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的复发率及复发相关因素,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法:对240例经术后病检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进行5年随访,将其中复发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其病理类型和分期,分析复发与病理类型、分期、术式、术后是否用药情况的关系。结果:行保守性手术、半根治性手术和根治性手术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临床病理类型中,深部结节型、混合型(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临床病理类型)患者的复发率与卵巢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发率随着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的增高而增加,复发率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加用药物治疗与未用药患者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容易复发的进行性疾病,其治疗应尽可能依据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期、病理类型等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囊肿合并不孕进行临床比较性研究。方法:将入组的107例卵巢内膜异位症囊肿合并不孕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54例和开腹组53例,统计两组术后18个月的妊娠率和受孕时间。结果:腹腔镜组术后总妊娠率(50.0%)明显高于开腹组术后总妊娠率(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术后能较早受孕。结论:腹腔镜手术是治疗卵巢内膜异位症囊肿合并不孕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自然妊娠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8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24例术后给予12~24个月随访,统计一般资料、手术及妊娠情况,并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自然妊娠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发现12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自然妊娠91例,自然妊娠率73.39%。单因素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自然妊娠与年龄、月经来潮持续时间、临床病理类型、r-AFS分期、术后应用GnRH-a、合并妇科炎症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35岁、月经来潮持续时间3d、临床病理类型、r-AFS分期、术后应用GnRH-a、合并妇科炎症为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自然妊娠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大、月经不规律、术后未辅以药物治疗及合并妇科炎症是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自然妊娠率的重要因素,需实施针对性干预治疗,以改善术后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手术联合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评价腹腔镜手术联合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效果。方法:对239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按照美国生育协会1985年修订的异位症分期标准(R-AFS)进行分期,其中Ⅰ期72例,Ⅱ期86例,Ⅲ期43例,Ⅳ期38例。进行腹腔镜下异位病灶电凝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粘连分离术、输卵管通液术及输卵管造口术,术后联合人工辅助生育技术,分析、评价疗效。结果:239例患者中术中见盆腔紫蓝色异位病灶193例,红色病灶174例,腹膜皱缩、腹膜缺损134例,盆腔粘连12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67例,合并子宫腺肌病15例,输卵管一侧不通56例,两侧不通25例,积液21例,伞端闭锁42例。施行异位病灶电凝或内凝术193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67例,异位病灶活检术5例,粘连分离术125例,输卵管造口术81例,同时行子宫肌瘤剥除术8例。术后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监测排卵、人工授精或体外授精-胚胎移植等措施,随访追踪,妊娠106例,妊娠率44.3%。术后给予促排卵治疗64例,其中妊娠43例,妊娠率67.2%,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11例,复发率17.2%;未予促排卵治疗94例,其中妊娠41例,妊娠率43.6%,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7例,复发率7.4%。促排卵治疗与未促排卵治疗两组的妊娠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5)。两组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可检查、诊断各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其引起不孕症的盆腔因素;对输卵管通畅性作出准确评价;术后辅以辅助生殖技术,可为不孕症患者提供更多的妊娠机会,并不增加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方法:对112例腹腔镜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按1985年美国生育协会修订的内异症分期标准(r-AFS)进行分期,并在腹腔镜下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分离粘连、异位病灶电凝,Ⅲ、Ⅳ期患者术后加用孕三烯酮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结果:112例均在腹腔镜下手术,随访1~2年,近期有效率100%,复发8例,复发率7.14%(8/112),38例合并不孕者妊娠21例,妊娠率55.3%(21/38)。结论: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可用于检查、治疗各期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输卵管结扎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方法我院近8年来输卵管结扎术后腹腔镜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68例,回顾性分析输卵管结扎的方法,结扎后的并发症及其临床表现和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期.结果不同的输卵管结扎方法术后均有可能并发子宫内膜异位症,53%的患者有典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结扎后出现腹腔瘘的患者有14.7%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论输卵管结扎术后有可能并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若出现腹痛、痛经和盆腔包块时应及时行腹腔镜检查以帮助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术后妊娠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患者妊娠率提供循证依据。方法系统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中建库至2017年4月发表的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术后妊娠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2名研究员独立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3篇,累计病例1 885例。Meta分析显示:年龄、r-AFS分期、不孕病程、不孕类型、输卵管阻塞、辅助生殖、GnRH-a药物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术后妊娠的影响因素;各因素合并OR值及95%CI分别为1.66(1.27,2.17)、3.21(1.61,6.42)、1.75(1.00,3.05)、2.08(1.50,2.88)、6.77(2.85,16.10)、0.22(0.09,0.51)、0.38(0.28,0.52)。结论年龄大、r-AFS分期高、不孕病程长、继发不孕、输卵管阻塞是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术后妊娠的危险因素,辅助生殖、术后使用GnRH-a药物是其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处理在临床上非常重要,最新的国内外指南建议充分评估患者的生育能力和病情严重程度及其他不孕因素,指南肯定手术治疗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疗效,但强调需重视手术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不推荐单独或在术后使用药物预防复发。对中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或者手术治疗失败的患者,应及时选择辅助生殖技术助孕。  相似文献   

9.
