177;12.20)pg/mL、永久性心房颤动组为(70.62&#177;20.30)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15.25&#177;5.48)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永久性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浆CNP水平明显高于持续性心房颤动和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血浆CNP水平升高,且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CNP水平高于持续性心房颤动和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肌红蛋白(Mb)、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MB质量(CK-MBm)及肌钙蛋白I(cTnI),在可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入院后6h内排除和确诊急性心肌梗死(AMI)以及预测不良心血管事件的价值。方法非选择地连续筛查了本院急诊及住院376例怀疑ACS的患者,根据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研究对象。在患者入院即刻,6、24h采集血标本,连续监测Mb、CK-MBm、cTnI,同时进行心电图ST段监测。结果入选的261例非ST段抬高的患者中,在入院即刻,Mb独立确诊非ST段抬高AMI的灵敏度达到63%,如Mb与CK-MBm联合为79%,Mb与cTnI联合为67%。在入院后6h,确诊非ST段抬高AMI的累积灵敏度Mb为86%,cTnI为88%,CK-MBm为86%,如Mb与CK-MBm联合达96%,Mb与cTnI联合达91%。入院后6h,Mb与CK-MBm联合排除AMI阴性预测值可以高达98%。从入院第2天起至出院前,入院6hcTnI、Mb独立预测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累计的相对危险比分别是30.0和4.3;预测院内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灵敏度分别为88%,63%。结论对于绝大多数可疑ACS患者,入院后6h联合检测心肌生化标志物即可确诊或排除AMI,与Mb相比,cTnI对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分层具有更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6月在马鞍山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病人115例,血流动力学稳定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7例和对照组58例.常规心衰治疗基础上观察组予以沙库巴曲缬沙坦口服,对照组予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口服.两组病人均连续治疗4个月,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在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值、6 min步行试验、再住院率、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两组病人左室射血分数均较治疗前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04);两组病人6 min步行试验均较治疗前好转,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01);两组病人治疗期间NT-proBNP均较前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0.027);观察组再住院率(8.9%,5/56)低于对照组(26.3%,15/57)(P=0.030);两组病人LVEDd均较治疗前改善(P<0.00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0).两组病人均未出现症状性低血压、咳嗽、血管性水肿及高钾血症等,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治疗期间均出现1例病人死亡.结论 沙库巴曲缬沙坦能显著改善心力衰竭病人射血分数及运动耐量,减少病人住院次数,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