董燕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9):1252-1254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不孕症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1999年1月~2001年12月在该院因不孕症而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42例,分析其手术后妊娠率及术后获得妊娠的时间分布特点。结果:42例患者均行腹腔镜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无一例中转开腹。42例患者术后随防39例,随访率92·86%。术后随访4~35个月,妊娠率为48·72%;术后18个月内获得妊娠者17例,占妊娠总数的89·47%。结论:腹腔镜手术集诊断与治疗于一体,可及时诊断引起不孕的病因;腹腔镜手术治疗可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妊娠率,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不孕的治疗有一定的价值。如果患者术后18个月仍不妊娠,应采取其他辅助生育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合并不孕患者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治疗前后多个因素分析,探讨可能影响其术后妊娠的主要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47例EMs合并不孕且进行宫腹腔镜联合手术患者的相关资料,采用χ2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患者自然试孕157例,直接进入体外受精(IVF)助孕周期90例。最终未妊娠者105例,成功妊娠者142例。术后成功妊娠者和未妊娠者不孕年限、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r-AFS分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EF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不孕类型、是否合并子宫内膜息肉(EP)和卵巢EMs异位囊肿病灶单双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着时间延长,自然妊娠率和IVF助孕妊娠率逐渐下降,趋势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AFS分期、EFI评分与术后妊娠情况密切相关(P0.05),EFI评分高为术后妊娠的保护性因素,而r-AFS分期高为术后妊娠的危险性因素。结论:r-AFS分期、EFI评分和不孕年限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妊娠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此类患者可通过腹腔镜手术探查及治疗,尽早根据相应指标评估病情,积极采取措施指导受孕,可显著提高术后妊娠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及孕三烯酮用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术后的疗效。方法:选择因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在该院行腹腔镜术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3组,A组为米非司酮治疗组(30例);B组为孕三烯酮治疗组(30例);C组为单纯腹腔镜手术组(26例)。所有患者随访324个月,观察疗效。结果:米非司酮组有效率为75.9%;孕三烯酮组有效率为79.3%;单纯手术组有效率为58.3%。服药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手术组(P<0.05),米非司酮组患者副反应明显小于孕三烯酮组。结论:米非司酮用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的治疗,有效、方便、廉价及副反应小,可作为术后药物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输卵管结扎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8年来输卵管结扎术后腹腔镜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不同的输卵管结扎方法术后均有可能并发子宫内膜异位症,53%的患者有典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结扎后出现腹腔瘘的患者14.7%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论输卵管结扎术后出现腹痛、痛经和盆腔包块时应及时行腹腔镜检查以利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妊娠情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5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病灶直径、部位、期别、不孕类型、痛经、妊娠情况等临床资料。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2年内妊娠率为34.0%,6个月、6~12个月、12~18个月、18~24个月妊娠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2个月妊娠率最高,为14.7%。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妊娠率和年龄有关,≤25岁、26~29岁、≥30岁术后妊娠率分别为63.2%、30.0%、14.3%,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妊娠率和病灶直径有关,病灶直径3 cm、3~5 cm、5 cm术后妊娠率分别为46.2%、40.5%、18.0%,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妊娠率和子宫内膜异位症期别有关,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术后妊娠率分别为66.7%、63.6%、31.3%、9.3%,四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妊娠率和病灶部位有关,卵巢部位、其他部位、卵巢合并其他部位术后妊娠率分别为52.0%、40.5%、15.9%,三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妊娠率和不孕类型有关,继发不孕和原发不孕术后妊娠率分别为45.6%、26.9%,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妊娠率和痛经无关(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镜术后6~12个月妊娠率最高,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妊娠率与年龄、病灶直径、期别、病灶部位、不孕类型有关,与痛经无关。  相似文献   

14.
沈睿 《现代养生》2014,(4):139-139
目的:分析剖宫产术后合并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方法:收集本院剖宫产术后合并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1例,进行分析总结讨论。结果:所有患者均行病灶切除,术后均无复发。结论:在剖宫产术中,缝合子宫可吸收线不做其他组织缝合或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后方可使用。  相似文献   

15.
子宫畸形致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畸形致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方法:2002年6月~2004年12月间我院经宫腔镜结合超声对6例青春期少女进行检查、诊断,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子宫畸形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其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临床表现:6例患者均以原发性痛经为主要表现,其中1例先天无阴道患者表现为周期性腹痛。②宫腔镜结合超声检查:6例病例中诊断盲角子宫3例,残角子宫3例,其中5例合并与病侧子宫同侧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③手术方式:以切除残角或盲角子宫为基本术式,盲角子宫者行大部盲角子宫切除术,术中完全切除盲角子宫内子宫内膜,合并卵巢巧克力囊肿者均行囊肿核除术、保留正常卵巢组织及另侧子宫,最终旨在保留正常生育功能。结论:宫腔镜结合B超检查可在术前早期明确诊断青春期少女子宫畸形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保证青春期少女的生育功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及微血管密度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卵巢异位组织、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及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卵巢异位组织及在位内膜中Survivin的表达水平,根据CD34在血管壁中的表达计算组织的微血管密度.结果 Survivin在正常内膜、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逐渐升高(10.00%、36.67%、66.67%,均P<0.01);Survivin的表达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相关(P<0.05).在正常内膜、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逐渐增加(P<0.01);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中微血管密度水平与临床分期相关(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中Survivin与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r=0.661,P<0.05).结论 Survivin的表达及微血管生成的增加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关,二者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中密切相关,可能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为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临床表现、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观察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患者(其中卵巢巧克力囊肿恶变4例,子宫腺肌病恶变1例)的病理形态,并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患者的主要表现为盆腔包块、腹痛、痛经.病理类型为卵巢子宫内膜样癌2例,卵巢透明细胞癌2例,子宫腺癌1例,镜下均可见良性的异位子宫内膜向恶性移行的证据.临床分期均为I期.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确切发生率难以估计,该病的治疗以肿瘤细胞减灭术+化疗为主.  相似文献   

18.
付敏  李桂林  彭凤云  周强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0):4302-430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电消融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电消融术治疗,对合并子宫肌瘤或卵巢巧克力囊肿同时行子宫肌瘤挖除术或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合并有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粘连者行粘连分离及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灶电灼术。术后观察月经量、痛经程度、子宫体积等变化;测定手术前后血癌抗原(CA125)、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水平。结果:术后月经量减至术前的(48.7±18.5)%,14例(77.8%)痛经完全消失,3例(16.6%)痛经明显缓解,1例(5.6%)痛经部分缓解,术后疼痛评分、分级均明显降低(P(0.01);子宫体积明显缩小;术后患者血清CA125水平及EMAb阳性率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电消融术治疗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新方法,近期疗效显著,患者易接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宫-腹腔镜联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术后妊娠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均采取宫-腹腔镜联合治疗,持续随访24个月,记录患者术后妊娠率,整理患者社会性资料(年龄、BMI),疾病资料(不孕类型、不孕年限、盆腔手术史),手术及治疗情况(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类型、r-AFS分期、促排卵用药、术后辅助用药),采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患者术后妊娠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45例(56.25%)患者成功妊娠,其中术后6个月内妊娠31例(38.75%),术后7~12个月成功妊娠12例(15.00%),术后13~24个月成功妊娠2例(2.50%)。年龄≥35岁、原发性不孕、不孕年限≥3年、rAFS分期(Ⅲ期、Ⅳ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宫-腹腔镜术后妊娠的高危因素(P<0.05);术后辅助用药及促排卵用药是患者术后妊娠的保护因素(P<0.05)。r-AFS分期与术后妊娠率呈负相关关系,而促排卵用药、术后辅助用药与术后妊娠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年龄≥35岁、原发性不孕、不孕年限≥3年、r-AFSⅢ期与r-AFSⅣ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妊娠的高危因素,建议患者尽早及时开展宫-腹腔镜手术治疗,术后给予辅助用药、促排卵用药,加强术后管理,提升妊娠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临床表现、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观察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患者(其中卵巢巧克力囊肿恶变4例,子宫腺肌病恶变1例)的病理形态,并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患者的主要表现为盆腔包块、腹痛、痛经。病理类型为卵巢子宫内膜样癌2例,卵巢透明细胞癌2例,子宫腺癌1例,镜下均可见良性的异位子宫内膜向恶性移行的证据。临床分期均为Ⅰ期。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确切发生率难以估计,该病的治疗以肿瘤细胞减灭术+化疗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